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综合测试五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
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
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
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
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
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两者均有其自身运行规律,A
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
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C 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 正确。
2.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生物群落
①
②
大气中的 CO2 ――→
③
化学燃料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 CO2 的含量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①过程是产生 CO2 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 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
收 CO2 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 错误;②过程增强导致
生态系统吸收的 CO2 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 CO2 的含量,B
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 正确;温
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
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 正确。
3.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 代表生态系
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图中生产者和 B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B.①②④⑥⑦为 CO2 形式,③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 B 的碳全部储存于 B 体内的有机物中
解析:据图分析,A 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 表示消费者,
C 表示分解者,所以生产者和 B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A 正确;①
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
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的碳元素为 CO2 形式;③表示捕食关
系,④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
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流向分解者,碳元素都为有机物形式,B
错误;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①的
总量,由于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 CO2 形式散失,所以③④⑤⑥⑦
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C 错误;经③流向 B 的碳大部分
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 B 体内的
有机物中,D 错误。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
B.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食物网中生物的种
类,故 A 错误;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故 B 正确;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
统的生物群落,故 C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
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 D 错误。
5.如图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
示能量的多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
a
×100%
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c 中的部分能量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a 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 d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析: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
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c
a
×100%,A 正确;第二
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
此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a 中的部分能量,B 错误;流经该生
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C 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 d 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 正确。
6.如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B、D、F 均为消
费者,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
A.E 表示生产者,缺少的箭头是 C→A
B.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E→F→D→B→C,其中 C 可利用的能
量最少
C.若 B 获得的总能量为 b kJ,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 1 000b kJ
能量
D.若减少 E 的数量,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E 表示生产者,C 表示分解者,A 是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应该有箭头指向无机环境,A 正确;C 表示
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 错误;若图中 B 获得的总能量
为 b kJ,能量传递效率按照 20%计算,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
b÷20%÷20%÷20%=125b kJ 能量,C 错误;E 表示生产者,能吸收
二氧化碳,所以若增加 E 的数量,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D 错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为了保护行将灭绝的动物如麋鹿,最好进行易地保护
D.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
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直接价值指的是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
值、旅游、美学价值等,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B 项错误。
8.选择合适的鱼在稻田中放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下表为养鱼
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
中,不正确的是( A )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 023 2.72
对照 3 474 2.56
A.被引入稻田的鱼可以保持指数增长
B.鱼捕食浮游植物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鱼排出的粪便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D.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解析:被引入稻田的鱼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呈“S 型”增
长,A 错误;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弱了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
产量,B 正确;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C
正确;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D 正确。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植食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较低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属于初级消
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A 正确;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B 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
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
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较低,D 正确。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调查某片树林中的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样方估算的
方法
B.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
力稳定性就越强
C.植物通过花香和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信息能调节
生物的种间关系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调查某片树林中的一种鸟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A 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B 错误;植物通过花香和鲜艳
的颜色吸引昆虫传粉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
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
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正确。
11.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D )
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
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
加
C.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D.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
输入
解析: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
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调查,A 合
理;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B 合理;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
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C 合理;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需要不
断输入,能量也需要不断输入,D 不合理。
12.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
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乙种动物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乙种动物的数量约为 500 头
B.甲种植物的 K 值应远大于 1 000,而丙种动物的 K 值应远小
于 1 000
C.当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甲种植物减少,
丙种动物增多
D.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甲、乙、丙三
种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解析:由于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而乙种动物种群数
量处于K
2
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 正确;同一食物链中,不同营养
级的 K 值大小与营养级高低没有必然关系,B 错误;由于生态系统
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其食
物(甲种植物)减少,其天敌(丙种动物)增多,C 正确;该生态系统的
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生态系统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
了群落,D 正确。
13.如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D )
A.“ →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 →池塘”的箭头
C.鱼是次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 →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 错误;该池
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 →池塘”的箭头,
B 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 错误;该生态农
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 正确。
14.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
围。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 表示恢复到原
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
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y 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 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
一定的关系
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 值和 x 值之间呈正
相关
D.TS 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 值大小
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A 正确;x、y 值的大小
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
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y 越
小,B 正确;y 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 表示生态系统的
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 偏离正常范围越大,x 恢
复到原状态所需时间越长,呈正相关,C 正确;TS 值是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
越大,D 错误。
1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
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
A 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 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
C 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
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 错误。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A 项正确;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等
于散失,B 项错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
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即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
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 项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项正确。
17.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
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
是( C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其中含有的
食物链是泥巴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
为第二营养级;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
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
营养级别。
18.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
级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
失的过程,A 正确;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
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
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B 正确;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
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
的能量,C 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流入下
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或未被利用。
19.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
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
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第二营
养级同化量为 3 780+4 200=7 980 J·m-2·a-1,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
31 920 J·m-2·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 980÷31
920×100%=25%,B 正确;太阳鱼的同化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
消耗,其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者中又有一部分流向下
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利用,C 错误;一个完
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
费者之外,还包括分解者,而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D 错
误。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因而物种多样性有赖
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
值;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引发生态危
机,破坏生物多样性;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
和其他天敌物种,生物种类多,抵抗力稳定性强,不易遭受病虫害毁
灭。
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9 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
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
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
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
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指群落中物种数
目的多少。(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
生物种类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更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因为能量在流动过程
中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 10%~20%,
若食物链太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太少,不足以维持其生
存。
22.(12 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
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
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
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
加,其原因是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
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
案也给分)。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
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
能量。
解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密度。
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550÷250=2.2 头·km-2;乙种动物在K
2
时,即
500÷250=2 头·km-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丙种动物数量增加,
会导致乙种动物被捕食的机会增加,导致乙种动物减少,乙种动物以
甲种植物为食,由于乙种动物减少,甲种植物被捕食的机会减少,从
而使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随着食物链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所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23.(11 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
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
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
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
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
太多,原因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
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
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
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
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
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
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答
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
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
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
惧减少了采食(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
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大约是 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超
过 5 个。(2)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且不
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知识
可推测,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引入顶级肉食性动
物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
森林中出现后,会减轻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因为大型肉
食性动物捕食野猪,从而减少了野猪数量,也可能是因为野猪因恐惧
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而减少了对农作物的采食量。
24.(14 分)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
伐 50~250 年)和幼龄(砍伐后 22 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
进行测定,结果见表。据表回答: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
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
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 360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
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
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返回大气中的 CO2 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
(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
能(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解析:(1)生态系统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西黄松群
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
定性。(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而被还原形
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中用于生产者当年
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量等于生产者光
合作用固定总碳量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即净初级生产力乘
以 1 平方米(360 g/m2×1 m2=360 g)。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
量,部分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
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 CO2 库。(3)根据表格可知:
老 龄 群 落 中 每 克 生 产 者 活 生 物 量 的 净 初 级 生 产 力 为
470 g/m2·年
12 730 g/m2
≈0.037/年;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
产力为360 g/m2·年
1 460 g/m2
≈0.25/年,所以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每
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收”即净初
级生产力,“支”即异养呼吸,360<390,即“收”小于“支”,所
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25.(14 分)某弃耕地中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
态学家对此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单位是
J/(hm2·a)。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该群落生物种类较少,
食物网较简单,则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
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
性动物所食。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 2 hm2 范围内,第一次捕
获并标记 6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 18 只未标记田鼠,标记的为 12 只,
但第二次捕获并计数后有 3 只标记的田鼠的标记物脱落,则该田鼠种
群密度是 75 只/hm2。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5%用于自
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田鼠进入寒冷的环境中耗氧量将上升(填“上
升”“下降”或“不变”)。
(4)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为 100 000 J/(hm2·a),则
该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利用率为 0.12%。
(5)从植物到田鼠的传递效率是 14.2%(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这
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6)弃耕的农田中若要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丰富度的统计
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
量有限的群落,另一个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
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
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解析:(1)因为是发生在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具有土壤条件甚
至还有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该群落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较简
单,但还能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
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性动物
所食。(2)标志重捕法中种群密度=初次捕获数×再次捕获数/再次捕
获标记数=60×(18+12)÷12÷2=75 只/hm2。(3)同化的能量大多数在
细胞呼吸中散失,只有 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
为是恒温动物,如果进入寒冷环境中耗氧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
定。(4)由图中的数据计算可得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 4+53.5+45.5+
17=120 J/(hm2·a),所以利用率是 120÷100 000×100%=0.12%。(5)
传 递 效 率 是 同 化 量 之 比 , 所 以 从 植 物 到 田 鼠 的 传 递 效 率 是
17÷120×100%≈14.2%,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因为不是百分百地流向下一营养级。(6)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
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群落,而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
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
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