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0 KB
  • 2021-09-29 发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建议用时:40 分钟)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 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 C、N 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 ①单向的 ②循环的 ③逐级递减 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 形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生物群落 大气中的 CO2 化石燃料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 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分解有机物,释放 CO2 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 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 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 CO2 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 是导致大气中 CO2 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 烧缓解温室效应。] 4.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含碳量明显高于海洋 B.生物圈需不断地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 C.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会导致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 D.大气圈通过碳循环时刻保持着 CO2 含量稳定不变 C [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大气圈的含碳量, A 错误;碳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的循环,因此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中 的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所以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B 错误;由于 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使 CO2 释放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导致大气中 CO2 含量增 加,C 正确;冬季气温低,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 CO2 减少,气温低,中高纬度 的人们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 CO2 排放增多,故大气中 CO2 含量会随季节变 化,而不是 CO2 含量稳定不变,D 错误。] 5.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 ) 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B.A 与 B 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 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B [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 是生产者,B、C 是消费者,D 是分解者, M 是 CO2,N 是 O2。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A、D,B 错误。过程①主 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②③是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6.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细菌、真菌大多数属 于__________。 (2)图中的 e 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b、c、d 表示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____,f 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 菌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 (2)e 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 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 化碳,f 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 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捕食 7.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 乙 (1)甲图中的 a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 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 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__。 (3)现 今 全 世 界 都 倡 导 的 “低 碳 生 活 ” 措 施 是 为 了 减 缓 主 要 由 图 甲 中 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图中 a 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 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D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传递、 逐级递减的,不是自给自足的,D 错误。] 9.下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 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乙代表分解者 B.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食物网上流动时不断循环利用 B [②⑤⑥表示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乙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 错误; ③④⑦过程中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 正确;丁是分解者, 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甲→丙构成捕食食物链,C 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 错误。]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 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 代表 4 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大气中 CO2 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落中 4 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_________有关。 (4)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___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 A、B 和 C、D,其中 B 和 C 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 境有关。 (4)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 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 答案:(1)丙 化石燃料的燃烧 题组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1.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 误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 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 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 况 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 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12.如图表示 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分解作 用的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A [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植物落叶经风吹日晒形成的颗粒或碎屑,分解者再 将其分解成无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分 解作用的强弱,即 a 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强,c 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 用最弱。] 13.图中 a、b、c、d 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 的同化量越大,流向 c2 的能量就越少 C.d 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 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C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A 错误;c1 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 c2 的能量就越多,B 错误; 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C 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 错误。] 1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 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 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 序号 实验处理 甲 乙 方案一 无菌条件 自然条件 方案二 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自然条件 方法三 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 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C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 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成两组,一组接种该细 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5.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 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 pH 试纸测 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 支试管、铝箔 4 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 多的田螺、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 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 试纸。 (4)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 4 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 1、2、3、4。 第二步:1 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 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 号试 管加入适量的金鱼藻,4 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 pH 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1 号试管 pH 无变化,2 号试管的 pH__________________, 3 号试管的 pH 上升,4 号试管的 pH__________。 (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进行转化。 解析: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 溶液 pH 的变化。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 1~3 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 4 号试管应同 时加入田螺和金鱼藻。2 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 的 pH 降低;3 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 pH 升高;4 号试管中同 时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 或基本不变。 答案:(4)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 较强的光源下照射 (5)下降 无 变化(或基本不变) 误以为植物可利用热能 1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 表示大气中的 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B.通过 a 的吸收,a、b 的呼吸作用,c 的分解作用及 e 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 CO2 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 CO2 量 D.只需将 d 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D [d 表示大气中的 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 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 正确;碳循环是指以 CO2 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 a 的吸收,a、b 的呼吸作用,c 的分解作用及 e 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 正确;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 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 CO2 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 量,C 正确;由于 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将 d 的含义改为热能, 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 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