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物质中可以用32P标记的是
A. 核苷酸 B. 纤维素 C. 脂肪酸 D. 丙酮酸
【答案】A
【解析】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纤维素、脂肪酸的组成元素为C、H、O;
丙酮酸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用32P标记的物质,必须是组成元素中含有P的物质,根据试题分析,只有A选项的组成元素含有P,可以用32P标记。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生物体的恶化和无的元素组成,意在癌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2.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 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 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
【答案】C
【解析】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的是无水乙醇,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A正确;
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B正确;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不能吸收红外光和紫外光,C错误;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D正确.
【点睛】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中;
2、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基本元素之一;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
4、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3. 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 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其主要内容是: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ACD正确;细胞学说没有将细胞分类,B错。
4.2010年,科学家发现一种含NDM-1基因的细菌,这种细菌几乎可抵抗所有的抗生素。下列关于“NDM-1超级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为获得大量的“NDM-1超级细菌”,可在体外用培养基培养
B. “NDM-1超级细菌”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核糖体
C. 与人体细胞相比,“NDM-1超级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细胞壁
D. 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NDM-1超级细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答案】C
【解析】超级细菌可归类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A、NDM-1超级细菌有细胞结构,能够独立生活,所以可通过在体外用培养基培养获得大量的细菌,A正确;
B、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B正确;
C、与人体细胞相比,“NDM1超级细菌”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NDM-1超级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以“NDM-1超级细菌”为载体,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明确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
5.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核糖体
B.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
D. 颤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答案】D
【解析】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糖体,A正确;
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C正确;
D、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生物的类别,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大熊猫以冷箭竹为食物,下列有关大熊猫与冷箭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它们分别属于异养生物和自养生物
B. 它们的生命结构层次完全相同
C. 它们可以在同一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
D. 组成它们的细胞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答案】B
【解析】1、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2、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利用的是自养生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其他生物获取,是异养生物。
3、大熊猫是动物,冷箭竹是植物,二者都是真核生物。
【详解】A、大熊猫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异养生物,而冷箭竹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A正确;
B、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而动物有,B错误;
C、由于大熊猫以冷箭竹为食物,所以他们可以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可以在同一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C正确;
D、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比如细胞膜、细胞质),也有不同的结构(比如植物有细胞壁,动物没有),所以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考生以细胞学说为中心,识记生命系统的层次,同时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7.图所示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其比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示为细胞鲜重中元素的比重
B. 图中含有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可以找到
C. 细胞失去大部分水分后,碳元素比例最大
D. 因为氧元素含量最多,所以氧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答案】D
【解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C、H、O、N基本元素占鲜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C>H>N;
3、C、H、O、N基本元素占干重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O>N>H。
【详解】A、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与题图相符,因此图中所示为细胞鲜重中元素的比重,A正确;
B、图中含有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体现生物与非生物的统一性,B正确;
C、细胞失去大部分水分后,C元素比重最大,C正确;
D、O元素含量最多,但是O不是最基本元素,最基本的元素是C,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扇形图,考查组成细胞元素,要求考生识记元素的种类、含量,掌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 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 种子萌发时结合水含量比休眠时更高
D. 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考查,回忆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植物体内的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细胞中的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
C、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自由水比休眠种子的自由水含量高,结合水含量低,C错误;
D、自由水可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D正确。故选C。
【点睛】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和麦芽糖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具有还原性,但元素组成不同
D.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和功能,掌握还原糖检测实验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蔗糖的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A错误;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B正确;
C、葡萄糖、果糖具有还原性,半乳糖不具有还原性,但元素组成相同,C错误;
D、蔗糖、乳糖不属于还原糖,因此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故选B。
10.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B.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C. 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D. 琢鄄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 个肽键
【答案】D
【解析】A、蛋白质变性是由于空间结构改变造成的,A项错误;
B、变性蛋白质肽键未被破坏,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项错误;
C、蛋白质是由1条或1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C项错误;
D、环状八肽含有8个首尾相连的氨基酸,含有8 个肽键,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未正确理解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显色反应的机理。凡是具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均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变性是由于空间结构改变造成的,肽键未被破坏。
11.下列关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措施或方法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将种子晒干进行保存
B. 在无氧、零上低温条件下储存新鲜的蔬菜水果
C. 通过合理增施农家肥来提高温室大棚中作物产量
D. 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
【答案】B
【解析】本题的是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和在生活中应用,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在生产中应用的综合性题目.回忆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温度、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过程影响的曲线模型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种子晒干可以减少自由水的含量,从而降低代谢,所以将种子晒干进行保存,A正确;
B、在无氧的条件下储存新鲜的蔬菜水果,无氧呼吸旺盛,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应该在低氧下储存;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呼吸,储存新鲜的蔬菜水果在零上低温,零下低温会冻伤蔬菜水果,B错误;
C、农家肥经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产生CO2,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而提高使温室大棚中作物的产量,C正确;
D、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的生存和繁殖,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理解各种用途的原理。
12.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为核糖,b则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 若由b构成的分子在植物细胞中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与叶绿体中,则该分子是RNA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化合物b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的,其中化合物a为五碳糖,化合物b为核苷酸,m为含氮碱基.当a为核糖时,b为核糖核苷酸,当a为脱氧核糖时,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A、若a为核糖,则b为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错误;
C、若m为尿嘧啶,则b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DNA中肯定不含这种化合物,C正确;
D、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中都含有DNA和RNA,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核苷酸结构图,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分布及基本组成单位,关键是识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区别。
1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 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C. 膜内、外表面均分布有糖蛋白
D. 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一样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C
【解析】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2、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且具有保护作用,B正确;
C、只有膜外表面分布有糖蛋白,C错误;
D、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一样都是选择透过性膜,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知识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表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b、c中都含有DNA与RNA
B. 图a、b、c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
C. 图a、b、c分别代表的是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胞核
D.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进出该结构的通道,并具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详解】A、图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核(核膜)中都含有DNA与RNA,A正确;
B、图a线粒体、c细胞核(核膜)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中,b叶绿体只在植物的绿色部分有分布,B错误;
C、图a(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b(内外两层膜均光滑,内部有基粒)、c(有两层膜,但不连续,核膜上有核孔)分别代表的是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胞核,C正确;
D、图c中的孔道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膜是细胞中所有细胞器膜的总和
B. 分泌蛋白分泌的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 内质网膜向内连接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
D.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都是相似的
【答案】A
【解析】生物膜系统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
B、分泌蛋白分泌的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内质网膜向内连接核膜,向外连接细胞膜,C正确;
D、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都是相似的,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是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联系。
16.下列有关分泌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 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
C. 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D.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加工时,囊泡的膜可与细胞器膜融合
【答案】C
【解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详解】A、根据试题的分析,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A正确;
B、根据试题的分析,线粒体能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
C、分泌蛋白先经过内质网再经过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
D、分泌蛋白从细胞内排出时,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的膜可与细胞膜融合,通过外排作用,将分泌蛋白释放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明确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B. 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C. 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分泌蛋白
D. 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
【答案】D
【解析】1、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2、内质网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3、高尔基体是单层膜,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高尔基体,但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详解】A、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
核糖体,有内质网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A错误;
B、有线粒体的细胞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比如酵母菌具有线粒体,它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有核糖体就能合成蛋白质,但要合成分泌蛋白还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细菌等原核生物有核糖体但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就不能合成分泌蛋白,C错误;
D、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分泌功能,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得较为细致,不难,但容易出错。我们还要注意,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肯定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肯定没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也可能进行光合作用。类似的,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肯定有线粒体,没有线粒体肯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肯定没有线粒体,没有线粒体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
18.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不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A. 该细胞为植物成熟活细胞 B. 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
C.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D. 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该细胞为植物成熟活细胞,A正确;
B、选择液泡中有紫色色素的洋葱作此实验的目的是容易观察,如果换成白色的洋葱表皮,一样可以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
C、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C正确;
D、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细胞是完整的,且是活的才能进行质壁分离,死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不能质壁分离,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9.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器甲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
C. 细胞器乙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D. 若细胞器丙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答案】C
【解析】1、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可推测丙细胞器为核糖体。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正确;
C、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细胞器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而溶酶体无关,C错误;
D、细胞器丙是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因此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各细胞器的可能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A. 盐水中的氯与钠具有杀菌作用
B. 由于渗透作用,细菌脱水死亡
C. 由于渗透作用,细菌因吸水过多而涨破
D. 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用细菌生长
【答案】B
【解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在高浓度盐水环境中,细菌会由于细胞渗透作用失水过多,而导致死亡。
【详解】细菌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当其和外界溶液接触时会发生渗透作用,在高浓度的食盐水中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理解细菌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在结合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解答。
21.以下不适宜作为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材料的是
①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②花瓣细胞 ③洋葱表皮细胞
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⑤大肠杆菌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细胞外液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详解】质壁分离的材料应满足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由此可见,①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中央大液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及大肠杆菌原核细胞都不满足。综上,①④⑤不适宜作为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材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顺浓度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小分子物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有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差。协助扩散的影响因素有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能量。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胞吐和胞吞。
【详解】A、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如性激素),B错误;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3.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 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过程
C. 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D. 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
【答案】B
【解析】根据流动镶嵌模型理论,膜蛋白分布具有不对称性,A正确;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即协助扩散需要膜蛋白的参与,B错误;
主动运输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把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送到高浓度一侧,并消耗能量,能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C正确;
磷脂双分子层是脂溶性的,因此亲水性小分子不易透过,所以扩散速率与脂溶性有关,D正确。故选B。
24.图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 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 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
D.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解析】分析曲线图: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
【详解】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方式a,A错误;
B、方式a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C、方式b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因此其最大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C正确;
D、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b,但不影响方式a,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识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2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B. ATP由一分子腺苷,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C. 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
【答案】B
【解析】1、ATP的结构特点: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
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而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需要酶的催化,而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A正确;
B、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B错误;
C、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C正确;
D、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线粒体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C.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详解】A、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A错误;
B、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线粒体基质中不含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B错误;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的RNA,C正确;
D、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活性,只能使酶活性降低,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在细胞中的分布,糖酵解发生的场所,酶的本质、高温与低温对酶活性影响的本质区别,解题时要把细胞代谢过程、场所与酶的作用和作用特点统一起来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掌握。
27.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 蛋白酶 B. DNA C. RNA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1、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详解】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其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去除后仍能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说明核糖体中的RNA能催化该反应。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糖体、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识记酶的概念及特性,能结合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28.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4、7、10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详解】A、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分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加碘液都不会变蓝色,A错误;
B、过氧化氢在没有酶的情况下也能分解,而且温度不同,分解速率不同,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所以研究酶的高效性时,应用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C正确;
D、胃蛋白酶的适宜pH是1.5−2.0,所以利用胃蛋白酶、蛋清来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不能设置成4、7、10,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9.在自然条件下,有关水稻根尖细胞呼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无氧呼吸只在第二阶段生成少量ATP
B.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
C. CO2既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D.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及产物,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A、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A错误;
B、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B正确;
C、CO2既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无氧呼吸的产物,C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D正确。故选A。
30.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 O2的产生 B. H2O生成 C. [H]的消耗 D. ATP的合成
【答案】A
【解析】A、O2产生于光反应中,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
B、生成H2O的生理过程较多,如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H]消耗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暗反应,场所不一定有膜结构,如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C错误;
D、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不一定有膜结构,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普通光学显微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光照充足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失水之后的细胞,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膜是否与细胞壁发生了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________。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A是口腔上皮细胞,B是蓝细菌,C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细胞,D是猪的血液细胞)。科学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长度或宽度 D 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B 核糖体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2、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3、分析图形:A是口腔上皮细胞,是真核细胞,B是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C是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是真核细胞,D是哺乳动物的血细胞,是真核细胞。
【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被观察的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的倍数。
(2)洋葱内表皮细胞颜色浅,而要看清颜色浅的物体需把视野调暗,所以要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D正确; 故选D。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分就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由图来看:A是口腔上皮细胞,是真核细胞,B是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C是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是真核细胞,D是哺乳动物的血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点睛】本题考察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意在考查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际操作一下印象会很深刻。
32.C、H、O、N、P、S在玉米细胞(干)和人细胞(干)以及活细胞中的含量(%)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明显比在人细胞(干重)中含量多的是O元素和H元素,发生差异的原因是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这两种元素在人细胞(干重)中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中。
(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重)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重)的元素是O,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______________较多,此类化合物由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组成。
(3)植物吸收的NH4NO3可用于合成________(填编号)。
A.淀粉和酶 B.DNA和酶 C.脂肪和RNA D.纤维素和核苷酸
【答案】水 蛋白质 糖类 C、H、O B
【解析】分析表格:活细胞中由于水分较多,所以H、O元素含量较高;干细胞中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C元素含量较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的元素是氧,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较多。
【详解】(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高达80%~90%,水的组成元素是H和O,因此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和氢元素。 这两种元素在人细胞(干重)中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
(2)与人体细胞相比,玉米中糖类较多,此类化合物由C、H、O组成。
(3)植物吸收的NH4NO3含有N元素,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糖类的组成、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3.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所示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处在某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图3所示为选用蔗糖作为实验材料,用U形管所做的渗透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①有半透膜;②______________。当液面上升到最大高度后处于静止状态时,漏斗内液体浓度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烧杯内液体浓度。
(2)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常选用图2所示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该种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2所示状态时,A、B处的浓度关系为______________。
(3) 图3实验结束后a、b管两侧液面出现了液面高度差。某同学同时向a、b两管中分别滴加了两滴一定浓度的蔗糖酶溶液(能将蔗糖水解),并在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若发现a、b两管的液面高度差继续增大,直至最后稳定不变。请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答案】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大于 紫色大液泡 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有可能 蔗糖分解后的产物不能透过半透膜,使得b管溶液浓度增大(要答到“蔗糖分解后的产物不能透过半透膜”)
【解析】据图1分析,a为烧杯中溶液,b为漏斗内的溶液,c为半透膜,构成渗透装置。
据图2分析,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处于质壁分离过程、质壁分离复原等过程,B表示外界溶液,A是细胞液。
据图3分析,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所以两边都要加入蔗糖酶,蔗糖酶能把蔗糖水解为还原糖,若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则最终U型管两边的摩尔浓度相等,液面齐平,若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则加蔗糖酶,b管的摩尔浓度加大,a、b两管的高度差进一步加大。
【详解】(1)图1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①有半透膜,②
a和b之间存在浓度差;当液面上升到最大高度后处于静止状态时,漏斗内液体浓度大于烧杯内液体浓度。
(2)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该种细胞具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当A>B,细胞吸水,处于质壁分离的复原;A<B,细胞失水,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当A=B,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
(3)图3实验结果说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某同学想继续探究蔗糖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他向b管中滴加了两滴一定浓度的蔗糖酶,并在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发现a、b两管的液面高度差(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的浓度)继续增大,直至最后稳定不变,说明滴加蔗糖酶后使b侧溶液浓度升高,蔗糖被水解,其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系统的条件,理解植物细胞为什么是属于渗透系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联系两者的内涵,形成知识体系。
34.伊乐藻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水生植物.因其取材方便,常作为生物学实验的材料.请据如图回答问题:
(1)若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室温20℃),可观察到光下枝条会放出气泡.常以太阳灯(冷光源)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冷光源)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结果如图2中曲线1表示(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表示).该实验研究的是_____________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CO2浓度增大,图2中A点会___(填“上移”或“下移”);若将装置由明处移至黑暗处,则短时间内细胞中C3的含量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若在室温10℃和30℃时再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如曲线2和曲线3,D点和BC段的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若图3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气体进出过程,则图2中C点会发生的过程是(用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
【答案】光强或光照强度 上移 增大 温度、光照强度(顺序不可换,后一个简写成光强也可) ①②
【解析】据图分析:“移动太阳灯(冷光源)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说明是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实验在研究时,确定变量时一般是改变的条件就是变量,在本实验中改变的是移动太阳灯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说明变量是光照强度不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维持容器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当二氧化碳含量高时,碳酸氢钠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低,碳酸氢钠释放二氧化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这些因素去分析;实际的光合作用速率=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
【详解】(1)在该实验中改变太阳灯与试管的距离也就意味着改变光合作用强度,故该小组的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分析图形可知A点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CO2浓度、温度等其他因素,所以其他条件不变,CO2浓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增大,图2中A点会上移。若将装置由明处移至黑暗处,则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减少,短时间内导致三碳化合物还原减少,三碳化合物积累。
(3)曲线2和曲线3分别是在室温10℃和30℃时进行的实验,D点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是因为温度低,降低了酶的活性。BC段两条曲线重合,光合速率都比较低,是因为光照强度太低。图2中C点表示净光合速率为0,即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所以图3能发生的是①②。
【点睛】本题考查对有关实验坐标曲线图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