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素养提升课1 酶的相关实验设计
突破点一 酶相关实验设计中的“酶解法”
某科研小组经研究得知X酶存在于人的肝细胞中,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酶必须保持正常的结构才能发挥催化作用,请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实验,探究X酶的化学本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RNA。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审题指导]
(1)据题干可知,X酶的功能是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2)联想到蛋白酶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功能。
(3)RNA酶可以催化RNA发生水解而失去功能。
(4)若X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被蛋白酶处理后,则不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5)若X酶的化学本质是RNA,被RNA酶处理后,则不能将糖原分解为还原糖。
(6)题干中要求设计甲、乙两组实验,二者之间要能相互印证,因此联想相互对照。
解析:实验设置甲组和乙组,两组实验分别用蛋白酶和RNA酶处理X酶,然后与糖原混合检测两组实验中X酶有无活性。检测X酶是否有活性可用斐林试剂与产物反应是否产生了颜色变化来完成。
答案:实验思路:
甲组:将X酶用蛋白酶处理,再与糖原溶液混合,在适宜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产生。乙组:将X酶用RNA酶处理,再与糖原溶液混合,在适宜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产生。
预期结果及结论:①若甲组有还原糖生成,乙组没有还原糖生成,则说明X酶的化学本质是RNA;②若甲组没有还原糖生成,乙组有还原糖生成,则说明X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1.实验设计中可用酶催化底物分解,根据酶处理后的变化,来证明酶的作用。
2.鉴定酶本质的“酶解法”模型
“酶解法”——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其必须保持正常的空间结构才能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可以分别利用蛋白酶和RNA酶处理某酶,再观察其功能
是否受影响来确定该酶的本质。设计方案如图。
1.(2019·河北衡水金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从芍药中提取出一种酶,为探究该酶催化分解的底物是葡萄糖还是蔗糖,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是,该酶能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图中的斐林试剂是用0.1 g/mL的NaOH溶液和 0.01 g/mL 的CuSO4溶液配制的
C.若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酶催化的底物是蔗糖
D.若该酶催化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只有一支试管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无机催化剂与酶都是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斐林试剂是用0.1 g/mL的NaOH溶液和0.05 g/mL的CuSO4溶液配制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蔗糖不属于还原糖,若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酶催化的底物是蔗糖;若两支试管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酶催化的底物是葡萄糖。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有机物,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与酶有关的问题:
(1)真核细胞内酶的合成场所有 ,
细胞内酶的合成 (填“能”或“不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2)酶的特性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现有质量分数为10%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10%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麦芽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清水;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长颈漏斗、烧杯、底部中央可放置半透膜的U形管各一个。请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选用一套装置设计实验,实验现象能支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体现等量原则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请写出最合理的实验思路及实验预期。
。
解析:(1)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化学本质为RNA的酶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细胞内酶的合成能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2)本实验要证实酶具有专一性,可以用麦芽糖和蔗糖做底物,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麦芽糖和蔗糖水解后,物质的量浓度增大,渗透装置中液面会升高,由此设计实验即可。
答案:(1)细胞核、核糖体 能
(2)实验思路:在底部中央放置半透膜的U形管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再在两侧各加等量的蔗糖酶溶液,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侧液面的变化。
实验预期:蔗糖溶液一侧液面明显升高,则支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或:麦芽糖溶液一侧液面明显降低,则支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突破点二 酶实验设计中的“对比法”
(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2019·河北衡水金卷)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有关酶的实验:
甲组:淀粉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组:蔗糖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丙组: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加入斐林试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的实验结果是“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B.三组实验中,底物的用量属于自变量
C.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D.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审题指导]
(1)分析实验的对照设计:根据三组实验的条件,甲组和乙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乙组和丙组形成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2)确定实验方法:两组对照实验都是采用的实验设计中的“对比法”。
(3)把握好题目信息: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蔗糖酶能催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解析:蔗糖酶能催化一分子蔗糖水解成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使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底物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从实验所用的底物和酶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唾液淀粉酶能催化甲组淀粉水解成还原糖,不能催化蔗糖水解,碘液使淀粉呈现蓝色,不能使还原糖和蔗糖呈现蓝色,使用碘液无法检测乙、丙的反应,无法得出结论。
答案:C
1.对比法验证酶的高效性
(1)设计思路:通过将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如生物材料研磨液)
等量的无机催化剂
现象
反应速率很快,或反应用时短
反应速率缓慢,或反应用时长
结论
酶具有高效性
2.对比法验证酶的专一性
(1)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同种底物(等量)
与酶相对
应的底物
另外一
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
对应的酶
另外一
种酶
同一种酶(等量)
现象
发生反应
不发生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反应
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1.(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如图所示,3号试管滴加两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4号试管滴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2、4号试管加快反应的原理不同
B.1、4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不能证明酶的高效性
C.该实验可以证明催化剂能通过降低活化能加速反应
D.2、3、4号试管底物反应完毕释放的O2量应相同
解析:本实验可以证明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但不能证明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实现的。
2.(2019·山东青岛检测)小麦种子中含有α、β两种淀粉酶,某学习小组对这两种淀粉酶活性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 ℃活性不受影响,100 ℃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 ℃处理15 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25 ℃下处理,乙组70 ℃水浴处理15 min后取出,丙组100 ℃下处理15 min后取出;
③甲、乙、丙三组分别在25 ℃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④一段时间后,测得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2)三组淀粉剩余量最多的是 (填“甲”“乙”或“丙”)组,原因是 。
(3)利用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大致比较25 ℃条件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两种酶的性质存在差异,说明两者的结构不同,与组成两者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2)由于两种淀粉酶在100 ℃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 ℃活性不能恢复,所以丙组两种淀粉酶均丧失了活性,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剩余量最多。
(3)根据题意分析,甲组实验的两种淀粉酶都有活性,乙组的α淀粉酶有活性,丙组两种酶都没有活性,且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因此b-a可以表示β淀粉酶的活性,(c-b)可以表示α淀粉酶的活性,则比较b-a(β淀粉酶的活性)与c-b(α淀粉酶的活性)数值的大小可以比较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答案:(1)组成两者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丙 两种淀粉酶在100 ℃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 ℃活性不能恢复
(3)比较b-a(β淀粉酶的活性)与c-b(α淀粉酶的活性)数值的大小
突破点三 酶实验设计中的“梯度法”
(2019·河北衡水金卷)37 ℃时,测量不同pH条件下人体两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pH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淀粉酶活性/
[mg/
(g·30 min)]
200
203
250
300
350
490
450
200
蛋白酶活性/
[μg/
(g·30 min)]
1 520
1 750
1 500
1 400
1 020
980
700
500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
B.为进一步确定该淀粉酶的最适pH,应该在4.0到6.0间细化梯度
C.由表可知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D.表中蛋白酶活性可以表示胰蛋白酶的活性
[审题指导]
(1)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实验探究的内容是37 ℃条件下,pH对两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故自变量是pH。
(2)确定实验的因变量 :不同pH下两种酶的活性。
(3)把握好题目信息:根据pH的梯度设置下的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判断该淀粉酶的适宜pH在5.0~7.0,该蛋白酶的适宜pH在1.0~3.0。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为进一步确定该淀粉酶的最适pH,应该在5.0到7.0间细化梯度;表格显示,两种酶活性最高对应的pH不同,说明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表格中蛋白酶活性最适宜的pH在2.0左右,可以代表胃蛋白酶,而胰蛋白酶的pH是偏碱性的。
答案:C
1.“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2.“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pH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1.如图表示酶X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在实际生产中,酶X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
B.酶X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
C.测定酶X的活性时,实验对pH、底物量和酶量没有要求
D.在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可进一步探究酶X的最适温度
解析:据图可知,酶X从10~70 ℃条件下的活性都较高,由此可推知在实际生产中,酶X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本题研究的是酶X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自变量是温度,pH、底物量和酶量均属于无关变量,所以测定酶X的活性时,pH、底物量和酶量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本实验可确定酶X的最适温度在 20~40 ℃,但由于温度梯度较大,所以要进一步探究酶X的最适温度,可在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
2.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 ℃,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 ℃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在生产上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请回答有关问题:
(1)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 混合,若反应液呈 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2)测定淀粉酶活性时,应选择 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液中应加入 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3)设计实验测定极端耐热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①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指出两点即可)等因素。
②结合题目信息,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
解析:(1)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2)测定淀粉酶活性时,根据酶的专一性,应选择淀粉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反应液中应加入(酸碱)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3)①
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无关变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还需要考虑底物淀粉溶液的浓度和用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因素。②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40 ℃和100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适宜且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碘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答案:(1)双缩脲试剂 紫
(2)淀粉 (酸碱)缓冲
(3)①底物淀粉溶液的浓度和用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 ②在40 ℃和100 ℃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适宜且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碘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相关文档
- 2020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时跟2021-09-289页
- 2020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练习:4-2021-09-285页
- 2020高中生物专题复习训练卷 专题12021-09-286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选修32021-09-289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2021-09-2812页
-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达标训2021-09-28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2021-09-289页
- 【生物】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2021-09-288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2021-09-287页
- 高中生物 必考实验内容2021-09-2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