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0 KB
  • 2021-09-29 发布

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1.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由分析可知: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 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 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 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其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故选A。‎ ‎3. 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 )‎ A. 由DNA到RNA的转录过程 B. 由DNA到DNA的复制过程 C. 由RNA到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D. 由RNA到DNA的逆转录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应用能力。‎ ‎【详解】‎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复制过程中解旋后成为单链,容易发生碱基序列的变化,所以基因突变常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故选B。‎ ‎4. 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标志是 A. 形成地理隔离 B. 基因频率的改变 C. 产生了生殖隔离 D. 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则形成新物种的标志产生生殖隔离;故选C。‎ 考点:物种形成的标志。‎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基础知识的识记,属于容易题。‎ ‎5.关于下图所示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 A. 甲是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相同 B. 乙是五碳糖,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 C. 丙是含氮碱基,在人体细胞遗传物质中有4种 D. 丁是核苷酸,在一个病毒中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磷酸,乙是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丙是含氮碱基,有ATCUG五种.丁为核苷酸,有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类,共8种。‎ ‎【详解】A、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是相同的,A正确;‎ B、乙是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B正确;‎ C、人体体细胞中遗传物质为DNA,含氮碱基共有4种,C正确;‎ D、丁是核苷酸,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所以病毒中核苷酸只有4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子的结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的组成,并能将两者进行比较,说出两者的区别。‎ ‎6.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C.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棉铃虫 D. 一片草原中的全部草本植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个湖泊中鱼的种类不止一种,因此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片森林中鸟类的种类不止一种,因此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不属于种群,B错误;‎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棉铃虫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一片草原中的草本植物不止一种,因此一片草原中的全部草本植物不属于种群,D错误。‎ 故选C。‎ ‎7.关于基因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基因是DNA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碱基排列顺序 C. 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D.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基因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D正确。‎ ‎8. 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 A. 选择透过性 B. 流动性 C. 保护性 D. 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中物质没有穿过细胞膜,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主动运输功能,也不能体现细胞膜的保护作用。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 ‎9. 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蝌蚪的尾逐渐消失,与这一“自溶”现象有关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核糖体 D. 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与“自溶”现象无关,A错误;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与这一“自溶”现象有关,B正确;核糖体是用于合成蛋白质,与“自溶”现象无关,C错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与“自溶”现象无关,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凋亡 ‎【名师点睛】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 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如蝌蚪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的脱落,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10.在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温度和pH分别属于(  )‎ A. 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C.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D. 自变量和对照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量是指实验过程可以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指人为改变的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是因变量。‎ ‎【详解】本题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PH值是无关变量,C正确。A、B、D错误。‎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果脯在施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结果 B. 水分子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 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原因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A错误;‎ B、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C正确;‎ D、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D正确。‎ 故选A ‎12.将肠淀粉酶溶液的pH值由1.8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表现为下图的(纵坐标代表催化活性,横坐标代表pH值)(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酸或者过碱都会使酶空间结构改变从而使酶变性失活,本题中酶已经在过酸环境中失去活性,之后无论pH值为多少酶都没有活性了。‎ ‎【详解】A、该图是错误的,酶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中,酶都会失活变性,A错误;‎ B、这个图中,酶在过酸环境中,催化活性为零,B错误;‎ C、酶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中,酶都会失活变性,催化活性为零,C正确;‎ D、肠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在1.8时没有催化活性,改变pH也不能恢复其活性,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和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增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一定与亲代细胞相同 B. 分化的细胞与癌变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C.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D.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具有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细胞增殖后,如果不发生变异,子细胞与亲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分化的细胞和癌变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死亡,细胞坏死不具有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功能,所以D选项错误。‎ ‎14. 猫熊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物,之所以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要进行 A.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D. 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猫熊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物,之所以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要进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使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受精作用又使之恢复到体细胞水平。故本题选B。‎ ‎15. 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 A.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作用 B. 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作用 C. 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 D. 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理解达尔文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解释。‎ ‎【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由于过度繁殖,各个体间因有限生活资源而进行着生存斗争,又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是否有利,通过生存斗争使适者生存,从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拉马克的遗传观点主要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以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作用,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16. 下列关于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基因 C.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优良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 方法 ‎ 原理 ‎ 常用方法 ‎ 优点 ‎ 缺点 ‎ 代表实例 ‎ 杂交 育种 ‎ 基因 重组 ‎ 杂交 ‎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 育种年限长 ‎ 矮秆抗 病小麦 ‎ 诱变 育种 ‎ 基因 突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 高产青 霉菌株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多倍 体育 种 ‎ 染色 体变 异 ‎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 黑麦 ‎ 单倍 体育 种 ‎ 染色体变 异 ‎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 ‎“京花1 号”小麦 ‎ 基因 工程 育种 ‎ 基因 重组 ‎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 转基因 抗虫棉 ‎ ‎【详解】‎ 基因突变可以在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发生,故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而杂交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基因,故B错误。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故C错误。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故D错误。‎ ‎【点睛】‎ ‎17.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c、d的位置互换,表示染色体的倒位。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已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参照,找出①②过程的结果导致的变化,据此判断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B。‎ ‎18. 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血浆蛋白 B. 葡萄糖 C. 钙离子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属于细胞内液成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葡萄糖、钙离子等较小颗粒可以存在于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中。 故选D。 ‎ ‎19.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 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C. 碱基与磷酸基团相连接 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故A错误。DNA单链上的碱基是不相连的,故B错误。碱基是与脱氧核糖相连接的,故C错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0.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如果要标记噬菌体中的核酸,而不标记蛋白质,应标记的同位素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 ‎【详解】核酸与蛋白质相比,特有的元素是P,因此如果仅要求标记生物细胞中的核酸,而不标记蛋白质,应标记同位素32P,C和H是二者共有的元素,难以区分标记化合物,DNA中不含有S。‎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对于核酸与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 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 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 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一种tRNA只对应一个反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错误。线粒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的部分蛋白质由自身的DNA控制合成,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如图是某同学建构的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存在错误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属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变化,B错误;‎ C、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属于精子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的变化,C正确;‎ D、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可属于精子形成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23.某男性患色盲,下列他的细胞中可能不存在色盲基因的是(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 精子 C. 精原细胞 D. 神经细胞 ‎【答案】B ‎【解析】‎ 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且X和Y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精原细胞和神经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都含有色盲基因,A、C、D均错误;精子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可能不存在色盲基因,B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①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和Y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4. 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在细胞分裂中期复制 B. 在核糖体内复制 C. 半保留复制 D. 以氨基酸为原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项错,DNA复制的时间是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项错,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C项对,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项错,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25.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限制酶是切割DNA的,将DNA链切开成片段,由图可知应是①。DNA聚合酶是将单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聚合到DNA链上,在DNA复制时需要用到,分析图形可知④表示DNA的复制,所以应是④。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片段进行连接,分析图形中②是将DNA片段进行了连接,所以应用②表示。解旋酶是将双链DNA解开,在DNA复制时会用到,分析图形应是③代表的图形,B正确,A、C、D错误。‎ 点睛:每种酶作用的对象都有特异性,尤其是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要进行区分,作用的都是磷酸二酯键,但DNA连接酶连接的是DNA片段,而DNA聚合酶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片段上。‎ ‎26.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 A. 9:3:3:1 B. 1:1:1:‎1 ‎C. 3:1:3:1 D. 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第一对(Aa和aa)杂交为测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均为1:1;第二对(Bb和Bb)为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为3:1,基因型比例为1:2:1,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3:1)=3:1:3:1,C正确。‎ 故选C。‎ ‎【点睛】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原理和乘法法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7.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20人,女性患者1人,男性患者18人,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应为( )‎ A. 15% B. 3.88% C. 6.67% D. 10.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假定色盲基因是Xb,其等位基因是XB,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Xb÷(XB+Xb)×100%。据此答题。‎ ‎【详解】已知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20人,患者为1人;男性患者为18人。设色盲基因是Xb,则XbXb=1人,XBX b=20人,XBXB=179人,XbY=18人,XBY=182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1×2+20+18)÷(200×2+200)×100%=6.67%。‎ 故选C。‎ ‎28.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A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所以本题选D。‎ ‎29.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提供的原料。那么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而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均有一条链是母链,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详解】根据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可知,模板链含15N,原料含14N,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一条含有15N,另一条含有14N,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每一个精子中的所有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即所有的精子都含14N。‎ 故选D。‎ ‎30. 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有许多注意事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的人群要随机抽样 B. 调查的人群基数要大,基数不能太小 C. 要调查群体发病率较低的单基因遗传病 D. 要调查患者至少三代内的所有家庭成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随机抽取保证结果的客观性,A正确。基数太小偶然性较大,B正确。要调查群体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错。要调查患者至少三代之内的所有家庭成员,才能分析其遗传方式,D正确。‎ ‎31.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S型菌 B.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S型菌 C.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S型菌 D. 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S型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可能产生一些S型细菌,A错误;‎ B、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S型细菌,B正确;‎ C、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S型细菌,C正确;‎ D、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S型细菌,D正确。‎ 故选A。‎ ‎32.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母、外祖母、外祖父均正常,祖父是色盲,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 A. 祖父 B. 祖母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性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该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的来源可用如下图解表示: ‎ ‎【详解】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男孩(XbY)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而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但由于其外祖父无色盲(XBY),则其母亲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外祖母。因此,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从祖代来推知可能来源于外祖母,故选D。‎ ‎3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 双方在斗争中用进废退 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A错误;‎ B、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B错误;‎ C、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生物就是在相互的选择中不断的进化。‎ ‎34.下列关于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变大 C. 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 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变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可阻止染色体的分离,从而得到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而言,四倍体的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其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但单倍体植株一般都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稻穗、米粒。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35.果蝇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在下列哪组杂交后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 )‎ A. 白眼♀果蝇×白眼♂果蝇 B. 杂合红眼♀果蝇×红眼♂果蝇 C. 白眼♀果蝇×红眼♂果蝇 D. 杂合红眼♀果蝇×白眼♂果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雌雄都为白眼,A错误;‎ B.白眼的一定是雄性,但红眼中有三分之一是雄性,也就是说雌性一定是红眼,但是红眼不一定都是雌性,B错误;‎ C.雌为红眼,雄为白眼,C正确;‎ D.红白眼,雌雄各半,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 点评:利用比较排除法,将选项中的各种情况逐一推测和尝试,可得正解。‎ ‎36.据下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A(a)和D(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选A。‎ ‎37. 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 330 B. ‎660 ‎C. 990 D. 1320‎ ‎【答案】C ‎【解析】‎ ‎【详解】‎ 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即有1000个碱基。A+T占碱基总数的34%,则C G占碱基总数的66%,又DNA分子中C G互补,所以C=G=66%/2=33%,即一个DNA分子中有C,1000×0.33=330个,DNA片段复制2次产生DNA分子4个,需要C,所以330×4=1320个,去除原DNA分子的330个,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1320-330=990个,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 ‎38. 如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A中合成ATP的部位在基粒类囊体薄膜上 B. B中的ATP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 C. A、C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 D. D中能量的去向是用于耗能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A表示光反应,能产生ATP,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A项正确;B是暗反应,该过程中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能量,B项正确;A光反应中产生ATP所需能量来自光能,C细胞呼吸中产生ATP所需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项错误;D是ATP的利用,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能量的的转化和利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9.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图显示: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还没有完全与DNA 模板链脱离就与核糖体结合,据此可判断图示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A、D项错误,C项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B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要熟记并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的异同,进而明确原核细胞的转录、翻译都是在细胞质中进行,边转录边翻译;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先转录后翻译;②要借助中心法则的内容,将“题图中呈现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40.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存在时抑制B基因的表达,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全部开红色花 B. 测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3∶10∶3‎ C. 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9∶3‎ D. 图示过程体现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的考查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通过题图看出,该遗传是多对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现象。再分析问题要求可知题型是根据亲代基因型求出后代表现型的类型,用正推法写出遗传图解,然后结合题目信息直接解出。‎ ‎【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其基因型为AaBb,由于a基因存在时抑制B基因的表达,所以F1全部开粉色花,A错误;‎ B、F1测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和aabb,因此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2:2:0,B错误;‎ C、F1自交后代基因型可表示为A B :A bb:aaB :aabb=9∶3∶3∶:1。其中基因型为aaB 和aabb的个体为白色;基因型为AAB 的个体为红色;由于a基因存在时抑制B 基因的表达,所以基因型为AaB 和A bb的个体为粉色。因此,F1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9∶3,C正确;‎ D、图示过程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这程,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为某农科所培育高品质小麦的过程.其中①③④⑤代表具体操作过程。‎ ‎(1)具有①④⑤操作的育种方法是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 ‎(2)具有①③操作的育种方法的是_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操作③是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操作⑤的目的是是______________,常用的方法有___和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①是杂交,其目的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答案】 (1). 单倍体育种 (2).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杂交育种 (4). 基因重组 (5). 连续自交 (6). 提高纯合体的比例(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 (7). 染色体数目加倍 (8). 秋水仙素处理 (9). 低温处理 (10). 低温或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11). 优良性状(基因)‎ ‎【解析】‎ ‎【详解】(1)图中①②④⑤表示先通过杂交获得双杂合子,然后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依据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 ‎(2)图中①③表示先通过杂交获得F1双杂合子,然后让F1自交,从后代中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3)操作③是让F1自交,后代会出现重组性状,从后代中选择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再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体的比例,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操作⑤的目的是让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二者均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4)操作①是杂交,其目的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优良性状(基因)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42.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④表示组织间隙的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________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调节作用。‎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淋巴 (3). 血浆 (4). 组织液 (5). 细胞外 (6). 内环境 (7). 内环境 (8).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淋巴,③为血浆,④为组织液,②③④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构成体液。‎ ‎【详解】(1)由图示结构可知,①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故为细胞内液,②为淋巴管内的淋巴,③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④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2)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为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3)人体内的细胞不能直接同外界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内环境来进行,内环境的稳态受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调节。‎ ‎【点睛】本题的考查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资料显示,果蝇约有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根本原因,是在基因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 ‎(2)隐性基因(a)可导致果蝇患一种遗传病,基因型为aa的果蝇在幼虫阶段全部死亡,而基因型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正常,在一个隔离的群体的第一代(Ⅰ)中,基因a在果蝇成体中的频率为0.01,如果没有新的突变发生,在下一代(Ⅱ)的成体中a的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杂合子(Aa)的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3)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d)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D)类型个体逐渐增多,D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此过程中生物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等位基因 (3). 基因重组 (4). 变异 (5). 不定向的 (6). 原材料 (7). 方向 (8). 下降 (9). 下降 (10). 是 (11).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基因频率升高,说明此过程中生物发生了进化 (12). 1/50‎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 ‎)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由题意可知,aa的果蝇在幼虫阶段全部死亡,因此子代中aa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在下一代的成体中a基因频率下降,Aa的基因型频率=2Aa,根据数学公式2Aa≤(A+a)2/2=1/2,当A=a时,2Aa有最大值0.5,由于A的增大a的减小,A与a的差值变大,所以2Aa的值变小,即Aa所占的比例下降。‎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基因频率升高,说明此过程中生物发生了进化。‎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即bb=1/2500,故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5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发生生殖隔离。‎ ‎44.如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乙的遗传系谱图。(设甲病与A、a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乙病与B、b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且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 ‎(1)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基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________。‎ ‎【答案】 (1). 常 (2). 隐 (3). 伴X隐性遗传 (4). aaXBXb或aaXBXB (5). AaXbY或AAXbY (6). 5/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遗传图谱分析可知:3号、4号正常,他们的女儿8号有甲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干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且5、6没有乙病生出了有病的10号,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详解】(1)3、4正常,子代患甲病,说明为隐性遗传,另8病,其父未病,可排除为伴X隐性遗传,则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题干已知另一病为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性遗传病,5、6正常,10患乙病,说明乙为隐性遗传病,则乙为伴X隐性遗传。‎ ‎(2)单独考虑甲病,8号基因型为aa,10号基因型为1/3AA或2/3Aa;单独考虑乙病,4号的基因型是XBXb,故8号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10号基因型为XbY。所以8、10号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或aaXBXB、AaXbY或AAXbY。‎ ‎(3)由上分析可知,Ⅲ8与Ⅲ10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2/3AaXbY或1/3AAXbY,只考虑甲病遗传,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2/3×1/2=1/3,正常概率为2/3,只考虑乙病遗传,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1/2×1/2=1/4,正常概率为3/4,只患一种病的几率计算式为:1/3×3/4+2/3×1/4=5/12。‎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遗传图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5.中国水仙是传统观赏花卉,由于其高度不育,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因而品种稀少。为了探究中国水仙只开花不结实的原因,有研究者开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先制作了临时装片进行镜检、拍照,再对照片中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归类、排列,主要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新生根尖作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1 mol·L-1HCl解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该实验采用卡宝品红作为染色剂,与卡宝品红具有相似作用的试剂有____(填序号)。‎ ‎①双缩脲试剂 ②醋酸洋红(溶)液 ③龙胆紫溶液 ④秋水仙素溶液 ‎(4)镜检时,应不断移动装片,‎ 以寻找处于中期且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拍照。核型分析结果如下图,‎ 据上图推论:中国水仙只开花不结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可以优先选用__(填序号)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显微观察。‎ ‎①花萼 ②花瓣 ③雌蕊 ④花药 ⑤花芽 ‎【答案】 (1). 新生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 (2).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3). ②③ (4). 中国水仙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 (5). ④‎ ‎【解析】‎ ‎【详解】(1)由于新生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容易观察到染色体,所以选取新生根尖作为实验材料。‎ ‎(2)盐酸可破坏细胞壁中的果胶,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3)卡宝品红、醋酸洋红液和龙胆紫溶液都是碱性染料,都能使染色体着色,所以该实验与卡宝品红具有相似作用的试剂有②③。‎ ‎(4)中国水仙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生殖细胞,所以中国水仙只开花不结实。‎ ‎(5)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可以选用进行减数分裂的材料进行观察,因雄蕊产生的雄配子多,所以应选择④花药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显微观察。‎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