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8.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作业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
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4.(2019届湖北名校大联考阶段性测评,11)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只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取样可采用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标志物脱落使结果变大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与实际数量是有差异的
D.逐个计数适用于大多数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5.(2019届北京牛栏山一中期中,15)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 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在100 000
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7.(2018北京东城期末,21)为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其中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下降
B.实验结果表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无关
C.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会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D.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表示为A/N
8.(2019届河南滑县联考, 24)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动物X种
群数量/只
18 900
19 500
14 500
10 500
9 500
9 600
9 500
9 600
动物Y种
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只
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
9.(2019届浙江仿真模拟,1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指数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0.(2019届内蒙古自治区月考,36)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注:表中“1+”表示该种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D.调查关于种群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
12.图1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2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2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图1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1中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关系。
(4)由图1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13.(2019届四川棠湖中学月考,29)某生物研究小组为了验证酵母菌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他们依据“酒精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的原理进行实验,装置如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滴加石蜡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装置中注射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0 min后,从A、D两装置中各抽取2 mL溶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摇匀,均出现了灰绿色。甲、乙两同学对于D装置出现灰绿色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甲同学认为D装置也产生了酒精;乙同学认为是由于D装置中的葡萄糖未消耗完导致的。
①甲同学解释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解释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若设计实验判断此依据是否正确,其基本思路是 ________。
③若实验结果是由乙同学分析的原因导致,则实验操作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25×16式)计数,显微观察时,甲同学在调焦清楚后,只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统计其中的五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
120个。同时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多次镜检获得结果如下:
项目
第一次/个
第二次/个
第三次/个
未染色酵母菌
20
17
23
蓝色酵母菌
4
3
5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个/mL。
1.D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错误。
2.C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题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题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错误。
3.A 【解析】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A正确;图中的c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错误;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而不是因为酵母菌个体死亡,C错误;同种生物在不同生存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D错误。
4.C 【解析】样方法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对种群中的个体进行逐个计数,
但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C正确,D错误。
5.B 【解析】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 000头左右,A正确;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数量较多,故鹿种群的种内斗争加剧,引起鹿种群的数量减少,环境容纳量下降直至4 000头左右,并保持在4 000头左右,B错误;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C正确;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正确。
6.D 【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会先于锥形瓶Ⅱ内的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7.C 【解析】数据显示随着灯距的减小回收率上升,A错误;实验数据显示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杀虫灯高度有关,B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将会破坏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正确;种群数量/释放总量=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则种群数量=(重新捕获数/标记数)×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回收率,若诱杀总量为N,回收率为A,该种群的数量可表示为N/A,由于调查面积未知,
因此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D错误。
8.D 【解析】由题表中信息知,动物Y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又减少至相对稳定,同时,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初步推断动物X与动物Y间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错误;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因为动物Y为动物X的天敌,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70~180只,C错误;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D正确。
9.B 【解析】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出现,A正确;种群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B错误;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D正确。
10.C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表中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量的比例为(92+187)(58+55+57+52+60)(74+85+112)=279282271≈111,所以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稳定型,B错误;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空间是有限的且存在天敌,故该鱼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正确;调查鱼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11.(1)144 高 (2)8/9(或32/36) (3)稳定 增长
【解析】
(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范围的布氏田鼠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重捕获有标记的布氏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布氏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3)根据“年龄组成”图可知,甲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性。
12.(1)稳定 (2)G C (3)捕食 (4)协调与平衡
【解析】(1)在图1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2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1的C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3)图1中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则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4)由图1给予的启示是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13.(1)隔绝空气,营造无氧环境 (2)便于取等量样液用于检测(3)①供氧不足或局部缺氧可能导致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②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也可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 直接向2 mL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③
延长反应时间,等A、D装置中的葡萄糖消耗完,再抽取样液进行检测(4)(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 5.0×108
【解析】(1)本实验目的是验证酵母菌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实验的自变量为氧气的有无,因变量为酒精是否产生。A装置为无氧呼吸装置,滴加石蜡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为酵母菌创造无氧环境。(2)装置C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因此D装置为有氧呼吸装置,A、D装置中注射器的作用是便于取等量样液用于检测是否产生酒精。(3)①甲同学解释的依据是供氧不足或局部缺氧可能导致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②乙同学解释的依据是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也可能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若设计实验判断此依据是否正确,可取2 mL葡萄糖溶液,直接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出现灰绿色。③若实验结果是由乙同学分析的原因导致,即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导致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则实验操作时必须保证葡萄糖消耗完,才能取样进行酒精检测。故可延长反应时间,等到A、D装置中的葡萄糖消耗完再抽取样液进行检测。(4)甲同学在调焦清楚后,只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可将视野调暗。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按照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25×16式)的五个中方格中共有酵母菌120个。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个中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其中5个中格中共有酵母菌120个,该计数室共有120/5×25=600个酵母菌,0.1 mm3=1×10-4 mL,则1
mL样液中约有酵母菌600×100/(1×10-4)=6×108个酵母菌。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并取样多次镜检获得没有染上色的是活酵母菌,活酵母菌的比例是(20+17+23)/(24+20+28)=60/72,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6×108×60/72=5.0×108(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