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4 章 章末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 P5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鲤鱼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和所有的蛇类
C.一个果园中所有的果树和所有的生物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
答案 D
解析 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不是一个物种,也不是所有生物,既不是种群,
也不是群落,A 错误;蛇岛上所有的蝮蛇是一个种群,所有的蛇类不是所有生物,
不是群落,B 错误;一个果园中所有的果树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种群,C 错误;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 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样方划分为 1 m2 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答案 D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 错误;一般而言,北温
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 100 m2,灌木为 16 m2,草本为 1 m2,所以调查马
尾松,样方划分为 100 m2 左右,B 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其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
错误。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
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 10 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
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
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答案 D
解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
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
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 10 米种植一棵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
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④正确;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
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当出
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
的重要因素,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
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4.外来物种的入侵可导致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
后,其种群数量会出现一些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环境食物充足,其天敌较少
B.该种群的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C.该种群数量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D.该种群数量达到 K 值以后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后,由于新环境食物充足,天敌数量较少,所以种群数
量呈“J”型增长,后来由于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数
量最终达到 K 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5.如图所示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有关分析正确的
是( )
A.图甲、乙、丙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甲中 b 点和图丙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乙中的 d 点对应
C.图甲、乙、丙中的 a、c、e 点生存斗争最激烈
D.图中 e 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图甲中 b 点的增长速率为 0,图丙中 f 点时出生
数量=死亡数量,增长速率也为 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乙中的 d 点,B 正确;图甲、
乙、丙中的 b、d、f 点都可表示种群个体数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
C 错误;图中 e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错误。
6.如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K1 和 K2 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 点和 c 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
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答案 B
解析 K1 和 K2 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
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 正确;a 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 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
此 a 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二者的年龄组成不同,B
错误;天敌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 b~c 段相似,C 正确;
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D 正确。
7.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 c 点之后
D.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 A
解析 对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应在 c 点之前防治,严防达到 c 点(K/2),C
错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D 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
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 b 点之后,B 错误;当种群数量
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速率为 0,A 正确。
8.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
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 10 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
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 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 4 年后开始的
D.第 4 年和第 8 年种群数量相等
答案 C
解析 题中涉及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A 错误;0~2 年内种群的年龄组
成为增长型,B 错误;从第 4 年开始种群增长率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直到第 8
年,所以第 4 年与第 8 年的种群数量不同,C 正确,D 错误。
9.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 D
解析 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
繁殖的机会,A 正确;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
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B、C 正确;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D
错误。
10.在一个原始的森林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BC 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AB 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 2 是捕食者
C.BC 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 1 随物种 2 的变化而变化
D.BC 段物种 1 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答案 B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量的多少,BC 段两个物种都存在,看不出物种
丰富度的变化,A 错误;从 AB 段两个物种变化的曲线特征看,二者是捕食关系,
在同升(同降)区段中,先变化的是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物种 2 为捕食者,
B 正确;喷洒农药不会改变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C 错误;物种 2 以物种 1 为食,
BC 段物种 1 下降,既与喷洒农药有关,又与物种 2 数量变化有关,D 错误。
11.在实验室里,将相等数目的甲、乙两种单细胞生物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
放在两个容器中单独培养,得到如图 1 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
混合培养,得到如图 2 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图 1 中的曲线不会发生变化
B.从图 1 可以看出这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都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
限制
C.若把这两种生物放在自然界的同一环境下,可能不会出现图 2 所示结果
D.从图 2 可以推出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竞争强度的变化是由强到弱
答案 C
解析 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相当于资源和空间增加或减少,图 1
曲线中存活个体数会发生变化,A 错误;图 1 中当种群密度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
种群增长率下降,因此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均受自身种群密度的限制,
B 错误;自然界的环境下,甲、乙两种生物受天敌、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
可能不会出现实验条件下物种在竞争中灭亡的情况,C 正确;图 2 中两种生物混合
培养时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 错误。
1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B.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
C.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种群增长的模型中,只要λ大于 0,种群数目就增加
答案 B
解析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之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般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三类生物类群,A 错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
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B 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
的物种数,与种群密度无关,C 错误;种群增长的模型中,λ小于 1 时,种群数目
减少,D 错误。
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
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
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B
解析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数目不相
同,前者的物种更丰富,A 错误;引起森林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B 正确;群落中的动植物在
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C 错误;一片马尾松林高低
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D 错误。
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时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因此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 正确;群落演替是生
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改变,因此演替受外界因
素的影响,B 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
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
起始条件不同,C 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
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
达到相对平衡,使群落结构更加完善,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时逐渐
增多而后趋于稳定,D 正确。
15.下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裸岩阶段→A→苔藓阶段→B→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图中 A、B 分别表示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
D.可用样方法调查灌木阶段的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 正确;初生演替的过程为裸岩阶
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正确;群落演
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的过程,不是完全取代,所以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在群
落中能找到苔藓和灌木植物,只是不再是优势种群,C 错误;调查灌木阶段的不同
植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D 正确。
1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答案 C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A 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B 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 正确;第 N 年时,
甲、乙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的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 错误。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某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A
解析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因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繁殖、迁徙
等因素的影响,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A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示群落
中种群的分布,喜鹊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通
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正确;建
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某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D
正确。
18. 某废弃采石场经过人工整理和覆土后进行封闭,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
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性别比例
C.c 年后,物种②的种群一定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物种③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
答案 A
解析 该废弃采石场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 正确;对物种①的种群密度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而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B 错误;c 年
后物种③仍在变化,可能会对物种②的数量产生影响,所以物种②种群不一定达
到了环境容纳量,C 错误;物种③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所以物种③的种群数
量不呈“J”型增长曲线,D 错误。
19.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海拔地带生长着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
解析 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各种植物在山坡上呈镶嵌分布,体
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 正
确;不同种类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C 正确;不
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
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而常呈镶嵌分
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
20.蚜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下图表示某农田生
态系统中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 月 14 日以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B.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
C.调査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7 月 12 日~26 日,蚜虫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 A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6 月 14 日以后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
低,不能确定这段时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A 错误;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
敌,二者间存在捕食关系,捕食者(七星瓢虫)随被捕食者(蚜虫)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因此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B 正确;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调查其
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 正确;7 月 12 日~26 日,蚜虫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正确。
2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被捕食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计数
答案 A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被捕食,导致重捕
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目偏小,会使所得数值偏大,A 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
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细胞,只统计方
格内细胞,会使所得数值偏小,B 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
疏的地区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小,C 错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
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无法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小动物,会使所得数值
偏小,D 错误。
22.(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
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
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A、B、C 正确;由题干所
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害虫 A 的爆发受到
抑制,而乙生长良好,并没有受到抑制,说明乙和害虫 A 不是互相抑制的竞争关
系,D 错误。
23.某学生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
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
是( )
A.c 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 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 0
C.造成 de 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答案 D
解析 c 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过大,不易计数,因此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
液按一定比例稀释,A 正确;ab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c 段酵母
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d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约为 0,B 正确;de
段种群的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 正确;本实验自身前后
形成对照,D 错误。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
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 D
解析 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A 错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培养酵
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 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
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 错误;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
量较多,应稀释后再计数,D 正确。
2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
地的土样
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
源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
的丰富度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
一块地的土样作对照实验,A 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
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B 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
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C
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D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0 分)
26.(2018·海南高考)(13 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
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
的是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法,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
良好的环境
解析 (1)A 中没有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全为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出生
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B 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
对稳定,属于稳定型,C 中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
少,将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
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
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
27.(13 分)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
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 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甲曲线 X 的方式
增长,A 为种群起始数量,则 t 年后该种群数量 Nt 可表示为________。图甲中阴影
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
个体。
(2)若图甲中的曲线 Y 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
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
__________。C 点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从 a 年到 e 年,
________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
答案 (1)种群密度 Aλt 生存空间、食物、天敌
(2)B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3)0~e 乙 (次生)演
替
解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甲曲线 X 呈“J”
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是 Nt=Aλt;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过程
中被淘汰的个体,影响的因素有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等。
(2)图甲中 B 点对应的纵坐标是 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想长期获
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B 点左右,能够保证持
续的较高产量。C 点对应的纵坐标是 K 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3)两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始终存在竞争资源和阳光等,因此两树种处于竞
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0~e;C 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从 a~e 年份,C 的比值逐渐
降低,所以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成为优势种群;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叫做演替。
28.(14 分)下图所示为 4 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
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 A~D 4 组生物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 4 种 种 间 关 系 中 的 b 死 亡 , 对 a 有 利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 A、B、C、D 4 组生物中,对 a、b 两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利的是________。
(6)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②'①'④
(2)竞争使大草履虫缺少食物而死亡
(3)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A、C
(6)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解析 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构成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一致
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交替消长。虽然捕食对被辅食的个体不利,但捕
食有利于两种群的进化和发展;在竞争关系中,生存能力强的个体数量将增多,
生存能力弱的个体会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关系中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
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29.(10 分)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
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阶段经
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
本 和 灌 木 混 生 , 群 落 内 很 少 有 一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生 长 ,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
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答案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
竞争中被淘汰
(2)次生 提高(升高,上升,增强)
(3)速度 方向(顺序可颠倒)
解析 (1)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在第Ⅱ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草本和灌
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2)题干为火灾过后的草原,为次生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
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物种复杂程度增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