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1.5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宝山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高中生命科学学科等级考质量监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图是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下列序号代表结合水的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晒干的种子;②表示烘干的种子,种子已经死亡;③表示种子燃烧后剩余的灰烬,实质是无机物;④为晒干过程中失去的自由水;⑤表示烘干过程中失去的结合水。
水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由两种: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中良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所需营养物质的运输都需要自由水来完成,自由水还要参与细胞中的某些代谢过程;结合水是细胞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详解】种子晒干过程中失去的水分是自由水,自由水的失去不会影响种子的生命力,因此此时种子还能正常萌发,经过烘干过程失去的 水是结合水,因为结合水是细胞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失去结合水后的种子将不能萌发,将种子点燃之后产生的水是种子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产物,因此图中表示结合水的是图中的⑤,即D正确。
故选D。
2.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浆细胞中,明显比巨噬细胞中多的细胞器是( )
A. 溶酶体 B. 内质网 C. 线粒体 D. 中心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由两个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 30 -
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3.线粒体是细胞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与能量转换有关。
4.内质网是细胞中有机物的运输通道,是细胞中脂质的合成场所,是蛋白质进行加工的车间。
5.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浆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细胞中与分泌蛋白分泌有关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及线粒体;而巨噬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根据其功能,再结合细胞器的功能可知,巨噬细胞中含量较多的细胞器应该是溶酶体,同时,由于吞噬功能的发挥线粒体的数量也会增多,综合分析可知,浆细胞中比巨噬细胞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分析和解答本题是唯一的方法,熟知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3.图表示不同浓度反应物A分别在酶A和酶B作用下的反应速率。该结果体现了酶的( )
A. 高效性 B. 普遍性 C. 稳定性 D. 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的特性。
【详解】题中在酶A的催化下,随着反应物A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增加,而后稳定,说明酶A能催化反应物A的反应过程,而酶B与反应物A混合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A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反而表现为稳定不变,说明酶B不能催化反应物A的反应过程,本实验用同底异酶的设计思路证明了酶的专一性,即D正确。
故选D。
- 30 -
4.图四个方框代表乳酸菌、衣藻、蓝藻和酵母菌,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结构或物质。阴影部分可能包含( )
A. 染色质 B. 核模 C. RNA D. 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衣藻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衣藻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乳酸菌和蓝藻是原核生物;蓝藻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共有的结构或物质。
【详解】A、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物质,即只在衣藻和酵母菌中含有,在乳酸菌和蓝藻中没有,A错误;
B、核模是真核生物含有的结构,在乳酸菌和蓝藻中没有,B错误;
C、RNA是所有细胞生物都含有的核酸,图中的四种生物都是细胞生物,C正确;
D、糖原是动物细胞含有的多糖,图中的四种生物均不含有,D错误。
故选C。
5.鲸与鲨鱼有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适于海洋生活,但鲸用肺呼吸,鲨鱼用鳃呼吸,这体现了( )
A. 遗传多样性 B. 生境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遗传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题中并未提到基因,提到了不同物种的性状,因此题中描述的特性不能表示遗传多样性,A错误;
B、鲸和鲨鱼都在海洋中生活,显示不出生活环境的多样性,B错误;
- 30 -
C、鲸和鲨鱼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能显示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鲸和鲨鱼是不同的物种,能显示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6.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他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可得出的结论是表中( )
选项
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理
胚芽鞘的弯曲部位
A
促进细胞分裂
①
B
促进细胞伸长
②
C
促进细胞分裂
②
D
促进细胞伸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图中显示部位①背光侧与向光侧细胞体积和数目基本一致,据此可推测该部位不会发生向光弯曲;部位②的细胞表现为背光侧细胞体积大,而向光侧细胞体积小,因此可推测该部位导致了向光性弯曲,弯曲的原因是生长素使该部位细胞体积变的更大所致,即B正确。
故选B。
- 30 -
7.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利用的证据是( )
A 化石 B. 胚胎学 C. 比较解剖学 D. 生物化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题中的信息显然不是化石信息,A错误;
B、阑尾是胚胎发育完成后留存的结构,因此不是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
C、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都是需要解剖之后才能看到的器官,即需要通过解剖并比较后才能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图中的证据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正确;
D、生物化学证据指的是研究的生物之间有生理过程或化学产物上的异同,而题目中只是显示的结构上的相似性,故不是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D错误;
故选C。
8.在水深200m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一般动物极难生存。有一种电鳗有特殊的适应性,能通过自身发出高达5000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获取食物,保护自己。电鳗生物电的直接来源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 B. 蛋白质的水解
C. 脂肪的氧化分解 D. ATP的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体进行肌肉运动、生物电、细胞分裂和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 C、葡萄糖氧化分解和脂肪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部分可用于合成ATP,ATP才能直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AC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的水解过程没没有能量的释放,B不符合题意;
- 30 -
D、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可转化成电鳗的生物电,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记住: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不能直接供应于生命活动。
9.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 细胞膜向内凹陷 B. 着丝粒一分为二
C. 中心体移向两极 D. DNA正在进行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因此,有丝分裂期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 1:2:2。
【详解】A、细胞膜向内凹陷发生在末期,此时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这与题干不符,A错误;
B、着丝点一分为二发生在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这与题干不符,B错误;
C、中心体在前期移向两极,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 1:2:2,与题干相符,C正确;
D、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此时正在进行DNA的复制,还没有出现染色单体,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选C。
10.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整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曲线是( )
- 30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的调节。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当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因而对下丘脑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由此可见,在这一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的量先增加,而后下降,最终维持相对平衡状态,即A正确。
故选A。
11.褪黑素是由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图表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A. 激素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 D. 免疫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0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详解】视网膜接受光暗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的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促进松果体合成并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含量的增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进而使褪黑素的含量下降,由此可见褪黑素的分泌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即B正确。
故选B。
12.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培养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图为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数据,则蚕豆根尖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是( )
A. 2h B. 17.3h C. 19.3h D. 38.6h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结束所经过的时间叫做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间期在细胞周期所占的时间为90%~95%;分裂期占5%~10%,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题中显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21.3h,其中0~2h、19.3h~21.3h、38.6h~40.6h表示分裂期,为期2个小时;2h~19.3h、21.3h~38.6h表示分裂间期,为期17.3小时,即B正确。
故选B。
13.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正常约为37℃。呼吸衰竭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状,当肺部感染病毒时,会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产热的激素是( )
A. 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素 B. 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C.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 D.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C
【解析】
- 30 -
【分析】
体温调节:
【详解】题中显示,当肺部感染病毒时,会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人体接受寒冷刺激后,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作出相应调节,根据分析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分泌增加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都能促进机体物质代谢,进而增加产热,即C正确。
故选C。
14.糖、蛋白质、脂肪的氧化过程如图,下列①-④代表物质正确的是( )
A. ①二碳化合物 B. ②甘油 C. ③氨基酸 D. ④腺苷三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食物中糖类经过消化、吸收进入细胞后,大致有下列几种代谢途径: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
- 30 -
O,并产生大量的能量;合成多糖物质单糖脱水缩合成多糖,如植动物的糖原等;转变成脂肪,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的二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两两连接,形成长短不一的脂肪酸,三碳化合物可以转化成甘油,甘油与脂肪酸缩合形成脂肪;转变形成氨基酸,大部分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来自糖类合成或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转氨酶的作用下,R基团与氨基连接形成相应的氨基酸。
2.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
【详解】由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甘油,②表示二碳化合物;③表示氨基;④表示ATP,即腺苷三磷酸,即D正确。
故选D。
15.某班级为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质壁分离程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浓度1可能是清水对照 B. 细胞在浓度2下已发生质壁分离
C. B/A越小,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小 D. 蔗糖溶液浓度3小于蔗糖溶液浓度5。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题图分析,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加B/A的值在变小,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在变大。
【详解
- 30 -
】A、浓度1对应的B/A的值为1,说明原生质层的长度与细胞长度基本相等,此时细胞中水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和外界进出水达到平衡,或者处于吸水状态,只不过由于细胞壁的支撑,无法吸收更多的水分,因此外界溶液可能是清水,A正确;
B、细胞在浓度2下,B/A的值小于1,说明已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B/A越小,说明细胞失水越多,即质壁分离程度越大,C错误;
D、因为细胞在蔗糖溶液浓度5中的失水程度大于在蔗糖溶液浓度3中的失水程度,因此蔗糖溶液5的浓度大于蔗糖溶液3的浓度,D正确。
故选C。
16.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模型零件中有4个碱基C,6个碱基G,3个碱基A,7个碱基T,脱氧核糖40个,磷酸10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和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充足,能搭建一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对是( )
A. 4对 B. 5对 C. 6对 D. 7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由DNA的结构特点可知,在DNA分子中,G(鸟嘌呤)和C(胞嘧啶)的数目相等,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的数目相等,因此上述模型零件中应该用到的碱基数目为4个碱基C,4个碱基G,3个碱基A,3个碱基T,如果按这个计算的话,连接成14个脱氧核苷酸就有用到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了,显然本题的突破点在14个连接物上,接下来将14个连接物分配在两条链中,即需要用7个连接物连接其中的一条单链,假设这条单链含有的核苷酸数为X,则有X+(X-1)=7,解的X=4个,显然用上述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含4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即A正确。
故选A。
17.将牛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图曲线Ⅰ、Ⅱ表示,在曲线Ⅱd处状态下,该神经纤维( )
- 30 -
A. 膜外为正,膜内为正 B. 膜外为负,膜内为负
C. 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D.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曲线Ⅰ表示接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局部钠离子浓度变大,同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即产生动作电位,即图中的c点,此后钾离子大量外流,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因此d处的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详解】由分析可知,d处的电位经过了钾离子外流的变化后恢复为静息状态,因此,此时的电位状态时外正内负,即D正确。
故选D。
18.性染色体形态学进化学说认为:性X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部分转移所致,如图。这种变化可能导致( )
A. 染色体数目减少 B. 染色体基因重复
C. 染色体倒位 D. 染色体易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
缺失,染色体某一片段的缺失
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180°
- 30 -
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原因:在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和重结的能力。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或不同条染色体之间以不同方式重接时会导致结构变异的出现。
【详解】A、图中的变化没有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少,A错误;
B、上述变化过程是同源染色体部分转移导致的,因此会引起染色体基因的重复,B正确;
C、染色体倒位应该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当中,因此,上述变化不会引起染色体片段倒位, C错误;
D、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上述变化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故不可能引起染色体易位,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以及发生变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中的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19.科学家将4个关键基因移植到已分化的肌肉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过程如图。据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B. 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
C. iPS细胞内蛋白质与肌肉细胞相同 D. iPS细胞内DNA与神经细胞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目前已经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通常情况下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全能性越低,生殖细胞的全能性高于体细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高于动物细胞。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只是诱导产生了多种组织细胞,但并未诱导产生新个体,因此该过程没有体现iPS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 30 -
B、该过程并未单独对核进行实验,因此不能体现细胞核的全能性,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iPS细胞内的蛋白质与肌肉细胞的不相同,C错误;
D、图中的神经细胞是iPS细胞分裂分化来的,iPS细胞内的DNA与神经细胞相同,D正确。
故选D。
20.喷瓜是葫芦科的一种二倍体植物,无性染色体,其性别是由三个等位基因(aD、a+、ad决定的,这三个等位基因决定的性别与显隐关系如表所示,则喷瓜种群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基因
性别
显隐性关系
aD
雄性
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a+
雌雄同株
ad
雌性
A. 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d、a+ad
B. 雌雄同株植株的基因型为aDa+、a+ad
C. 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a+ad
D. 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D、aDa+、aDa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复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题意分析,喷瓜种群中,植株的基因型有aDaD、aDa+、aDad;表现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有a+a+、a+ad;雌性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dad。
【详解】A、雌性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dad,A错误;
B、雌雄同株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d,B错误;
C、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aDad、aDaD,C错误;
D. 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DaD、aDa+、aDad,D正确。
故选D。
- 30 -
二、综合题
(一)有关新冠病毒问题
新冠型肺炎是一种单链RNA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COVID19感染宿主细胞并繁殖的原理如图所示(①~⑦示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据图,COVID19侵染宿主细胞的①-⑦过程中,④和⑥过程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
22. 据图和已有知识,下列关于COVID19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COVID19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宿主细胞
B. RNA聚合酶催化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C. ⑤过程需要宿主细胞内4种游离的核苷酸
D. COVID19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
23. COVID19从感染宿主细胞到子代病毒的排出,体现宿主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 溶酶体中的酶水解病毒衣壳蛋白质 B. 中心体协助病毒RNA的移动
C. 细胞核控制病毒RNA聚合酶的合成 D. 高尔基体加工分泌子代病毒颗粒
24. COVID19寄生在宿主细胞,先要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在人体内B淋巴细胞受到COVID19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该B淋巴细胞会发生_________。
A.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B.接受巨噬细胞发出的信息
C.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 D.抑制病毒的繁殖
25. 2020年2月初,有媒体报道双黄连对COVID19有抑制作用后,引起了市场上对于双黄连制品的抢购热潮,人民日报紧急发文,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人们要理性看待新闻,据图中信息,你认为理想的抗COVID19药物应是________。
- 30 -
A. 各类抗菌素 B. 干扰或阻止新冠病毒RNA的复制
C. 抗艾滋病毒药物 D. 抑制新冠病毒衣壳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答案】21. RNA合成、组装 22. D 23. AD
24. (1). 非特异 (2). ABC 25. BD
【解析】
【分析】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题图分析,图中①RNA释放过程;②表示RNA复制;③表示翻译过程;④RNA复制;⑤为病毒蛋白的合成;⑥为病毒组装过程;⑦为病毒释放过程。
【21题详解】
1.④为合成病毒的+RNA过程;⑥为病毒的组装过程。
【22题详解】
2. A、图中显示COVID19胞吞方式进入宿主细胞,A错误;
B、RNA聚合酶催化病毒的转录过程,B错误;
C、⑤过程为通过翻译合成病毒蛋白质的过程,因此需要宿主细胞内的氨基酸,C错误;
D、由图可知COVID19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D正确。
故选D。
【23题详解】
A、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因此溶酶体中的酶能水解病毒衣壳蛋白质,A正确;
B、中心体为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因此,不能协助病毒RNA的移动,B错误;
C、图中显示,病毒RNA能控制病毒RNA聚合酶的合成,C错误;
D、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而子代病毒的释放过程依靠胞吐方式完成,因此可知推测高尔基体参与加工分泌子代病毒颗粒,D正确。
故选AD。
【24题详解】
- 30 -
病毒侵入机体必须先要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体内B淋巴细胞受到COVID19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A、在B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会发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现象,A正确;
B、一般来讲,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由巨噬细胞的处理并将其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过程是所有活细胞中都要进行的过程,B淋巴细胞也不例外,C正确;
D、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不能抑制病毒的繁殖,只有浆细胞分泌抗体之后,抗体能发挥抑制病毒增殖的功能,D错误。
故选ABC。
【25题详解】
5.A、各类抗菌素即为各种抗体,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这些抗体未必能针对该病毒,A错误;
B、干扰或阻止新冠病毒RNA的复制的药物能抑制病毒的增殖过程,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B正确;
C、抗艾滋病毒药物是针对艾滋病病毒的,因为抗原的特异性,故抗艾滋病的药物未必有效,C错误;
D、若某药物能抑制新冠病毒衣壳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则病毒的抗原特性无法暴露,则不能导致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从而减缓病情,D正确。
故选BD。
【点睛】熟知病毒进入机体后激发机体的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辨别图中的各个过程的生理学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基础。
(二)有关生物工程问题
SARS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SARS病人康复后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SARS病毒的疫苗,利用基因工程制备抗原。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图1(①-⑧为过程,P1-P4代表分子结构):
- 30 -
26. 图1中涉及基因工程类型有______________。
27. 图1中③⑤过程与②过程比较,所用不同的酶是______________。
28. 关于抗原G和抗原H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氨基酸序列不同,蛋白质结构不同 B. 氨基酸序列相同,蛋白质结构相同
C. 氨基酸序列相同,蛋白质结构不同 D. 氨基酸序列不同,蛋白质结构相同
29. P2中含有转录起始位点(TSS)、转录终止位点(TTS)如图2,P2与S基因结合获得了甲、乙、丙三种重组载体如图3,这三种重组载体中,不能在大鼠受精卵中表达抗原H的是___________。
图4是大肠杆菌中发生的系列反应程序,一种氨基酸在酶作用下产生另一种氨基酸。1-6代表不同的氨基酸,V-Z代表不同的酶;图5是筛选和培养大肠杆菌过程,据图回答:
30. 在W失效情况下,为达到筛选目的,至少要向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
- 30 -
A. 3 B. 4 C. 5 D. 6
31. 图5中⑦、⑧过程需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 微生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
27. DNA连接酶 28. C
29. 甲和丙 30. B
31. 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表达S基因能力强的大肠杆菌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6题详解】
图中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和动物的受精卵,因此图中的基因工程为微生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
【27题详解】
- 30 -
图1中③⑤过程为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需要用到DNA连接酶和限制酶,步骤②为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用到限制酶,因此,③⑤过程与②过程比较,所用不同的酶是DNA连接酶。
【28题详解】
图中抗原G和抗原H的制备过中所用的目的基因是相同的,因此在受体细胞中指导产生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是相同的,但由于大肠杆菌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因此不能对多肽链进行加工,而在大鼠细胞中目的基因控制产生的多肽链可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因此构成抗原G和抗原H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相同,但两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即C正确。
故选C
【29题详解】
如图2中, P2含有转录起始位点(TSS)、转录终止位点(TTS),因此,P2与S基因结合后,要实现S基因的表达,需要将S基因插入转录起始点和转录终止点之间,而获得的甲、乙、丙三种重组载体中,只有重组质粒乙的S基因位于转录起始点和转录终止点之间,而甲和丙均不符合要求,因此,这三种重组载体中,不能在大鼠受精卵中表达抗原H的是甲和丙。
【30题详解】
图4是大肠杆菌中发生的系列反应程序,如果W酶失效,则会导致2无法转变为4,进而导致氨基酸4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后续过程无法完成,为保证大肠杆菌正常生长繁殖,以保证筛选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至少要向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中加入氨基酸4才能保证大肠杆菌代谢的正常进行,即B正确。
故选B。
【31题详解】
图5是筛选和培养大肠杆菌过程,其中⑦、⑧过程需多次重复进行,为的是筛选纯化出表达S基因能力强的大肠杆菌。
【点睛】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操作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认识图中个步骤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三)关于遗传病问题
多囊肾病(PKD)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主要病理特征是双侧肾脏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肿,进行性增大,破坏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常伴肝囊肿,50%病人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图是一多囊肾病家族遗传系谱图。
- 30 -
32. 据图分析,该家族的多囊肾病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33. 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Ⅱ-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Ⅱ-3与Ⅱ-4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34. 图表示该家族一个体内某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以及该病相关基因的图像,则该细胞可能出现在该家族下列个体中_______________。
A. Ⅰ-2 B. Ⅱ-2 C. Ⅱ-3 D. Ⅲ-3
35. 经分析该家族多囊肾病是由基因PKD1突变导致的,编码PKD1的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表达产物酶X变为酶Y,表3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酶Y活性/酶X活性
100%
50%
10%
150%
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
1
1
小于1
大于1
A. 状况①不一定发生氨基酸序列变化
B. 状况②一定是氨基酸种类减少50%
C. 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种类减少
D. 状况④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终止密码位置变化
36.
- 30 -
有动物实验研究报道miRNA-15a与多囊肝的产生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多囊肾患者家系及正常人血清中miRNA-15a表达水平,探讨miRNA与多囊肾病的可能关系,所得实验结果如图: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测miRNA-15a与该家族多囊肾病肾功能的关系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3. (1). AA或Aa (2). 1/6 34. AC 35. AD
36. 该家族多囊肾病个体的肾功能损伤可能与miRNA-15a表达增多有关
【解析】
【分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且表现多代连续得病,且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且与性别无关。
【32题详解】
系谱图中显示患病的Ⅰ-1与Ⅰ-2结婚生出了正常的女儿Ⅱ-2,可推知多囊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3题详解】
相关基因用A/a表示,图中患病的Ⅰ-1与Ⅰ-2结婚生出了正常的女儿Ⅱ-2,因此可知Ⅰ-1与Ⅰ-2的基因型为Aa,则患病女儿Ⅱ-3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Ⅱ-3与表现型正常的Ⅱ-4(aa)婚配,生一个正常且为女孩的概率是2/3×1/2×1/2=1/6。
【34题详解】
- 30 -
根据细胞质不均等分开的趋势,以及着丝点分裂的行为表现可知,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中含有A基因,说明该细胞取自女性患者的卵巢内,图中只有Ⅰ-2和Ⅱ-3两个患病女性,即AC符合题意。
故选AC。
【35题详解】
A、状况①结果是突变后酶X与酶Y的活性一致,其中的氨基酸数目也未发生改变,因此可能基因突变后,由于密码子的兼并性,基因突变后并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据此可知改变后不一定发生氨基酸序列变化,A正确;
B、状况②中酶活性降低一半,而两酶的氨基酸数目没有变化,可能是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但不一定是氨基酸种类减少一半所致,最可能的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
C、替换后导致转录的终止密码位置提前,因此,酶Y的氨基酸数目会大大减少,进而对其活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该突变不会导致tRNA的种类的变化,C错误;
D、状况④的变化是酶Y的活性变大,并且其中氨基酸的数目也增多,因此可知突变的结果是引起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错后出现,D正确。
故选AD。
【36题详解】
实验结果显示,在患者家系中无论患者是否表现肾功能损伤,miRNA-15a的表达水平均表现较高,表现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体内中miRNA-15a的表达水平更高,而患者家系中的正常人体内miRNA-15a的表达水与正常家系中的正常人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测该家族的多囊肾病个体的肾功能损伤可能与miRNA-15a表达增多有关
【点睛】熟知遗传病致病方式的调查范围以及判断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和综合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四)有关内环境问题
甲、乙、丙三人在一次单位体检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 30 -
37. 空腹时,关于人体血糖的来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小肠细胞的消化和吸收 B.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C. 组织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 D.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转化
38. 据图判断,_________为糖尿病患者。
39. 据图分析,甲体内存在的生理现象可能__________。
A. 胰岛A细胞受到损伤 B. 胰岛B细胞受到损伤
C. 胰岛素不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 D. 靶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
40.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_。
A. 血浆渗透压下降,渴觉中枢兴奋 B. 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排尿量多
C. 细胞对葡萄糖利用少,摄食中枢兴奋 D. 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过程加强
热量限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能够改善代谢最佳手段。研究人员对间歇性热量限制是否能有效干预糖尿病和血脂代谢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注射药物S创建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说明:FMD是一种富含多种植物成分的低糖、低脂、低蛋白、高纤维的食物)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测定项及结果
空腹血糖
(mmo1/L)
肝糖原
(mg/g)
总胆固醇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mmo1/L)
正常小鼠
正常饮食
2.5
8
3.9
0.98
糖尿病
小鼠1组
进食一周FMD(热量为正常饮食的30%),然后恢复一周正常饮食,连续八周重复
4.8
7
4.1
0.85
糖尿病
小鼠2组
正常饮食八周
16
2.5
10.5
0.25
41. 利用表中的数据,间歇性热量限制调节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作用机制分别做出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
【答案】37. D 38. 甲乙 39. BD 40. CD
41. 间歇性热量限制使得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和肝糖原含量增加。因此,间歇性热量限制可通过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的方式降低血糖水平
间歇性热量限制使糖尿病大鼠的总胆固醇含量降低和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因此,间歇性热量限制通过高密度脂蛋白携带外周组织中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脂(胆固醇)水平
【解析】
【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37题详解】
A、小肠细胞的消化和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肝糖原的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来源之一,B错误;
C、组织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是血糖的主要去路,与题意不符,C错误;
D、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转化为葡萄糖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D正确。
故选D。
【38题详解】
根据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来判断,甲和乙的两项血糖值均在糖尿病范围之内,再根据胰岛素水平综合分析可知,甲、乙为糖尿病。
【39题详解】
图中结果显示,甲的血糖高,而且胰岛素水平也低,显然甲患胰岛素的原因是胰岛素水平低进而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过程出现障碍从而表现糖尿病。据此分析如下:
A、胰岛A细胞受到损伤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下降,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胰岛B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起糖尿病,这可能甲体内表现的症状,B正确;
- 30 -
C、据分析可知,甲患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不是胰岛素不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的,C错误;
D、靶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靶细胞对血糖的转运总量减少,进而引起血糖水平较高而患上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人体内靶细胞对葡萄糖额转运能力可能正常,D正确。
故选BD。
【40题详解】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血糖浓度升高,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A错误;
B、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糖含量高,因此尿液中渗透压上升,导致带走大量的水分,排尿量增多,B错误;
C、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减少,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减少,机体供能不足,产生饥饿感,因此病人摄食中枢兴奋,表现吃得多,C正确;
D、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减少,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减少,机体为了满足自身供能的需求,会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功能,因此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过程加强,D正确。
故选CD。
【41题详解】
表中的数据显示,利用间歇性热量限制对糖尿病小鼠调节后,调节后的小鼠体内肝糖原水平上升;总胆固醇含量下降,高密度脂蛋白上升,说明经过间歇性热量限制的糖尿病大鼠体内发生了葡萄糖向肝糖原的转化,进而导致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和肝糖原含量增加,据此也能推测,间歇性热量限制能降低血糖水平;同时经过间歇性热量限制调节的糖尿病大鼠体内总胆固醇含量降低,且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可推测经过间歇性热量限制调节的小鼠通过高密度脂蛋白携带外周组织中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脂(胆固醇)水平。
【点睛】熟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提取题目关键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解答相关题目是解答本题必备的能力,本题第4小题的D项是易错点。
(五)关于光合作用问题
图表示玉米CO2同化途径,玉米叶肉细胞中有一种酶X,对CO2
- 30 -
的亲和力极高,几乎能把空气中的CO2完全利用,将CO2固定三碳酸形成四碳酸,将CO2传递给维管束鞘细胞,进行着正常的暗反应,而番茄缺乏酶X。右图为研究小组在宝山罗泾夏季晴朗的某天,测得玉米和蕃茄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减去呼吸作用放出CO2速率。)
42. 左图中①过程,需要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H+最初来源于物质_________。
43. NH4+能增加类囊体膜对H+的通透性,从而消除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若将NH4+注入叶绿体基质,下列过程中会被抑制的是__________。
A. 电子传递 B. ATP的合成 C. NADPH的合成 D. 光能的吸收
44. 如果在玉米叶肉细胞中注入某种抑制剂使酶X的活性降低,则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呈_____(上升/下降/不变)趋势。
45. 右图中,与12:00时相比,18:00时,玉米的光合作用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
46. 右图中,12:00时,该地光照强度最强,温度很高,此时蕃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而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反而有所升高,联系题图信息,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2. 水 43. B
44. 上升 45.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和温度)
46. 12:00时,光照强度最强,温度很高,叶片气孔关闭,蕃茄无酶X因CO2减少,光合作用减弱;而玉米因有酶X,在进入植物体内CO2减少的情况下,玉米仍可维持较高的细胞内CO2浓度;此时光照增强,促进玉米光合作用加强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收光能,光解水,释放出O2
- 30 -
并形成高能量的ATP和NADPH,即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此过程在类囊体进行,同时需要光,因此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是利用第一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固定CO2,合成糖,以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中。这个阶段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在无光条件下也进行,故称为暗反应。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为: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0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光合作用形成的糖,大部分从叶绿体运输到叶肉细胞中,转变成蔗糖,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也有一部分在叶绿体中转变成淀粉,因此我们在叶片中能检测出淀粉的存在;还有一部分参与氨基酸、蛋白质、脂质等的合成。
【42题详解】
左图中①过程指的是C3的还原过程,该过程需要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和ATP,其中的H+是水光解的产物,因此H+的最初供体是水。
【43题详解】
A、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发生在类囊体膜上,不会受到膜通透性的影响,与题意不符,A错误;
B、ATP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提供的梯度势能,而NH4+ 能消除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能,显然ATP的合成过程会被抑制,B正确;
C、NADPH的合成需要叶绿体基质中的H+和类囊体膜上传递的电子,显然NADPH的合成过程不受H+浓度的影响,因此NADPH的合成不受影响,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光能的吸收与色素种类和含量有关,而将NH4+注入叶绿体基质不会对色素造成影响,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44题详解】
如果在玉米叶肉细胞中注入某种抑制剂使酶X的活性降低,则在短时间内,会导致维管束鞘细胞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因此五碳化合物的消耗会减少,而五碳化合物的生成瞬间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因为消耗减少而上升。
【45题详解】
右图中,与12:00时相比,18:00时,玉米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比较两个时刻的不同可知,此时引起玉米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18:00时比12:00时的光照强度减弱所致,因此,与12:00时相比,18:00时,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46题详解】
- 30 -
12:00时,该地光照强度最强,温度很高,蕃茄会发生自我调节性的变化而导致气孔关闭(植物为了保水),气孔关闭阻止了作为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况且蕃茄也无酶X催化的体内二氧化碳的供应机制,因此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而玉米因有酶X,酶X对CO2的亲和力极强,即使在进入植物体内CO2减少的情况下,玉米仍可维持较高的细胞内CO2浓度;再加上此时光照增强,因此玉米光合作用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及其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条件。
- 30 -
- 30 -
相关文档
-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826页
-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理2021-09-2816页
- 【生物】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1-09-2812页
- 上海市崇明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823页
- 【生物】上海市宝山区2020届高三上2021-09-2823页
-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829页
- 东北三省三校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714页
- 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730页
-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生2021-09-2625页
-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理2021-09-26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