• 690.0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培养皿中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应属于哪个层次 A. 种群 B. 个体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命系统的层次,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层次是细胞,然后是组织、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培养皿中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中,只包含同一种生物,因此属于种群;‎ 故选A。‎ ‎【点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①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 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关于下图所示的四种不同生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的细胞壁可被纤维素酶分解产生葡萄糖 B. 乙是低等植物,其细胞中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 C. 丙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其结构不稳定易产生变异 D. 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甲细胞(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壁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纤维素酶不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A项错误;乙(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和叶绿体,B项错误;丙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与双链DNA相比,其结构不稳定易产生变异,C项正确;丁是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乙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认识图中细胞所属生物类群,幽门螺杆菌是细菌(原核生物),而酵母菌是真菌(真核生物)。同样是“菌”有些是真核细胞,有些是原核细胞;同样,有些“藻”是原核细胞,有些“藻”是真核细胞。‎ ‎3.细胞学说揭示了:‎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而来。‎ ‎【详解】A. 细胞学说不涉及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 B.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 C. 细胞学说不能解释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C错误;‎ D. 细胞学说内容不能说明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D错误。故选B。‎ ‎4.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应是“b<d”‎ B. 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一般需增加进光量 C. 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物镜上 D. 换用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答案】D ‎【解析】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象;实象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p>q”,由于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应是“b<d”,A正确;‎ B、低倍镜转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应加大通光孔的进光量,此时可以调节反光镜或光圈,B正确;‎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物镜上,C正确;‎ D、换用高倍镜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使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操作步骤。‎ ‎5.如图为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Ⅰ的含量与这些元素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B. Ⅱ含量虽少,但却是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C. Ⅱ中的铁元素缺乏,人体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症 D. Ⅲ中的 C、H、O、N、P、S 是基本元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而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含量与非生物界中不同,这体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是却是生物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铁属于微量元素,但是却是构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缺铁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大量元素包括C、H、O、N、S、P、K、Ca、Mg,其中基本元素是C、H、O、N。‎ ‎【详解】A、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这些元素在生物解与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A正确;‎ B、微量元素含量虽少,但却是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B正确;‎ C、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铁属于微量元素,人体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症,C正确;‎ D、大量元素中的 C、H、O、N是基本元素。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大量元素是C、H、O、N、S、P、K、Ca、Mg,微量元素包括B、Zn、Mo等,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 ‎6.下面关于氨基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由氨基和羧基组成的 B. 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D.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答案】D ‎【解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有20种,每一种氨基酸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详解】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通式为,由通式可以看出,氨基酸是由中心碳原子、氨基、羧基、R基与—H组成,A错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错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是二肽,C错误;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蛋白质合成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首先要求学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其次识记脱水缩合的概念,掌握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7. 形成蛋白质结构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 ‎①氨基酸 ‎② C、H、O、N等元素 ‎③ 氨基酸脱水缩合 ‎④ 一条或几条多肽链连接在一起 ‎⑤ 多肽 ‎ ‎⑥ 蛋白质 A. ②→①→③→④→⑤→⑥‎ B. ②→①→③→⑤→④→⑥‎ C. ②→①→⑥→⑤→③→④‎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蛋白质主要由 C、H、O、N4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 等元素。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 ‎【详解】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一条或几条多肽链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蛋白质。 所以形成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②→①→③→⑤→④→⑥。故选B。‎ ‎8.下列物质与所列蛋白质功能相符的是 A. 血红蛋白——运输功能 B. 脂肪酶——调节功能 C. 胰岛素——免疫功能 D. 抗体——催化功能 ‎【答案】A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质;有的蛋白质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A正确;脂肪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B错误;胰岛素是具有调节生命活动和信息传递功能的蛋白质,C错误;抗体是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对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和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现有氨基酸15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159个,羧基总数为156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 148、4和6 B. 149、8和11 ‎ C. 148、11和8 D. 149、6和4‎ ‎【答案】C ‎【解析】合成蛋白质时进行脱水缩合,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详解】由题意知,150个氨基酸含有159个氨基,156个羧基,因此氨基酸的R基中含有9个氨基和6个羧基,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数是150﹣2=148个,氨基数是2+9=11个,羧基数是2+6=8个。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概念、正确分析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及肽键形成的实质。注意如果是环状多肽而氨基酸的数量与肽键数量相同,氨基和羧基的数目就是R基团上的数目。‎ ‎10.DNA彻底水解产物有 A. 3种 B. 4种 C. 6种 D. 8种 ‎【答案】C ‎【解析】DNA初步水解产生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继续水解产生磷酸、四种碱基和脱氧核糖。‎ ‎【详解】DNA初步水解形成4种脱氧核苷酸;DNA彻底水解后所得的化合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A、T、G、C),其化合物的种类共1+1+4=6种。故选:C。‎ ‎【点睛】‎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11.多糖、蛋白质、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A.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B. 麦芽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C. 麦芽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D. 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1、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多聚体所用的的原料。‎ ‎2、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 ‎【详解】(1)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2)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3)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因此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4)RNA是由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因此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有关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有利于其保持休眠状态 B. 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会消耗水 C. 植物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 D. Fe2+是合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 ‎【答案】A ‎【解析】贮藏中的种子中也含有水,自由水含量比较少,结合水含量较多;ATP水解转化成ADP和磷酸,因此该过程会消耗水;Mg2+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缺少会影响光合作用;Fe2+是合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缺少可能会患有缺铁性贫血。‎ ‎【详解】A、贮藏中的种子仍然在进行微弱的代谢,所以含有一定量的水分,A错误;‎ B、ATP转化成ADP的过程属于水解过程,所以会消耗水,B正确;‎ C、Mg2+是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元素,植物缺Mg2+会影响光合作用,C正确;‎ D、Fe2+是合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D正确。故选:A。‎ ‎【点睛】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化学反应并对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等。‎ ‎13.以下关于物质或结构的比喻正确的是 ‎①蛋白质----生命活动的蓝图 ‎ ‎②线粒体----养料制造车间 ‎③叶绿体----能量转换站 ‎ ‎④溶酶体----消化车间 ‎⑤高尔基体----交通枢纽 ‎ ‎⑥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⑤ ‎ C. ①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NA构建生命活动的蓝图,①错误;‎ ‎②线粒体是动力工厂,不是养料制造车间,②错误;‎ ‎③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站,能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活化能,③正确;‎ ‎④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消化车间,④正确;‎ ‎⑤高尔基体是分泌蛋白加工和分泌场所,是交通枢纽,⑤正确;‎ ‎⑥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⑥正确。故选择D。‎ ‎【点睛】‎ ‎1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错误的是 A. 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向是B→A B. 1表示载体蛋白,与物质进出细胞有关 C. 2是磷脂双分子层,亲水部分分布在膜的两侧 D. 3是糖蛋白,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膜的模式图,其中1是蛋白质,2是磷脂双分子层,3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是细胞膜外侧,B是细胞膜的内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A、3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是细胞膜外侧,B是细胞膜的内侧,因此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向是A→B,A错误;‎ B、图中1表示载体蛋白,与物质进出细胞有关,B正确;‎ C、图中2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亲水的头部分布在膜的两侧,C正确;‎ D、3是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膜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及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明确细胞膜上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15.下列细胞膜有关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B.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但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C.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对应受体结合,是细胞进行交流的方式 D. 细胞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使得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的功能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但是是相对的;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该过程可以通过膜上的受体或者通道来完成;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就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详解】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A正确;‎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但控制作用是相对的,B正确;‎ C、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对应受体结合,是细胞进行交流的方式,C正确;‎ D、细胞膜上的所有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D错误。故选:D。‎ ‎【点睛】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16.如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B. 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D. ④是叶绿体,是所有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图中①是高尔基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叶绿体。‎ ‎【详解】A、①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A正确;‎ B、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C正确;‎ D、④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故选:D。‎ ‎17.伞藻是单细胞藻类,由帽、柄、足3部分组成,细胞核位于足中。为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有人做了如图伞藻的嫁接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嫁接后长出的再生帽的形状由柄决定 B. 嫁接后长出的再生帽的形状不是由足决定的 C. 该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D. 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D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伞藻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详解】A、嫁接后长出的再生帽的形状由足决定,A错误;‎ B、嫁接后长出的再生帽的形状是由足决定的,B错误;‎ C、该实验存在对照组能得出科学的结论,C错误;‎ D、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核能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伞藻之间的嫁接,考查了细胞核的功能,明确新长出的“帽”形状只与“足”种类有关,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将完全相同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A、B、C三种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象如图所示。比较开始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浓度大小,正确的是 A. B>A>C B. C>A>B ‎ C. B≥A=C D. A>B>C ‎【答案】B ‎【解析】1、渗透作用的发生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扩散。‎ ‎2、分析题图:B未出现质壁分离,C质壁分离现象最明显,所以实验前,C的浓度差最大,B的浓度差最小。‎ ‎【详解】由于细胞失水的多少取决于浓度差的大小,所以将完全相同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A、B、C三种蔗糖溶液中,C分离程度较大,说明蔗糖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差最大;B几乎不分离,说明蔗糖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差最小。因此,开始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浓度大小,正确的是C>A>B。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质壁分离的原理,明确开始时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完全相同这个条件,再根据图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判断出三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 ‎19.下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详解】据图分析: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区别在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被动运输部不需要;主动运输一般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被动运输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肾小管腔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为主动运输。肾小管腔Na+进入上皮细胞顺着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也是顺着浓度梯度,为被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物质运输方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 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D. 低温会使酶永久失活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pH,高温、过酸和过碱均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从目前发现来看,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起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以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催化作用,B错误;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C正确;高温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若恢复时酶的活性也能恢复,D错误。故选C。‎ ‎21.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B点以后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B点后,升高温度,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答案】B ‎【解析】增大pH,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下降,重复该实验,A、B点下移,A项错误;酶量减少,反应速率下降,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B项正确; B点以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限制曲线B点以后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反应物浓度,C项错误; B点后,升高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D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应注意题干信息“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改变温度、pH,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 ‎22.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 ‎【详解】A、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液检测,应该选用斐林试剂,B错误;‎ C、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所以研究酶的高效性时,应用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C正确;‎ D、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3、7、11,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为ATP结构模式图,关于ATP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a代表腺苷,b、c代表高能磷酸键 B.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C. 对真菌来说ATP产生途径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答案】B ‎【解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详解】A、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a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为高能磷酸键,A错误;‎ B、ATP水解释放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B正确;‎ C、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对真菌来说ATP产生途径有呼吸作用,C错误;‎ D、健康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细胞中的ATP和ADP含量总是要维持动态平衡状态的,否则最终会导致能量供应出现问题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在饥饿时可通过分解释放体内糖类等有机物的能量来维持两者的含量相对平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腺苷是由腺嘌呤(一种碱基)和核糖组成的,腺苷加上一个磷酸基后叫做AMP,即腺苷一磷酸,再加两个磷酸基就是ATP,AMP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一种成分,但是RNA的组分中还包括GMP,UMP,CMP,这三种于AMP的区别在于碱基不同。‎ ‎24.如图是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图,由此可确定(  )‎ A. A为ADP,B为ATP B. 能量1和能量2来源相同 C. X1和X2是同一种物质 D. 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答案】C ‎【解析】考点是ATP和ADP是相互转化,熟知ATP水解和合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能量的来源和利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详解】A生成B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A为ATP,B为ADP,A错误。‎ 能量1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能量2是光能或化学能,所以能量1和2是不同的,B错误。‎ X1和X2都是磷酸,C正确。酶1和酶2一个是合成酶一个是分解酶,D错误。‎ ‎【点睛】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转换为热能、机械能、渗透能、电能、光能等,不能在用于ATP的合成,能量是不循环的;酶有专一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反应或一类反应。‎ ‎25.下列关于核酸及基本单位、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烟草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 B. 核糖核苷酸与ATP的元素组成相同 C. 所有二糖和多糖基本单位组成相同 D.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细胞中一般都有两种两种核酸,五种碱基,两种五碳糖;核糖核苷酸、核酸、ATP、ADP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N、P;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二糖中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麦芽糖由二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烟草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共含有5种碱基,A正确;‎ B、核糖核苷酸与ATP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N、P,B正确;‎ C、蔗糖由于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麦芽糖和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C错误;‎ D、胆固醇是固醇类物质中的一种,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故选:C。‎ ‎【点睛】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3、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类物质包括、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6.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或结构以及颜色变化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甲基绿﹣RNA﹣绿色;吡罗红﹣DNA﹣红色 B. 碘液﹣淀粉﹣蓝色;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 C. 双缩脲试剂﹣氨基酸﹣紫色;斐林试剂﹣蔗糖﹣砖红色 D. 苏丹Ⅲ染液﹣脂肪﹣红色;苏丹Ⅳ染液﹣脂肪﹣橘黄色 ‎【答案】B ‎【解析】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甲基绿可使DNA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A错误;‎ B、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B正确;‎ C、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能将脂肪染成红色,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7.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泌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氨基酸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一定空间的蛋白质 B. 除囊泡外,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C. 内质网膜可以转化为高尔基体膜,说明这两种膜在结构成分上比较接近 D. 细胞膜上出现的糖蛋白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氨基酸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一定空间的蛋白质,A正确;‎ B、生物膜系统包括囊泡,B错误;‎ C、内质网膜可以转化为高尔基体膜,说明这两种膜在结构成分上比较接近,C正确;‎ D、看图可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加工,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h内液泡中水没有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外 C. 2~3h内物质A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 D. 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题图是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的曲线图,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详解】A、由图可知,0~4h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 B、由题图知,0~1h内发生质壁分离,说明该时段细胞失水,B错误;‎ C、由图知,2~3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C正确;‎ D、由图知,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之所以能够发生复原现象,是由于外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中的浓度增加,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中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吸水之前就发生了溶质分子的吸收现象。‎ ‎29. 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解析】生物膜和人工膜的差异是生物膜有蛋白质,人工膜无。生物膜对水分子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故A正确。生物膜对于K+、Na+、Cl-的通透性各不相同,与生物膜这三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本题有关,体现生物膜对本题物质的选择透过性,故B正确。图解只显示人工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一样,都很低,说明人工膜缺乏蛋白质载体协助运输离子,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故C错。甘油分子体积比气体分子体积大,较不容易通过人工膜,故D正确。故选C。‎ ‎30.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 B. 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 丙图可以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曲线 D. 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解析】图甲中,随着反应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反应速率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酶的数量是一定的,反应速率会达到饱和点,A正确;乙图表示温度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曲线,图中a点处反应速率最高,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B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左右,丙图最可能表示了胰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C错误;三图说明温度、pH、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均有影响,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准确分析曲线图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区段的影响因素;识记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适宜PH。‎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结构模式图。‎ ‎(1)图中所示结构只有通过_____才能观察到,图_____是植物细胞,若该细胞为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   ]_____和[   ]_____。‎ ‎(2)与B相比,A特有的细胞器是_____,该细胞器与细胞的_____有关。该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_____中(填结构名称)。在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中[  ]_____较多。‎ ‎(3)图中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_____、_____。若某细胞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_____细胞。‎ ‎(4)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的细胞器是图中的[   ]_____,它是_____合成的场所,5在分泌蛋白形成中的作用是_____。‎ ‎【答案】电子显微镜 B [2] 中央大液泡 [4] 叶绿体 中心体 有丝分裂 细胞核 [9] 线粒体 线粒体 叶绿体 低等植物 [11] 核糖体 蛋白质 将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并分泌到细胞外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1是细胞膜、2是液泡、3是细胞质基质、4是叶绿体、5是高尔基体、6是核仁、7是细胞壁、8是内质网、9是线粒体、10是中心体、11是核糖体。‎ ‎【详解】(1)该图能够看到内质网、核糖体等细微结构,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图B含有细胞壁、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若该细胞为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2]中央大液泡、[4]叶绿体。‎ ‎(2)与B高等植物细胞相比,A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该细胞器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该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需要能量多,线粒体多。‎ ‎(3)图中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若某细胞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低等植物细胞。‎ ‎(4)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的细胞器是图中的11核糖体,它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5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中的作用是:将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并分泌到细胞外。‎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32.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填字母)。D指_____分子,与细胞表面的_____功能密切相关。‎ ‎(2)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 ‎(3)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_____做材料,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然后经过_____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的特点。‎ ‎(4)图中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的有_____(用图中符号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点是_____。‎ ‎(5)参与a运输方式的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X是_____,其结构通式是_____。若该蛋白质分子由n个X(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 ‎【答案】B 糖蛋白 识别 O2、CO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离心 一定的流动性 abc 都需要载体蛋白(载体)的协助 氨基酸 mn﹣18(n﹣2)‎ ‎【解析】据图分析:该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信息分子,D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a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物质,d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 ‎【详解】(1)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B磷脂双分子层,D指糖蛋白分子,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密切相关。‎ ‎(2)如果该图是线粒体,线粒体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哺乳动物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提取细胞膜的实验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中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然后经离心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 ‎(4)图中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的有 a协助扩散、b自由扩散、c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5)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2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n﹣2),若某种蛋白质分子由n个氨基酸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n﹣(n﹣2)×18。‎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膜的制备,癌细胞的特点,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 ‎33.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相关材料所得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的相关实验,图示现象为_____,某同学通过滴加清水进一步实验,发现实验现象无明显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导致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2)图1实验时没有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_____。‎ ‎(3)图2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清晰可见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的_____(填“中央”或“周边”),其原因是_____。‎ ‎【答案】质壁分离 细胞失去活性 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不含色素,不利于观察 周边 细胞中央有一大液泡,将叶绿体推挤到细胞周边 ‎【解析】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①必须是活细胞;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必须有浓度差;③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2、分析题图:图1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图2细胞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周边。‎ ‎【详解】(1)图1细胞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已经分离,即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失去活性会导致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2)图1实验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不含色素,不利于观察,因此没有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3)由图2可知,叶绿体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周边,靠近细胞壁,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是黑藻叶片细胞内有一个成熟的中央大液泡,可以将叶绿体推挤到细胞的周边靠近细胞壁的地方。‎ ‎【点睛】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也是对照实验,是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质壁分离的实验相对于一开始的实验来说是实验组,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相对于质壁分离来说是实验组,因此,本实验没有设计空白对照组,而是自身前后对照。‎ ‎34.为研究pH值对人体某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现准备了5支各含有 5mL酶溶液但pH值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中加入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并置于25℃室温条件下。各试管内蛋白质块消失的时间如下表:‎ 酶溶液的pH值 ‎1‎ ‎2‎ ‎3‎ ‎4‎ ‎5‎ 蛋白质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自变量为_____,实验涉及该酶的最适pH值为_____。‎ ‎(2)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确实是由于酶的作用,实验中还应设计对照组。对照组设计思路是:_____。‎ ‎(3)本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_____来判断酶活性的强弱。‎ ‎(4)要使本实验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可以改进的方法是_____。‎ ‎【答案】酶溶液的pH值 2 不加酶的情况下重复上述实验 相同时间内蛋白质块的大小 (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把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质块切成碎小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酶的实验,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溶液的pH值,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实验指标是蛋白块消失所用的时间,有表格数据可知最适pH值为9左右。‎ ‎【详解】(1)分析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酶溶液的pH值,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此时酶的活性最强。‎ ‎(2)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该设置一组对照,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3)本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相同时间内蛋白质块的大小来判断酶活性的强弱。‎ ‎(4)方法1: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提高酶的活性。‎ 方法2:将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可以增加蛋白质与酶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 ‎【点睛】如何判断酶的最适pH值呢?对于本题来说在1—3之间缩小pH值梯度,重复上述实验,观察蛋白质消失的时间,如果实验结果有两个数据相同,而最适pH值在这两个数据之间,此时,在这两个pH值之间缩小pH值梯度,重复实验,用时最少的就是最适pH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