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6.00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武威六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A. F2表现型的比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C. F2基因型的比为1:2:1 D. 测交后代比为1:1
【答案】B
【解析】
【详解】A、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实验的结果而不是实质,A错误;
B、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的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
C、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
D、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B。
2. 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A、B控制深色性状),基因A和B控制皮肤深浅的程度相同,基因a和b控制皮肤深浅的程度也相同。一对夫妻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关于他们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子女可产生五种表现型
B. 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
C. 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占1/4
D. 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的有3/8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子女中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或1个,所以子女可产生四种表现型,A错误;
B、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肤色最深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B错误;
C、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C错误;
D、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D正确。
故选D。
3.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基因型Aa)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丙、丁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卵巢会出现这四种细胞,乙图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C. 甲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
D. 如果甲图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一般情况下,染色体4和8上有a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甲、丙,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乙、丁,A错误;
B、根据丙图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因此如果这四种细胞在同一器官中出现,则该器官是卵巢,乙图中细胞质均等分裂,是第一极体,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甲图表示的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A和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图中1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是4号和8号,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甲图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一般情况下,染色体4和8上有a基因,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是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1号个体的父亲一定是色盲患者
B. 6号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3号和1号个体
C. 1号和4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3/4
D. 3号和4号个体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系谱可知1号表现正常,但其儿子患红绿色盲,所以1号为携带者,但1号含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不一定来自于父亲。因此1号个体的父亲不一定是色盲患者,故A错误;
B、6号个体的两个致病基因一个来自于3号,一个来自于4号。4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1号。故B正确;
C、由系谱可知,1号和4号都为携带者,所以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故C错误;
D、3号为色盲患者,4号为携带者,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故D错误。
故选B。
5. 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B. 甲、乙两过程都是以DNA的两条链做模板
C. 甲、乙、丙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甲、乙、丙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乙、丙分别为复制、转录和翻译,复制与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正确;
B、复制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做模板,而转录过程只以DNA的一条链做模板,B错误;
C、在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复制是合成子代DNA的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转录是合成RNA的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氨基酸为原料,D正确。
故选B。
6. 下列都属于基因重组的选项是( )
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④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①正确;
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②错误;
③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④正确;
⑤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⑤正确.
故选C.
7.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B.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C.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D. 基因突变一定会使其指导合成的肽链长度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发生改变,所以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B正确;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
D、基因突变不一定会使其指导合成的肽链长度发生变化,如发生碱基对替换,导致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但数目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 单倍体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
C. 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 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几倍体,A正确;
B、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一般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C正确;
D、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D正确。
故选B。
9. 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 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正确;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正确;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③正确;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为单倍体植株,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④正确;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⑤错误;
⑥染色体上DNA个别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属于基因突变,⑥错误。
综上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少实验误差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未必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携带者表现正常,①错误;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也可能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②错误;
③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应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为减少实验误差可以使调查的样本足够大,③错误;
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并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但也表现为患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④错误。即D与题意符合。
故选D。
11. 下列关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C. 诱变育种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 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基因控制的相应性状发生改变,A正确;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正确;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需要处理大量材料,才能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C正确;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是基因分离的结果,若只出现个别白化苗则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故选D。
12. 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B. 不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C. 蛇的四肢长期不用退化而获得匍匐的习性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
B、达尔文进化理论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
C、环境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不是因为长期不用,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 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B正确;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14. 人体的内环境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体①②④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B. 液体①的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比液体③高
C. 液体④的渗透压大于液体③,有利于物质交换
D. 过敏反应可导致液体③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详解】A、液体①血浆、②淋巴和③组织液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①是血浆,③是组织液,血浆的总量较组织液少而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B错误;
C、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內液,二者的渗透压相当,C错误;
D、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③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不只有四个系统参与,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C正确;
D、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
16.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B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C.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A错误;
B、反射弧完整时,需要有足够强度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B错误;
C、反射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C正确;
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D错误。
故选C。
17. 图为从蛙后肢分离出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B. 蛋白酶会影响受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
C. 刺激产生的电信号在ab间的传递方向为a→b
D. 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到a点,再传达b点,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蛋白酶会影响质膜上的蛋白质的水解,因此会受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
C、由于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兴奋先传导到a,再传到b,因此电信号在ab间的传递方向为a→b,C正确;
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 a点兴奋时,其膜内为正电位
C. 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 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详解】A、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
B、a点兴奋时,由于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为正电位,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者抑制,D错误。
故选B。
19.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B. 在人体内激素的含量很少,但能发挥高效的调节作用
C. 激素具有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等特点
D.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分泌激素的器官和细胞不同于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它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A正确;
B、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B正确;
C、激素调节还具有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反应速度较慢等特点,C正确。
D、激素随血液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只有靶器官、靶细胞选择性表达了相应激素的受体,D错误。
故选D。
20. 如图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进食后的2 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2~3 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 3.5 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开始分解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
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和糖原的合成等,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肌糖原不分解,所以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开始分解所致,D错误。
故选D。
21.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
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22.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大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本题选B。
2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电信号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是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植物是多细胞生物,但没有神经调节,A错误;
B、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也可以参与体液调节,如某些腺体既可以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可以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B错误;
C、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C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24. 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
B. 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C. 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 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A、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乙,A正确;
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
C、丁主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正确;
D、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正确。
故选B。
25.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C. 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D. 人体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菌、T细胞、B细胞均能识别抗原,A错误;
B、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的免疫能力过强,而艾滋病都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C错误;
D、人体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D正确。
故选D。
26.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接受单侧光的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的有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D错误。
27. 图甲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乙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 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α逐渐减小
C. 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 由图乙可知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胚芽鞘弯曲程度增大,α逐渐减小,B正确;
C、由图可知,c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只有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C正确;
D、由图乙曲线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28.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 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和脱落酸 D. 生长素和乙烯
【答案】A
【解析】
【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脱落酸和乙烯都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故选A。
29. 当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③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④下丘脑产生渴觉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大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①正确,②错误;
③当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③正确;
④当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④错误;
⑤抗利尿激素分泌与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⑤正确。
故选B。
3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不稳定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而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A错误;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
C、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和植株增高的作用,所以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水稻品种,采用如图所示的育种方法。已知水稻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据图回答:
(1)过程①、②和③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育种;F1自交获得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
(2)F1能产生_______种基因型的花粉,过程⑤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___________;过程①、④和⑤表示的育种方法原理是_________变异,该育种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所获得符合要求的二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过程⑥表示的育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其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 (2). 3/16 (3). 4 (4). 秋水仙素 (5). 染色体(数目) (6).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7). aaBB (8). 基因突变
【解析】
【详解】(1)过程①、②和③表示杂交育种;F1(AaBb)自交获得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aaB_)所占的比例是1/4×3/4=3/16。
(2)F1(AaBb)能产生4种基因型(AB、Ab、aB、ab)的花粉;⑤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该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过程①、④和⑤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育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所获得符合要求的二倍体应为矮杆抗病的纯合植株,故基因型是aaBB。
(3)⑥表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32. 如图是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血糖来源于_____________,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激素a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由于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b调节的结果,则激素b是_______,尿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赛结束后进入吹着冷气的休息室,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分泌激素d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
【答案】 (1).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 胰岛A (3). 胰岛素 (4). 神经调节 (5). 抗利尿激素 (6).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 肝脏 (8). 骨骼肌
【解析】
【详解】(1)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会增多,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促进(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神经调节。
(2)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b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寒冷时,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A分泌甲状腺激素d增多,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使其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
33. 2020年春季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是人体感染病毒(COVID-19)所致,新型冠状病毒外有包膜,膜表面有蛋白质,内有单股正链RNA,是一种RNA复制病毒。患者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咳嗽、发烧、乏力,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头晕、胸闷,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腹泻。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与过程②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__________(填有或无)差异,+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______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嘧啶碱基数。
(2)冠状病毒必须寄生在人体活细胞内,冠状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为:(用带箭头的图示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发生了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接受病毒刺激后在______的作用下,开始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细胞和______细胞,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发热,是因为病毒侵入后刺激机体分泌的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和肾上腺素增多,细胞代谢增强,同时骨骼肌也会战栗,使产热增多。
(4)若某人是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该人应采取以下哪些做法?_______
a.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b.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c.保持通风,勤洗手 d.及时去医院检查 e.定时服用抗生素
【答案】 (1). 无 (2). 等于 (3).
(4). 淋巴因子 (5). 浆 (6). 记忆 (7). 甲状腺激素 (8). acd
【解析】
【详解】(1)过程①与②
都是RNA与RNA之间的碱基配对,故配对方式无差异,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最终形成的+RNA和原来的+RNA完全相同,该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2)冠状病毒是RNA复制型病毒,可在宿主细胞进行翻译,故冠状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为:。
(3)新冠肺炎病毒相当于抗原,B淋巴细胞接受病毒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发热,是因为病毒侵入后刺激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细胞代谢增强,同时骨骼肌也会战栗,使产热增多。通过上述可知,机体稳态的维持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4)预防传染病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a.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则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b.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可能会导致传染,错误;
c.保持通风,勤洗手,利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d.及时去医院检查,再进行相应措施,正确;
e.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错误。
故选acd。
34.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1)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显著调节作用的__________有机物 。
(2)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___。 ②
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抑制、促进、没有影响)
(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长发育 (2). 微量 (3). 生长素 (4). 抑制 (5). 促进 (6).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7). 乙烯浓度 (8). 根的生长情况
【解析】
【详解】(1)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
(2)由于顶芽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所以去掉其顶芽后,激素浓度降低的是生长素。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有促进作用。
(3)①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