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9.0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选修) (解析版)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选修)‎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 D.人体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2.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细胞2也可能是淋巴细胞 C.液体b可能含有激素和血红蛋白 D.b中O2浓度比c中低 ‎3.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 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 D.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4.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5.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6.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7.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8.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9.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据图推断错误的是(  )‎ A.图1、2中的细胞b、d可以是同一种细胞 B.图1、3所示的方式不能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 C.图1、2、3所示方式的实现均需要受体参与 D.图1、2、3所示方式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B.在未授粉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获得无籽黄瓜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在番茄顶芽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两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示琼脂块放在两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直立生长、直立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1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 D.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13.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达K值时的种群密度 ‎14.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须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的关系 B.硅酸盐浓度高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 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1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B.利用粪便生产沼气,沼渣回田,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17.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④过程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8.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限制酶剪切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得到两个切口,有2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C.﹣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不同 D.T4DNA连接酶和E.coli DNA连接酶都能催化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的连接 ‎1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质粒必需有复制原点、起始密码、终止密码和标记基因 B.应用DNA探针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C.只要抗虫基因能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就能使之表达出抗虫性状 D.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变性、复性、延伸创造条件 ‎20.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 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 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C.传入神经末梢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是效应器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2.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 ‎ cm,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4μmol/L和16μ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取相同切段浸入其中,测得其生长量为bcm,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μmol/L C.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μmol/L D.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大于18μmol/L时,离体的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 ‎23.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C.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 D.若猫头鹰的能量来自兔,来自食虫鸟,则增重10克,至少需要消耗草750克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2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反转录技术获得人的β﹣珠蛋白基因 B.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密码子和标记基因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 ‎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回答有关问题:‎ ‎(1)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  、  ;写出通过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  .‎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  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与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相比,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  ,原因是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27.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 ‎(2)在图1的①﹣④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  (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主要场所是  .‎ ‎(3)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分别给甲、乙两人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和α﹣银环蛇毒疫苗,一段时间后测量他们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得到图2中的曲线a和b.再次给甲、乙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请在图中继续画出甲、乙两人的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4)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与下丘脑、垂体之间存在如右图所示的联系.据图3推知,物质C为  ,该调节过程说明内环境稳态依赖  调节机制.‎ ‎28.如图1表示伤害刺激下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图2为反射弧d结构的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反射弧中b、e结构的名称依次为  ,当b结构上的某区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 ‎(2)从图2可以看出未兴奋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这样可避免  ,当兴奋到达d结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引起突触后膜  ,使肌肉收缩.‎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4)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29.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 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  作用,而对矮生南瓜  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的特点.‎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能/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  型突变体.‎ ‎(4)图3表示两种南瓜茎中内源性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图中显示结果  (支持/不支持)上述推测.‎ ‎3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  ;②  .‎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  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31.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是鱼类等海洋生物的饵料,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UV﹣B)辐射量的影响.科学家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其结果如下:‎ 培养皿编号 UV﹣B辐射剂量(J/m2)‎ 小球藻相对增长率 A0‎ ‎0‎ ‎20×104‎ A1‎ ‎0.2‎ ‎27×104‎ A2‎ ‎0.8‎ ‎26×104‎ A3‎ ‎1.6‎ ‎14×104‎ A4‎ ‎2.2‎ ‎10×104‎ A5‎ ‎3.0‎ ‎6×104‎ 实验设计如下:‎ ‎(一)材料用具:含小球藻的培养液、紫外灯(产生UV﹣B)、培养箱、培养皿、固定液、显微镜等.‎ ‎(二)请你补充实验步骤:‎ ‎(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l、…A5,分别加入  .‎ ‎(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  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等量样液,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小球藻样品加9mL蒸馏水充分稀释后,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现观察到图中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小球藻50个,则上述1mL样品中约有菌体  个.‎ ‎(四)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 ‎(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  .‎ ‎(2)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  .‎ ‎(3)若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稳定在8×106个/mL,则A0中小球藻数量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  .‎ ‎(4)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2.回答下列有关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1)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  结构.湿地核心区内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生物对  的利用效率.‎ ‎(2)从 2016 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下降.‎ ‎(3)随着环境变化,该湿地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灌木和乔木,这种现象属于  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  .‎ ‎(4)图1表示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其中  (填字母)是消费者,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图1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图2为该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由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 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c表示  ,图2中由a流入d的能量应归入图1中  (用图1的字母和箭头表示)的能量内.‎ ‎33.如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限制酶 MseⅠ PstⅠ EcoRⅠ SmaⅠ XmaⅠ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1)限制酶SmaⅠ和XmaⅠ作用的不同点是  .‎ ‎(2)图2中的目的基因D需要使用  剪切才能获得,因而需要对图1所示的运载体进行改造,构建新的限制酶酶切位点,试帮助完成构建过程(填括号中物质的序号):首先用  处理质粒;然后用  处理质粒,使被切开的质粒末端连接上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再用  处理质粒,形成相应的限制酶酶切割位点,它可被  识别.(构建需要的所有条件如下:①EcoRⅠ②MseⅠ③PstⅠ④DNA连接酶⑤DNA聚合酶)‎ ‎(3)检测筛选是一个重要步骤,图3表示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方法与培养方法,以检测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大肠杆菌,培养基除了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成分外,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还含有  和  .从筛选结果分析,含目的基因的是  (填图中编号)菌落中的细菌.‎ ‎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选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B.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 D.人体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解答】解:A、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分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主要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D错误.‎ 故选:D.‎ ‎ ‎ ‎2.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细胞2也可能是淋巴细胞 C.液体b可能含有激素和血红蛋白 D.b中O2浓度比c中低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由图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细胞1为淋巴细胞,细胞2为血细胞,细胞3是组织细胞.‎ ‎【解答】解:A、血浆b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淋巴最终注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可以在血浆中存在,故细胞2也可能是淋巴细胞,B正确;‎ C、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再血浆中,C错误;‎ D、血浆中的O2可以扩散进入组织液,而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故b中O2浓度比c中高,D错误.‎ 故选:B.‎ ‎ ‎ ‎3.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 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 D.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解答】解:A、胰岛素属于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不参与代谢的过程,A错误;‎ B、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相互拮抗,B正确;‎ 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可以升高血糖,C正确;‎ D、血糖过低时,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D正确.‎ 故选:A.‎ ‎ ‎ ‎4.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故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故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在整个段时间内,酶活性基本不变;故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 ‎ ‎5.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后与抗体结合.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也不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解答】解:A、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A正确;‎ B、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故B错误;‎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的是效应B细胞,故C错误;‎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比普通的T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D错误.‎ 故选:A.‎ ‎ ‎ ‎6.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过敏反应为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故选:D.‎ ‎ ‎ ‎7.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是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图梳理涉及的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结合问题具体内容进行解答.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bcd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结构乙为神经垂体,A正确;‎ B、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 故选:D.‎ ‎ ‎ ‎8.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B.‎ ‎ ‎ ‎9.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据图推断错误的是(  )‎ A.图1、2中的细胞b、d可以是同一种细胞 B.图1、3所示的方式不能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 C.图1、2、3所示方式的实现均需要受体参与 D.图1、2、3所示方式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示,图1表示体液调节,图2表示神经调节,图3表示细胞间通过糖蛋白进行信息交流.‎ ‎【解答】解:A、图1表示体液调节,图2表示神经调节,同一个细胞可以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A正确;‎ B、图1表示体液调节,图3表示细胞间通过糖蛋白进行信息交流.图1、3所示的方式可以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如抗原呈递就是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如图3;抗体分泌后,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输到抗原所在部位,可抗原结合,B错误;‎ C、体液调节,靶细胞表面有信息分子的受体,神经调节突触后膜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两细胞直接接触,需要糖蛋白做受体,C正确;‎ D、图1、2、3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使多细胞生物体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D正确.‎ 故选:B.‎ ‎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B.在未授粉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获得无籽黄瓜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以在番茄顶芽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脱落酸处理,可以促进休眠,A错误;‎ B、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可以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因此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C正确;‎ D、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A.‎ ‎ ‎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两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示琼脂块放在两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直立生长、直立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 ‎【解答】解: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乙,②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乙,②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D.‎ ‎ ‎ ‎1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 D.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先振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A错误;‎ B、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错误;‎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C正确;‎ D、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D错误.‎ 故选:C.‎ ‎ ‎ ‎13.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达K值时的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密度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主要由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错误;‎ B、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是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故选:D.‎ ‎ ‎ ‎14.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须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的关系 B.硅酸盐浓度高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 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考点】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据图分析,星杆藻和针杆藻生活在同一环境,为争夺阳光和硅酸盐而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得星杆藻被淘汰;调查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和藻类等采用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 ‎【解答】解:A、星杆藻和针杆藻生活在一起,一方种群数量稳定,一方种群数量趋于消失,属于竞争关系,故A错误;‎ B、随着时间的增加,硅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在此过程中星杆藻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硅酸盐浓度低时针杆藻生存能力强,故B错误;‎ C、据图硅酸盐浓度高时针杆藻种群数量增加,生存能力强,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强,故C错误;‎ D、调查单细胞藻类的种群密度,可用显微镜镜检,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故D正确.‎ 故选:D.‎ ‎ ‎ ‎1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题图: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开始时物种丰富度较高,因此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如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此时演替;乙开始时物种丰富度为0,因此乙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 ‎【解答】解:A、甲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故A正确;‎ B、甲属于次生演替、乙属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故B正确;‎ C、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在不断发生改变,甲中①、②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故C错误;‎ D、在适宜条件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森林,故D正确.‎ 故选C.‎ ‎ ‎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B.利用粪便生产沼气,沼渣回田,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B、利用粪便生产沼气,沼渣回田,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 ‎ ‎17.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④过程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2、分析题图: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④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⑤⑧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是消费者摄食,⑦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解答】解:A、自然界中④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 D、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 ‎ ‎18.下列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限制酶剪切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得到两个切口,有2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C.﹣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不同 D.T4DNA连接酶和E.coli DNA连接酶都能催化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的连接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注意:用限制酶切割DNA时,每切开一个切口需要水解两个磷酸二酯键.‎ ‎2、DNA连接酶:‎ ‎(1)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类: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解答】解:A、用限制酶剪切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时得到两个切口,有4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A错误;‎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B正确;‎ C、﹣CATG↓﹣和﹣G↓GATCC﹣序列被限制酶切出的黏性末端碱基数相同,都是4个,C错误;‎ D、T4DNA连接酶和E.coli DNA连接酶都能催化黏性末端的连接,只有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D错误.‎ 故选:B.‎ ‎ ‎ ‎1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质粒必需有复制原点、起始密码、终止密码和标记基因 B.应用DNA探针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C.只要抗虫基因能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就能使之表达出抗虫性状 D.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变性、复性、延伸创造条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载体质粒必需有复制原点、起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A错误;‎ B、应用DNA探针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表达的转录过程,但不能检测其表达的翻译过程,B错误;‎ C、抗虫基因能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并不意味着其能成功表达,C错误;‎ D、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变性、复性、延伸创造条件,D正确.‎ 故选:D.‎ ‎ ‎ ‎20.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 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 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D.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考点】蛋白质工程.‎ ‎【分析】‎ ‎1、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蛋白质工程的过程:(1)根据中心法则逆推以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2)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 ‎3、蛋白质工程的应用:(1)通过改造酶的结构,有目的地提高酶的热稳定性;(2)生物工程制药.‎ ‎【解答】解:A、蛋白质工程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A正确;‎ 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B错误;‎ C、蛋白质工程可以定向改造蛋白质,也能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技术,C正确;‎ D、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的第二代基因工程,D正确.‎ 故选:B.‎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C.传入神经末梢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是效应器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BD.‎ ‎ ‎ ‎22.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 cm,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4μmol/L和16μ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取相同切段浸入其中,测得其生长量为bcm,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μmol/L C.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μmol/L D.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大于18μmol/L时,离体的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为 4 µmol/L 或 µmol/L.‎ ‎【解答】解:A、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A错误;‎ B、若 b>a,则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为 16 µmol/L,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B正确;‎ C、当将该浓度稀释一半后,茎段的生长量 a>b,则从曲线图中分析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浓度应为 4 µmol/L,C正确;‎ D、从图示中无法判断 18 μ mol•L﹣1 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段生长的作用效果,所以此浓度的生长素有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可能起到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CD.‎ ‎ ‎ ‎23.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C.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 D.若猫头鹰的能量来自兔,来自食虫鸟,则增重10克,至少需要消耗草750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植物激素的作用;群落的结构特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图解,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解答】解:A、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错误;‎ B、草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 C、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猫头鹰的能量来自兔,来自食虫鸟,则增重10克,至少需要消耗草(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10×+10×=750克,D正确.‎ 故选:D.‎ ‎ ‎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D正确.‎ 故选:BD.‎ ‎ ‎ ‎2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反转录技术获得人的β﹣珠蛋白基因 B.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密码子和标记基因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可利用反转录技术人工合成获得人的β﹣珠蛋白基因,A正确;‎ B、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 C、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C正确;‎ 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D正确.‎ 故选:ACD.‎ ‎ ‎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回答有关问题:‎ ‎(1)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 神经递质 、 胰高血糖素 ;写出通过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 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 (葡萄糖)转运蛋白 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 蛋白质、糖原、脂肪 的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与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相比,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 轻 ,原因是 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 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结合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图解,考查人体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功能;能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解答】解:(1)由图可知,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的葡萄糖合成转化为糖原、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抗体1能破坏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可注射胰岛素治疗;抗体2能破坏胰岛素受体,但不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抗体1、抗体2导致的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2)(葡萄糖)转运蛋白 蛋白质、糖原、脂肪 ‎(3)轻 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自身免疫 ‎ ‎ ‎27.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吞噬细胞 ,物质A是 淋巴因子 .‎ ‎(2)在图1的①﹣④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 ④ (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主要场所是 内环境(血浆) .‎ ‎(3)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分别给甲、乙两人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和α﹣银环蛇毒疫苗,一段时间后测量他们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得到图2中的曲线a和b.再次给甲、乙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请在图中继续画出甲、乙两人的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4)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与下丘脑、垂体之间存在如右图所示的联系.据图3推知,物质C为 生长激素 ,该调节过程说明内环境稳态依赖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机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分析图1: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 ‎(2)图甲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其与抗原(α银环蛇毒)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3)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抗体的数量多,因此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3,则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如图:‎ ‎. ‎ ‎(4)免疫细胞与下丘脑、垂体之间存在如右图所示的联系.据图3推知,物质C为生长激素.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 ‎(2)④内环境(血浆)‎ ‎(3)如图 ‎(4)生长激素 神经﹣体液﹣免疫 ‎ ‎ ‎28.如图1表示伤害刺激下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图2为反射弧d结构的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反射弧中b、e结构的名称依次为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当b结构上的某区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 ‎(2)从图2可以看出未兴奋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这样可避免 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当兴奋到达d结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引起突触后膜 兴奋 ,使肌肉收缩.‎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大脑皮层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4)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 ,直接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b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a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效应器.图2表示反射弧d突触结构的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图1中b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传出神经,当b突触上的某区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从图2可以看出未兴奋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这样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当兴奋到达d突触结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使肌肉收缩.‎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外负内正 ‎(2)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兴奋 ‎(3)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4)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 ‎ ‎29.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处理前后 的长度,并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平均值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 促进伸长 作用,而对矮生南瓜 几乎无(无) 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两重性(双重性) 的特点.‎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不能 (能/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 激素不敏感型 型突变体.‎ ‎(4)图3表示两种南瓜茎中内源性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图中显示结果 支持 (支持/不支持)上述推测.‎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图1、2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 ‎【解答】解:(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堆植物的影响,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作相互对照,计算结果时需要计算平均值,以防个别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 ‎(2)由图1正常植株用赤霉素处理以后茎伸长,说明赤霉素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2图生长素图象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3)由图1、2可知,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 ‎(4)从图3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相差不大,该结果不支持上述推测.‎ 故答案为:‎ ‎(1)处理前后 平均值 ‎(2)促进伸长 几乎无(无) 两重性(双重性)‎ ‎(3)不能 激素不敏感型 ‎ ‎ (4)支持 ‎ ‎ ‎3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 样方法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 随机取样 ;② 样方大小适宜 .‎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理想 ‎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n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 D 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分析,甲图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将增加.‎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解答】解:(1)为确定放牧量,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或取足够多的样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 ‎ ‎ ‎31.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是鱼类等海洋生物的饵料,其生长状况受紫外线B波段(UV﹣B)辐射量的影响.科学家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其结果如下:‎ 培养皿编号 UV﹣B辐射剂量(J/m2)‎ 小球藻相对增长率 A0‎ ‎0‎ ‎20×104‎ A1‎ ‎0.2‎ ‎27×104‎ A2‎ ‎0.8‎ ‎26×104‎ A3‎ ‎1.6‎ ‎14×104‎ A4‎ ‎2.2‎ ‎10×104‎ A5‎ ‎3.0‎ ‎6×104‎ 实验设计如下:‎ ‎(一)材料用具:含小球藻的培养液、紫外灯(产生UV﹣B)、培养箱、培养皿、固定液、显微镜等.‎ ‎(二)请你补充实验步骤:‎ ‎(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l、…A5,分别加入 等量含小球藻的培养液 .‎ ‎(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 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 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一段时间后,取出A0~A5,分别吸取等量样液,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 ‎(三)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小球藻样品加9mL蒸馏水充分稀释后,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现观察到图中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小球藻50个,则上述1mL样品中约有菌体 2.5×107 个.‎ ‎(四)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 ‎(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 0.2J/m2和0.8J/m2 .‎ ‎(2)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 减少实验误差 .‎ ‎(3)若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稳定在8×106个/mL,则A0中小球藻数量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 4×106个/mL .‎ ‎(4)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UV﹣B辐射量对小球藻生长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UV﹣B辐射量,因变量是小球藻的数量.‎ 分析表格: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辐射量为0.2J/m2和0.8J/m2时能促进小球藻生长,而辐射量到达1.6J/m2后,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解答】解:(二)(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A0、Al、…A5,分别加入等量含小球藻的培养液.‎ ‎(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三 )观察到图中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小球藻50个,则上述1mL样品中约有菌体50×5×104×10=2.5×107个.‎ ‎(四)(1)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0.2 J/m2和0.8 J/m2.‎ ‎(2)A0培养皿的辐射量为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B0~B5,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将A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106个/ml,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106个/ml.当种群密度为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A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106个/ml.‎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故答案为:‎ ‎(二)(1)等量含小球藻的培养液 ‎(2)辐射量为0、0.2、0.8、1.6、2.2和3.0(J/m2)‎ ‎(三 )2.5×107‎ ‎(四)(1)0.2 J/m2和0.8 J/m2 (2)减少实验误差 (3)4×106个/mL ‎(4)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 ‎ ‎ ‎32.回答下列有关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1)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湿地核心区内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生物对 阳光等资源 的利用效率.‎ ‎(2)从 2016 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下降.‎ ‎(3)随着环境变化,该湿地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灌木和乔木,这种现象属于 次生 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 复杂 .‎ ‎(4)图1表示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其中 B、C (填字母)是消费者, A、D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图1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 ;图2为该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由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 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c表示 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图2中由a流入d的能量应归入图1中 A→D (用图1的字母和箭头表示)的能量内.‎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分析图1: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分析图2:a由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表示被分解者利用,e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f 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解答】解:(1)题干中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核心区内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生物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2)从 2016 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这会导致物种单一化,使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3)该湿地的起始条件不为零,其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4)图1中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图1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图2为该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由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 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图2中由a流入d的能量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应归入图1中A→D的能量内.‎ 故答案为:‎ ‎(1)水平 阳光等资源 ‎ ‎(2)抵抗力 ‎ ‎(3)次生 复杂 ‎(4)B、C A、D 20% 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A→D ‎ ‎ ‎33.如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限制酶 MseⅠ PstⅠ EcoRⅠ SmaⅠ XmaⅠ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1)限制酶SmaⅠ和XmaⅠ作用的不同点是 切割位点不同 .‎ ‎(2)图2中的目的基因D需要使用 MetⅠ和PstⅠ 剪切才能获得,因而需要对图1所示的运载体进行改造,构建新的限制酶酶切位点,试帮助完成构建过程(填括号中物质的序号):首先用 ① 处理质粒;然后用 ⑤ 处理质粒,使被切开的质粒末端连接上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再用 ④ 处理质粒,形成相应的限制酶酶切割位点,它可被 ② 识别.(构建需要的所有条件如下:①EcoRⅠ②MseⅠ③PstⅠ④DNA连接酶⑤DNA聚合酶)‎ ‎(3)检测筛选是一个重要步骤,图3表示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方法与培养方法,以检测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大肠杆菌,培养基除了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成分外,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还含有 四环素 和 青霉素 .从筛选结果分析,含目的基因的是 4、6 (填图中编号)菌落中的细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表格:限制酶Sma I的识别序列是CCCGGG,在C和G之间切割;限制酶Xma I的识别序列是CCCGGG,在第一个C和第二个C之间切割.‎ 分析图1、图2:质粒只有EcoR I酶和Pst I酶的识别位点,外源DNA分子含有Mse I酶、EcoR I酶和Pst I酶识别位点,且切割获得目的基因需要Mse I酶和Pst I酶.‎ 分析图3:质粒上含有两个抗性基因,即四环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对质粒进行改造时,已将青霉素抗性基因破坏,所以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但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存.‎ ‎【解答】解:(1)分析表格可知,限制酶SmaⅠ和XmaⅠ作用的切割位点不同.‎ ‎(2)分析图解可知,图2中的目的基因D需要使用MetⅠ和PstⅠ剪切才能获得,因而需要对图1所示的运载体进行改造,对质粒改造使,需构建新的限制酶酶切位点.首先用①EcoRⅠ处理质粒;然后用⑤DNA聚合酶处理质粒,使被切开的质粒末端连接上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再用④DNA连接酶处理质粒,形成了的限制酶酶切割位点,这样它可被②MetⅠ识别.‎ ‎(3)由图可知,质粒上含有两个抗性基因,即四环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对质粒进行改造时,已将青霉素抗性基因破坏,所以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但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存.所以图中培养基除了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成分外,培养基A和培养基B分别还含有四环素和青霉素,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生存,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存的4和6菌落就是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 故答案为:‎ ‎(1)切割位点不同 ‎(2)MetⅠ和PstⅠ①⑤④②‎ ‎(3)四环素 青霉素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