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2.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中学高二(上)摸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44分,每个1分,共44分)
1.如图表示小白鼠体内两种重要的化合物甲与乙的化学组成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
B.a的种类不同,是因为氨基的种类不同
C.b的种类不同,是因为含氮碱基的不同
D.化合物甲与乙均为小白鼠的遗传物质
2.分析如表,可推测(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本尼迪特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A.甲溶液只含有淀粉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3.如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过程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B.图中b过程的产生一定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有ATP的合成及热能的散失
C.图中c过程的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该过程能产生ATP
D.图中d过程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该过程不能发生在乳酸菌细胞内
4.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5.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6.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7.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氨基酸
密码子
甲硫氨酸
AUG
脯氨酸
CCA、CCC、CCU
苏氨酸
ACU、ACC、ACA
甘氨酸
GGU、GGA、GGG
缬氨酸
GUU、GUC、GUA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A.该DNA分子中的①链是转录模板
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这段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被G替代,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脯氨酸
8.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选择的同位素标记方案是( )
A.用14C或3H培养噬茵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茵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2S标记,再去侵染细菌
D.一组噬菌体用32P标记DNA,另一组噬菌体用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再分别去侵染细菌
9.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只发生了减数分裂,该过程一定发生基因突变
B.图乙中若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a,则另一极对应的染色体上可以是A或a
C.上述三图所示的过程中,只会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图丙中若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该变异属于易位
10.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遗传病时,发现小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并及时对小琳的家系进行了调查,构建的遗传系谱图如下: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能肯定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
B.小琳与母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C.小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D.图中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总是相同的
11.一雄性生物体,其体细胞有n对同源染色体,在不进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此生物体可能产生精原细胞的种类、次级精母细胞的种类以及精子的种类分别是( )
A.1,2n,2n B.2,2n,2n C.2n,2n,2n D.2n,4,4
12.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以葡萄糖的消耗速率衡量)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13.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 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
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 D.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易染病)
14.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3:2:1 B.1:2:1 C.3:5:1 D.4:4:1
15.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2n=24)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Ⅰ过程中某时期细胞的染色体组最多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于Ⅱ过程中
C.一个A细胞产生的C细胞染色体组成有212种
D.该哺乳动物一定为雄性个体
16.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可能有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分别是( )
A.4、8、8 B.4、8、16 C.4、0、8 D.16、32、32
17.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1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19.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B.④上有①中物质的受体
C.兴奋在②④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由②到④的传递都是电信号
2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含两个神经元,两个突触
B.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
C.若抑制细胞呼吸,则会影响兴奋由I到Ⅱ的传递
D.刺激b或d上某点,a、c处均可检测到兴奋
2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转化成ATP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2.图中a、c与所在神经纤维上电极的距离相等,且小于b与电极的距离.电极连在膜外,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规定为:若电流从左侧接线柱进入,则指针向右侧偏转.分别在不同部位给予相同强度的适宜刺激,可得到的结果是( )
A.单独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先偏右,后偏左
B.单独刺激b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C.同时刺激a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将不发生偏转
D.同时刺激b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2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24.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25.氮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列物质不含氮元素的是( )
A.酶 B.纤维素 C.RNA D.ATP
26.如图中,①~⑤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③②①
27.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B.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都排出细胞外
D.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
28.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象如图.则有关细胞液浓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B<A<C ②实验前B>A>C
③实验后B≥A=C ④实验后B<A<C.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9.如图所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30.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31.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以一强刺激,则能测出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32.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 )
A.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
B.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C.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所有细胞数量
D.保证亲代细胞中的DNA平均分配
33.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
A.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B.后期有着丝粒的分开
C.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部不形成细胞板
3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3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
A.1:1 B.1:2 C.2:1 D.1:3
36.小鼠A基因决定黄色皮毛,R决定黑色皮毛.同时具有A、R基因时表现灰色皮毛,只有a、r基因时表现白色皮毛.现有一只灰色雄鼠和一只黄色雌鼠交配,统计多次交配产下的子代的表现型比例如下:黄色,灰色,黑色,白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AaRr♂,Aarr♀ B.AaRr♂,AaRr♀ C.Aarr♂,AaRr♀ D.AaRR♂,Aarr♀
37.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330 B.660 C.990 D.320
38.如图是某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该过程的细胞可能是原核细胞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两个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mRNA产生过程中碱基之间有四种配对方式
3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人工诱变后基因突变具有高频性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基因型的改变
D.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0.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畸变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41.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频率为( )
A.13.2% B.5% C.14% D.9.3%
42.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a时( )
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B.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
C.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9mol氧气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43.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4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C.若个体间能进行杂交并产生子代就可以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物种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6分)
45.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间下表.
叶片
发育时期
叶面积
(最大面积的%)
总叶绿素含量
(mg/gfw)
气孔相对开放度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
A
新叶展开前
19
﹣
﹣
﹣2.8
B
新叶展开中
87
1.1
55
1.6
C
新叶展开完成
100
2.9
81
2.7
D
新叶已成熟
100
11.1
100
5.8
注:“﹣”表示未测数据.
(1)B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推测原因可能是:①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② ,导致 .
(2)将A、D分别置于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的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 ;D的叶肉细胞中,ATP含量将 .
(3)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 ;与C相比,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结构是 .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面积逐渐增大,是 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是 .
46.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 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 ;Ⅱ﹣5的基因型为 .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 .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 .
47.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正、负或零) 电位.
(2)如给A食物刺激,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 (条件/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 .
(4)乙图是甲图①的一段,如乙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①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 部分.
②刺激1全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秒.刺激点离肌肉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3厘米和l0厘米.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 米/秒.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中学高二(上)摸底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44分,每个1分,共44分)
1.如图表示小白鼠体内两种重要的化合物甲与乙的化学组成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
B.a的种类不同,是因为氨基的种类不同
C.b的种类不同,是因为含氮碱基的不同
D.化合物甲与乙均为小白鼠的遗传物质
【考点】氨基酸的种类;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1、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
②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2、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4、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5、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6、分析题图:题图表示小白鼠体内两种重要的化合物甲与乙的化学组成关系图,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蛋白质、乙是DNA、a是氨基酸,b是脱氧核苷酸.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a、b分别是氨基酸、脱氧核苷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而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a是氨基酸,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B错误;
C、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b是脱氧核苷酸,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根据所含碱基(A、T、G、C)的不同分为四种,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化合物甲和乙分别为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小白鼠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小白鼠体内两种重要的化合物甲与乙的化学组成关系图,考查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功能,通过分析题图判断题图中的化合物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2.分析如表,可推测(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本尼迪特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A.甲溶液只含有淀粉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分析实验:甲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但不能与碘液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说明甲中只含有蛋白质;乙能与淀粉发生颜色反应,但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说明乙中只含有淀粉;甲、乙混合后与双缩脲试剂、碘液和本尼迪特试剂都能发生颜色反应,因此混合液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还原糖,其原因是甲中的淀粉酶将乙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
【解答】解:A、甲只含有蛋白质,A错误;
B、乙只含有淀粉,B错误;
C、混合液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还原糖,C错误;
D、混合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检测蛋白质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如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过程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B.图中b过程的产生一定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有ATP的合成及热能的散失
C.图中c过程的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该过程能产生ATP
D.图中d过程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该过程不能发生在乳酸菌细胞内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图中的物质变化可知,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b过程表示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c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d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解答】解:A、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该过程包括CO2固定和C3还原,A正确;
B、b过程如果表示无氧呼吸,则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一阶段有ATP的合成及热能的散失,但第二阶段没有ATP的合成及热能的散失;如果表示有氧呼吸,则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该过程有ATP的合成及热能的散失,B错误;
C、c过程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囊体薄膜上,该过程能够产生ATP,C正确;
D、图中d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该过程不能发生在乳酸菌细胞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并根据其物质变化确定图中各过程表示的生理作用;同时识记相关反应发生的场所,并且明确乳酸菌只能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4.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 )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解答】解:(1)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该成分加入双缩脲试剂处理后出现紫色,说明其含有蛋白质;
(2)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该成分加入斐林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说明其含有还原糖.
综合以上可知,该成分为糖蛋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细胞膜的成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解答】解:A、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并且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后代表现型种类=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A错误;
B、后代表现型应为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B错误;
C、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C错误;
D、后代表现型应为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基因自由定律的应用,在解答首先逐对基因考虑,然后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难度适中.
6.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没有白眼残翅雄果蝇,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基因组成是bbbbXrXrXrXr,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细胞,DNA含量减半,基因型bbXrXr.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故B正确;
C、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故C错误;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加倍,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XrXr,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下列相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氨基酸
密码子
甲硫氨酸
AUG
脯氨酸
CCA、CCC、CCU
苏氨酸
ACU、ACC、ACA
甘氨酸
GGU、GGA、GGG
缬氨酸
GUU、GUC、GUA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A.该DNA分子中的①链是转录模板
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这段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被G替代,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脯氨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图分析,根据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以及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可知①链为转录的模板链;同理转录出来的密码子依次为AUG、CCC、ACC、GGG、GUA;由五个氨基酸构成的一条多肽链,含有四个肽键;当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则转录出来的密码子为GGA,对应的氨基酸是甘氨酸,不能出现两个脯氨酸,
【解答】解:A、根据起始密码AUG可知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故A正确;
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故B正确;
C、这条多肽链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4个肽键(﹣CO﹣NH﹣),故C正确;
D、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被G替代,遗传密码子GUA变成GGA(甘氨酸),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甘氨酸,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8.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选择的同位素标记方案是( )
A.用14C或3H培养噬茵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茵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2S标记,再去侵染细菌
D.一组噬菌体用32P标记DNA,另一组噬菌体用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再分别去侵染细菌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错误;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结果DNA和蛋白质都具有放射性,即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具有放射性,因而无法判断,C错误;
D、DNA的特征元素是P,蛋白质外壳的特征元素是S,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确定是何种物质进行细菌内,因此,实验过程中,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DNA,另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只发生了减数分裂,该过程一定发生基因突变
B.图乙中若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a,则另一极对应的染色体上可以是A或a
C.上述三图所示的过程中,只会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图丙中若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该变异属于易位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过程Ⅰ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Ⅱ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乙中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丙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甲图中Ⅰ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Ⅱ过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Ⅲ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一定肯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乙图中若其中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a,则另一极对应的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是a,若发生基因突变,则为A,B正确;
C、上述三图所示的过程中,甲图、丙图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乙图只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
D、丙图中,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则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遗传病时,发现小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并及时对小琳的家系进行了调查,构建的遗传系谱图如下: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能肯定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
B.小琳与母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C.小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D.图中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总是相同的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小琳的父母均患有该遗传病,但小琳有一个正常的弟弟,即“有中生无为显性”,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解:A、父母患病而儿子正常,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
B、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小琳与母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小琳与母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B错误;
C、无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小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均为,C正确;
D、无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总是相同的,都是Aa或XAY,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准确判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一雄性生物体,其体细胞有n对同源染色体,在不进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此生物体可能产生精原细胞的种类、次级精母细胞的种类以及精子的种类分别是( )
A.1,2n,2n B.2,2n,2n C.2n,2n,2n D.2n,4,4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精子的形成过程: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
(1)精原细胞是由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增殖并分化形成,所以只可产生1种精原细胞.
(2)由于该雄性生物体的精原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所以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可产生2n种次级精母细胞.
(3)同样,该雄性生物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n种精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以葡萄糖的消耗速率衡量)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分析表格: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由总反应可知,只有无氧呼吸时,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a浓度时,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表示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和c浓度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酒精的量,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浓度时,没有酒精产生,只产生CO2,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解:A、a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没有有氧呼吸,A错误;
B、b浓度时,有3.25mol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有1mol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可见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B错误;
C、c浓度时,有3mol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有1.5mol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所以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C错误;
D、d浓度时,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表格,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要求考生识记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能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氧浓度为a、b、c和d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能利用总反应式计算出不同氧浓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糖糖量,并进行判断.
13.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 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
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 D.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易染病)
【考点】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解答】解: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C、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3:2:1 B.1:2:1 C.3:5:1 D.4:4: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豌豆为自花传粉且为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应该为自交,AA自交后代全是AA,Aa的自交后代基因型为1AA:2Aa:1aa.
【解答】解:豌豆的基因型为AA和Aa,其中AA的自交后代全是AA,Aa的自交后代基因型为1AA:2Aa:1aa,所以子一代中AA占+×=,Aa占×=,aa占×=.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3:2:1.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做题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性,避免失误.
15.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2n=24)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Ⅰ过程中某时期细胞的染色体组最多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于Ⅱ过程中
C.一个A细胞产生的C细胞染色体组成有212种
D.该哺乳动物一定为雄性个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是有丝分裂、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Ⅳ是变形.
【解答】解:A、在I过程中,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最多,A正确;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于Ⅱ过程中,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该哺乳动物的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理论上经减数分裂可产生的精细胞有212种,但一个A细胞产生的C细胞染色体组成只有2种,C错误;
D、由于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要经过变形,所以该哺乳动物一定为雄性个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可形成4个四分体,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可能有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分别是( )
A.4、8、8 B.4、8、16 C.4、0、8 D.16、32、32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可以形成4个四分体,因此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期含有4条染色体,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因此含有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故选:A.
【点评】对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关系图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提高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理解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并结合题图作答.
19.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B.④上有①中物质的受体
C.兴奋在②④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由②到④的传递都是电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突触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①是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的物质是神经递质,A正确;
B、④是突触后膜,在其上有①中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兴奋由②到④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含两个神经元,两个突触
B.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
C.若抑制细胞呼吸,则会影响兴奋由I到Ⅱ的传递
D.刺激b或d上某点,a、c处均可检测到兴奋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Ⅰ表示突触前神经元,Ⅱ表示突触后神经元.
【解答】解:A、该反射弧中含三个神经元,两个突触,A错误;
B、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一个耗能过程,若抑制细胞呼吸,则会影响兴奋由I到Ⅱ的传递,C正确;
D、刺激b上某点,a处均可检测到兴奋,刺激d上某点,a、c处均可检测到兴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弧及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转化成ATP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解答】解:A、蓝藻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错误;
B、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少部分转化成ATP,B错误;
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其中腺苷包括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的核糖,C错误;
D、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蛋白质合成、DNA复制、染色体移动都需要能量,而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转化迅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图中a、c与所在神经纤维上电极的距离相等,且小于b与电极的距离.电极连在膜外,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规定为:若电流从左侧接线柱进入,则指针向右侧偏转.分别在不同部位给予相同强度的适宜刺激,可得到的结果是( )
A.单独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先偏右,后偏左
B.单独刺激b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相反
C.同时刺激a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将不发生偏转
D.同时刺激b点和c点,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单独刺激a点,神经兴奋能向右侧传递,电流从左侧接线柱进入,则指针向右侧偏转;当神经兴奋传到下一神经后,电流从右侧接线柱进入,则指针向左侧偏转,所以电表的指针发生2次偏转,先偏右,后偏左,A正确;
B、单独刺激b点和c点,右侧电极处兴奋,而左侧未兴奋,所以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相同,B错误;
C、同时刺激a点和c点,由于a、c与所在神经纤维上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电流表指针在初期不发生偏转;但左侧神经兴奋能向右侧传递,而右侧神经兴奋能向左侧传递,所以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偏转,C错误;
D、同时刺激b点和c点,右侧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电流从左侧接线柱进入,所以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解答】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B错误;
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D、电极测的膜外的电位,t1~t2为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t3~t4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信号的传导、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因素,解决此题主要是熟练掌握电位变化的起因,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需回顾巩固.
25.氮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列物质不含氮元素的是( )
A.酶 B.纤维素 C.RNA D.ATP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DNA和RNA)的组成元素有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有C、H、O.
【解答】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两者都含有氮元素,A错误;
B、纤维素是糖类,其组成元素只有C、H、O,不含氮元素,B正确;
C、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含有氮元素,C错误;
D、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含有氮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时试题,要求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26.如图中,①~⑤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③②①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图:
据此答题.
【解答】解:(1)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出现染色单体,对应于①;
(2)前期: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的排布在细胞中,对应于⑤;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对应于④;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体是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对应于③;
(5)末期:染色体解体消失,对应于②.
所以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①⑤④③②.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图,考查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特点,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B.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都排出细胞外
D.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解答】解:A、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A正确;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
C、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除细胞外,C错误;
D、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8.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象如图.则有关细胞液浓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B<A<C ②实验前B>A>C
③实验后B≥A=C ④实验后B<A<C.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实验前细胞液浓度可根据细胞失水情况作出判断;实验后细胞液浓度可根据渗透原理作出判断.渗透作用的发生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扩散.
【解答】解:(1)实验开始时外界溶液浓度相等,实验后细胞失水情况为B<A<C,因而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B>A>C,②正确;
(2)实验后,形态不再变化,则A、C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相同,B的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所以实验后B≥A=C,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借质壁分离图象考查渗透原理,要明确开始时外界溶液浓度相等这个条件,再根据图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判断出三种细胞初始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本题的易错点是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关键是要知道图示的各细胞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细胞液浓度应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29.如图所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的转运方式是自由扩散,乙图的转运方式需要能量需要载体是主动运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氧气、水、甘油、胆固醇的吸收是通过自由扩散;对于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a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是自由扩散方式,因而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是主动运输,因而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A正确;
B、水和甘油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B错误;
C、胆固醇和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
D、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0.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温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解答】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的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理解主动运输的条件.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1.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以一强刺激,则能测出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和d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核.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中兴奋向右传递.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同一个神经元的b、c处能测到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的d和e处也能测到电位变化,但上一个神经元的a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所以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和e处.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出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2.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 )
A.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
B.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C.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所有细胞数量
D.保证亲代细胞中的DNA平均分配
【考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分析】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解答】解:A、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的方式一般是二分裂,A错误;
B、由于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B正确;
C、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增加了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量,C错误;
D、保证亲代细胞中的核DNA平均分配,但不能保证质DNA平均分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意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33.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
A.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B.后期有着丝粒的分开
C.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部不形成细胞板
【考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解答】解:A、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都有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
B、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粒的分裂,B错误;
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C错误;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是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将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考点】细胞的分化;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分析】我们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定义以及特性出发解决问题.
【解答】A,遗传信息是指储存在DNA或RNA分子中的指导细胞内所有独特活动的指令的总和.同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导致了细胞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结果,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都含有该个体的细胞所该有的整套遗传信息,A 错误;
B,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细胞的分裂、分化对于生物体有积极意义容易理解,细胞的死亡对于生物体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没有衰老细胞的死亡,就不会有新细胞的产生,B正确;
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例如造血干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只是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也是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而机体的衰老却只是在个体成熟以后逐渐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死亡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考查我们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内涵的理解.重点在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应用.
3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
A.1:1 B.1:2 C.2:1 D.1:3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糯性品种与纯合非糯性品种杂交,子一代都是杂合体.F1的花粉是杂合体以减数分裂形成,因此,花粉共有两种,比例为1:1.
【解答】解: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设基因为A和a,则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纯合非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它们杂交后代都是A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产生两种花粉A和a,比例为1:1,所以用碘液染色后,蓝色:棕红色=1:1.因此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1: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小鼠A基因决定黄色皮毛,R决定黑色皮毛.同时具有A、R基因时表现灰色皮毛,只有a、r基因时表现白色皮毛.现有一只灰色雄鼠和一只黄色雌鼠交配,统计多次交配产下的子代的表现型比例如下:黄色,灰色,黑色,白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AaRr♂,Aarr♀ B.AaRr♂,AaRr♀ C.Aarr♂,AaRr♀ D.AaRR♂,Aarr♀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文:B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B、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B、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B_R_)和一黄色雌鼠(B_rr)交配,F1代出现白色小鼠(bbrr),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Bbrr.据此答题.
【解答】解: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B_R_),无A、R则呈白色(bbrr)”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应用能力和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7.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330 B.660 C.990 D.320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本题是关于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计算型题目,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伴保留复制过程,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DNA片段是500对碱基,即1000个碱基组成,G+C=1000﹣1000×34%=660个,G=C=330个;该DNA片段复制2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2=4个,增加了3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是:330×3=990个.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利用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分子复制进行的简单计算,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的结果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8.如图是某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该过程的细胞可能是原核细胞
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两个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mRNA产生过程中碱基之间有四种配对方式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产生了mRNA,该过程为转录;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会发生翻译过程,图示可以看出转录和翻译在同时进行.
在真核细胞中,由于细胞核具有核膜,因此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mRNA必须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才能进行翻译,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该过程很可能是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解答】解:A、图示过程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由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发生该过程的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故A正确;
B、mRNA上的末端有一个终止密码子,该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故B错误;
C、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或线粒体等细胞器中,而细胞核具有核膜的阻挡,不可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同时发生转录和翻译,故C错误;
D、mRNA产生即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T﹣A、G﹣C三种配对方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的图解考查了多个知识点: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数量关系等,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识图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人工诱变后基因突变具有高频性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基因型的改变
D.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2、基因重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解答】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经人工诱变后基因突变频率升高,但频率也不高,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基因重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0.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畸变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图中有一对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B图中有一条染色体上多了一个基因,C图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D图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2个基因.
【解答】解:细胞中某一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形成三体;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重复出现,属于染色体片段增加;细胞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2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1.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频率为( )
A.13.2% B.5% C.14% D.9.3%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注意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最后的结果是个比例,因此可以题干中个基因型个体的比例看做是个体数来解题,即XBXB44人,XBXb5人,XbXb1人,XBY43人,XbY7人.再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求某基因频率的方法计算出Xb基因频率.
【解答】解: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100%,则Xb基因频率=×100%=×100%═9.3%,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基因频率时考查的重点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变通能力,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是一定要注意,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男性和女性都是具有2个基因,男性和女性都有携带者;但X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女性有2个基因,男性只有1个基因,女性有携带者,男性则没有携带者.
42.现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a时( )
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B.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
C.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9mol氧气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酒精产生量逐渐减少,而二氧化碳产生逐渐升高.
【解答】解:A、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酒精,说明此时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
B、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量为6mol,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也为6mol,需要消耗葡萄糖量3mol,而此时共此时二氧化碳15mol,说明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15﹣6=9mol,则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5mol,因此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是,B错误;
C、根据B选项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为9mol,由此可推知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量为9mol,C正确;
D、有氧呼吸每消耗1mol葡萄糖会释放能量2780kJ,远远多于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数据和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3.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考点】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答】解: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可用测交法;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常用自交法;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在不同的要求下应用不同的方法(测交法、自交法、杂交法)来进行鉴别,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C.若个体间能进行杂交并产生子代就可以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物种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考查,梳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非常重要,B正确;
C、个体之间能杂交产生后代,若后代不育说明他们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经过漫长生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和方向,可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生殖隔离的概念,生物的共同进化,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6分)
45.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间下表.
叶片
发育时期
叶面积
(最大面积的%)
总叶绿素含量
(mg/gfw)
气孔相对开放度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
A
新叶展开前
19
﹣
﹣
﹣2.8
B
新叶展开中
87
1.1
55
1.6
C
新叶展开完成
100
2.9
81
2.7
D
新叶已成熟
100
11.1
100
5.8
注:“﹣”表示未测数据.
(1)B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推测原因可能是:①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② 气孔开放度相对低 ,导致 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
(2)将A、D分别置于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的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 酒精 ;D的叶肉细胞中,ATP含量将 增多 .
(3)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 低 ;与C相比,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结构是 基粒 .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面积逐渐增大,是 细胞分裂 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是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解答本题考生需比较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相关指标的比较,并且结合所学相关知识.
叶片A为新叶展开前,此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接近0,可以认为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叶片C的总叶绿体色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因此净光合速率比叶片D低.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B的总叶绿素含量只有1.1,气孔相对开放度只有55,都是最低的,所以会导致光能吸收不足和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净光合速率偏低.
(2)由于将A、D分别置于光温恒定的密闭容器中,A的叶肉细胞吸收不到氧气,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的叶肉细胞中,缺少CO2,光反应产生的ATP不能用于暗反应,因而含量增多.
(3)D的新叶已成熟,不再生长,因而合成生长素的能力低,生长素主要由植物的分生区产生.新叶成熟后光合作用增强,因此叶绿体中基粒增多.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面积逐渐增大,是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故答案为:
(1)气孔开放度相对低 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2)酒精 增多
(3)低 基粒
(4)细胞分裂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净光合速率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图表分析能力.
46.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 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伴X隐性遗传 .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 HhXTXt ;Ⅱ﹣5的基因型为 HHXTY或HhXTY .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 .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
【分析】本题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和概率计算,先分析遗传系谱图,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写出相关个体的可能的基因型,并进行概率计算.
【解答】解:(1)由遗传系谱图1可知,Ⅰ﹣1与Ⅰ﹣2不患甲病,生有一患病的女儿Ⅱ﹣2,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遗传系谱图1和2显示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多为男性患者,该病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可以肯定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①Ⅰ﹣1与Ⅰ﹣2 既不患甲病也不患乙病,但其后代既有患甲病的个体,也有患乙病的个体,因此Ⅰ﹣2是甲病与乙病致病基因的 携带者,基因型为HhXTXt,Ⅱ﹣5是不患甲病和乙病的男性个体,对甲病来说其基因型是HH或Hh,对于乙病来说基因型是XTY,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 HHXTY或HhXTY.
②先分析甲病,由①分析可知,Ⅱ﹣5的基因型HH或Hh,Hh占,同理分析Ⅱ﹣6的基因型HH或Hh,Hh占,因此Ⅱ﹣5与Ⅱ﹣6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aa=××=;再分析乙病,Ⅱ﹣5的基因型是XTY,Ⅱ﹣6及其父母正常,但有一患病的兄弟,因此Ⅱ﹣6的基因型是:XTXT或XTXt,各占,因此Ⅱ﹣5与Ⅱ﹣6婚配,后代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XtY=×=,因此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③分析遗传系谱图2可知,对甲病来说,Ⅱ﹣7及其父母均不患甲病,但有一甲患病的兄弟,Ⅱ﹣7的基因型为HH或Hh,Hh占,由题意可知,Ⅱ﹣8Hh基因型频率为10﹣4,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aa=×
×=.
④由②分析可知,Ⅱ﹣5的基因型HH或Hh,Hh占,由题意可知,其妻子是h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Hh,后代患病的概率是hh=×=,不患甲病的概率是,Hh=×+=,不患甲病的个体中,是h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故答案应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 ③ ④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对人类遗传病后代的发病概率进行预测,本题的难点是(3)用分解组合法能简化问题解决①②,③结合题干信息“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进行计算,④注意审题是携带者占正常的比例.
47.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正、负或零) 负 电位.
(2)如给A食物刺激,E分泌胃液,此反应为 非条件 (条件/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 ② .
(4)乙图是甲图①的一段,如乙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b→a ;电流计c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相反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5)①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 轴突 部分.
②刺激1全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秒.刺激点离肌肉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3厘米和l0厘米.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 30 米/秒.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1)B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K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从而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负电位.
(2)如给A食物刺激,E分泌胃液,此反射过程中,没有涉及食物以外的条件刺激,所以属于非条件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当兴奋传至a点时,膜外是负电位,b点是正电位,因此电流的方向是b→a,由于c不是中点,故当c点受刺激时,a、b两点先后兴奋,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5)①传出神经与肌肉相连,因此传出神经是神经元的轴突.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变,即兴奋在1、2之间的传递时间是3×10﹣3﹣2×10﹣3=1×10﹣3秒,距离是3cm,故传导速度是30米/秒.
故答案为:
(1)负
(2)非条件
(3)②
(4)b→a 相反
(5)①轴突 ②30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反射以及兴奋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力,识图能力和和推理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