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收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
A. 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 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 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 D.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豌豆是两性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严格的闭花授粉,即豌豆花在开花之前已经进行了自花传粉。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显然是豌豆的闭花授粉特征决定了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即C正确。故选C。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 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合子测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A错误;
B、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正确;
C、杂合子自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
D、杂合子测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D错误。
故选B。
3. 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交配,接连生下了3只白色小羊。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 一定是白色的 B.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 一定是黑色的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杂合白羊的基因型为Aa,他们所生第4只小羊是白色的概率是3/4,黑色的概率是1/4,即生白色的概率更大。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4.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 )
A. 1/4 B. 1/6 C. 1/8 D. 1/16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麦的抗锈病相对于不抗锈病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淘汰掉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其中1/3AA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Aa自交发生性状分离(AA:Aa:aa=1:2:1),所以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3×1/4=1/6。
故选D。
5.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A. 1:1 B. 1:2
C. 2:1 D. 不成比例
【答案】A
【解析】
6. 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多少条 ( )
A. 46、 23、 23 B. 46、 46、 23
C. 0、 46、 0 D. 0、 46、 23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的精子是生殖细胞,神经细胞是体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由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而姐妹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数没有加倍都是46条,卵细胞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为23条,B正确。故选B。
7.
若某动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下列各组精子中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是( )
A. AB、ab、ab、AB B. AB、aB、aB、AB
C. AB、Ab、aB、ab D. aB、aB、ab、ab
【答案】A
【解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一个染色体组成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染色体组成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子染色体组成相同。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AB、AB、 ab、ab或Ab、Ab、aB、aB,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 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池塘中鱼的种类有很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C正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9.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
A.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B. DNA是遗传物质
C.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蛋白质未进入细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要通过其他实验证明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只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占绝大多数,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进入细菌体内,无法证明其是遗传物质。
10.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
=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 0.4和0.6 B. 2.5和1
C. 0.6和1 D. 0.6和0.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DNA分子的一条链中=0.4,则其互补链中的比值为2.5;
(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所以整个DNA分子中的比值为1.故选B.
11.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12. 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A. 血液 B. 淋巴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13.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或可看作是直接进入内环境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肌肉注射青霉素
A. 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⑥正确。
故选B。
14. 如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②③中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②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①表示细胞外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
B. 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③增多
C. ④表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与④相比,①的量较多,①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与①细胞外液相比,④细胞内液的量较多,④细胞内液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B. 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C.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
B、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
C、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
D、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D。
1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细胞中某些酶促反应加快
C. 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就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引起细胞中某些酶促反应加快,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健康的条件,但内环境保持稳态的人也有可能患病,如遗传病、传染病等,C错误;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17.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调会引起某些疾病。下列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的是( )
A. 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腹泻
B.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偏高
C. 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腹泻,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A错误;
B、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偏高,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B错误;
C、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C正确;
D、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错误。
故选C。
18. 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了几层膜( )
A. 3 B. 4 C. 5 D. 6
【答案】C
【解析】
【详解】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其穿过膜的层数为2+2+1=5层。故选C。
19. 如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是恒温动物
B. 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C. 甲、乙都是变温动物
D. 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恒温动物体温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当外界温度低时,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增加耗氧量,而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降低体温下降,需要消耗的氧气量减少。所以图中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故选B。
20.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 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 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 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A
【解析】
考查神经元间兴奋传导知识。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传导,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分解,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僵直。
22.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是效应器,d是传入神经
B. 若切断d、刺激b,则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 存在于结构Ⅰ和Ⅱ之间的液体是组织液
D.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从Ⅰ处释放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d所在神经有神经节,故d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A错误;
B、切断d传入神经、刺激b传出神经,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为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I以胞吐的形式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II,D正确。
故选AB。
23.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是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由胰腺分泌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激素调节的存在
D.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沃泰默的实验假设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并据此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探究,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狗的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发现了体液调节,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C错误;
D、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4. 如图表示某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B. 进食后,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C. 进食2h后血糖含量趋于稳定,调节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 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空间结构不改变,可长时间持续起时间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进食后1h内,由于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作用,导致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B、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肌细胞等对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B正确;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使得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B。
25.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冬天进入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
B. 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
C.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呼气、排尿和排便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
B、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一体液共同调节,B正确;
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正确;
D、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通过汗液蒸发散热,D错误。
故选D。
二、多选题
26. 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可以相互转化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因此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
P标记DNA,A错误;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
C、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
D、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保温的时间合适能够保证子代噬菌体留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故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即放射性的分布情况,D正确。
故选ABC。
27. 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不对应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
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
C. 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突变
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玉米——基因重组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培育青霉素高产菌种采用的是诱变育种法,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
C、培育高产抗病小麦品种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CD。
28.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正确;
B、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
C、兴奋在结构c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b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错误;
D、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BCD。
29.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 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D. 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
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B正确;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C正确;
D、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错误。
故选ABC。
30.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与染色体毫无关系
C. 一个基因是由一条染色体构成的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是主要载体,B错误;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一个染色体上含有许多基因,C错误;
D、一条染色体上包括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
31. 某闭花传粉植物的高茎、矮茎(D、d)和红花、白花(F、f)为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高茎白花A、矮茎红花B、矮茎红花C)进行相互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同时含有D和F的配子致死,则第3组子代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3)欲验证2组的子代中某一株植株的基因型,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设计思路: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将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与结论:
①如果后代________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后代________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花 (2). 第3组中白花和红花杂交,子代全为红花 (3).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3:3:1 (4). 让该植株自花传粉 (5). 全是矮茎红花 (6). ddFF (7). 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1 (8). ddFf
【解析】
【详解】(1)该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红花,判断依据是第3组中白花和红花杂交,子代全为红花。
(2)根据分析,第3组子代个体基因型为DdFf,若该植物同时含有D和F的配子致死,只能产生应产生三种比例相等的基因型配子:Df、dF和df,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面棋盘法所示。
Df
dF
df
Df
DDff高茎白花
DdFf高茎红花
Ddff高茎白花
dF
DdFf高茎红花
ddFF矮茎红花
ddFf矮茎红花
df
Ddff高茎白花
ddFf矮茎红花
ddfff矮茎白花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2:3:3:1
(3)欲验证某一株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的实验用自交方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
实验设计思路:
第一步:让该植株自花传粉。
第二步:将得到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与结论:
①如果后代全是矮茎红花,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ddFF。
②如果后代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ddFf。
32. 根据图回答:
(1)图中的4是________,合成时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酶,该过程以_______为原料。
(2)图中的2处进行翻译过程,该过程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3)图中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
(4)少量mRNA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某种蛋白质,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mRNA (2). RNA聚合 (3). 4种核糖核苷酸 (4). 有 (5). 左 (6). 右 (7). 一个mRNA分子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
【解析】
【详解】(1)图中的4是mRNA,为翻译的模板,通过DNA的转录过程合成,需要用到RNA聚合酶,并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2)图中的2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该过程会发生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和分离,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因此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3)根据肽链的移动方向是从核糖体内左侧tRNA上移至右侧tRNA,脱去氨基酸的tRNA5从左侧离开核糖体可知,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相对运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4)少量mRNA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某种蛋白质,原因是:一个mRNA分子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
33. 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的某些调节模式,A、B表示不同区域,C、D、E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a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代表反射弧的__________,C最可能代表的是某种___________。
(2)a点处于静息状态时,其膜内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刺激D处,兴奋在a处以___________的形式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3)当膀胱贮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__________中低级排尿中枢,同时上行传导至某处产生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为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感受器 (2). 激素 (3). 负电位 (4). 电信号 (5). 单向 (6).
脊髓 (7). D→E→A (8).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大脑皮层的调控
【解析】
【详解】(1)据试题分析可知,E表示传入神经,故D表示感受器,C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属于激素。
(2)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分布得到是静息电位,即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在传入神经膜的对钠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使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传入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因刺激部位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3)据图可知,脊髓是低级排尿中枢,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当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脊髓,在通过①传至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尿意,即(D→E→A)过程,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然后通过②传出相应的信息,最终由效应器完成;排尿反射是由脊髓(低级排尿中枢)调控的,如果排尿条件不许可如考虑到时间、场所等,则会进行憋尿,憋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反射,故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这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大脑皮层的调控。
34. 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
(3)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病理情况下③增多的两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③ (2). 自由扩散 (3). 6 (4). 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淋巴回流受阻、局部代谢产物积累、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
【解析】
【详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与③。
(2)氧气从血浆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需要通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共6层膜。
(3)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的区别是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③组织液增多会导致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很多,如毛细血管璧通透性增大、淋巴液回流受阻、局部代谢产物积累、过敏反应、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
35. 某研究小组研究雄性家兔中睾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的关系,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切口不影响本实验)
项目
甲组
乙组
ST浓度(μg/mL)
m
<m
GH浓度(μg/mL)
n
>n
根据资料,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ST与GH的关系。
实验假设:ST含量的增加能使GH的含量下降。
实验材料:月龄、体重相同的健康雄性家兔12只,ST、GH测定试剂盒,手术器械用具等。
实验步骤:
(1)将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只。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2)对两组家兔进行处理:A组切除性腺,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1)要使实验更严谨,应做进一步处理:给A组家兔注射______,B组家兔注射________,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
(2)预测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A组GH浓度______,B组GH浓度________。
(3)根据预测结果,请举出能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 __________。
【答案】 (1). 不切除性腺(不做处理) (2). 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3). 适量ST溶液 (4). 等量生理盐水 (5). 下降 (6). 不变 (7). 切除性腺(或阉割)
【解析】
【详解】由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目的:研究ST与GH的关系。实验步骤:
(1)分组,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原有ST和GH的浓度。
(2)对两组家兔的处理:A组切除性腺,B组为对照组即不切除性腺。
(3)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后,依次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分析讨论:
(1)要使实验更严谨,可再给A组家兔注射适量ST溶液,B组家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求两组的平均值。
(2)由B组数据可得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的结果:A组GH浓度下降,B组GH浓度不变。
(3)由实验数据可得,要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切除性腺(或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