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5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多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不是一个生命系统 B.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座青山在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属于群落 C. 与柳树的根所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的是人的心脏 D.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③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④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细胞层次或个体层次),多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也是一个生命系统(细胞层次),A错误;‎ 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座青山在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属于生态系统,B错误;‎ C、与柳树的根所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的是人的心脏,都属于器官层次,C正确;‎ D、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言、系统层次,植物也没有系统层次,D错误。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眼虫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各类细胞均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 引起非典型性肺炎和甲型 H1N1 流感的病原体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D. 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 ‎【答案】D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眼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A错误;‎ B、多细胞生物内的各类细胞只能完成特定的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类细胞的密切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引起非典型性肺炎和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无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C错误;‎ D、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D正确。故选D。‎ ‎3.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葡萄球菌、青霉菌、破伤风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B. 硝化细菌、酵母菌、蓝藻、绿藻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C. 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将得到4种化合物 D.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拟核中的大型环状RNA ‎【答案】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如艾滋病毒含有的核酸为RNA。绝大多数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常见的原核生物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硝化细菌、破伤风杆菌等细菌及蓝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共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 ‎【详解】A、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青霉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硝化细菌、酵母菌、蓝藻、绿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含有核糖体,B正确;‎ C、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彻底水解将得到6种化合物:磷酸、核糖与4种碱基,C错误;‎ D、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拟核中的大型环状DNA,D错误。故选B。‎ ‎4.下列化合物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是( )‎ A. 糖原和脂肪 B. 胰岛素和性激素 C. 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 D. 甲状腺素和 ATP ‎【答案】A ‎【解析】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A、糖原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A正确;‎ B、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S,性激素的组成元素是C、H、O,B错误;‎ C、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是C、H、O、N、Fe,载体蛋白的组成元素是C、H、O、N,C错误;‎ D、甲状腺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化合物的本质及元素组成,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而动物细胞则不能 B. 用H218O浇灌植物,不能在植物体(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 C.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 叶肉细胞在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均需要消耗水 ‎【答案】D ‎【解析】(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3)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用途之二是将水在光下分解产生[H]和氧,氧直接以分子(O2)形式释放出去。暗反应过程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 ‎【详解】A、细胞膜与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均相当于半透膜,有小液泡的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膜与液泡膜、动物细胞也具有细胞膜,当二者处于低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时,便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A错误;‎ B、用H218O浇灌植物,H218O被植物吸收后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18O2和[H],C18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生成(CH218O),因此能在植物体的(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与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C错误;‎ D、水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因此叶肉细胞在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均需要消耗水,D正确。故选D。‎ ‎6.下表是玉米植株和成人体内四种化学元素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元素 O C H N 总计 玉米 ‎44.43‎ ‎43.57‎ ‎6.24‎ ‎1.46‎ ‎95.70‎ 人 ‎14.62‎ ‎55.99‎ ‎7.46‎ ‎9.33‎ ‎87.40‎ A. 玉米植株中氧元素的含量远高于人体,说明玉米细胞中含水量高 B. 人体中含 N 量远高于玉米,说明人体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 C. C、 H、O、 N四种元素在玉米、人体内的总量达到90%左右,说明它们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D. 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含量大体相同 ‎【答案】B ‎【解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详解】A、玉米植株中氧元素的含量远高于人体,是因玉米细胞中糖类含量高,A错误;‎ B、人体中含N量远高于玉米,说明人体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B正确;‎ C、C、H、O、N四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C,C错误;‎ D、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差异很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含义;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如图为细胞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生成化合物D的过程示意图,C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A为葡萄糖、B为果糖,则合成D的反应是一个放能反应 B. 若A为葡萄糖、B为半乳糖,则D为麦芽糖 C. 若A为甲硫氨酸、B为甘氨酸,则C可表示为﹣CO﹣NH2﹣‎ D. 若A为腺苷,B为磷酸,则C不是高能磷酸键 ‎【答案】D ‎【解析】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麦芽糖可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表示高能磷酸键。‎ ‎【详解】A、A葡萄糖和B果糖合成D蔗糖的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是吸能反应,A错误;‎ B、若A为葡萄糖、B为半乳糖,则D为乳糖,B错误;‎ C、若A为甲硫氨酸、B为甘氨酸,则C为肽键可表示为﹣CO﹣NH﹣,C错误;‎ D、若A为腺苷,B为磷酸,则D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不是高能磷酸键,D正确;故选D。‎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各种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注意区分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8.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B. 绿色植物的叶绿素是一种含有Mg2+的蛋白质 C. 变性后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 某蛋白质彻底水解后不一定能产生20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叶绿素是一种含有Mg2+的光合色素。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是每种蛋白质不一定都含有20种氨基酸。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的原理是:具有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A正确;‎ B、绿色植物的叶绿素是一种含有Mg2+的光合色素,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 C、变性后的蛋白质含有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正确;‎ D、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约有20种,但是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可能小于20种,因此某蛋白质彻底水解后不一定能产生20种氨基酸,D正确。故选B。‎ ‎9.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若该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的大小关系最恰当的是 A. S1=2S2 B. S2>2S1 C. S1>2S2 D. S1<2S2‎ ‎【答案】C ‎【解析】口腔上皮细胞为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器膜与核膜等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将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其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由于口腔上皮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因此将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必然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即S1>2S2。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并紧紧围绕题意中的“提取脂质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这一解题的切入点来分析各选项。‎ ‎10.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溶胶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溶胶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性 C.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A、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主动运输的方式就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 C、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C错误; 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D正确。故选C。‎ ‎11.下列关于模式图中a、b、c的含义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表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若b表示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若b表示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D. 若b表示含有酶的细胞器,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b表示a、c共有的部分,据此围绕细胞核的结构、ATP的形成途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若b表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 B、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若b表示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B正确;‎ C、核酸包括DNA和RN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含有DNA和RNA,核糖体中含有RNA,若b表示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C错误;‎ D、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叶绿体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线粒体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有关的酶,若b表示含有酶的细胞器,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D ‎ 错误。故选B。‎ ‎12.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 B.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C. 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上都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 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答案】B ‎【解析】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的用途之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红细胞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的。‎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分子组成,B错误;‎ C、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中有ATP的合成,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产生大量的ATP,因此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上都分布着合成ATP的酶,C正确;‎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红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D正确。故选B。‎ ‎13.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 图乙中,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只有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 C. 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不同,说明载体具有特异性 D. 图丙中,限制 b 点和 c 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答案】A ‎【解析】1、分析图甲,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漏斗内的溶液,③表示半透膜。‎ ‎2、分析图乙,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进入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分析图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说明在主动运输,c点受载体的数量的限制。‎ ‎【详解】A、题图甲中,③指的是半透膜,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A正确;‎ B、题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且需要载体,其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B错误;‎ C、由图乙可知,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能运输钠离子,C错误;‎ D、题图丙中,限制b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制c点的才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故选A。‎ ‎14.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质子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功能 B. 胃内酸碱度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 C.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 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胞吐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文描述:“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质子泵参与的离子跨膜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质子泵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 ‎【详解】A、质子泵能催化ATP水解,发挥ATP水解酶的作用,因此质子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功能,A正确;‎ B、酶的活性受pH影响,所以胃内酸碱度(pH)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B正确;‎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是在质子泵的参与下、而且需要ATP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过程,因此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 D、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其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D。‎ ‎1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B. 组成酶的化学元素中一定含有 C、H、O、N 、P ‎ C.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D. 高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因为空间结构的破坏而降低 ‎【答案】D ‎【解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疑难辨析:‎ ‎①酶必须在活细胞才能产生(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②酶的化学本质为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③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④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⑤酶只具有催化作用。⑥酶只在生物体内合成。‎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高温、过酸和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但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不能从食物中获得,A错误;‎ B、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至少为C、H、O、N,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组成酶的化学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B错误; ‎ C、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C错误;‎ D、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活性降低,D正确。故选D。‎ ‎16.某同学用某种酶进行了以下三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实验研究的是蔗糖酶的特性 B. 三组实验能够分别证明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C. 通过实验可以证明该种酶的最适pH约为7‎ D. 酶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不会再有活性 ‎【答案】C ‎【解析】(1)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即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2)分析题文描述及题图:图1研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图2研究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图3探究的是酶的专一性。‎ ‎【详解】A、由图3可知:该酶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该酶是麦芽糖酶,所以本实验研究的是麦芽糖酶的特性,A错误;‎ B、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图1能证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图2能证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图3能证明酶的专一性,三组实验都不能证明酶的高效性,B错误;‎ C、由图2可知:在pH约为7时,底物剩余量最少,此时酶的活性最高,从而证明了该种酶的最适pH约为7,C正确;‎ D、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分解,其化学性质不变,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及专一性的含义、温度与pH对酶活性的影响,据此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7.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⑤和⑥ D. ③和④‎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①是ATP分子,其中“○”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其中“○”表示腺嘌呤;③表示DNA的片段,其中“○”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表示RNA,其中“○”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是ATP分子,其中“○”表示腺苷;⑥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表示腺苷,据此答题。‎ ‎【详解】据上分析可知,①和④“○”中所对应的含义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和⑥“○”中所对应的含义都是腺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所需能量来自于葡萄糖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 C. 某人在马拉松过程中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有氧呼吸 D. 与有机物的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并能转化生成ATP ‎【答案】B ‎【解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可见,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并能转化生成ATP,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2)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线粒体分布在真核细胞中,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生成,因此某人在马拉松过程中,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有氧呼吸,C正确;‎ D、与有机物的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D正确。故选B。‎ ‎19.下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和②分别是在缺氧和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 B. 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 C. 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物质Y产生乳酸的同时也会产生少量的ATP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过程③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Y代表丙酮酸。‎ ‎【详解】A、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过程①在缺氧和有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过程②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A错误;‎ B、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正确;‎ C、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中,C错误;‎ D、物质Y代表丙酮酸,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时没有能量释放,不会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20. 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 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 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速率下降 D.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答案】D ‎【解析】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制造无氧环境,B正确;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气泡释放的速度下降,C正确;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出来,另一部存留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D错误。‎ ‎21.如图是验证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实验装置,两套装置的培养条件一致(不考虑环境中物理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装置1中的红色液滴向左移,移动距离可表明酵母菌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 B. 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 C. 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左移 D. 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 ‎【答案】C ‎【解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1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1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1左移表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2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2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装置2右移表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两套呼吸装置中的单一变量为NaOH与蒸馏水,装置一内气压变化由氧气引起,装置2内气压变化应由CO2与O2共同决定。‎ ‎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CO2量与耗O2量相等)。‎ ‎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只产CO2,不耗O2)。‎ ‎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若装置1中的红色液滴向左移,移动距离可表明酵母菌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A正确;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B正确;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C错误;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D正确。‎ ‎【点睛】关键:(1)放NaOH的装置:由于CO2被吸收,所以液滴移动是由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引起,移动距离则代表耗氧量,对此该装置是测定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的;‎ ‎(2)放蒸馏水的装置:由于蒸馏水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CO2均无明显影响,结合有氧呼吸耗氧量等于产生的CO2量,所以该装置液滴移动距离代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对此该装置是用于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的。‎ ‎2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反应场所都有线粒体 ②都需要酶的催化 ③反应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 ④都能产生 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⑥都能产生水 ⑦都能把有机物彻底氧化 ⑧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H]‎ A. ②③④⑤⑥⑧ B. ①②③④⑤⑧ ‎ C. ②③④⑤⑧ D. ②③④⑤⑦‎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酒精、CO2或乳酸 可利用能量 ‎1161KJ ‎61.08KJ 联系 将C6H12O6分解成丙酮酸这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详解】①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都需要酶的催化,②正确;‎ ‎③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③正确;‎ ‎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其中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ATP,无氧呼吸能产生少量ATP,④正确;‎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生成丙酮酸,⑤正确;‎ ‎⑥有氧呼吸能产生水,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⑥错误;‎ ‎⑦有氧呼吸能把有机物彻底氧化,但无氧呼吸不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⑦错误;‎ ‎⑧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H],⑧正确。‎ 综上②③④⑤⑧正确。故选C。‎ ‎23.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物质依次是 H2O 和 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图中过程也可以发生在所有的动物细胞中 D. 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物质②是O2,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没有①②过程,C错误;‎ D、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故选A。‎ ‎24.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色素缺失的豌豆变异植株,提取其色素并进行了纸层析分离,结果如下图(图中数字代表正常植株的色带位置)。以下关于该变异植株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缺失叶绿素b,植株对蓝紫光、红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B. 缺失胡萝卜素,植株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C. 缺失叶绿素a,植株对红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D. 缺失叶黄素,植株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由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①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③是蓝绿色的叶绿素a,④是黄绿色的叶绿素b;图中缺失的是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该变异植株缺失叶黄素,因此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A、B、C均错误,D正确。‎ ‎25.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 滤纸条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结果 B. 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 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 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答案】C ‎【解析】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反之较慢,进而可以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来,故可以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如果层析液接触滤液细线,会导致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进而导致实验失败。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6.为探究叶绿体吸收光能后是否有氧气产生,某学者设计了以下实验:制作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同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光束照射到水绵之前,应该加三棱镜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 B. 临时装片应放置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C 好氧细菌起指示作用 D. 水绵的带状叶绿体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A ‎【解析】探究叶绿体吸收光能后是否有氧气产生,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则有光和无光是实验自变量,是否有氧气产生是因变量,对因变量的检测通常用好氧性细菌的分布来检测,该过程中应避免外界空气的影响。‎ ‎【详解】A. 实验自变量是有无光照,无需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A错误;‎ B. 临时装片应放置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是为了排除环境中光线的影响,B正确;‎ C. 好氧细菌集中在释放氧气多的部位,起指示作用,C正确;‎ D.‎ ‎ 水绵的带状叶绿体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利于观察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好氧型细菌分布的不同,D正确。‎ ‎27.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 O2,③表示还原型辅酶Ⅱ(NADPH),④表示 CO2‎ B. 暗反应中,CO2 首先与 C5 结合生成 C3,然后被还原为(CH2O)‎ C. 黑暗条件下,光反应停止,暗反应将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D. 增加光照强度或二氧化碳浓度,都可以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①表示氧气,②表示ATP,③表示NADPH,④表示CO2。‎ ‎【详解】A、①表示O2,③表示还原性辅酶I(NADPH),④表示CO2,A正确;‎ B、暗反应中,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然后被还原为(CH2O),B正确;‎ C、由于暗反应的进行需要光反应的产物参与,所以光反应停止,暗反应也会停止,C错误;‎ D、增加光照强度或二氧化碳浓度,都可以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D正确。故选C。‎ ‎28.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我们会发现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结构简单,但体积差不多 C.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D. 若转换高倍镜,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损坏镜头 ‎【答案】C ‎【解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显微镜使用时,必须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然后才能换用高倍镜,A错误;‎ B、原核细胞细胞的体积小于真核细胞,B错误;‎ C、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较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增加透光量,C正确;‎ D、低倍镜下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若需要高倍镜观察,直接转动转换器,不需要升高镜筒,D错误。故选C。‎ ‎29.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与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相同 B. ②是形成核糖体和合成 DNA 的场所,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较大 C. ③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含两层磷脂分子 D. 蛋白质和 RNA 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染色质(DNA和蛋白质),②表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详解】A、①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是DNA,A错误;‎ B、②是核仁,是形成核糖体和合成rRNA的场所,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较大,B错误;‎ C、③表示核膜,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含四层磷脂分子,C错误;‎ D、据图分析,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 ‎30.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内的RNA 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 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不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 C. 染色质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 D. 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具有选择性,它能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答案】D ‎【解析】1、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均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2、核膜是双层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 ‎3、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RNA)的运输通道,而DNA是不出入细胞核的。‎ ‎4、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而真核细胞含有核膜、核仁。‎ ‎【详解】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错误;‎ B、核仁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以核仁被破坏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种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均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C错误;‎ D、核膜具有双层膜,且具有选择透过性,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D正确。故选D。‎ ‎【点睛】核仁与某种RNA的形成和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1.蛙成熟的未受精卵处于活跃的 DNA 合成状态,而脑组织细胞则不能分裂。科学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 核移植实验,该实验最能说明的是( )‎ A. 蛙成熟的未受精卵中 DNA 合成所需的酶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B. 脑细胞的无核部分仍能生活一段时间,最终死亡的原因是物质或能量耗尽 C. 本实验证明了细胞质含有控制细胞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 D. 本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将蛙成熟的未受精卵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后,细胞核死亡;将脑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后,一段时间细胞质死亡;蛙成熟的未受精卵处于活跃的D NA合成状态,而脑组织细胞则不能分裂,将蛙成熟的未受精卵的细胞核与脑细胞的细胞质重组形成新的细胞后,新细胞不仅存活,而且还可分裂,这说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详解】A、该实验不能说明未受精卵中DNA合成所需的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脑细胞的无核部分仍能生活一段时间,最终死亡的原因是物质或能量耗尽,但该实验不是研究这一问题,B错误;‎ C、本实验不能说明细胞质含有控制细胞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C错误;‎ D、据分析可知,本实验能说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D正确。故选D。‎ ‎3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膜的组成成分可由囊泡从内质网转移至高尔基体上 B. 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仅只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C.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D. 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答案】C ‎【解析】1、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A、膜的组成成分可由囊泡从内质网转移至高尔基体上,A正确;‎ B、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相比,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也没有核仁和染色体,C错误;‎ D、生物膜把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D正确。‎ 故选C。‎ ‎33.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甲、乙、丙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之间均用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达到平衡后,甲、乙、丙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 C. 甲>丙>乙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达到渗透平衡之前,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扩散的,即单位时间内,由低浓度的蔗糖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到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的数量多,而由高浓度的蔗糖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到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的数量少,导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的液面上升,而且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的浓度差越大,高浓度的蔗糖溶液的液面上升得越高。达到渗透平衡后,单位时间内,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到另一侧的速率相等,水柱形成的静水压会降低水分子的扩散速率。‎ ‎【详解】溶液的浓度及水柱形成的静水压都会影响水分子的扩散速率。达到渗透平衡后,单位时间内,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甲到乙与由乙到甲的扩散速率相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丙到乙与由乙到丙的扩散速率也相等。由于水柱h1形成的静水压大于水柱h2形成的静水压,因此甲、丙中溶液的浓度都大于乙中溶液的浓度,而且甲中溶液的浓度大于丙中溶液的浓度。综上分析,在达到平衡后,甲、乙、丙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甲>丙>乙。故选C。‎ ‎34.如今的生产工艺导致新鲜的蔬果表面常有水溶性的有机农药残留。现取某种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结果可绘制成图的曲线(测得整个过程纯水的浓度变化较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细胞吸水,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 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没有水的交换 C. BC段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D. 此曲线说明浸泡时间延长,有机农药溶于水会被植物细胞吸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考查对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条件的理解。将新鲜蔬菜浸入纯水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会发生吸水,图中BC段不会是细胞发生失水所致。‎ ‎【详解】AB段细胞液浓度减小,说明细胞吸水,但受细胞壁限制,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项错误;B点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B项错误;蔬菜浸入一定量纯水中,不会发生失水现象,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C段细胞液浓度增大,应是水溶性有机农药被植物细胞吸收,C项错误,D项正确。‎ ‎35.为研究植物a 能不能移植到b 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植物a 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浓度(g/mL)‎ ‎0. 15‎ ‎0.2‎ ‎0. 25‎ ‎0.3‎ 质壁分离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 显著 他们又测定了b 地的土壤溶液浓度。为保证植物a 移植后能正常生存,该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A. ≥0.2‎ B. 0.15<土壤溶液浓度<0.3‎ C. <0.2‎ D. ≤0.15‎ ‎【答案】D ‎【解析】1、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质壁分离的原因:‎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植物a在浓度为0.15 mol/L的溶液中不分离,而在浓度为0.2 mol/L的溶液中刚好发生质壁分离,这说明植物a的细胞液浓度(假设为X)为0.15mol/L≤X<0.2 mol/L;要使该植物能在b地生长,就要保证其细胞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即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则b地土壤溶液浓度应小于0.2mol/L,故最合适的应该为≤0.15。故选D。‎ ‎【点睛】要使移栽的植物能够生长,就要保证其细胞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即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36. 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试管中注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后,置于沸水中5 min,再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维持5 min后转入60 ℃热水中5 min,淀粉酶的活性将会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酶的相关知识。‎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当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注入到沸水中,维持5 min。酶的活性已经丧失。因此,再转入60 ℃热水中,淀粉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故选B。‎ ‎37.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试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 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故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因此一般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过氧化氢溶液,因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度受温度的影响,①错误;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测是否水解,②正确; 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③错误; ④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④错误。 故设计合理的是②,B正确。故选B。‎ ‎38.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 4 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 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发生在高尔基体膜上,与呼吸酶的加工有关 B. ②过程可发生在植物细胞中 C. ③过程发生在被光照射的叶绿体内膜上 D. ④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该过程产生的 ATP 可用于暗反应中 CO2 的固定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①将肽链加工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表示内质网;②将葡萄糖聚合形成纤维素,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②是高尔基体;③膜上进行水的光解,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①生物膜的功能是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再进行加工形成蛋白质,①可能是内质网,与分泌蛋白的初加工有关,而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 B、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②膜上进行的反应是葡萄糖形成纤维素,可见②是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正确;‎ C、③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不是叶绿体内膜,C错误;‎ D、④膜上进行的反应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但该过程产生的ATP不可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而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和反应场所、细胞的有丝分裂,解题时,要把各种膜的结构和功能放到具体的生理过程中去理解、分析。‎ ‎39.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结构,下列有关其观察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口腔上皮细胞用盐酸水解后,可观察到线粒体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B. 两个实验都必须保持有水状态,且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 C. 在菠菜叶上表皮细胞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 D. 为简化操作过程,可用同一个材料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的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详解】A、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因此用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时,不能用盐酸水解细胞,A错误;‎ B、两个实验都必须保持有水状态,且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B正确;‎ C、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细胞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C错误;‎ D、叶绿体有颜色,存在干扰,因此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不适宜用于观察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0.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蔗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鉴定中 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红色 ‎③鉴定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 1ml,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3-4 滴,然后水浴加热 ‎④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全过程可在低倍镜下观察 ‎⑤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蒸馏水中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渗透压逐渐变大直至涨破 ‎⑥在高倍物镜下观察细胞,调焦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A. 2 项 B. 3 项 C. 4 项 D. 5 项 ‎【答案】A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①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与斐林试剂反应,①错误;‎ ‎②在脂肪鉴定实验中,50%的酒精用于洗去浮色,②错误;‎ ‎③鉴定还原糖时,要将斐林试剂A液与B液各1ml混合,现配现用,然后水浴加热,③错误;‎ ‎④利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全过程可在低倍镜下观察,④正确;‎ ‎⑤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置于蒸馏水中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吸水导致渗透压逐渐变小,直至胀破,⑤错误;‎ ‎⑥在高倍物镜下观察细胞,调焦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⑥正确;‎ 综上④⑥共2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二、非选择题: ‎ ‎41.下图表示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中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 ‎(1)膜蛋白A、B、C、D的功能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结构差异造成的,导致其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 ‎ ‎(2)在小肠上皮细胞中除细胞核外,还含有DNA的细胞器是图中的[ ]___ 。图中细胞器在原核细胞中也存在的是[ ]_________ 。‎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有_____________功能。‎ ‎(4)在制备细胞膜时,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某种药物处理此细胞,发现细胞吸收钠离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对其它离子吸收没有影响,说明化学药品影响的是图中的_____。‎ ‎【答案】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6]‎ ‎ 线粒体 [1]核糖体 生物催化 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膜蛋白A(或载体蛋白)‎ ‎【解析】分析题图:1是核糖体,2是高尔基体,3是内质网,4是核仁,5是核膜,6是线粒体。‎ ‎【详解】(1) 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与叶绿体中。对于小肠上皮细胞而言,含有DNA的细胞器是图中的[6] 线粒体。原核细胞中只含有一种细胞器,即图中的[1]核糖体。‎ ‎(3) 膜蛋白D的作用是能够水解双糖,说明膜蛋白D是一种酶,进而说明膜蛋白还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4)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也就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是制得纯净的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5) 一般而言,离子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若用某种药物处理此细胞,发现细胞吸收钠离子数量明显减少,但对其它离子吸收没有影响,说明该化学药品对细胞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影响,而是影响了细胞膜上运转钠离子的载体蛋白,即图中的膜蛋白A。‎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分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原理等知识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梳理相关知识点并形成知识网络,据此明辨图示中数字所指代的结构名称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42.为了检测某种酶X对3种二糖(糖A、糖B、糖C)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5 min后检测每只试管中的单糖和二糖,结果如下表:‎ ‎ ‎ ‎(1)该实验需将三支试管均置于相同温度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检测该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请用下面所给的材料和实验室中的基本设备,设计一个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酶X,糖A溶液、糖B溶液、糖C溶液(自选一种),指示剂;不同pH的溶液(盐酸、清水、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1ml酶X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③将________溶液各2 mL注入A、B、C三只试管中,置于37℃中水浴保温5 min。‎ ‎④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当温度降低时,E点的变化是 ________,D点的变化是________ 。‎ ‎【答案】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酶具有专一性 等量盐酸、清水、氢氧化钠 糖C 不变 右移 ‎【解析】(1)分析实验示意图和表格信息可知:酶X不能催化糖A、糖B水解,但能催化糖C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检测该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选择的底物为糖C,自变量是pH不同,因变量为用指示剂检测是否出现颜色反应,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依据题干中给出的材料、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即可补充完善实验步骤。(3)O2量的最大值与H2O2的量有关,与酶的活性无关。在最适温度时,H2O2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H2O2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详解】(1) 温度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实验中将三支试管均置于相同温度中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表格信息显示:试管1与2中无单糖生成,试管3中有单糖生成,说明酶X不能催化糖A、糖B水解,但能催化糖C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3) 检测该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选择的底物为糖C,自变量是pH不同,因变量为用指示剂检测是否出现颜色反应,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依据题干中给出的材料、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推知,本实验补充完善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 ‎①取三支洁净试管,向三只试管中均加入1ml酶X溶液,编号为A、B、C。‎ ‎②向A、B、C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盐酸、清水、氢氧化钠,摇匀。‎ ‎③将糖C溶液各2 mL注入A、B、C三只试管中,置于37℃中水浴保温5 min。‎ ‎④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 ‎(4) 曲线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O2量的最大值与H2O2的量有关,与酶的活性无关。当温度降低时,H2O2酶的活性降低,E点不变,但H2O2完全分解所用的时间延长,所以D点右移。‎ ‎【点睛】梳理实验设计的原则、酶的专一性及温度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检测该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进而明辨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43.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进行的场所、过程等均存在差异。如图表示细胞部分结构和功能,据图回答:‎ ‎(1)图中A是________,B的利用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____阶段,B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 ‎(2)该细胞中需要的O2从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获得时,需通过________层膜结构,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3)该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________。‎ ‎(4)线粒体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线粒体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 ‎(5)结合图示过程,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丙酮酸 二 线粒体内膜 6 自由扩散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1∶3 磷脂双分子层 选择透过性 ‎ ‎【解析】 (1)图示过程为细胞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酒精发酵)的过程,图中从葡萄糖到A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能够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并且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进行酒精发酵,则一定是丙酮酸,从图中可以看出B是水,水的利用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水的产生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2)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产生的O2释放出来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进入该细胞被利用,还需通过3层膜结构,所以共需要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6层膜结构。‎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酒精发酵可以产生CO2,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产生CO2,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4)线粒体膜的结构和细胞膜的结构相似,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其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5)细胞呼吸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不要漏掉酶、能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