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89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个2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点对应的均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B.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C.c点对应的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a、d点所示生长素的浓度是相同的 ‎2.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条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 ‎②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③芽和幼叶储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 ‎ ‎④去除成熟叶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在体液免疫中,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将细胞集团吞入细胞内,体现了(  )‎ A.细胞膜具有主动运输作用 B.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在功能的高度专一性 ‎4.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 A.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增加 B.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 C.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增加 D.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 ‎5.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元的合成 C.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化为糖类 D.抑制肌糖元的分解 ‎6.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7.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8.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9.与如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一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10.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1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组织液 B.血液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血糖的来源(  )‎ A.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来 B.肝糖原分解 C.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D.肌糖原的分解 ‎13.由于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入T淋巴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  )‎ A.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功能 B.只是细胞免疫功能 C.主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 D.只是体液免疫功能 ‎14.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  )‎ 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1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16.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C.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是鱼类捕捞、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 ‎1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完成碳循环 D.生物圈遭到严重破坏后,可以在人类积极干预下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20.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 B.该系统能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 C.生物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 D.生物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21.胡萝卜素的颜色和主要吸收光分别是(  )‎ A.蓝绿色和红光、蓝紫光 B.橙黄色和蓝紫光 C.黄色和蓝紫光 D.黄绿色和红光 ‎22.如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光反应,过程②表示暗反应 B.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中,每一阶段都有ATP和热能的产生 C.过程②需要NADPH和ATP提供还原性氢和能量 D.过程④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等部位;但在有光的情况下一般不发生在叶绿体 ‎23.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指(  )‎ A.染色体数加倍 B.同源染色体数加倍 C.染色单体数加倍 D.DNA数加倍 ‎24.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2倍的时期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25.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细胞,但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但不同细胞可能含有相同的mRNA C.细胞分化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没有全能性 ‎26.狗的卷毛对直毛为显性,为了判别一卷毛狗是杂合体还是纯合体,杂交试验应选用的另一亲本最好是(  )‎ A.纯合卷毛狗 B.直毛狗 C.杂合卷毛狗 D.以上三种均可 ‎27.细胞分化过程的实质是(  )‎ A.DNA的复制并平均分配 B.产生控制新性状的基因 C.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D.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8.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29.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30.关于人体细胞内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TP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 B.它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ADP转变为ATP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 D.细胞内储有大量的ATP,以供生理活动的需要 ‎ ‎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40分)‎ ‎31.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 ‎⑥代表的物质是  .‎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  .‎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和  .‎ ‎32.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如图所示模型来表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该生态系统中,由   构成生物群落.‎ 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  、   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作用进入[  ]   中,并以  形式沿着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 ‎(4)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为  .‎ ‎33.孟德尔最早发现发生物遗传规律.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合理设计了实验程序,他以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杂交、F1‎ 自交、测交等实验,按照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分析以下问题并在空格上填写相关内容:‎ 亲本DD×dd所产生的F1的表现型是  ,基因型是  ,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  .‎ 针对F2呈现出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提出了假设.请从下列序号中选出假说的全部内容: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通过测交实验,孟德尔成功地难了假说的正确性.下面是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请在空格上填写相关内容.‎ ‎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个2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点对应的均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B.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C.c点对应的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a、d点所示生长素的浓度是相同的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b点、c点表示促进生长,d点表示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b、c点位于X轴上方,起促进作用,所以b、c点对应的均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A正确;‎ B、a点位于X轴上,没有促进作用,因而不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B错误;‎ C、c点位于X轴上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仍有促进作用,所以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仍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C错误;‎ D、a、d点位于X轴上,没有促进作用,但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双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2.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条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其原因是(  )‎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 ‎②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③芽和幼叶储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 ‎ ‎④去除成熟叶可降低蒸腾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植物的扦插繁殖属于无性生殖.水分主要通过叶片进行散失,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解答】解:①芽和幼叶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而不是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①错误;‎ ‎②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②正确;‎ ‎③芽和幼叶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没有储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③错误;‎ ‎④由于水分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所以去除成熟叶可降低蒸腾作用,④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②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蒸腾作用、生长素合成及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在体液免疫中,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将细胞集团吞入细胞内,体现了(  )‎ A.细胞膜具有主动运输作用 B.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在功能的高度专一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是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 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属于胞吞作用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注意区分两种特点,不能混淆.对于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区分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4.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 A.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增加 B.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 C.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增加 D.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解答】解:AC、胰岛素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葡萄糖的利用会减少,AC错误;‎ BD、由于糖类代谢的障碍,葡萄糖氧化的中间产物也会随之减少,也影响了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因此蛋白质的合成也会减少,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胰岛素是唯一能直接快速降低血糖的激素.脑的代谢活动所需能源物质直接靠血糖随时供应,一旦脑血糖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心慌、头晕甚至休克.‎ ‎ ‎ ‎5.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元的合成 C.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化为糖类 D.抑制肌糖元的分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通过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三个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两个来源,使血糖含量降低.‎ ‎【解答】解:A、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A正确;‎ B、胰岛素是唯一一种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元的合成,B正确;‎ C、胰岛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C正确;‎ D、肌糖元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不能维持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胰岛素的作用,比较基础,熟记胰岛素降低血糖的途径即可.‎ ‎ ‎ ‎6.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点评】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 ‎ ‎ ‎7.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的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解答】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不能分泌激素,A错误;‎ B、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它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激素、生长激素等,但不能传导兴奋,B错误;‎ C、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能传导兴奋,所以说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激素,C正确;‎ D、脊髓是人体的低级神经中枢,它不能合成与分泌激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下丘脑能分泌一系列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而这些就需要下丘脑控制植物性神经,是传导兴奋的一种方式,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激素.‎ ‎ ‎ ‎8.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方向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机理,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不同,分析题干信息明确该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该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的作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9.与如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一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解答】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A错误;‎ B、图一②表示的是突触,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C错误;‎ D、图二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此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与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 ‎ ‎10.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 B、内化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有影响,但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等于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的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 ‎ ‎ ‎1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组织液 B.血液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解答】解: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 ‎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血糖的来源(  )‎ A.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来 B.肝糖原分解 C.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D.肌糖原的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解答】解: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时,消化道内无食物,血糖的来源只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3.由于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入T淋巴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  )‎ A.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功能 B.只是细胞免疫功能 C.主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 D.只是体液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体液免疫过程为:‎ 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能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功能,A正确;‎ B、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不只是细胞免疫功能,B错误;‎ C、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功能,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C错误;‎ D、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患者遭受破坏的不只是体液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明确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且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再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14.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  )‎ 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答题.‎ ‎ ‎ ‎15.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a~c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点之前;种群数量在c~e(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c点之后种群数量增长率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A错误;‎ B、c点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因此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开始,B错误;‎ C、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增长率为0,C正确;‎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开始才可能呈“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16.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C.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是鱼类捕捞、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错误;‎ B、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错误;‎ C、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接着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是鱼类捕捞的最佳时期,但虫害鼠害防止在在处之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1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分析表中数据: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 ‎【解答】解:A、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故A错误;‎ B、由表格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因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故B正确;‎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故C错误;‎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土壤动物群落及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 ‎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的概念.‎ ‎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解答】解:A、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B错误;‎ C、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要知道,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 ‎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完成碳循环 D.生物圈遭到严重破坏后,可以在人类积极干预下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故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少的能量,B错误;‎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错误;‎ D、生物圈遭到严重破坏后,将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0.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 B.该系统能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 C.生物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 D.生物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包括:‎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对寄住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3)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分为两种: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后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 ‎【解答】解:A、在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食物链进而又构成食物网,如:水草→鱼,水稻→虫→鱼等,因此鱼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A正确;‎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条渠道进行的,B正确;‎ C、生物间存在竞争(水稻与杂草等)捕食(虫与鱼)、寄生(水稻与病菌)、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等关系,C正确;‎ D、由于不同的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点评】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基本知识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运用分析与归纳等方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表达有关生态学现象的能力,正确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生态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 ‎ ‎21.胡萝卜素的颜色和主要吸收光分别是(  )‎ A.蓝绿色和红光、蓝紫光 B.橙黄色和蓝紫光 C.黄色和蓝紫光 D.黄绿色和红光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色素种类 颜色 含量 吸收光谱 主要功能 化学性质 定性滤纸条上显现的色素层析图谱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①橙黄色 蓝紫光 吸收、传递光能 ‎①四种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②叶绿素的化学性质没有类胡萝卜素稳定,其合成易受温度、光照和Mg等的影响 叶黄素 黄色 较多 ‎②黄色 吸收、传递光能 叶 绿 素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③蓝绿色 蓝紫光 红橙光 少数吸收、转化光能;‎ 大多数吸收、传递光能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少 ‎④黄绿色 吸收、传递光能 ‎【解答】解:胡萝卜素为橙黄色,其主要吸收蓝紫光.‎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 ‎ ‎22.如图为植物新陈代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光反应,过程②表示暗反应 B.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中,每一阶段都有ATP和热能的产生 C.过程②需要NADPH和ATP提供还原性氢和能量 D.过程④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等部位;但在有光的情况下一般不发生在叶绿体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④表示ATP水解,其释放的能量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中①表示光反应阶段,过程②表示暗反应阶段,A正确;‎ B、图中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每一阶段都有ATP和热能的产生,B错误;‎ C、②暗反应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C正确;‎ D、④表示ATP水解,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等部位,在有光的情况下一般不发生在叶绿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考生要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题中①→④表示的生理过程,以及字母所表示物质;能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和物质变化;明确碳四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没有基粒,不能进行光反应阶段.‎ ‎ ‎ ‎23.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指(  )‎ A.染色体数加倍 B.同源染色体数加倍 C.染色单体数加倍 D.DNA数加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变化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即完成染色体的复制.‎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故A错误;‎ B、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使得同源染色体加倍,故B错误;‎ C、有丝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即0→4N,故C错误;‎ D、有丝分裂间期完成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使得DNA加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特点,要求学生了解染色体的组成和在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对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及DNA之间的关系及在有丝分裂中的数量变化应十分清楚.‎ ‎ ‎ ‎24.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2倍的时期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解: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正确;‎ D、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5.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细胞,但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但不同细胞可能含有相同的mRNA C.细胞分化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没有全能性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别.‎ ‎【解答】解:A、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不同细胞中因为某些功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含有相同的mRNA,B正确;‎ C、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正确;‎ D、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26.狗的卷毛对直毛为显性,为了判别一卷毛狗是杂合体还是纯合体,杂交试验应选用的另一亲本最好是(  )‎ A.纯合卷毛狗 B.直毛狗 C.杂合卷毛狗 D.以上三种均可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鉴别方法:‎ 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狗的卷毛(C)对直毛(c)是显性,卷毛狗的基因型可以是CC,也可以是Cc,所以要判断一只卷毛狗是否杂合,最好用测交法,即选用隐性个体直毛狗与它交配.如果后代出现直毛狗,则卷毛狗为杂合体;如果后代都是卷毛狗,则亲本卷毛狗很可能是纯合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应用,能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7.细胞分化过程的实质是(  )‎ A.DNA的复制并平均分配 B.产生控制新性状的基因 C.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D.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原因: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解答】解:A、细胞分裂的实质是DNA的复制并平均分配,A错误;‎ B、基因突变能产生控制新性状的基因,B错误;‎ C、细胞分化的结果使得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C错误;‎ D、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实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 ‎28.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本题借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的知识,考查了两种细胞的细胞器的分布特点,我们从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出发解决问题.‎ ‎【解答】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 B、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 D、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涉及到线粒体、核糖体、液泡、内质网、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分布,借此考查学生对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提升了我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难度不大.‎ ‎ ‎ ‎29.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 都能进行能量转换,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前者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后者来自光能;‎ 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此外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有基粒;‎ ‎(3)两者都含有磷脂(生物膜的主要成分)、DNA、RNA和多种酶,此外叶绿体中还含有光合色素.‎ ‎【解答】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A正确;‎ B、叶绿体中的ATP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无ATP的产生,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整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且都产生了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C错误.‎ D、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上的区别的理解.‎ ‎ ‎ ‎30.关于人体细胞内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TP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 B.它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ADP转变为ATP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 D.细胞内储有大量的ATP,以供生理活动的需要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解答】解:A、人体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大多数ATP是在线粒体中产生,A正确;‎ B、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ADP转变为ATP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能量的过程,C错误;‎ D、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速度很快,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明确该反应是不可逆的,但其中物质是可逆的,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40分)‎ ‎31.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图中①过程是 消化吸收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细胞 .‎ ‎⑥代表的物质是 肝糖原、肌糖原 .‎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 主动运输 .‎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胰高血糖素  和 肾上腺素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③表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的转化,④表示尿糖,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 ‎【解答】解:据图分析,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⑤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的场所是组织细胞.‎ ‎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非糖物质.‎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②肝糖原分解,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消化吸收,细胞 肝糖原、肌糖原 ‎(3)主动运输 ‎(4)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32.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如图所示模型来表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该生态系统中,由 A、B、C  构成生物群落.‎ 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光合  作用进入[ A ] 生产者  中,并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沿着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 ‎(4)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为 25a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能够吸收利用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因此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B1为初级消费者,B2为次级消费者,B3为三级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能够将遗体、粪便等分解为无机物.‎ ‎【解答】解:生物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A、B、C 构成生物群落.‎ 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 作用进入生产者 中,并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着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 ‎(4)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以能量传递率20%来计算,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为a÷20%÷20%=25a.‎ 故答案为:‎ A、B、C ‎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3)光合【A】生产者 含碳有机物 ‎(4)25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营养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 ‎ ‎33.孟德尔最早发现发生物遗传规律.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合理设计了实验程序,他以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测交等实验,按照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分析以下问题并在空格上填写相关内容:‎ 亲本DD×dd所产生的F1的表现型是 高茎 ,基因型是 Dd ,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 3:1 .‎ 针对F2呈现出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提出了假设.请从下列序号中选出假说的全部内容: ①②③④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通过测交实验,孟德尔成功地难了假说的正确性.下面是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请在空格上填写相关内容.‎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亲本DD×dd所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Dd,表现型是高茎,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3:1.‎ 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基因型为Dd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D和d;基因型为dd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即d;Dd表现为高茎,dd表现为矮茎,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1.‎ 故答案为:‎ 高茎 Dd 3:1 ‎ ‎①②③④‎ ‎(3)D、d、d 高茎 矮茎 1:1‎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