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章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解析:选 C 题中 A 和 B 选项出现的热带雨林和红松林不但包括多种生物,
同时还有自然环境,显然超过了生物群落的范畴。而选项 D 无菌培养基中的大
肠杆菌菌落,由于只有一种物种则只能称为种群。选项 C 中污染后的共生菌落
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
2.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解析:选 A 黑线姬鼠的外迁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杜鹃在森林上层栖
息和捕食属于群落中的分层现象;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
系;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属于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3.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选 D 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
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选 B 在调查统计时应设计一个统计数据的表格,便于记录和汇总,
A 正确;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 错误;丰富
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正确;光照、温度等影响土壤动物
的活动,故不同时间采样会影响到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 正确。
5.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
含血孢子虫)以后,再吸食乙牛的血液时,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
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与寄生 D.捕食与互利共生
解析:选 B 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
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
关系也为寄生。
6.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
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捕食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解析:选 D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
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
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
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7.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
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50 cm,网身长 145 cm,
网目孔径 0.169 mm)各随机取样 3 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物种
1
物种
2
物种
3
物种
4
物种
5
物种
6
物种
7
物种
8
物种
9
物种
10
甲
类
群
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
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
类
群
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
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选 C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
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
位体积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甲类群中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小,乙类群
中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
8.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
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
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解析:选 D 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
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
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
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9.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
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选 D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
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甲和乙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10.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
地、农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
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第 1 层 第 2 层 第 3 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 1 层为距地表 0~5 cm;第 2 层为距地表 5~10 cm;第 3 层为距地
表 10~15 cm。
A.所有土壤中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解析:选 D 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
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
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1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
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
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
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解析:选 B 据图示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海拔 1 000
m 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该研
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
12.(2018·石家庄一模)如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曲线表明 M、N 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b 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 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D.d 越大,M、N 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解析:选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表明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b 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
环境的能力越强;M、N 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 越大,
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
大。
二 非选择题
13.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
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种群数量增减情况如图中 A、B、C 曲线所示,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
关系。
(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
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种内斗争关系,枯草杆菌
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曲线 A 表示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变化
情况,曲线 B 表示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 C 表示大草履虫种群
数量变化情况。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
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种群数量减
少
14.(2018·潍坊一模)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
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
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湿地
类型
线虫属
丰富度
土层深度
(cm)
植物寄生线虫
(条/100 g 干土)
腐食线虫(条/
100 g 干土)
食细菌线虫(条
/100 g 干土)
碱蓬
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
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
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 5 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 0~10 cm、10~2
0 cm 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土壤线虫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群落,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表中
腐食线虫和__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
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
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__积累较
少。
解析:(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并做到随机取样。(2)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 24,其余两个群
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
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
数量增加。(3)据表分析,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类群的数量最多,为优势
种群。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 0~10 cm
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答案:(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白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