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57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A. 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和系统
B. 一个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层次
C. 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D. 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的代谢和繁殖离不开细胞。
【详解】A、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和系统层次,植物没有系统层次,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正确;
D、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各自又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错误。
故选C。
2.过度肥胖者的骨骼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
A. 脂肪 B. 蛋白质 C. 核酸 D. 水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含量的考查,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含量较少。
【详解】组成细胞的物质有分子比较小、不含碳的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的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其中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60%~70%,含量最高。故选D。
3.下列各组中的前面一项为需检测的物质,中间一项为使用的试剂,最后一项为产生的颜色,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B. 脂肪、苏丹Ⅲ染液、红色
C.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蓝色
D. 脂肪、苏丹IV染液、橘黄色
【答案】A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葡萄糖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定,A正确;
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B错误;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脂肪可以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D错误。故选A。
4.O标记的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蛋白质,同时有水产生,那么水中的O来自氨基酸的
A. -COOH B. -NH2
C. -R D. -COOH和-NH2
【答案】A
【解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进而形成蛋白质。
【详解】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其中羧基提供-OH,氨基提供-H,因此产生的水中的O来自氨基酸的羧基(-COOH)。故选A。
5.对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时应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2~3滴吡罗红染液
B. 染色前应先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载玻片
C. 观察染色时,可直接用高倍镜观察
D. 高倍镜下可清晰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答案】B
【解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染色时,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A错误;
B、染色前应先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载玻片,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剂更容易进入细胞,同时还可以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B正确;
C、观察染色时,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不能直接用高倍镜观察,C错误;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DNA和RNA分子,D错误。故选B。
6.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C. 不同生物所具有的DNA和RNA有差异
D. DNA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核酸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组成;核酸分DNA和RNA两种,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有4种;DNA主要集中子啊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
【详解】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A正确;
B、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包括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B正确;
C、不同生物所具有的DNA和RNA有差异,C正确;
D、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D错误。故选D。
7.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核苷酸的种类及碱基的种类分别是( )
A. 1、4 B. 5、8 C. 4、4 D. 5、4
【答案】C
【解析】1、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2、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体内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RNA中含有4种核苷酸(核糖核苷酸)、4种碱基(A、U、G、C)。故选:C。
8. 有关糖类生理作用的下列概括中,有错误的是( )
A.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B. 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
C. 淀粉和糖原是生物体内唯一储能物质 D.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答案】C
【解析】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B正确;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也是储能物质,C错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D正确.
【考点定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糖类的作用
9.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人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不能合成
B. 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影响光合作用
C.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构成骨骼、牙齿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常在食盐中添加碘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还参与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如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钙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等。
【详解】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人体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造成缺铁性贫血,A正确;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因此常在食盐中添加碘,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0.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下列有关这一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
B. 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一般不能进入细胞
C. 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如核酸等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D. 由于细胞膜的存在,致病的病毒、病菌等都不能侵入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谢废物及有害的物质。
【详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A正确;
B、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一般不能进入细胞,B正确;
C、细胞中重要的物质(如核酸等)不能排出细胞,C正确;
D、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是相对的,致病的病毒、细菌等大分子的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D。
11.用 ____会使细胞失去识别能力。
A. 核酸酶 B. 苏丹Ⅲ
C. 糖水解酶 D. 双缩脲试剂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具有识别、润滑、保护等功能。
【详解】A、核酸酶会水解细胞中的核酸,而核酸与细胞的识别能力无直接关系,A错误;
B、苏丹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错误;
C、糖水解酶可以将糖蛋白中的糖水解,破坏了糖蛋白的结构,使得细胞失去了识别能力,C正确;
D、双缩脲试剂是用来鉴定蛋白质的,D错误。故选C。
12.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且与能量转换关系密切的细胞器有
A. 线粒体和核糖体
B. 液泡和内质网
C. 线粒体和叶绿体
D. 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都单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和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能量的转换站”和“养料的制造车间”。
【详解】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液泡和内质网都具有单层膜,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膜结构,且都与能量转换密切相关,C正确;
D、中心体没有膜结构,D错误。故选C。
13.下列可用于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是( )
A. 肌细胞 B. 根尖细胞
C. 青霉菌 D. 藓类叶片
【答案】D
【解析】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无色,成短棒状、圆球状、线形或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实验操作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3.特别提示
(1)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漱净口腔,防止食物碎屑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线粒体在需能多的部位分布多,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
【详解】ABC、肌细胞、根尖细胞和青霉素都不含叶绿体,因此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ABC错误;
D、藓类叶片中含有叶绿体,可用于观察叶绿体,D正确。故选:D。
14.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是
A. 中心体 B. 线粒体
C. 内质网 D. 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中心体无膜结构,A错误;
B、线粒体不能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B错误;
C、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且与高尔基体可通过囊泡相互沟通,因此其是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C正确;
D、高尔基体是不能连接沟通核膜,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下列细胞中,无细胞核的是
A. 月季的成熟筛管细胞
B. 苹果的成熟叶肉细胞
C. 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蓝莓
【答案】A
【解析】根据核膜的有无,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即原核细胞不含细胞核,真核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少数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详解】A、月季的成熟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A正确;
B、苹果的叶肉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
C、鸡是鸟类,其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C错误;
D、蓝莓细胞中有细胞核,D错误。故选A。
16.某渗透装置如图烧杯中盛有蒸馏,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能将蔗糖水解成单糖)。从理论上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再下降
C. 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 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的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但是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它们也可以通过半透膜。
【详解】A、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导致漏斗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再下降,B正确;
C、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通过,蔗糖分子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加酶前后,烧杯中都不可以检测出蔗糖,C错误;
D、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猪膀胱膜,因此烧杯中不能检测出蔗糖酶,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渗透装置的机理,明确半透膜不能让蔗糖通过,但是可以让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通过,进而判断图示装置中的漏斗中液面的变化情况。
1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果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核酸的组成
B. ATP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糖原是动物体内唯一的储能物质
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答案】D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A、参与核酸的组成的糖包括核糖和脱氧核糖,A错误;
B、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ATP是直接能源物质,B错误;
C、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包括糖原和脂肪,C错误;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D。
18.将水稻培养在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说明
A. 水稻培养液中硅和钙的浓度不同
B. 水稻根细胞对于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水稻根细胞吸收硅的能力弱,吸收钙的能力强
D. 硅是小分子,钙是大分子
【答案】B
【解析】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由植物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详解】将水稻培养在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说明水稻根细胞膜上运输硅离子和钙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进而说明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故选B。
19.下列能够反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实例是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不能吸收蛋白质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④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 ⑤细胞融合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膜的流动性能保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得以顺利进行,如物质交换、细胞融合等。
【详解】①白细胞吞噬病菌,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①正确;
②不能吸收蛋白质,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②错误;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③正确;
④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④错误;
⑤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⑤正确。故选B。
20.图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P可能是氧气
B. 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C. 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
D. 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物质P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物质Q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A、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物质P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水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可用物质Q表示,但物质Q不一定是水,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质P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物质Q出细胞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质P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物质Q出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
【点睛】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21.下列物质中,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是
A. 淀粉 B. 氧气 C. 葡萄糖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到低浓度
高浓度到低浓度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详解】A、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A错误;
B、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动力是浓度差,B正确;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错误;
D、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D错误。故选B。
22.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
A. 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 B. 都需要供给ATP
C. 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D. 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属于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A错误;协助扩散不需要ATP,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B错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共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23.胃液中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具有
A. 高效性 B. 多样性 C. 专一性 D. 稳定性
【答案】C
【解析】酶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胃液中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即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多肽水解,说明了酶具有专一性。故选C。
24.图中,曲线反映的是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M点之前和之后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分别是
A. 酶量和反应物浓度
B. 反应物浓度和酶量
C. 反应物浓度和反应物浓度
D. 酶量和酶量
【答案】B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等。图中曲线是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的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曲线图中,M点之前,随着曲线的上升,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说明M点以前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而M点之后,随着曲线的上升,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说明M点以后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故选B。
【点睛】本题的重点就是曲线图的分析,曲线图在高中生物试题中很常见,学会分析曲线图是能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
25.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为骨骼肌细胞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 葡萄糖 B. ATP C. 脂肪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脂肪是生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太阳能是最终的能量来源。
【详解】A、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但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A错误;
B、ATP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B正确;
C、脂肪是生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C错误;
D、蛋白质是生物体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但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D错误。故选B。
26.在ATP ADP+Pi+能量的反应式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酶相同
B. 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酶不相同
C. 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酶不相同
D. 能量是不可逆的,物质是不可逆的,酶相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ATPADP+Pi+能量”的反应式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合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ATP分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酶的种类也不同,合成时的酶是ATP合成酶,分解时的酶是ATP水解酶,两者不是可逆反应,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ATP合成与水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7.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
A. 黄色 B. 蓝色 C. 砖红色 D. 灰绿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酒精的鉴定。酒精与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会出现灰绿色颜色变化,答案为D。
28.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形成在
A. 第一和第二阶段
B. 第二和第三阶段
C. 第一和第三阶段
D. 三个阶段都产生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都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形成水,同时合成大量ATP。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的ATP,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产生少量的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大量的ATP,即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故选D。
29.生物体吸收的氧气用于
A. 在线粒体中合成二氧化碳
B. 在细胞质基质中与[H]结合生成水
C. 部分形成二氧化碳,部分与[H]结合生成水
D. 在线粒体中与[H]结合生成水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水和丙酮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A
错误;
B、生物体吸收的O2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结合成水,B错误;
C、生物体吸收的O2只与[H]结合成水,C错误;
D、生物体吸收的O2与[H]结合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D正确。故选D。
30.某人做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时,使用的是圆形滤纸。实验结束时在圆形滤纸上形成四个同心色素圆环,则最内圈所呈颜色为( )
A. 橙黄色 B. 黄色 C. 蓝绿色 D. 黄绿色
【答案】D
【解析】色素分离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因为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小,在滤纸上扩散的最慢,所以位于最内圈,而叶绿素b呈黄绿色,故选D。
31.提取绿叶中色素时要加入无水乙醇,其目的是
A. 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 溶解色素
C. 便于叶片研磨成匀浆
D. 促使叶绿素分离
【答案】B
【解析】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是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该过程中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碳酸钙、二氧化硅。
【详解】A、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A错误;
B、无水乙醇能溶解各种色素,进而提取色素,B正确;
C、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使叶片充分研磨,C错误;
D、促使叶绿体中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是层析液,D错误。故选B。
32.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相似点是( )
A. 都以太阳能作为能源
B. 都需要环境中的物质氧化释放能量
C. 都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D. 都是高等生物的代谢类型
【答案】C
【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
)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微生物进行的营养方式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详解】A、化能合成作用以无机物氧化分解产生的化学能为能源,A错误;
B、光合作用以太阳能为能量,B错误;
C、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分别是用光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C正确;
D、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是低等生物,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3.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2]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_____ ]。
(2)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3)太阳能通过图中结构[ ____]进行的光合作用固定后,才能进入生物界。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其色素主要存在于[___ ]。若该细胞是洋葱根尖细胞,则不应该具有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
(5)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名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纤维素和果胶 5 磷脂和蛋白质 4 13 叶绿体 叶绿体、核膜和线粒体
【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高等植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细胞膜,2是细胞壁,3是细胞质基质,4是叶绿体,5是高尔基体,6是核仁,7是染色质,8是核膜, 9是核孔,10是线粒体,11是内质网,12是核糖体,13是液泡。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2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图中5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图中1是细胞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3)图中4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4)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其色素主要存在于13液泡中;洋葱根尖细胞不应该有叶绿体。
(5)图中4是叶绿体,8是核膜,10是线粒体,都是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进而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图表示测定消过毒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嫡(
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的实验装置。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
(2)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条件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的化学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__________过程,其发生的反应场所__________;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__________过程。
(3)为校正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中放入等量的________小麦种子,小烧杯中放入__________。其他无关变量应做到__________。
【答案】吸收二氧化碳 C6H12O62CO2+2 C2H5OH +能量 有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煮沸杀死的 清水 与实验组相同
【解析】据图分析,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量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详解】(1)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2)若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结合甲和乙说明细胞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2CO2+2 C2H5OH +能量;若甲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正好与消耗的氧气量相等,乙装置中墨滴左移,说明细胞呼吸消耗了氧气,结合甲和乙可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说明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校正误差,需设置对照装置,即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和清水,其他条件同实验组。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装置甲和装置乙液滴移动距离代表的含义。
35.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1)甲植株在图中A点________("之前" "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2)乙植株一天中在_______点(时间)有机物积累最多。
(3)图中植株乙一天中达到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时间点为________。
(4)乙植株在___________时间区域能够体现植株生长。
(5)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之前 18 6点和18点 6点~18点 气孔部分关闭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乙在A点和18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点~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8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曲线B~C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D~E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详解】(1)据图分析,甲植株A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说明其在A点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了。
(2)图中在18时后,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因此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8点。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植株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6点和18点。
(4)乙植株在6点~18点之间时,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能够体现植株生长。
(5)图示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与横坐标相交的点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能够正确分析C点出现的原因,注意区分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