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6.34 KB
  • 2021-09-28 发布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 ‎ ‎1. 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C、H、O、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在细胞中含量丰富 B.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C.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D.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个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 ‎2. 如图为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其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若②为脂肪,则其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 C.若③为蓝藻的遗传物质,则其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D.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 ‎ ‎ ‎3. 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元素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苏丹Ⅲ染液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x可能是蛋白质 B.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胆固醇 D.y一般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 ‎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蓝藻细胞虽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是具有一个大型的DNA构建的拟核,用高倍显微镜清晰可见。‎ ‎ ‎ ‎(2)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 ‎ ‎(3)DNA和RNA属于核酸,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 ‎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必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 ‎ ‎(5)用植物根尖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 ‎ ‎(6)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细胞溶酶体中水解酶分解后的产物全部被排出细胞外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 ‎ ‎5. 下列情况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是( ) ‎ A.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C.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 D.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 ‎ ‎6. 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会减小,核膜内折 C.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描述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D.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 ‎ ‎7. 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质网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B.附着型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D.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 ‎ ‎ ‎8. 在下列有关实验叙述的组合中,正确有几项( ) ①双缩脲试剂A液、B液和蒸馏水的组合既可用来鉴定蛋白质,也可用来鉴定还原糖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③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小而多的细胞来观察 ④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将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先置于生理盐水中以维持正常形态,再滴加健那绿染液染色 ⑤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先后用低倍和高倍显微镜观察三次,形成自身前后对照 ⑥科学家通过伞藻的嫁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伞藻帽的性状 ‎ A.0项 B.一项 C.两项 D.三项 ‎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9.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 B.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 D.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结构显微照片是物理模型 ‎ ‎ ‎10. 下列有关生物性状遗传方面的判断合理的是( ) ‎ A.受精卵中含有从父母双方来的基因数量相同,但其发育过程中能表达的基因却不同 B.性染色体Y上的基因无论显隐性,所控制的性状都可以在子一代的雄性个体中表现 C.通过正交和反交可以判断生物性状遗传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 D.在高等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若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 ‎ ‎11. 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 A.基因A、a与B、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2种精细胞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ABC或abc D.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9∶3∶3∶1‎ ‎ ‎ ‎12. 下列关于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假设无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中异常配子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选项 异常配子类型 原因分析 A 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 配子基因型为aaXB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C 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 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A.A B.B C.C D.D ‎ ‎ ‎13. 玉米(2N=20)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b段的染色体组数为1或2;gh段的染色体组数为2或4‎ B.图中有三次DNA复制,两次着丝点的分裂,三次子细胞的形成 C.f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均最多时对应gh段 D.ab及ef、gh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 ‎ ‎14. 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B.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 C.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 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1中的b点时 ‎ ‎ ‎15. 某生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若种群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种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 ) ‎ A.9:1 B.3:2 C.1:1 D.1:2‎ ‎ ‎ ‎16. 水稻的高杄对矮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现有纯合高杄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代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得到如下结果:高杄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杄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F‎​‎‎2‎代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F‎​‎‎1‎部分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C.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4:1:1:4‎ D.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及初级卵母细胞占全部初级精母细胞及初级卵母细胞的20%‎ ‎ ‎ ‎17. 某些蛙的蝌蚪在20℃左右发育时,雌雄比率约为1:1,在30℃左右发育时,全部发育成雄性。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为此设计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验组设置为10℃、15℃、20℃三组 B.喂蝌蚪的饲料、温度是无关变量 C.在显微镜下观察性染色体组成作为结果分析依据 D.若30℃条件下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说明较高的温度只改变表现型 ‎ ‎ ‎18.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a.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若杂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 属于“演绎”的内容 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测交 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 g.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 ‎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 ‎ ‎19. 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B.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C.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D.F‎1‎抗病植株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 ‎ ‎20. 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bbXrY。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1‎‎8‎ C.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 的配子占‎1‎‎2‎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 ‎ ‎21. 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A‎​‎‎﹣‎、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为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现有AA、Aa、aa、AA‎​‎‎﹣‎、A‎​‎‎﹣‎a、aa‎​‎‎﹣‎共6种玉米植株,下列哪种实验方案最合适( ) ‎ A.aa(♂)×A‎​‎‎﹣‎a(♀)、aa(♀)×A‎​‎‎﹣‎a(♂)‎ B.aa‎​‎‎﹣‎(♂)×Aa(♀)、aa‎​‎‎﹣‎(♀)×Aa(♂)‎ C.aa(♂)×AA‎​‎‎﹣‎(♀)、aa(♀)×AA‎​‎‎﹣‎(♂)‎ D.A‎​‎‎﹣‎a(♂)×A‎​‎‎﹣‎a(♀)‎ ‎ ‎ ‎22. 菜豆是一年生自花传粉的植物,其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某海岛上只引进一种有色花菜豆(Cc),3年之后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 ‎ A.3:1 B.15:7 C.9:7 D.15:9‎ ‎ ‎ ‎23. 某人欲建立雄果蝇(2n=8)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模型,现有多种颜色的橡皮泥和相应的用具,在纸上画出细胞形态(能容纳所有的染色体),把橡皮泥做的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用四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果蝇体内的四对同源染色体 B.需要制作不含染色单体和含有染色单体的各五种形态的染色体 C.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处于分裂中期 D.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可能只含有一种颜色的染色体 ‎ ‎ ‎24. 天竺兰的花瓣层数受D/d、M/m两对基因控制,重瓣基因(D)对单瓣基因(d)为显性,当重瓣基因D存在时,m基因会增加花瓣层数使其呈重瓣,显性基因M无此作用,使其呈半重瓣,M对m为显性。某半重瓣天竺兰(甲)和单瓣天竺兰(乙)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单瓣:半重瓣:重瓣=4: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D/d和M/m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任意两株重瓣植株杂交后代不会出现半重瓣植株 C.天竺兰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DdMm和ddMm D.F‎​‎‎1‎的所有半重瓣植株自交后代中重瓣植株占‎3‎‎16‎ ‎ ‎ ‎25. 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故AABBCC桃子重210克。甲桃树自交,F‎​‎‎1‎每桃重150克。乙桃树自交,F‎​‎‎1‎每桃重120~180克。甲乙两树杂交,F‎​‎‎1‎每桃重135~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 ‎ A.甲 AAbbcc,乙 aaBBCC B.甲 AaBbcc,乙 aabbCC C.甲 aaBBcc,乙 AaBbCC D.甲 AAbbcc,乙 aaBbCc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 ‎ ‎26.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亲本的基因组成是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 B.在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 C.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YyRR或YyRr D.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只有4种,数量比为1:1:1:1‎ ‎ ‎ ‎27. 在一个自由交配多代的果蝇种群中,果蝇的黑腹与红腹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黑腹(A)对红腹(a)为显性。现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果蝇的黑腹和红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亲代雌果蝇不能选择黑腹纯合子 B.亲代雄果蝇不能选择X‎​‎AY C.亲代雌果蝇只能选择X‎​‎AX‎​‎a D.亲代雄果蝇只能选择红腹 ‎ ‎ ‎28. XY型性别决定的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紫花与红花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研究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选取四株植物进行了如下实验:为达成实验目的,还需补充( ) ‎ 亲本组合 F‎​‎‎1‎ 实验一 甲(紫花♀)×乙(红花♂)‎ 紫花:红花=1:1‎ 实验二 丙(红花♀)×丁(紫花♂)‎ 紫花:红花=1:1‎ 实验三 甲(紫花♀)×丁(紫花♂)‎ 紫花:红花=3:1‎ A.植株甲和植株乙是否为纯合子的信息 B.实验一F‎​‎‎1‎中两种花色植株性别比例的数据 C.实验二或三F‎​‎‎1‎中红花植株性别比例的数据 D.乙×丙杂交实验获取F‎​‎‎1‎中花色及性别的数据 ‎ ‎ ‎29. 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 A.Ⅰ;Ⅰ B.Ⅱ-1;Ⅰ C.Ⅱ-1或Ⅰ;Ⅰ  D.Ⅱ-1 或Ⅰ;Ⅱ-1‎ ‎ ‎ ‎30.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羽毛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的芦花均为雄性、非芦花均为雌性。若将F‎​‎‎1‎雌雄鸡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Z、W上都含有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 B.F‎​‎‎1‎中雌性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大于雄性芦花鸡的比例 C.F‎​‎‎2‎代群体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性状分离比应为3:1‎ D.F‎​‎‎2‎代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 ‎ ‎ ‎31. 下图为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A,a基因控制的,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B、b基因控制。分析该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系谱图中①、③分别表示乙病男性、甲病男性 B.Ⅱ-5的基因型与Ⅱ-8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C.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1/32‎ D.正常情况下,Ⅰ-1的a基因可经Ⅱ-4遗传给Ⅲ-9‎ ‎ ‎ ‎32. 若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基因纯合时能使胚胎致死(XDY或XdY也能使胚胎致死)。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1‎代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则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B.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C.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存活的个体中d基因频率为5/7‎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D.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雌鼠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1∶3‎ ‎ ‎ ‎33. 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染色体缺少某一片断,用“﹣”表示)。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已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 A.X‎​‎‎﹣‎与X‎​‎r结合的子代会死亡 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r C.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2‎ D.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 ‎ ‎ ‎ ‎34. 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其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 性状 野生性状 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 M‎1‎‎ ‎ M‎2‎‎ ‎ Q=M‎2‎/(M‎1‎+M‎2‎) ‎ 雌株 N‎1‎‎ ‎ N‎2‎‎ ‎ P=N‎2‎/(N‎1‎+N‎2‎) ‎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 ‎ ‎35. 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可能是(        ) ‎ A.含有‎​‎‎14‎N的DNA占100%‎ B.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40个 C.含‎​‎‎15‎N的链占1/8‎ D.子代DNA中嘌呤与嘧啶之比是2∶3‎ ‎ ‎ ‎36. 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如SARS病毒、天花病毒等。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对照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最合理的是( ) ①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 ②先将甲、乙两组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放射性标记的U或T的培养基中 ③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宿主细胞的培养液中 ④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37. 小鼠的睾丸中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 C.只有半数精细胞中有被标记的染色体 D.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被标记数与未被标记数相等 ‎ ‎ ‎38. 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与鸟嘌呤数目之比为2:1,两者之和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 ) ‎ A.32% B.24% C.14% D.28%‎ ‎ ‎ ‎39.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 ‎ ‎40. 如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解开双链 B.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C.从图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 D.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片段上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 ‎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图甲中细胞③的名称是________,细胞④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 ‎ ‎ ‎(2)图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其中处于图乙FG阶段的细胞是________,图甲中既含染色单体又含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________。(填数字)‎ ‎ ‎ ‎(3)图丙a、b、c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图丙中Ⅱ→Ⅰ,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段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等位基因分离会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填“Ⅰ”或“Ⅱ”)。‎ ‎ ‎ ‎(4)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色盲,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可能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乙中的________时期(用字母表示)发生异常,该变异类型称为________。‎ ‎ ‎ ‎ Ⅰ.玉米为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受粉的农作物,其宽叶与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且在苗期便能识别。某兴趣小组同学将纯种宽叶与纯种窄叶两个玉米品种的种子实行间行种植,让其自然受粉,待玉米成熟后,将宽叶和窄叶植株所结的玉米种子单独收存,然后分别播种到两个环境条件相同的试验地,培育成玉米幼苗。回答下列问题: ‎ ‎(1)在自然状态下上述两个玉米品种的受粉方式共计________种。‎ ‎ ‎ ‎(2)已知玉米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欲利用上述实验地中的玉米幼苗继续实验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为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应选择________玉米幼苗,待其成熟后,与窄叶玉米进行杂交。‎ ‎ ‎ Ⅱ。已知玉米籽粒饱满(B)与籽粒凹陷(b)、紫叶(A)与绿叶(a)为其两对相对性状。 (3)若用纯种的紫叶籽粒凹陷与绿叶籽粒饱满杂交,F‎1‎自交后代出现5∶3∶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有两种可能: ①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利用以上杂交获得的后代为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是假说①所致,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某一年生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类型,分别由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B‎​‎‎+‎、B及b共三个基因控制;花的位置有顶生和腋生两种类型,由基因A、a控制,a基因由A基因突变而来,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一株红花顶生雌株与一株黄花腋生雄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 性别 表新型及比例 雄株 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1:1:1:1‎ 雌株 红花顶生:黄花顶生:红花腋生:黄花腋生=1:1:1:1‎ ‎ ‎ ‎(1)正常情况下,一株红花顶生雌株与一株黄花腋生雄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 ‎(2)红花、黄花和白花三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 ‎ ‎ ‎(3)控制花位置的基因Aa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A、a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原因是________。‎ ‎ ‎ ‎(4)请利用子代中的雌株和雄株为材料,设计两代杂交实验使获得的子代黄花雌株都是纯合子(要求只写出实验思路和亲本基因型)________。‎ ‎ ‎ ‎ 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 ‎(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________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_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_______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 ‎ ‎ ‎(3)A、B、C 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点。‎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答案】‎ A ‎【考点】‎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1.碳元素具有4个共价键,易形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同一种酶可能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ATP合成酶。‎ ‎【解答】‎ 解:A.C、H、O、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在细胞中含量丰富,A正确; B.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不能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不是催化作用结束之后就失活,但是酶可以被水解,C错误; D.呼吸酶、ATP合成酶等可能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D错误。 故选:A。 ‎ ‎2.‎ ‎【答案】‎ C ‎【考点】‎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酶的特性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解析】‎ 本题结合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示意图,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化合物种类、元素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A.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可能是蛋白质,蛋白质初步水解的产物是多肽,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A正确; B.②的组成元素是C、H、O,如果主要存在于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②是脂肪,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具有染色体,C错误; D.④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是肌糖原和肝糖原,D正确。 故选:C。 ‎ ‎3.‎ ‎【答案】‎ C ‎【考点】‎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基本组成单位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则x表示蛋白质;“y含有化学元素N和P”,而细胞膜上没有Y,它们与苏丹Ⅲ染液都没有颜色反应说明不是磷脂,属于核酸可能是DNA或RNA,基本单位为核苷酸。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均为DNA。‎ ‎【解答】‎ A、在细胞中含有C、H、O、N、S的一般都是蛋白质,又知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更说明x是蛋白质,能被胃里的蛋白质酶水解,A正确; B、y含C、H、O、N、P,一般有两种可能,磷脂或核酸,因为细胞膜上有磷脂,所以y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B正确; C、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胞膜上的载体,参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C错误; D、核酸有两种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D正确。‎ ‎4.‎ ‎【答案】‎ 蓝藻细胞虽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是具有一个大型的DNA构建的拟核,该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1)错误;‎ 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2)正确;‎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3)错误;‎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不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如检测组织样液中的脂肪时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4)错误;‎ 植物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5)错误;‎ A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细胞中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解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 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 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 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 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 2、叶绿体只分布在绿色植物细胞中。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解答】‎ 蓝藻细胞虽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是具有一个大型的DNA构建的拟核,该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1)错误;‎ 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都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2)正确;‎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3)错误;‎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不一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如检测组织样液中的脂肪时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4)错误;‎ 植物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5)错误;‎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细胞溶酶体中水解酶分解后的产物只有部分被排出细胞外,(6)错误。 故选:A。‎ ‎5.‎ ‎【答案】‎ B ‎【考点】‎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实验观察 ‎【解析】‎ 使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整个视野雪白明亮为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到一定高度,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玻片2﹣3毫米→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解答】‎ A、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体积增大、破裂的现象,A正确;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为电镜下观察到的结构,B错误; C、分布在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部位的好氧细菌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C正确; D、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D正确。‎ ‎6.‎ ‎【答案】‎ C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 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会增大,核膜内折,B错误; C、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描述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核基因的遗传规律,C正确; D、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D错误。‎ ‎7.‎ ‎【答案】‎ C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解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并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由图可知,高尔基体加工后的各种蛋白质会被转运到不同部位,胞内、胞外、细胞膜上均有分布,A错误。 B.核糖体无膜不能形成囊泡,B错误。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正确。 D.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粗加工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也“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所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D错误。 故选:C。‎ ‎8.‎ ‎【答案】‎ A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解析】‎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4、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DNA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由亲代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5、细胞核控制着物质合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使生物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细胞代谢。D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性状。‎ ‎【解答】‎ ‎①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因此用于鉴定蛋白质,不可用来鉴定还原糖,①错误;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②错误; ③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观察,③错误; ④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将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置于滴加在载玻片中央的健那绿染液中染色即可,④错误; ⑤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先后用低倍镜观察三次,形成自身前后对照,⑤错误; ⑥科学家通过伞藻的嫁接实验由于实验是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所以证明了伞藻的伞帽由假根决定,不能验证明乙的细胞核是控制伞帽形成的中心,因为假根内除了细胞核还有其他物质,⑥错误。‎ ‎9.‎ ‎【答案】‎ D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2)概念模型 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n=2‎​‎n,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 ‎【解答】‎ A、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正确;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C正确; D、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结构亚显微照片是实物,不是模型,D错误。‎ ‎10.‎ ‎【答案】‎ C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伴性遗传 受精作用 ‎【解析】‎ 阅读题干和选项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A、受精卵细胞核中从父母双方来的基因数量相同,但细胞质中的基因几乎来自卵细胞,A错误; B、若X染色体上有Y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则Y染色体是基因所控制的隐性性状不一定都能在子一代的雄性个体中表现,B错误; C、若正交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若是结果不同,说明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基因是在性染色体上,C正确; 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如果发生在精原或卵原细胞的过程中,精(卵)原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传给下一代,D错误。‎ ‎11.‎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细胞的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解析】‎ ‎1.图中细胞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两种精子。‎ ‎【解答】‎ 解:A.基因 A、a 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只有2种,即ABC和abc或ABc和abC,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AaBbCc,C错误; D.不考虑交叉互换,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C∶abc∶ABc∶abC=1∶1∶1∶1,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1∶4∶1∶2∶2∶1,D错误。 故选:B。‎ ‎12.‎ ‎【答案】‎ A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等位基因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若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则表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出现异常,A正确; B.a和a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应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出现基因型为aaXB的配子,则表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B错误; C.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其配子中应含有4条染色体,若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则表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出现异常(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有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X和X可能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复制关系的两条性染色体,若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则表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D错误。 故选:A。‎ ‎13.‎ ‎【答案】‎ B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 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先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gh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fg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 ‎【解答】‎ A、ab表示单倍体幼苗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所以染色体组数为1或2,gh段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二倍体植株的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所以染色体组数为2或4,A正确; B、由图可知,图中有两次DNA复制,两次着丝点的分裂,两次子细胞的形成,B错误; C、f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均最多时对应gh段的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 D、ab及ef、gh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其中ab、gh过程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所致,ef是由于秋水仙素处理所致,D正确。‎ ‎14.‎ ‎【答案】‎ B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 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A错误; B、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B正确; C、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C错误; 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 ‎15.‎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1、本题是考查种群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由交配与自交方式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如果种群足够大、不发生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遗传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对于后代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照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都不变。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基因频率‎=‎​‎‎​‎×‎100%。‎ ‎【解答】‎ ‎1、由题意知“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均占36%”,该种群中AA=36%,Aa=36%,aa=1﹣36%﹣36%=8%,由于“白色个体失去繁殖能力”,所以野猪种群随机交配时,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AA和Aa,则繁殖的群体中AA:Aa=1: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1‎‎4‎。 2、随机交配后,AA个体百分比是‎3‎‎4‎‎×‎3‎‎4‎=‎‎9‎‎16‎,Aa=2‎×‎3‎‎4‎×‎1‎‎4‎=‎‎6‎‎16‎,aa‎=‎1‎‎4‎×‎1‎‎4‎=‎‎1‎‎16‎.所以子一代黑毛纯合子AA与白色个体aa的比例为9:1。‎ ‎16.‎ ‎【答案】‎ D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纯合高杄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自交,如果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而题目给出的信息是高杄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杄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不是9:3:3:1,说明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解答】‎ A、由于子二代不是9:3:3:1,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子二代出现亲本没有的表现型,原因是子一代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C、由题意知,子二代高杄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杄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aabb占‎16‎‎100‎,因此ab的配子的‎4‎‎10‎,由于A、B连锁、a、b连锁,因此AB的配子也是‎4‎‎10‎,产生的两种配子aB、Ab是交叉互换产生的,各种‎1‎‎10‎,C正确; D、产的新类型的配子占‎2‎‎10‎,一个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性母细胞产一个交叉互换的卵细胞,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占全部初级卵母细胞的40%,D错误。‎ ‎17.‎ ‎【答案】‎ C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分析题干,到底是其中哪一种原因可以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来说明,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性染色体是否改变,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解答】‎ A、实验组设置的温度为30°C,对照组设置的温度为20°C,A错误; B、喂蝌蚪的饲料是无关变量,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B错误; C、性染色体组成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如果30°C蝌蚪的性染色体都为XY,说明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 XX )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如果30°C蝌蚪的性染色体有XX,说明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C正确; D、若30°C条件下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说明较高的温度改变了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D错误。‎ ‎18.‎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实质为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材(豌豆);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解答】‎ a、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若杂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c错误; 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应属于实验检验的内容,d错误; 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自交,e错误; 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f正确; g、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g错误。‎ ‎19.‎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A基因的花粉致死.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A和a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由于含有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精子只有一种类型,即含有a基因.Bb可以产生B和b两种雌雄配子.‎ ‎【解答】‎ 解:A、题干信息“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l有四种表现型”,说明全部是双杂合子AaBb,则高茎、抗病是显性性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是AaBb自交,由于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后代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是AaBb、AaBB,B错误; C、亲本为Bb自交,所以Fl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值为‎3:1‎,C正确; D、F‎1‎抗病植株基因型为‎1‎‎3‎BB、‎2‎‎3‎Bb,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1−‎2‎‎3‎×‎2‎‎3‎×‎1‎‎4‎=‎‎8‎‎9‎,D正确. 故选:B.‎ ‎20.‎ ‎【答案】‎ 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伴性遗传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没有白眼残翅雄果蝇,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基因组成是bbbbXrXrXrXr,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细胞,DNA含量减半,基因型bbXrXr。‎ ‎【解答】‎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解: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A正确; B.F‎1‎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错误; C.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C正确;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加倍,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XrXr,D正确。 故选:B。‎ ‎21.‎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 ‎【解答】‎ 为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需要一亲本得是存在染色体缺失的杂合子A‎​‎‎﹣‎a,根据实验目标,需让这一杂合子作父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花粉是否不育;也应让其作母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因此需要设计正交、反交两组实验:aa(♀)×A‎​‎‎﹣‎a(♂)和 A‎​‎‎﹣‎a(♀)×aa(♂)。‎ ‎22.‎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基因Cc的杂合子自交,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CC、Cc、cc,比例为1:2:1,可根据杂合子自交n代,其第n代杂合子的概率为‎1‎‎2‎n进行相关计算。‎ ‎【解答】‎ 根据公式可知,三年之后F‎​‎‎3‎的杂合子概率为:‎1‎‎2‎‎3‎‎=‎‎1‎‎8‎.则F‎​‎‎3‎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1‎‎8‎=‎‎7‎‎8‎(其中显性纯合子为‎7‎‎16‎,隐性纯合子为‎7‎‎16‎)。所以三年之后,有色花植株:白色花植株(‎1‎‎8‎‎+‎‎7‎‎16‎):‎7‎‎16‎‎=‎9:7.即C正确,ABD错误。‎ ‎23.‎ ‎【答案】‎ A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A、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表示果蝇体内的四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各一条染色体,A错误; B、由于雄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需要制作不含染色单体和含有染色单体的各五种形态的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C正确; D、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可能只含有一种颜色的染色体,D正确。‎ ‎24.‎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据题干分析可知,D M 表现为半重瓣花,D mm表现为重瓣花,dd 表现为单瓣花。某半重瓣天竺兰甲(D M )和单瓣天竺兰乙(dd )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单瓣:半重瓣:重瓣=4:3:1,可判断天竺兰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DdMm和ddMm,据此答题。‎ ‎【解答】‎ A、D/d和M/m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任意两株重瓣植株(D mm)杂交后代不会出现半重瓣植株(D M ),B正确; C、据上分析可知,天竺兰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DdMm和ddMm,C正确; D、F‎​‎‎1‎的所有半重瓣植株(‎1‎‎3‎DdMM,‎2‎‎3‎DdMm),自交后代中重瓣植株D mm占比‎=‎3‎‎4‎×‎2‎‎3‎×‎1‎‎4‎=‎‎1‎‎8‎,D错误。‎ ‎25.‎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而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桃子增重15克,所以F‎​‎‎1‎每桃重135~165克,说明F‎​‎‎1‎基因型中有1到3个显性基因,进而判断双亲的基因型。‎ ‎【解答】‎ 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而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桃子增重15克,所以根据子代显性基因的数量可判断其重量,如6个显性基因的AABBCC桃子重210克,5个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桃子重195克,4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桃子重180克,以此类推,3个显性基因的AABBC桃子重165克,2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50克,1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35克。由题意已知F‎​‎‎1‎每桃重135~165克,说明F‎​‎‎1‎基因型中有1到3个显性基因。 A、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为AaBbCc,重量全部为165克,A不符合要求; B、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0个、1个或2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20克到150克之间,B不符合要求; C、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50克到165克之间,C不符合要求; D、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1个、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35克到165克之间,D符合要求;‎ ‎26.‎ ‎【答案】‎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分析题图:单独分析子代中的每一对性状,圆粒:皱粒=3:1,所以亲本基因型是Rr×Rr,后代中黄色:绿色=1:1,所以亲本基因型是Yy×yy,综上,亲本基因型为RrYy×Rryy。‎ ‎【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是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A正确; B、在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B正确; C、F‎​‎‎1‎中纯合子yyRR和yyrr占的比例是‎1‎‎2‎‎×‎1‎‎2‎=‎‎1‎‎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YyRR或YyRr,C正确; D、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YyRR或YyRr,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四种,数量比为1:1:1:1或者是有两种,数量比为1:1,D错误。‎ ‎27.‎ ‎【答案】‎ A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在已知显隐关系的情况下,通常选择隐性的雌性与显性的雄性个体进行杂交,通过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判断基因的位置,若后代中显性个体全为雌性,而隐性个体全为雄性,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个体全为显性,且雌雄兼有,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答】‎ 欲设计实验证明果蝇的黑腹与红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通过雌性红腹(X‎​‎aX‎​‎a)与雄性黑腹(X‎​‎AY)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也可以通过杂合黑腹雌果蝇(X‎​‎AX‎​‎a)与雄性黑腹果蝇(X‎​‎AY)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比例,故A正确,B、C、D错误。‎ ‎28.‎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题意分析,根据实验三可知,紫花对红花为显性,因此可推出实验一和实验二均为测交实验,且实验二为隐性的雌与显性的雄性进行的杂交的实验,因此只要知道子一代中两种花色或其中一种花色的性别即可判断出基因的位置。‎ ‎【解答】‎ A、植株甲和植株乙不可能都是纯合子,这里即使补充红花是纯合子的信息,依然无法做出判断,A错误; B、即使在给出实验一F‎​‎‎1‎中两种花色植株性别比例的数据,也无法做出基因位置的判断,B错误; C、若给出实验二或三F‎​‎‎1‎中红花植株性别比例的数据,则可以判断基因的位置,如给出实验二子代红花的性别全为雄性,实验三中子一代红花也都为雄性,则可判断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两组的子一代均表现为雌雄均有,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D、上述杂交结果能够说明红花是隐性性状,即便是补充上乙×丙杂交实验获取F‎​‎‎1‎中花色及性别的数据,依然无法判断基因的位置,D错误。‎ ‎29.‎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是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Ⅰ为X、Y的同源区,Ⅱ-1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Ⅱ-2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 ‎【解答】‎ 解:假设该基因为A、a。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隐性的雌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A、XaYA、XAYa)杂交,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显性;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雌果蝇为隐性,雄果蝇为显性;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雌果蝇为显性,雄果蝇为隐性,①、②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如果基因在Ⅱ-1上,则隐性的雌蝇(XaXa)和显性的雄蝇(XAY)杂交,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符合①的结果。 故选:C。‎ ‎30.‎ ‎【答案】‎ D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鸡,雌鸡均为非芦花鸡,表现出交叉遗传特性,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所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是显性性状,非芦花为隐性性状。母本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AW,父本非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aZ‎​‎a,据此答题。‎ ‎【解答】‎ A、由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与非芦花鸡在雌性和雄性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应该在Z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分析,母本芦花鸡基因型是Z‎​‎AW,父本非芦花鸡基因型是Z‎​‎aZ‎​‎a,所以F‎​‎‎1‎中雌性非芦花鸡:雄性芦花鸡=1:1,B错误; C、Z‎​‎AW×Z‎​‎aZ‎​‎a→F‎​‎‎1‎ (Z‎​‎aW、Z‎​‎AZ‎​‎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芦花鸡:非芦花鸡=1:1,C错误; D、Z‎​‎AW×Z‎​‎aZ‎​‎a→Z‎​‎AZ‎​‎a、Z‎​‎aW,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雌、雄鸡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Z‎​‎AZ‎​‎a (芦花雌鸡)、Z‎​‎aZ‎​‎a (非芦花雌鸡)、Z‎​‎AW(芦花雄鸡)、Z‎​‎aW(非芦花雄鸡),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D正确。‎ ‎31.‎ ‎【答案】‎ D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解:A.根据Ⅱ-5和Ⅱ-6不患病,而Ⅲ-11患病,可推知Ⅲ-11所患的遗传病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乙病,Ⅱ-7患的是伴X隐性遗传病,即甲病,A正确; ‎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B.由Ⅱ-4患乙病、Ⅱ-7患甲病可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BbXAXa、Ⅰ-2的基因型为BbXAY,又因Ⅲ-11的基因型为bbXAX‎−‎,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BbXAX‎−‎(BbXAXA占1/2、BbXAXa占1/2),而Ⅱ-8的基因型为B−‎XAX‎−‎(BB占1/3、Bb占2/3,XAXA占1/2、XAXa占1/2),可见,Ⅱ-5的基因型与Ⅱ-8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2×1/2+1/2×1/2)=1/3,B正确; C.Ⅱ-5的基因型为BbXAX‎−‎(BbXAXA占1/2、BbXAXa占1/2),Ⅱ-6的基因型为BbXAY,可推知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1-1/2×1/4)=21/32,即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32=11/32,C正确; D.正常情况下,Ⅲ-9的a基因应来自Ⅱ-3,即Ⅰ-1的a基因未遗传给Ⅱ-4,进而也就不应间接遗传给Ⅲ-9,D错误。 故选:D。‎ ‎32.‎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代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说明有一半的雄鼠死于某一基因纯合。由于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XDXd×XdY或XDXd×XDY。‎ ‎【解答】‎ 解:A.由于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XDXD和XDXd),1种表现型,A正确。 B.由于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XDXd和XdXd),2种表现型,B正确。 C.如果纯合致死基因是D,则成活小鼠的基因型有:XdXd、XDXd和 XdY,雌性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雄性只有隐性类型。让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3/4×1/2=3/8)XdXd、(1/4×1/2=1/8)XDXd和(3/4×1/2=3/8)XdY,则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D的频率为1/8÷(3/8×2+1/8×2+3/8)=1/11,基因d的频率为1−1/11=10/11,C错误。 D.由于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雌鼠中的显性个体(1/4×1/2=1/8)∶隐性个体(3/4×1/2=3/8)=1∶3,D正确。 故选:C。‎ ‎33.‎ ‎【答案】‎ D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根据题意,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可知,F‎​‎‎1‎为X‎​‎RX‎​‎r,X‎​‎rX‎​‎‎﹣‎,X‎​‎RY,X‎​‎‎﹣‎Y,据此答题。‎ ‎【解答】‎ A、缺刻红眼雌果蝇(X‎​‎RX‎​‎‎﹣‎)×白眼雄果蝇(X‎​‎rY),F‎​‎‎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1缺刻红眼雌果蝇(X‎​‎RX‎​‎r):1缺刻白眼雌果蝇(X‎​‎rX‎​‎‎﹣‎):1红眼雄果蝇(X‎​‎RY):1缺刻白眼雌果蝇(X‎​‎‎﹣‎Y),由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推测X‎​‎‎﹣‎Y个体死亡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A错误; 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B错误; C、F‎​‎‎2‎中,雌蝇都是红眼,雄眼中红眼:白眼=1:2,所以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D错误,C错误; D、F‎​‎‎1‎雌蝇产生的配子X‎​‎R:X‎​‎r:X‎​‎‎﹣‎=1:2:1,雄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又因为X‎​‎‎﹣‎Y致死,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D正确。‎ ‎34.‎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在解答本题时,需要运用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解题。‎ ‎【解答】‎ 解: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由于雌株不含Y染色体、所有的雄株均含有X染色体,故Q和P值分别为1、0,A正确。 B.子代雄株的X染色体来自野生纯合雌株,表现为非突变性状,而子代的雌株均含有突变株,故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 C.若突变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该雄株(XaYA)多株野生纯合雌株(XaXa)杂交,后代雌性(XaXa)全为野生性状,雄性(XaYA)均为突变性状;该突变雄株(XAYa)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XaXa)杂交,子代雌性(XAXa)全为突变性状,雄性(XaYa)全为野生性状,C错误。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现无性别之分,若突变基因为显性,则Q和P值相等,均为1/2,D正确。 故选:C。‎ ‎35.‎ ‎【答案】‎ A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和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简单计算能力。‎ ‎【解答】‎ 解:A.1个DNA经过4次复制,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A正确; B.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解得腺嘌呤40个,故复制4次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1)×40=600,B错误; C.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含‎​‎‎15‎N的链占2/32=1/16,C错误; D.由于DNA中,胞嘧啶60个,腺嘌呤40个,又C=G,A=T,所以(A+G)∶(T+C)=1∶1,D错误。 故选:A。‎ ‎36.‎ ‎【答案】‎ C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解析】‎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对照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实验设计思路最合理的是:先将甲、乙两组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放射性标记的U或T的培养基中,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宿主细胞的培养液中,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37.‎ ‎【答案】‎ D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将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则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为:一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有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而另外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不含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极。所以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最多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最少为0条。‎ ‎【解答】‎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条染色体单体被标记,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被标记,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级,形成的四个精子,可能有2、3、4个带有标记,C错误; D、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有标记,一半没有标记,故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被标记数与未被标记数相等,D正确。‎ ‎38.‎ ‎【答案】‎ A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DNA分子中,A=T,C=G,由于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两条链中碱基数目相等。‎ ‎【解答】‎ 根据题意,腺嘌呤与鸟嘌呤数目之和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所以A+G占该链的比值为48%,又因为A:G=2:1,所以A占该链的比值为48%‎×‎2‎‎3‎=‎32%,另一条链中T数目与该链中A的数目相等,两条链中碱基数目也相等,所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32%。‎ ‎39.‎ ‎【答案】‎ C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 明确T‎2‎噬菌体的特性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解: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T‎2‎噬菌体不能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T‎2‎噬菌体不能在病毒颗粒内完成转录和翻译,也就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宿主可以从培养基中吸收利用含‎​‎‎32‎P的物质,而T‎2‎噬菌体能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包括含‎​‎‎32‎P的物质)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C正确。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其遗传物质是RNA,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都不同,D错误。 故选:C。‎ ‎40.‎ ‎【答案】‎ C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根据箭头方向可知DNA复制是双向复制,且形成的子链的方向相反。DNA复制需要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还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此外还需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和能量。‎ ‎【解答】‎ A、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 B、由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B正确; C、图中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不能说明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C错误; D、DNA分子的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已有的DNA单链上,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答案】‎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基因突变 ‎①②,②,①②‎ b,BC,Ⅱ FG,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乙图中: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 丙图中:b在Ⅰ中没有,在Ⅱ中有,说明b是染色单体;在Ⅱ中c的数目是a的二倍,只有DNA数目大于染色体数目的,所以a是染色体,b表示DNA.Ⅰ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解答】‎ 图甲中,根据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细胞③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由于某二倍体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细胞④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图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①②,其中处于图乙FG阶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是②,图甲中既含染色单体又含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①②。‎ 图丙a、b、c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b。图丙中Ⅱ→Ⅰ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完成了图乙中的BC段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等位基因分离会发生在图丙中的Ⅱ(减数第一次分裂)。‎ 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色盲,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可能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对应图乙中FG时期发生异常,该变异类型称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 ‎(1)4‎ ‎(2)窄叶植株实验地中的宽叶 ‎(3)AB,F‎2‎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致死),实验思路: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结果及结论:正交或者反交后代出现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则说明符合假说①‎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9:3:3:1变式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解答】‎ 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受粉的农作物,设控制宽叶和窄叶性状的基因用C、c表示。将纯种宽叶玉米和纯种窄叶玉米间行均匀种植,自然条件下,既有异花受粉,又有自花受粉,受粉方式共计有4种,即CC×CC、cc×cc、CC×cc、cc×CC。‎ ‎(2)为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杂合子进行测交实验。由于自然受粉,宽叶植株实验地中的宽叶植株基因型有CC和Cc,无法分辨,而窄叶植株实验地中的宽叶植株基因型为Cc,所以应选择窄叶植株实验地中的宽叶植株玉米幼苗,待其成熟后,与窄叶玉米进行杂交。。‎ ‎(3)根据题干信息“纯种的紫叶籽粒凹陷与绿叶籽粒饱满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出现了5∶3∶3∶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推测控制籽粒形状、叶的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的基因型是AaBb,正常情况下,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9(1AABB、2AaBB、2AABb、4AaBb)∶3(1AAbb、2Aabb)∶3(1aaBB、2aaBb)∶1(aabb),现实是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推测F‎2‎中出现5∶3∶3:1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 ①某种配子致死,由于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所以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②某种基因型致死,进一步分析可知应是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致死)。 利用以上杂交获得的后代为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是假说①所致。 实验思路: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则正交或者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 ‎【答案】‎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基因重组)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红花对黄花和白花为显性性状、黄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 常,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这些变化会导致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不变、增多或减少 选取子代中的红花雌株(X‎​‎B+‎X‎​‎B)与红花雄株(X‎​‎B+‎Y)杂交,得后代红花雌株、红花雄株和黄花雄株;让后代红花雌株与黄花雄株杂交,子代中黄花雌株都是纯合子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由于子代雌株花色为红花:黄花=1:1,雄株花色为红花:白花=1:1,雌雄花色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有当红花对黄花、白花两种基因均为显性,黄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也为显性时,一株红花雌株(X‎​‎B+‎X‎​‎b)与一株黄花雄株(X‎​‎BY)杂交,子代为:红花雄株(X‎​‎B+‎Y):白花雄株(X‎​‎bY):红花雌株(X‎​‎B+‎X‎​‎B):黄花雌株(X‎​‎BX‎​‎b)=1:1:1:1。‎ ‎【解答】‎ 花色由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B‎​‎‎+‎、B及b共三个基因控制,花的位置为A、a基因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正常情况下,一株红花顶生雌株与一株黄花腋生雄株杂交,子代表现型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基因重组)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为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雄株表现为红花和白花,说明亲本雌株中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亲本雄株为黄花,子代雌株中表现为红花和黄花,说明红花基因对黄花基因为显性、且黄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所以红花、黄花和白花三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红花对黄花和白花为显性性状、黄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 由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花位置的基因与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控制花位置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a基因由A基因突变而来,由于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这些变化会导致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不变、增多或减少,所以A、a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若通过两代杂交实验使获得的子代黄花雌株都是纯合子,可选取子代中的红花雌株(X‎​‎B+‎X‎​‎B)与红花雄株(X‎​‎B+‎Y)杂交,得后代红花雌株(X‎​‎B+‎X‎​‎B+‎、X‎​‎B+‎X‎​‎B)、红花雄株(X‎​‎B+‎Y)和黄花雄株(X‎​‎BY);让后代红花雌株(X‎​‎B+‎X‎​‎B+‎、X‎​‎B+‎X‎​‎B)与黄花雄株(X‎​‎BY)杂交,子代中黄花雌株都是纯合子。‎ ‎【答案】‎ ‎(1)磷酸二酯,脱氧核苷酸 ‎(2)氢,碱基互补配对,4‎ ‎(3)6,2和4‎ ‎【考点】‎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为探针,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解答】‎ 解:(1)两个核苷酸分子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合成标记的DNA探针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2)高温可使DNA双链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在降温复性的过程中,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探针的碱基与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序列形成杂交分子。1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可分别与探针的单链结合,出现2个荧光点,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含2个DNA分子,故最多可有4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 ‎(3)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F‎1‎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 为AABC,即含2个A染色体组、1个B染色体组和1个C染色体组。其中的2个A染色体组、1个B染色体组中各有1条染色体(共3条染色体)被荧光探针标记,则其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有6条染色单体上出现荧光点,即可观察到6个荧光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有AB和AC两种情况含。A、B两个染色体组的子细胞中可观察到4个荧光点,含A、C两个染色体组的子细胞中可观察到2个荧光点。‎ 第33页 共36页 ◎ 第34页 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