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5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师大附中2017级高二下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卷
1.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 血浆和组织液 B. 血浆和淋巴 C. 组织液和淋巴 D. 血液和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详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要结合实际,具体细胞进行具体分析,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识记、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
2. 关于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做除草剂
B. 给幼苗喷脱落酸可抑制其生长
C. 将生长素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上能获得无籽番茄
D. 给果实喷施生长素可促进其成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可以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做除草剂,除去双子叶杂草;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所以给幼苗喷脱落酸可抑制其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将生长素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上能获得无籽番茄;生长素只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促进果实成熟。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 喷洒氮肥 B. 提高CO2浓度 C. 喷洒磷肥 D. 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栽培需要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要想提高产量,常用的方法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详解】茄果类蔬菜收获的是果实,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而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种子提供生长素,若花粉发育不良,则会影响传粉受精,不能正常形成种子,这样子房就会缺乏生长素难以发育成正常的果实,了果要保证产量此时可以人工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D。
4.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纤维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②→①→②→③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详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掌握电流表指针偏转与兴奋传导中的电位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必须将灭活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特异性免疫,抗体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题中已明确交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理解不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
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6.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 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 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如白细胞的吞噬作用。A和 B选项属于第一道防线;D选项属于第三道防线。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
点评: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7.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 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裸岩上发生的初生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次生演替历程长;错误。
B.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错误。
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速度和方向;正确。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错误。
考点: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速度、人类的影响。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8.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的作用是
A. 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B. 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 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效应T细胞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 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 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的较大的动物;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详解】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强的较大的动物,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用目测估计法,B错误;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时,肉眼看见与看不见的动物都可以调查,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其中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时可以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比较不同地域的动物类群丰富度,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 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详解】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A正确;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B错误;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理解激素拮抗作用的概念,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1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B错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C错误;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和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 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 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 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将减少,A错误;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由于两者是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的原因,C错误;害虫数量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导致蜘蛛数量减少,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 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①由于人为恒温动物,寒冷环境中,体温不变,①错误;②寒冷时,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则耗氧量增加,②错误;③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③正确;④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④正确;⑤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产热,⑤正确.故选D。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会下降,酶活性减弱,呼吸强度下降,耗氧量降低。事实上,人是恒温生物,在寒冷环境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但此时人散热速度加快,需要产热更多才能维持体温恒定,所以呼吸强度增大,耗氧量增加。
14.异株克生也叫化感作用,指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除的现象就称为异株克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部位主要有根系、茎、叶、花和残体等,释放的方式有分泌、挥发、雨水淋洗和残体腐烂等。关于异株克生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异株克生不利于物种生存
B. 释放异株克生化合物的可以是植物的多种器官中的一种
C. 异株克生化合物多为次生代谢物质
D. 异株克生属于物种竞争形式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异株克生也叫化感作用,指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除的现象就称为异株克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部位主要有根系、茎、叶、花和残体等,释放的方式有分泌、挥发、雨水淋洗和残体腐烂等。关于异株克生现象。通过阅读题干信息可以做作答。
【详解】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异株克生利于物种生存,A错误;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部位主要有根系、茎、叶、花和残体等,故可是植物的多种器官中的一种,B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异株克生化合物多为次生代谢物质,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异株克生属于物种竞争形式之一,D正确;故选A。
15.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故A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故B错误;一个生态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C正确;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尤其需要注意B选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1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深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表植物层现象属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正确;森林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都是由于一个物种中个体差异导致,不属于群落,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对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和群落空间结构的分类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17.下列哪条食物链正确
A. 阳光→树叶→蚕 B. 草→蝗虫→青蛙
C. 兔→狐→狼 D. 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草鱼
【答案】B
【解析】
【分析】
食物链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后面的是消费者。
【详解】阳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应在食物链中,A错误;草→蝗虫→青蛙是一条食物链,B正确;兔→狐→狼没有生产者,因而不能构成食物链,C错误;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先后次序不对,D错误;故选B。
【点睛】此题较易,主要是学生要了解食物链的组成。
18.在进行月季扦插繁殖时,常选用带芽的插枝,这是因为
A.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B. 芽能生出大量的叶和花
C.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茎生长 D. 芽能产生生长素,抑制生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芽可以合成生长素,进而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在进行月季扦插繁殖时,常选用带芽的插枝,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所示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B正确。甲状腺的活动即受垂体调节又受神经调节,C错误。由图示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对X、Y有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 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
A. 反射弧发生变化 B. 传出神经受阻
C. 感受器受到抑制 D. 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膝跳反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 某人因意外事故头部受伤,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是不能口头表达。该病人大脑受伤的区域可能是
A. 运动性语言中枢 B. 书写性语言中枢
C. 视觉性语言中枢 D. 听觉性语言中枢
【答案】A
【解析】
A、患者不能口头表达,说明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A正确;
B、患者只是不能口头表达,并非不能书写,故书写性言语区(W区)正常,B错误;
C、患者能看懂文字,说视觉性言语区(V区)正常,C错误;
D、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说明听觉性言语区(H区)正常,D错误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口头表达,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23. 下列物质,哪一种不是植物激素
A. 脱落酸 B. 吲哚乙酸 C. α-萘乙酸 D. 赤霉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脱落酸 、吲哚乙酸 (生长素)、赤霉素及乙烯都是植物体产生的植物激素,但吲哚丁酸、α-萘乙酸、2,4-D等都是人工合的生长素类似物,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知识点的能力。
2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 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有关,所以B对,顶芽生长占优势与侧芽生长素的合成无关,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不符合主动运输条件。植物生长都需要生长素。
2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 B.
C. 甲→乙→丙→丁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所以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的相关内容.关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6.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 )
A. 互利共生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答案】A
【解析】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生活在一起,根瘤菌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换成氨供给豆科植物利用,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部分供给根瘤菌利用,所以二者是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在生态学上属于互利共生,选A。
27.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A. 基因、染色体、细胞 B. 细胞、物种、生物圈
C.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 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所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C正确。
考点:生物多样性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记忆准确度。
28.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 光照的明暗 B. 地形的起伏
C. 土壤湿度的高低 D. 种群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影响生物水平分布的意思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外界因素,而生物种群特征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影响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试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即可。
29.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B.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 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归纳总结下丘脑的相关知识。
30. 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内容( )
A. 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 B. 对蛋白质进行有目的的改造
C. 分析氨基酸的化学组成 D. 按照人的意愿将天然蛋白质改造成新的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工程是根据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A错误;蛋白质工程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对蛋白质进行有目的制造,B错误;蛋白质工程分析、设计蛋白质分子不分析氨基酸的化学组成,C正确;按照人的意愿将天然蛋白质改造成新的蛋白质,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工程
【名师点睛】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蛋白质工程得到的蛋白质一般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是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形状,合成新的蛋白质。
3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考查,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同时通过主动运输维持膜外钠离子高于膜内,A错误;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没有变化,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对兴奋神经纤维上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其中对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的理解是本题的难点,A、B选项往往因对该过程的理解不透彻而误选。
32.下列物质或过程不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的是
A. RNA聚合酶、逆转录酶、Taq酶 B.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
C. 遗传信息的翻译、PCR中DNA解链 D. cDNA文库的构建、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凡是涉及到DNA和RNA合成或分解的过程都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DNA聚合酶、Taq酶、DNA连接酶所催化形成的产物都是DNA,RNA聚合酶、逆转录酶所催化形成的产物都是RNA,因此它们都可以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而限制酶切割的是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AB错误;遗传信息的翻译产物是蛋白质,PCR中DNA解链是利用高温使连接两条DNA链间的氢键断裂,C正确;cDNA文库的构建离不开逆转录酶、DNA连接酶等的催化,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过程涉及到DNA的断裂,可能会影响磷酸二酯键数目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以“酶”为情境,考查DNA复制、转录、逆转录、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列有关基因文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组文库包含了一种生物所有的基因
B. 基因文库构建中使用了限制酶
C. cDNA文库的实质就是一个受体菌落
D. 基因组文库中的所有基因都可以在物种间进行交流
【答案】D
【解析】
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含有本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A正确;基因文库构建中使用了限制酶,B正确;一个cDNA就可以转化一个受体菌,形成一个菌落,这个菌落就只含有这种cDNA了,C正确;基因组文库中的部分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D错误。
34.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创立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实施该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A. 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 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 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类的愿望,将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人工剪切并和载体重组后转入细胞内进行扩增,并表达产生所需蛋白质的技术。
【详解】基因工程是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表现出人们所需要的性状,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可见基因工程的目的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一段时间内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小球藻个体数随时间变化的“S”曲线图,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存在天敌捕食时,小球藻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了“S”型曲线增长速率的变化,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S”型曲线的含义,能根据曲线判断增长速率变化情况,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6.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这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能体现出
A. 潜在使用价值 B. 科研价值
C. 间接使用价值 D. 生态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医用、药用、食用、科学研究、文艺创作、旅游观赏等都属于直接价值.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这属于直接价值中的科学研究价值,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对具体实例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7. 科学家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EA7,它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DNA﹣EA7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B. 在DNA﹣EA7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 DNA﹣EA7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只连接一个磷酸
D. DNA﹣EA7作用的底物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不同
【答案】C
【解析】
DNA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A正确;在DNA-EA7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正确;在DNA-E47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只有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C错误;
DNA-E47作用的底物是两个DNA片段,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单个脱氧核苷酸,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名师点睛】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EA7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其作用类似于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
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38.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种激素随着浓度的增大,效果越来越明显
B.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 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不同器官,作用效果相同
D. 无籽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是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生长,A项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项错误;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因此一定浓度如果对茎是促进作用,对根可能就是抑制作用,C项错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可以获得无籽番茄。
考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9.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A. 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 C. 乙烯 D. 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中“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肯定是冲掉某种物质,然后种子就容易萌发了,以此作为本题的切入点。
【详解】为防止种子在发芽前发生细胞分裂而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萌发前,农民洗种子,是为了稀释脱落酸的浓度,使种子开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进而萌发,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关键是能够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
40.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正确;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水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抗利尿激素的功能,理解水平衡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
41.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 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 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 体内的天花病毒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D
【解析】
泪液中的溶菌酶、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与胃液中的盐酸,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三项均错误;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识记并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产生,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42.激素有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 )
A. 垂体,甲状腺,全身细胞 B. 垂体,全身细胞,全身细胞
C. 垂体,全身细胞,甲状腺 D. 下丘脑,甲状腺,全身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点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43.下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
B. 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 先天隆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免疫功能
D. 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中为骨髓干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骨髓后,不会改变其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其儿子仍患血友病,A正确;⑤是记忆细胞,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作用于⑤时能快速增殖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免疫功能,如非特异性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C正确;细胞⑥是浆细胞,有分泌功能,能合成并分泌抗体;HIV主要攻击细胞③T细胞,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人类对感冒病毒好象很无奈,感冒刚好有可能再感冒,主要原因是
A. 人体中没有抵抗感冒的物质 B. 感冒病毒的变异性极大
C. 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病毒的破坏 D. 人体效应T细胞失去了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记忆细胞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一旦感冒病毒变异,则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再感冒。
【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能产生抵抗感冒病毒的抗体,A错误;感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没有遭到病毒的破坏,C错误;效应T细胞能作用于靶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感冒病毒还需要与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素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a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详解】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效应T细胞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
46.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
A. 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 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 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 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其过程是: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据此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B项正确;由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也没有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A、D项错误;若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不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7.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 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④多
C. 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 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结合题图分析,胚芽鞘尖端是接受光线照射的部位,琼脂块不能接受光线的照射,由此得出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④中生长素含量相同,⑤⑥中不含生长素。
【详解】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A错误;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C错误;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只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点睛】注意归纳下列与生长素相关的结论: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生长素具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
48.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C.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由于强调了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所以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不可能生产者或消费者,A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一旦释放不能重复利用,B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也可以是一此营腐生的动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微生物还可作消费者和生产者,C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一旦释放不能重复利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生物来完成。
49.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 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
C.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的是甲状腺细胞
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详解】据图可知,甲属于体液调节,乙属于神经调节,细胞1分泌的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与细胞2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神经调节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细胞4)表面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A正确;细胞3到细胞4的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细胞1到细胞2是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速度慢,B正确;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故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则2可能是垂体细胞,C错误;人在寒冷环境时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0.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 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 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不变。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即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量都有关,生物种类、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TS值越小,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越快,总稳定性越大。
【详解】由曲线可知,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故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量都有关,B错误;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y值与x值呈正相关系, C正确;TS值是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值越小,则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故选C。
【点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关。
51.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所画人体反射弧有1、2、3、4、5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__(填结构名称)来传递的,而且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神经中枢 (2). 外负内正 (3). 突触 (4). 单向的 (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2处含有神经节,故2是传入神经纤维、1是感受器、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纤维、5是效应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1)图中,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行为,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纤维、5是效应器,神经中枢3能够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属于简单题。
52.糖尿病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富贵病,其病因与体内糖类代谢及调节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中,①②③代表器官或细胞,④⑤⑥代表化合物,则②是____________。④⑤⑥物质三种物质对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图一可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时除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受________的控制。
(2)图二中的两条曲线是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的。正常人摄入葡萄糖0.5h后,图一中________(填图中序号)的分泌量将显著升高,而________(填图中序号)的分泌量则大大减小。
【答案】 (1). 胰岛A细胞 (2). 神经系统(或下丘脑) (3). 1 (4). ④ (5). ⑤⑥
【解析】
【分析】
1、据图一分析,①表示胰岛B细胞,②表示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④表示胰岛素,⑤表示胰高血糖素,⑥表示肾上腺素。
2、据图二分析,曲线1血糖浓度高于160mg/dl,表示糖尿病患者,曲线2血糖浓度处于80-120mg/dl,表示正常人。
【详解】(1)分析图一,血糖浓度升高时,作用于①是胰岛B细胞分泌④胰岛素,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②胰岛A细胞分泌⑤胰高血糖素,③肾上腺分泌⑥肾上腺素,进而升高血糖,则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是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协同关系;另外,从图一可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时除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受神经系统(或下丘脑)的控制。
(2)据图二分析,曲线1血糖浓度高于160mg/dl,表示糖尿病患者,曲线2血糖浓度处于80-120mg/dl,表示正常人。正常人摄入葡萄糖0.5h后,图一中④(胰岛素)的分泌量将达到高峰,而⑤(胰高血糖素)和⑥(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则大大减小,使得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为非糖物质物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还原性糖的鉴定,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胰岛素的功能,对照实验的设计,属于中档题。
53.图表示某淋巴细胞,膜外颗粒为抗体,请回答:
(1)该细胞为___________细胞,它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的。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抗体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用标号)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浆细胞 (2). B细胞或记忆细胞 (3). 蛋白质 (4). ③→④→②→①
【解析】
【分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少数分布在组织液或外分泌液中。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从其合成到分泌出细胞,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抗体的加工修饰分泌过程了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以囊泡的形式转变。
【详解】(1)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产生,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少数分布在组织液或外分泌液中。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从其合成到分泌出细胞,依次经过③核糖体→④内质网→②高尔基体→囊泡→①细胞膜。抗体的加工修饰分泌过程了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以囊泡的形式转变。
【点睛】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重点是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修饰分泌及生物膜系统的连续性。
54.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__性,即_______(填“高”或“低’)浓度促进生长,_______ 浓度抑制生长。
(2)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比单子叶植物_______。
(3) 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 (1). 两重 (2). 低 (3). 高 (4). 高 (5). 促进
【解析】
【分析】
1、“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可见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浓度比较敏感,①曲线是指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的影响;②指生长素对单子叶植物的影响。
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植物器官、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器官中根的敏感性最强,双子叶杂草的敏感性比单子叶农作物强。
(2)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比单子叶植物高。
(3)看图可知,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促进,其对曲线②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促进。
【点睛】本题考查了除草剂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55.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④]______________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①②③⑤]______________作用。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______________ ,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 。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从B到A的传递效率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光合 (2). 呼吸 (3). C (4). B (5). 10~20%
【解析】
【分析】
据图图中A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生产者,D表示分解者;①②③⑤表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⑥表示捕食,⑦表示燃烧。
【详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其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④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群落①②③⑤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根据图中箭头判断,A、B、C、D分别是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流入下一营养级。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生态系统各成分在碳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6.λ噬菌体有极强的侵染能力,能在细菌中快速进行DNA复制,产生子代噬菌体,最终导致细菌破裂(称为溶菌状态);或者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潜伏起来,不产生子代噬菌体(称为溶原状态)。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λ噬菌体构建基因克隆载体,使其在受体细菌中大量扩增外源DNA,以备研究使用。相关操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在构建基因克隆载体时,可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DNA长度约为36~51kb,则经人工改造后得到的λgtl0载体可插入的外源DNA的最大长度为____________kb。人工改造载体过程中,为获得较大的插入能力,可删除λ噬菌体DNA组成中的____________序列以缩短载体长度。
(2)构建基因克隆载体时,需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λ噬菌体DNA上通常没有适合的标记基因,因此人工改造时需加装适合的标记基因,如下图λgtl0载体中的imm434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阻止λ噬菌体进入溶菌状态的阻遏物。外源DNA的插入位置应位于imm434基因__________________(之中/之外),使经侵染培养后的受体菌处于____________状态,表明已成功导入目的基因。
(3)合成噬菌体所需的小分子原料主要是____________。分离纯化噬菌体重组DNA时,将经培养适宜时间的大肠杆菌—噬菌体混合培养液超速离心,从____________(上清液、沉淀物)获得噬菌体。
【答案】 (1). 7.6kb (2). 中部(含控制溶原生长) (3).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4). 之中 (5). 溶菌 (6). 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7). 上清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λ噬菌体的DNA包括分为左臂(含编码蛋白质外壳序列)、中臂(含控制溶原生长序列)和右臂(含重要调控序列)。λ噬菌体的DNA经过人工改造后可形成λgt10载体(长43.4kb),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λ噬菌体构建基因克隆载体,使其在受体细菌中大量扩增外源DNA,进而构建基因文库。
【详解】(1)由于组装噬菌体时,可被噬菌体蛋白质包装的DNA最大长度是51kb,经人工改造λgtl0载体的长度为43.4kb,那么插入的外源DNA的最大长度是7.6kb.由于λ噬菌体DNA中分为三段,左臂是含有编码蛋白质外壳的序列,中臂是控制溶原生长的序列,而右臂是含重要调控序列,所以人工改造载体时,可删除的是中臂。
(2)基因工程中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来切割和拼接DNA片段,由于采用的标记基因,即imm434基因,能编码一种阻止λ噬菌体进入溶菌状态的阻遏物,所以外源DNA应该插入该基因之中,这样就使得经侵染培养后的受体菌处于溶菌状态。
(3)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故合成噬菌体所需的小分子原料主要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分离纯化噬菌体重组DNA时,将经培养适宜时间的大肠杆菌—噬菌体混合培养液超速离心,从上清液获得噬菌体。
【点睛】本题结合λ噬菌体载体克隆外源DNA片段的操作流程,考查基因工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认真分析题图,了解λ噬菌体的DNA结构,理解λ噬菌体的溶菌状态和溶原状态,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