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0.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1都表现为显性性状,F1的自交后代却出现了性状分离。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B.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C. 自交实验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实验则不能判断
D. 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的观察、分析阶段
【答案】D
【解析】1、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
2、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3、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4、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A错误;
B、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如Aa自交后代为AA、Aa、aa,其中aa、AA是纯合子,B错误;
C、自交实验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实验也能判断,C错误;
D、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观察、分析阶段,D正确。
故选D。
2. 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 ddRR,1/8 B. ddRr,1/16
C. ddRR,1/16和ddRr,1/8 D. DDrr,1/16和DdRR,1/8
【答案】C
【解析】已知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Rr,F2为D-R-∶ddR-∶D-rr∶ddrr=9∶3∶3∶1。
【详解】由题意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ddrr)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DDRR)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Rr,让F1自交,其后代产生性状分离比例为高秆抗稻瘟病(D-R-)∶高秆易感稻瘟病(D-rr)∶矮秆抗稻瘟病(ddR-)∶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9∶3∶3∶1。其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个体基因型和比例为2/16ddRr、1/16ddRR,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与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减少,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异常。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C. 三体综合征患者都是因为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
D. 骡子不能繁殖后代的原因是体细胞中染色体为63条,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能形成31个四分体,剩余的一条干扰正常生殖细胞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而不是5对,因为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三体综合征患者是因为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或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C错误;
D、骡子不能繁殖后代的原因是体细胞中染色体为63条,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不能繁殖后代,D错误。故选A。
4. 性染色体携带着许多个基因,下列与性染色体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B.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是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C. 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当母亲患病时,儿子不一定患病
D. 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
【答案】D
【解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不一定有关系,如X染色体的红绿色盲基因与性别的形成无关,A错误;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会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B错误;
C、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当母亲患病时,儿子一定患病,C错误;
D、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D正确。故选D。
5. 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棊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解旋酶只作用于①部位
B.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上
C. 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D. 将该基因置于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该基因中碱基A占20%,则T%=A%=20%,G%=C%=50%-20%=30%。
【详解】A、DNA解旋酶作于②部位(氢键),A错误;
B、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因此图中基因不一定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DNA上,B错误;
C、由以上分子可知,该基因中T%=A%=20%,G%=G%=30%,则该基因中为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因此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也为3:2,C正确;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D错误。
故选C。
6. 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D. DNA聚合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答案】B
【解析】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A错误;
B、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确;
C、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C错误;
D、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B。
7.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C. 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必然有多个密码子
D. 遗传信息既可以从DNA流向蛋白质,也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
【答案】A
【解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转录和翻译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母链碱基的组成(前者有碱基A、C、G、T,后者有碱基A、C、G、U)、排列顺序(互补配对)都是不相同的,B错误;
C、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个密码子,C错误;
D、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mRNA,再流向蛋白质,但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D错误。
故选A。
8.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才属于染色体变异
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前者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详解】A、体细胞也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含有2个染色体的个体才是二倍体,B错误;
C、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定染色体组,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获得的不一定是二倍体,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如缺失,D正确。
故选D。
9. 人类的许多疾病与基因有关,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 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C. 单基因遗传病都是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
D. 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可以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答案】B
【解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都是遗传病,A错误;
B、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B正确;
C、单基因遗传病不都是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显性遗传病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C错误;
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可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D错误。故选B。
10. 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 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 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答案】C
【解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
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B正确;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C错误;
D、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D正确。故选C。
11. 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C.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 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的,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详解】A、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会相适应,生物对环境也会适应,A正确;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错误;
C、由于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之间的矛盾,故适应具有相对性,C正确;
D、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的,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下雪晚,白色较容易被发现,D正确。故选B。
12.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爭实现的
C.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A
【解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
C、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A。
13.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一位研究者检验了东非某人群中290个儿童的血样。在这个人群中疟疾和镰刀型贫血症都流行,调查结果见下表,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
基因型
患疟疾
不患疟疾
总数
Bb、bb
12
31
43
BB
113
134
247
总数
125
165
290
A.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答案】A
【解析】Bb、bb的儿童中,不患疟疾:患疟疾=31:12,说明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而BB的儿童中,不患疟疾:患疟疾=113:134,说明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A正确
14. 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 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该细胞的子细胞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者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遗传学家在两个纯种小鼠品系中均发现了眼睛变小的隐性突变个体,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突变个体与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
B. 突变个体与非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
C. 两个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D. 同一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答案】ABD
【解析】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为隐性突变,如果两个隐性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则两种突变体的基因型相同为aa,如果两个隐性突变基因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则一个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另一个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突变个体与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无论是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后代都表现为显性,aa×AA,aaBB×AABB或AAbb×AABB,不能确定,A符合题意;
B、突变个体与非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无论是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后代都表现为显性,aa×AA,aaBB×AABB或AAbb×AABB,不能确定,B符合题意;
C、两个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如果两个隐性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则aa×aa,后代全为隐性突变个体,如果两个隐性突变基因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则aaBB×AAbb,后代全为显性,可以确定,C不符合题意;
D、同一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无论是不是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后代都表现为隐性,aa×aa,aaBB×aaBB,AAbb×AAbb,不能确定,D符合题意。故选ABD。
16. 某植物叶片的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三种类型,且三种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圆宽叶。现有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中圆宽∶锯齿∶细长的比例为4∶3∶9。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B. 子代中雌、雄个体均有锯齿叶
C. 子代锯齿叶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D. 子代圆宽叶个体与子代锯齿叶个体杂交,后代不都是细长叶个体
【答案】AD
【解析】分析题文:两细长叶个体杂交,子代圆宽:锯齿:细长的比例为4:3:9,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推出亲代两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由此可知,细长叶基因型为(A_XBY、A_XBX﹣),锯齿叶为(A_XbY),圆宽叶为(aaXbY、aaXBY、aaXBX﹣)。
【详解】A、根据题文分析可知,细长叶基因型为双显,即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有(A_XBY、A_XBX﹣),共有2+4=6种基因型,A正确;
B、亲代两细长叶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因此子代中锯齿叶个体(A_XbY)全为雄性,B错误;
C、子代锯齿叶个体(AAXbY、AaXbY)中纯合子AAXbY所占的比例为,C错误;
D、子代圆宽叶个体(aaXbY、aaXBY、aaXBX﹣)与子代锯齿叶个体(A_XbY)杂交,后代中不都是细长叶个体,D正确。故选AD。
17. 下图表示基因突变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核酸链,c是肽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过程表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B. 图中由于氨基酸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C. 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通用性
D. 除图示情况外,基因突变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
【答案】AD
【解析】据图分析,a是DNA分子中转录的模板链,b是mRNA,c是多肽链;b链上的密码子CGC和CGG都编码精氨酸,说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DNA中的转录的模板链上的C突变成G,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a→b是转录过程,b→c是翻译过程,A正确;
B、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但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图中密码子CGC和CGG都编码精氨酸,因此基因突变后氨基酸没有发生改变,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C错误;
D、图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D正确。故选AD。
18.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 下列有关人工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杂交育种可快速、高效地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D. 多倍体育种过程中,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答案】ABD
【解析】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育种可以产生多种新的变异性状,但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
B、单倍体育种的年限较短,可以明显的缩短育种年限,且可以获得纯合子,B正确;
C、杂交育种所需时间较长,C错误;
D、多倍体育种中,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D正确。故选ABD。
20. 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发生的所有变异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地理隔离的作用是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
C. 协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D. 自燃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C
【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生物发生的变异包括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地理隔离的作用是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B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不仅仅只有物种间的进化,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21.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有的正常细胞中,一般都有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d、e过程需要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真核细胞中,a过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如果DNA分子一条链(h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GAT……,则以h链为模板形成的mRNA的碱基顺序是____________ ,这段mRNA中包含了_______个密码子,需要_______个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
【答案】b、d 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d ……UGCCUA…… 2 2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RNA的复制过程;d表示翻译过程;e表示逆转录过程。其中c和e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1)在所有的正常细胞中,一般都能进行基因的表达过程,即图中的b转录、d翻译过程;d、e过程分别是翻译和逆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分别是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2)在真核细胞中,a过程即DNA分子复制发生的时间是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d即翻译过程。
(3)如果DNA分子一条链(h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GAT……,则以h链为模板形成的mRNA的碱基顺序是 ……UGCCUA……,这段mRNA中包含了2个密码子,需要2个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
【点睛】本题结合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 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器官内提取出一些细胞,图甲为其中某细胞的分裂图像(B、b基因未标出),图乙表示有关细胞进行I、II两种方式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①〜⑦表示不同区段)。请回答:
(1)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_________条染色单体,处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区段。
(2)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一定为1:2的细胞处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区段,I过程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由⑤-⑥染色体组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同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A和a两个不同的基因,通过分析该细胞形成的生殖细胞种类可以确定其形成原因:
①若该细胞分裂最终形成4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该现象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乙的 ______________区段;
②若该细胞分裂最终形成________________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发生了 ______________。
【答案】12 ④ ⑤ 有丝分裂 着丝粒断裂 交叉互换 ④ 3 基因突变
【解析】甲图: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乙图:纵坐标显示的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规律可知,I 过程表示有丝分裂,①区段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②③分别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Ⅱ过程表示减数分裂,④区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⑤包括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1)甲中含有6条染色体,12条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对应于图乙中的④区段。
(2)若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2,说明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图乙中的⑤区段一定含有染色单体。I染色体组的数目可能为2或4,说明该过程为有丝分裂。⑤-⑥段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组数目加倍。
(3)依题意可知,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若没有发生变异,由于染色体的复制,A或a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上会出现两个基因相同(A和A或a和a),相应的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应为两两相同,即AB、AB、ab、ab或Ab、Ab、aB、aB。若不同,则有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若是交叉互换,则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对应于图乙的④区段),会导致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2条染色体中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出现A和a两个不同的基因,相应的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应为AB、Ab、aB、ab四种。若是基因突变,会导致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2条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出现A和a两个不同的基因,相应的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应为AB、AB、Ab、ab或aB、aB、Ab、ab三种。
【点睛】甲细胞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若发生的基因突变,则只能产生3种类型的配子。
23. 1909年,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尔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为了探究白眼性状的遗传特点,摩尔根用这只果蝇做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杂交实验之一如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可提出两种假设:假设一,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二,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不考虑“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F1红眼雌果蝇与亲代白眼雄果蝇测交,不能对假设一、二作出判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野生型和子一代果蝇中挑选材料设计一次交配方案对假设一、二作出判断。交配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一正确。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二正确。
【答案】 F1中无白眼(雄)果蝇;或F1(雄)果蝇均为红眼;或若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F1的雄果蝇均为白眼 两种假设的F1红眼雌性测交结果相同或测交后代均为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1∶1∶1∶1 F1红眼雌果蝇×野生型红眼雄果蝇 子代中出现(雄性)白眼果蝇(或子代雄性果蝇中,红眼:白眼约为1:1;或子代果蝇中红眼:白眼约为3:1) 子代(雄性)果蝇均为红眼
【解析】根据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摩尔根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验证假说可采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若后代出现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则说明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以选用F1的红眼雌性个体和野生型的红眼雄果蝇杂交,若白眼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则后代均为红眼。
【详解】(1)若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F1的雄果蝇均为白眼,与题意中F1均为红眼不符,故不考虑白眼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
(2)无论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F1
红眼雌果蝇基因型均为XWXw,若将F1红眼雌果蝇与亲代白眼雄果蝇(XwY或XwYw)测交,测交后代均为红眼雌果蝇(XWXw)∶白眼雌果蝇(XwXw)∶红眼雄果蝇(XWY或XWYw)∶白眼雄果蝇(XwY或XwYw)=1∶1∶1∶1,故不能判断白眼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若要证明白眼果蝇的位置,可将F1红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若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F1红眼雌果蝇(XWXw)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XWY)杂交的后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有红眼和白眼。而如果基因存在于XY的同源区段,则F1红眼雌果蝇(XWXw)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XWYW)杂交的后代无论雌雄均为红眼。所以若子代出现(雄性)白眼果蝇(或子代雄性果蝇中红眼:白眼约为1:1,或子代果蝇中红眼:白眼约为3:1),说明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雄性)果蝇均为红眼,则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 回答有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问题:
(1)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甚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_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___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2)染色体变异可导致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体缺失,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的植株可以存活,两条都缺失的植株不能存活。现有白秆(Yy)稀裂叶(OR)(“O”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下同)的植株与紫秆(yy)分裂叶(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
(3)水稻有一个穗型突变体T637,与特青(TQ)相比,T637穗簇生,植株矮化,粒型变小。欲证明T637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研究发现突变体只有一条4号染色体L基因的中有一段序列插入,则可确定此种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为___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变异。
【答案】一 二 三 二 取T637的细胞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基因突变 显性
【解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染色体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加或减少及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2、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隐性纯合子发生显性突变,一旦出现显性基因就会出现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形成的杂合子仍然是显性性状,只有杂合子自交后代才出现隐性性状。
【详解】(1)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在子一代都出现Aa,最早子一代中观察到显性突变,在子二代中观察到隐性突变;最早在子三代能分离得到显性纯合子,在子二代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的纯合子。
(2)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Yy:yy=1:1,OR:Or:Rr:OO=1:1:1:1,其中OO不能存活,故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紫秆(yy)×稀裂叶(OR+Rr)=。
(3)欲证明“T637”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最简单的方法是取“T637”的细胞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若突变体只有一条4号染色体L基因的第4外显子上有一段序列插入,则可确定此种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且为显性突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够利用遗传规律计算子代表现型和比例。
25. 一个鼠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暴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本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如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关于进化与物种形成的问题:
(1)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深入到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关于适应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发展到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单位。
(2)原本生活在甲区域中鼠种群被分隔成三部分,在彼此之间不能接触的前提下,三区域中的鼠发生的突变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因 种群 不一定相同 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不是 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上升(或者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上升,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下降),故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适应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
(2)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因此原本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被分隔成三部分,在彼此之间不能接触的前提下,三区域中的鼠发生的突变不一定相同。
(3)甲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丙区域中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即甲、丙两个区域中的鼠毛色不是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点睛】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