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群落的结构
(建议用时:40 分钟)
题组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C [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 正确;群落的
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自然资源如光能的利用能力,B 正确;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会发生改变,C 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
列出它们的名录,D 正确。]
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 3 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
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 1 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 6 月份时最大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C [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 20 个左右,A 错误。据图可知,10 月份的杉茶间
作园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 错误。据图
可知,6 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即物种丰富度最大,C 正确。人类对茶
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目,D 错误。]
题组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3.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
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 [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 两项错误。从题图中
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
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 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 项
错误。]
4.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
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 [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
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 1、鱼种 2 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
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 1 与鱼种 2
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5.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
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
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 A、B、C 曲线所示。
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
________关系。
(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
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
根据题意可知曲线 A 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 B 为双小核草履虫
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 C 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从曲线 B 和
曲线 C 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
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
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
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
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题组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
不同层次的光能
B [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
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
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7.下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________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
最高的是__________。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在垂
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现象,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B3 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 B3 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
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
的标志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 A 在群落Ⅰ、Ⅱ、Ⅲ、Ⅴ均有分布,而 B 物种在Ⅱ、Ⅲ、Ⅳ分
布,C 物种在Ⅰ、Ⅲ、Ⅳ分布,D 物种在Ⅰ、Ⅲ、Ⅴ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
物种是 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Ⅰ中 3 个物
种,Ⅱ中 2 个物种,Ⅲ中 4 个物种,Ⅳ中 2 个物种,Ⅴ中 2 个物种,则群落Ⅲ中
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
(2)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
种分层与林木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3)传统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被调查的动物进行抓捕且进行标
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
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等。
答案:(1)A Ⅲ (2)镶嵌(或镶嵌分布) 分层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
的利用 (3)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题组四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D [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错误;
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 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
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 错误。]
9.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
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
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 要 采 集 大 量 的 跳 虫 用 于 实 验 室 培 养 , 最 好 选 择 下 图 中 的 吸 虫 器
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
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
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
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生物,湿
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
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
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10.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
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
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D [读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 正确;随
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
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
少,C 正确;由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
D 错误。]
11.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
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
(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
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 5 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
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
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
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
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
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
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荚果减少
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
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
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误认为 M、N 之间的竞争原因仅为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12.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 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
B.b 越大,M 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越小,M 与 N 竞争越激烈
D.M、N 将呈现“J”型增长
C [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
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b 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
适应能力越强,B 错误;d 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 与 N
竞争会越激烈,C 正确;M、N 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
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