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5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血液 D. 淋巴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A正确; B、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正确; C、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淋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淋巴等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经内环境进入细胞 B. 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 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然后经组织液进入细胞,A正确;‎ B、尿素在泌尿系统中不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错误;‎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速受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答案】C ‎【解析】‎ ‎【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含有许多个乙酰胆碱分子,A项错误;递质释放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影响递质的稳定性,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速,C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4.如图在蛙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a处给予刺激后,不会发生的是( )‎ A. a处膜外为负电位 B. bd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C. a处的兴奋将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到d处 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a处给与适宜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该处膜外为负电位,A正确;‎ B、a处的兴奋尚未形成时,bd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B正确;‎ C、a处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将以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d处,C正确;‎ D、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同,而角度相同,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的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激素的种类包括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传递信息,不参与细胞中的代谢活动,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但只对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C错误;激素调节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激素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调节,二者作用密切,D正确。‎ ‎6.如图表示下丘脑与某些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a、b、c代表激素。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为垂体 B. 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细胞是激素b的靶细胞 D. 当体液中激素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激素a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表示的器官是垂体,A正确;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7.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激素 低血糖,甚至昏迷 b激素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 c激素 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综上,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 C. 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 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错误;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B正确;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也有多种激素参与,如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C错误;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 ℃‎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9.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实验组再将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朝对侧弯曲生长;对照组放空白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 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 C. 燕麦尖端产生生长素促进尖端下一段生长 D. 生长素在琼脂块内经极性运输到达尖端下一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A错误;‎ B、该实验能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了弯曲生长,B正确;‎ C、燕麦尖端产生生长素促进尖端下一段生长不是本实验验证的内容,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生长素在琼脂块内经极性运输到达尖端下一段也不是本实验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 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ab之间 C. 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D.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 B、在茎的背地性实验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d点浓度,则远地侧的浓度一定在Ob之间,B错误;‎ C、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错误;‎ D、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D正确。‎ 故选D。‎ ‎1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个鱼塘中的全部鱼 B. —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 —栋楼中的全部蟑螂 D. —个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个鱼塘中的全部鱼存在多种鱼,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A项错误;‎ B.—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项正确;‎ C.—栋楼中的全部蟑螂不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个体,C项错误;‎ D.—个森林中的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不是一个种群,D项错误。‎ 故选B。‎ ‎12.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预测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 鹿群的年龄组成 C. 鹿群的性别比例 D. 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B。‎ ‎13.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S”型曲线,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能尽快恢复到捕捞前的水平,D错误。 故选:A。‎ ‎14.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上述事实体现的生物间的关系依次为( )‎ A. 种间互助、种间斗争、竞争 B. 种内互助、捕食、竞争 C.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竞争 D. 种内互助、捕食、种内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的现象说明了种内互助;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这种现象发生在同种个体内,故属于种内斗争;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使当地原有松鼠几乎灭绝,显然是竞争关系,即C正确。‎ 故选C。‎ ‎15.“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把“落花”转变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 C. 分解者 D. 次级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秋风吹落叶本是件无奈的事,但来年春天可以化作肥料,滋润花朵生长;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分解者,故选C。‎ ‎1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过程中,地衣逐渐消失 B. 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 D. 人类的活动也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过程中,地衣逐渐被优势种群取代,但地衣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丧失了优势种群的地位,A错误; B、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火灾过后,植被逐渐恢复的次生演替过程,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退耕还林还草,D正确。 故选A。‎ ‎17.生态系统是指下列哪些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 A.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正确,B、C、D均错误。‎ ‎18.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B.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 在此食物网中,如果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则蛇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第四、五营养级),A正确;‎ B、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C、题中显示图示的食物网是部分食物网简图,故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了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 D、在此食物网中,如果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青蛙会更多的摄食蝗虫维持稳定,而不至于导致蛇的数量有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C。‎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 C. 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答案】D ‎【解析】‎ 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带有全球性,A正确;‎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正确;‎ C、如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并且循环往复,C正确;‎ D、循环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定的生态系统没有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B. 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需要能量的驱动 C. 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A错误;生产者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这个过程需要光能提供能量,B正确;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也不能循环流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故选A。‎ ‎2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 B. 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 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 D. 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A ‎【解析】‎ ‎【详解】植树造林增加了对CO2的吸收,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错误;大气中CO2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D错误。故选A。‎ ‎22.图为探究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顶芽利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B.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主根发挥作用只能通过极性运输 C. 正常植株在实验中作为对照组 D. 实验结果说明促进主根生长的因素只有顶芽产生的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在顶芽中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的,A错误;‎ B、由分析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主根发挥作用不只是通过极性运输,B错误;‎ C、正常植株在实验中作为对照组,C正确;‎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促进主根生长的因素只有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幼叶和幼根也能产生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内环境变化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兴奋性增强 B.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 C. 钙离子流失可能导致抽搐 D. 内环境的pH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引起下丘脑兴奋性增强,A正确; ‎ B、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使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使得下丘脑合成然后经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 C、钙离子流失导致血钙过低,可能导致抽搐,C正确; ‎ 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即使有乳酸产生,内环境中的pH不会发生很大变化,D正确。‎ 故选B。‎ ‎24.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 黑光灯诱捕法能够精确测得昆虫的种群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被标记个体意外死亡会导致结果偏小 D. 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 ‎【答案】A ‎【解析】‎ ‎【详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黑光灯诱捕法不能够精确测得昆虫的种群密度,只能估算,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被标记个体意外死亡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 D、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A。‎ ‎25.人体内的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均具有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 )‎ A. 在细胞中发挥作用 B.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异性物质结合后发挥作用 D. 发挥作用后仍较长时间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抗体和神经递质均不在在细胞中发挥作用,有些激素可能会到细胞中传递信息,如性激素,A错误; ‎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神经递质化学成分多样,激素也不都是蛋白质,而且三者都是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的,B错误;‎ C、三者都与特异性物质结合后发挥作用,C正确; ‎ D、由分析可知:三者发挥作用后均不较长时间保持活性,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传出神经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神经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答案】 (1). 不属于 (2). 不能 (3). 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 ‎ (4).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5). 用a刺激神经,在c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解析】‎ ‎【详解】(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相当于是突触,兴奋只能由神经传递到肌肉,而不能反向传递,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刺激a处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是传出神经的某处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或者是D处受损。据此判断实验的方法是:‎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来检测;‎ 如果骨骼肌受损,此时传出神经无异常,则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来检测 如果d受损,此时传出神经无异常,而且肌肉也无异常,则用a刺激神经,在c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来说明。‎ ‎27.如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特异性免疫中_________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细胞D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原因是细胞___________(填字母)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体液 (2). C和E (3). 浆细胞 (4). E (5). 效应T细胞 (6). 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7). 监控 (8). 清除 ‎【解析】‎ ‎【详解】(1)图甲中细胞D产生的抗体使抗原沉淀或凝集成团,是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C为B淋巴细胞,E为记忆细胞,均可以增殖、分化产生D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原因是E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3)细胞G可以使F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为效应T细胞;‎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清除功能。‎ ‎28.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若干棵,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下图所示),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材料插在培养皿的湿砂中。24小时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时间。‎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______细胞分裂,促进______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2)实验中需要剪去幼苗叶片,是因为幼叶产生的______等能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3)实验中在A处滴加的是一定浓度的______,B处滴加的是______,两处滴加液体的量要______。‎ ‎(4)实验进行4天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脱落酸的作用。‎ ‎(5)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即保绿)的作用,而乙烯则能加速叶片的衰老。若要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则至少需要设置______组实验。‎ ‎(6)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除受激素调节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在根本上是______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 (1). 抑制 (2). 叶和果实 (3). 脱落 (4).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5). 脱落酸溶液 (6). 蒸馏水 (7). 相等 (8). 大于 (9). 三 (10). 基因组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2)实验中需要剪去幼苗叶片,排除叶片的生理活动对实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幼叶产生的生长索和细胞分裂素等能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3)实验中在A处滴加的是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B处滴加的是蒸馏水,形成对照,两处滴加液体的量要相等,以遵循实验的等量原则。‎ ‎(4)实验进行4天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由实验结果能推出,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大于脱落酸的作用。‎ ‎(5)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即保绿)的作用,而乙烯则能加速叶片的衰老。若要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则至少需要设置3组实验,即乙烯处理一组,细胞分裂素处理一组,和等量的蒸馏水对照组。‎ ‎(6)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除受激素调节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9.某科研小组对某林场内的一种森林害鼠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害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在所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害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其数学模型为______。‎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鼠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进而影响其出生率并降低该种群的密度。‎ ‎(4)该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______。‎ ‎(5)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演替的方向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J (3). (4). 性别比例 (5). 垂直结构 (6). 栖息空间 (7). 变快 (8). 未发生改变 ‎【解析】‎ ‎【详解】(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其数学模型为。‎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鼠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下降。‎ ‎(4)该林场中植物因为光照强度的变化由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因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而有分层,原因是动物需要群落内部的植物提供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5)近5万与50年相比,时间大大缩短,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荒漠化。故我们的结论是: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加快,演替的方向都是荒漠化,故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30.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绘制的某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小组对湿地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kJ/(m2·y)],请分析回答:‎ 同化能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 A ‎900‎ ‎200‎ ‎700‎ B ‎180‎ ‎60‎ ‎120‎ C ‎14‎ ‎2‎ ‎12‎ D ‎100‎ ‎18‎ ‎8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______(填“生理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中,E表示______。‎ ‎(3)若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填“生态系统的成分”),另一部分同化后用于自身______和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 ‎【答案】 (1). 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 光合作用 (3). 群落 (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①②③④⑦ (6). 分解者 (7). 呼吸作用 (8). 生长发育繁殖 (9). 14% (10). 自我调节 (11). 负反馈 (12). 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2)太阳能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群落中,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若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碳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①②③④⑦,其中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④⑦均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本质上也是呼吸作用。‎ ‎(4)D为第二营养级生物,该生物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称为自身的同化量,同化后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二营养级为D、第三营养级为C,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的比值,即14/100=14%。‎ ‎(5)一般而言,生态系统都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该能力的高低与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舞蹈传递的是行为信息,释放的化学物质是化学信息,故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