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5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 ‎1.如图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Q是激素 B. ②中Q是载体 C. ③中Q是抗体 D. 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①中L在Q的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①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A错误;在②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B正确;在③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C正确;酶、载体和抗体具有特异性,D正确。故选A。‎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B. 绿色植物根尖细胞膜上有吸收镁离子的载体 C. 甲状腺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 D. 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核糖体是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蛋白质的“装配机器”,A正确;镁元素是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是通过根部的主动运输吸收的,所以绿色植物根尖细胞膜上有吸收镁离子的载体,B正确;甲状腺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而垂体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C错误;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C。‎ ‎3.如图表示某DNA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不能构成一个DNA的基本单位 B. DNA复制时,④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C. ①和②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 DNA分子中碱基对⑨越多,其热稳定性越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①与②③不是同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所以①②③不能构成一个DNA的基本单位,A正确;DNA复制时,④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B错误;①和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DNA分子中碱基对⑨越多,氢键的相对含量越少,其热稳定性越低,D正确。故选B。‎ ‎4.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A. 血液 B. 淋巴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5. 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 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 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 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所以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A正确;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正确;人体不断向环境中散失热量,同时通过新陈代谢,如细胞呼吸等过程不断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C正确;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外界温度过高会使人的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D错误.故选:D。‎ ‎6.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0.8~1.2g/L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B. 中学生上午第四节课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有所增加 C. 肝细胞表面具有识别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多种受体 D.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糖高的食物,以补充随尿液排出的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A错误; B、中学生上午第四课时,由于组织细胞消耗糖,血糖含量降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有所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有所升高,B错误; C、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胰岛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故肝细胞膜上既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正确; D、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居高不下,应该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否则身体健康受损,D错误。 故选C。‎ ‎7.如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代表效应器 B. ②代表神经中枢 C. 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D. 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 ‎【答案】D ‎【解析】‎ 由图知:②有神经节,②为传入神经;①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因此AB错误;③存在突触,突触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D正确。‎ ‎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 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9.下列关于神经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 B.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C. 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相反 D.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故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A正确;‎ B.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正确;‎ C. 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则相反,C错误;‎ D.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属于分泌物,其加工、运输和胞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正确。‎ ‎10.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位于 A. 下丘脑,垂体 B. 垂体,甲状腺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垂体,垂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作用于甲状腺,故选B。‎ ‎11.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B. 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属于体液调节 C.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 寒冷环境中,神经冲动和激素共同发挥作用,动员几乎所有细胞共同抵御寒冷 ‎【答案】D ‎【解析】‎ ‎【详解】‎ 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中,会引进促胰液素增加,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C错误;寒冷环境中,会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全身细胞,D正确。故选:D。‎ ‎12.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免疫调节正常进行,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C. 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免疫过程 D. 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B错误;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D错误。故选:C。‎ ‎13.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所以A直立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所以左侧生长素能运到伸长去促进生长,而右侧不能,所以B向右弯曲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D直立生长。故选B。‎ ‎14.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枝条 甲组 乙组 丙组 ‎2,4-D溶液 ‎10-9mol/L ‎10-5mol/L ‎0‎ 生根数量(条)‎ ‎43‎ ‎8‎ ‎22‎ A. 各组选取的枝条数量、处理时间等均应相同 B. 甲组的2,4-D溶液浓度是促进根的最适浓度 C. 乙组2,4-D溶液浓度较高,具有抑制作用 D. 丙组加入与甲、乙组溶液等体积的蒸馏水,起对照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 各组实验的选取的枝条数量、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A正确;乙组与丙组对照,NAA浓度最高,对生根起抑制作用,C正确;由于促进生根的NAA浓度只有一组,无法确定是否为最适浓度,B错误;设置丙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NAA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D正确。故选:B。‎ ‎15.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属于种群的特征,因此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 故选B.‎ ‎16.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以下关于S型曲线K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 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D. 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A正确; B、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B错误; 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为环境容纳量,C正确;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选B。‎ ‎17.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B. 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C. 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D. 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 B、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B正确; C、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C。‎ ‎18.郊外的荒山被开发成森林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植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 B.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D. 公园里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各种植物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荒山被开发成森林公园,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公园里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 ‎19.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包括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信息传递 D. 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成分,B错误;‎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C。‎ ‎20.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 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D.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某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获得能量越多,所处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所处营养级最低,是第三营养级,故获得能量最多。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 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 每条食物链都要从最低营养级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网由6 条食物链构成,A错误;野兔、鹿及昆虫均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B正确;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第三营养级,即同一营养级,C正确;由生物富集现象可知,污染物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鹰为最高营养级,其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故选:A。‎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 处于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 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A错误; 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在ATP中用于生命活动,C正确;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D正确。 故选A。‎ ‎23.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信息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 B. 孔雀开屏 C. 花朵鲜艳的色彩 D. 松鼠数量的消长依赖于云杉种子的收获情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花朵鲜艳的色彩需要通过光来传递信息,因此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收情况,这属于营养信息,D错误。 故选C。‎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也越高 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低,B错误;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不同,C错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减少干扰,D错误。‎ ‎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 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 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B ‎【解析】‎ 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A项正确;绿萝的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称为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项正确。‎ 二、多选题: ‎ ‎26.下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 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下图二表示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细胞膜的上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 图二说明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C. 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该细胞不可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 D. 图二中K+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氧气含量 ‎【答案】ABC ‎【解析】‎ ‎【详解】图一中细胞膜的上侧含有糖蛋白,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消耗能量,所以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表示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而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正确;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另外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D错误。故选ABC。‎ ‎27.如图是科研人员培育矮秆抗病新品种小麦的两种方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育种涉及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C. 过程④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3/16‎ D. 过程⑤是通过连续自交选种获得新品种 ‎【答案】BC ‎【解析】‎ ‎【详解】图中①②③表示单倍体育种,①④⑤表示杂交育种育种,涉及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过程③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B错误;过程④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C错误;过程⑤‎ 是通过连续自交,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选种获得纯合的新品种,D正确。故选BC。‎ ‎28.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起重要作用 B.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人体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 D.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零 ‎【答案】AC ‎【解析】‎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可对种群密度变化起重要作用,A正确;生态农业的建立,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促进产热,C正确;“J”型曲线没有K值,D错误。‎ 故选AC。‎ ‎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但作用效果可能相反 B.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物质 C. 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其不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 D. 施用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无子番茄,这属于可遗传变异 ‎【答案】BD ‎【解析】‎ ‎【详解】A、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如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根,而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根,A正确; 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其不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植物细胞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C正确; D、施用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无子番茄,这是利用了NAA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NAA并没有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这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BD。‎ ‎3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 C.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 D. 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答案】BC ‎【解析】‎ ‎【详解】‎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决定的,B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错误。故选:BC。‎ ‎3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⑦代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代表生产者,丙代表分解者 B. 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 C. 过程②③④⑤是指生物的有氧呼吸 D. 过程⑥⑦中流动的能量以无机物为载体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A、甲能固定光能,为生产者;丁分解粪便、遗体残骸等,属于分解者,A错误;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甲同化的能量是流进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能量之和,B错误; C、过程②③④⑤是指生物的细胞呼吸,不一定是有氧呼吸,C错误; D、过程⑥⑦中流动的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D错误。 ​故选ABCD。‎ 三、填充题: ‎ ‎32.图甲表示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某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③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有氧呼吸包括过程________(填序号),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消耗ATP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 ‎(4)根据图乙分析,限制a、b两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 ‎(5)根据图乙,请在下面坐标中画出光照强度为L2、温度在10~30℃间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 C3还原 (3). ④、② (4). 线粒体内膜 (5). ③ (6). 光照强度 (7). 温度 (8). ‎ ‎【解析】‎ ‎【详解】(1)图甲过程①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③表示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图甲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包括②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④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②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3)图甲中消耗ATP的过程有③‎ 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还原。 (4)图乙曲线表示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限制a点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限制b点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5)光照强度为L2,温度是10℃时,光合速率是4,温度是20℃和30℃时,光合速率都是6。‎ 如图:。‎ ‎33.如图是某二倍体雌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A、a和b表示相关基因。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_____期,该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个DNA。‎ ‎(2)乙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假定细胞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由乙细胞基因组成可推知,该生物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种。‎ ‎②若该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一个卵原细胞在形成乙细胞时,所产生卵细胞基因型是_________或________。‎ ‎【答案】 (1). 后 (2). 8 (3). 8 (4). 0 (5). 第一极体 (6). 2 (7). AB (8). aB(顺序可以颠倒)‎ ‎【解析】‎ ‎【详解】(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有8个DNA。 (2)乙细胞着丝点分裂,所以没有染色单体;由于是二倍体雌性动物体内,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极体。 (3)①由于假定细胞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所以由乙细胞基因组成可推知,该生物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共有2种。 ②‎ 若该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一个卵原细胞在形成乙细胞时,所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BB或AaBB或aaBB,所以卵细胞基因型是AB或aB。‎ ‎34.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甲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下图乙中曲线Ⅰ表示其体内某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曲线Ⅱ表示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_____________。‎ ‎(2)据甲图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型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与膜的_________有关。‎ ‎(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内渗透压_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 ‎(5)乙图中,AB段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 ‎【答案】 (1). 电信号 (2). 兴奋 (3). 流动性 (4). 识别谷氨酸 (5). 运输Na+ (6). 升高 (7). 协助扩散 (8). 内正外负 ‎【解析】‎ ‎【详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2)据图分析,谷氨酸释放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一次谷氨酸为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是神经递质乙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 ‎(4)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5)乙图中,AB段Na+‎ 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点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5.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下表为食物链“草→鼠→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变化(单位:百万千焦/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同化的 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 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鼠 ‎19.0‎ ‎9.0‎ ‎1.0‎ ‎4.5‎ 鹰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1)图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_______。‎ ‎(2)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年,鼠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年,能量从鼠到鹰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科学家研究该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c点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 ‎(4)田鼠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答案】 (1). 太阳能 (2). 热能 (3). 有机物 (4). 71.5 (5). 10 (6). 18.4 ‎ ‎ (7). 衰退型 (8). 间接 ‎【解析】‎ ‎【详解】(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有机物。 (2)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7+19+45.5=71.5百万千焦/年;鼠呼吸消耗的能量为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9−9=10百万千焦/年,能量从鼠到鹰的传递效率为3.5/19=18.4%。 (3)如图乙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田鼠种群数量在a~b之间的变化为持续增长,c点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4)田鼠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