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2.11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2
7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5、6
4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列各种情况下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的是 ( )。
A.食物链较长
B.食物网中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单一,但数量较多
D.食物网内营养结构较复杂
解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 D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解析 负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 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解析 A错。该诗句描述的是草原被毁灭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应为恢复力稳定性。
B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反之越低。
C错。某些环境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种类及营养结构有关,生
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答案 B
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气候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间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而甲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发生的波动很小,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远高于乙生态系统,故①正确;如果是严寒、干旱等引起乙生态系统生产者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种群类型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乙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故②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题目信息不能说明此现象,故③错误;由于乙生态系统的S点处还有少数的生物,结合曲线可知S点后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故④正确。
答案 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成反比,即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稳定性与自动调节能力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需对该草地进行除虫、除草等措施,使该草地的成分变得单纯,故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选B。
答案 B
6.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
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 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7.(14分)(2011·四川理综,31)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能力。
解析 分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及卷尾鬣蜥的捕食对象知: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构成了捕食和竞争关系;沙氏变色蜥与网蜘蛛活动范围的变化,属于群落垂直结构的改变; 由于卷尾鬣蜥的捕食,网蜘蛛的天敌沙氏变色蜥的数
量减少,通过对食物链“植物→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网蜘蛛→沙氏变色蜥→卷尾鬣蜥”中各种生物关系的分析可知,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 (1)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