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生物 试卷
一、选择题
1.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组织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项正确;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意义。
3. 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知,血浆中的水来自淋巴和组织液,另外通过消化道吸收的水也会进入血浆,本题答案为D。
考点:内环境成分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熟悉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另外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要忽略消化道的消化吸收。
4.反射弧的组成不包括
A. 感受器 B. 中枢神经 C. 神经中枢 D. 传出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射弧的组成成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但是不包括中枢神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反射弧的五个组成成分,识记五个组成成分的名称,注意区分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淋巴管堵塞会导致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使得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组织水肿的原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A. 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B. 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
C. 排出人体过多的细胞代谢废物 D. 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如下: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当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因此其生理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不至于让体内的渗透压过低,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过程,明确大量饮水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为了排出多余的水分,则排尿量也增加。
7.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 B. 唾液淀粉酶 C. 氨基酸 D. 呼吸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唾液淀粉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氨基酸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8.分析下面有关人体内部分体液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B与淋巴细胞之间不能进行物质交换
B. 人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C
C.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大于A+B+C
D. 淋巴管阻塞时,图中的C增加导致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组织液,B表示淋巴,C表示血浆,D表示细胞内液,其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为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详解】图中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可以与淋巴细胞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细胞内液,图中的D,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内液含量大于细胞外液,即D的含量大于A+B+C,C正确;淋巴管阻塞时,图中的A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四种成分之间的箭头关系,判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成分的名称,进而确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9.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这是由于
A. K+外流 B. Na+外流 C. K+内流 D. Na+内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注意区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的不同,前者是钾离子外流,后者是钠离子内流。
10.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参与体温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与生物节律性有关;④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包括产热中枢和散热中枢,①正确;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下丘脑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②错误;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性有关,③正确;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④错误。因此,关于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③,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与识记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几种作用,明确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1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 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C. 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D. 无感觉,但能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由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无损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由于传出神经损伤,不能传导兴奋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部位受到损伤判断是否有感觉或者反应。
1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人被尖锐物体刺到产生痛觉时,大脑皮层是效应器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 所有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详解】当人被尖锐物体刺到产生痛觉时,大脑皮层是神经中枢,A错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般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也可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B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是前者属于反射,后者不属于反射,C正确;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可以位于脊髓,也可以位于大脑皮层、脑干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成分以及每一个成分的功能,明确感觉产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且感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活动,因为其反射弧不完整。
13.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或再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来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
B. 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
C. 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乙中的兴奋不一定能够传递到甲,B错误;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综合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 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 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D. 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答案】C
【解析】
静息状态下,膜外电位为正,如图4所示;在a点左侧刺激,兴奋先传到a点,a点的膜外电位变为负,a点与b点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方向如2所示;当兴奋传到a点和b点之间时,a点与b点之间不形成局部电流,如图4所示;当兴奋传到b点时,b点膜外电位为负,a点与b点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方向如3所示;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A项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与在a点左侧刺激看到的现象相反,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B项正确;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兴奋先传到a点,后传到b点,指针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C项错误;在a、b两点中央刺激,兴奋同时传到a点和b点,指针不发生偏转,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D项正确。
15.某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受损伤
A. W区 B. V区 C. H区 D. S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详解】W区即书写中枢受损时症状为不会写字,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得该症状,A
错误;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B错误;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16.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 共存的递质可能起相同作用,也可能起相反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神经递质位于神经元细胞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所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也有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与多种神经递质结合,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因此共存的递质可能起相同作用,也可能起相反作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
17.关于神经中枢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 大脑皮层中存在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多个中枢
C. 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低级中枢
D.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其活动不受大脑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A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存在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多个中枢,B正确;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但其活动受大脑高级中枢的影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明确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众多的神经中枢,分别管理着机体不同的器官,学习时要注意准确记忆。
18.以下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
D. 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C正确;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脑的高级功能,特别是区别与识记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形成的原因。
19.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B.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C.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会形成局部电流
D.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B正确;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①轴突--树突型和②轴突--胞体型,所以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可以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明确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
20.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刺激C处,兴奋由C→D要经过突触结构,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D点,但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E→F,也就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和过程。
2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豌豆的紫花和红花属于相对性状
B. 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都表现为隐性性状
C. 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人工授粉前后都需要套袋
D. 纯合体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母本在做杂交实验时要在雄蕊没成熟前去掉雄蕊,留下雌蕊,且授粉前后都需要套袋,以防止异花传粉。
【详解】豌豆的红花与豌豆的紫花是豌豆花的不同颜色,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显性性状,如Aa,B错误;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进行杂交实验前后都需要套袋,以防止异花传粉,C正确;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豌豆的杂交试验的过程、相对性状等知识点,明确含有隐性基因的个体可能同时含有显性基因,表现为显性性状。
22. 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纯合体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
A. 3/4 B. 1/4
C. 3/16 D. 1/16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后代有4个纯合子,在和AaBb的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中有1份,故是1/4,故B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3.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着丝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B.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
C.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D.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A错误;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也减半,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减数分裂过程,并掌握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的相关变化,注意区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
24.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B. 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4个DNA分子
C. 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酶的作用是促进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促进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的酶是DNA聚合酶,A错误;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2个DNA分子,B错误;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并不是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才开始DNA复制的,C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复制方式的场所、时期、条件、结果和特点等,注意区分DNA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
25.下列细胞中最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是
A. 正在分裂的蛙红细胞 B. 人神经细胞
C. 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 D. 蛙的受精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正在分裂的蛙红细胞和精原细胞中遗传物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AC正确;人神经元细胞属于成熟的细胞,不再分裂,故最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蛙的受精卵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的时候,即容易发生在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细胞中。
26.下列哪种遗传病的发病概率大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A. 男性中血友病患者 B. 女性中苯丙酮尿症患者
C. 男性中猫叫综合征 D. 女性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血友病患者的发病概率等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A错误;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错误;猫叫综合征为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没有具体的发病率,C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大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各种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一定是n/2个
B. 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其中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作用,不同细胞时期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详解】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的无效片段和基因的非编码区等是不转录的,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个,A错误;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基因是选择表达的,因此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B
正确;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分别催化DNA复制和转录过程,C错误;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综合性考查,对于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不定向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以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自然选择。
29.下图表示培育高品质小麦的几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快速获得纯合子
B. 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C. YYyyRRrr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二倍体
D. 图中的育种方法有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a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以快速获得纯合子,A项正确;b
过程可以通过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项正确;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C项错误;图中的育种方法有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D项正确。
30.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16
C. 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
D. 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亲代是都是长翅,子代出现残翅,所以双亲为杂合,即Bb×Bb,只考虑翅形,子代出现残翅的概率为1/4,而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则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1/2为残翅,说明亲本雌蝇为XRXr,雄蝇为XrY,因此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A正确;已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则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3/4×1/2=3/8,B错误;雌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都占1/2,C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也是bbXrXr,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单独考虑两对相对性状,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判断亲本的相关基因型,并对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进行预测。
二、非选择题
31.血浆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下降”),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下降”)。
(3)正常人体内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________等离子有关。
(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
(5)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浆 (2). 增加 (3). 下降 (4). 7.35-7.45 (5). HCO3-、HPO42- (6). 10 (7).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分析】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详解】(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增多,导致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由于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O3-、HPO42-等,所以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一般维持在7.35-7.45左右。
(4)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需要经过5×2=10层磷脂分子。
(5)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水盐平衡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明确水分子总是从低渗透压的溶液向髙渗透压的溶液渗透,且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32.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______(细胞器)有关。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这种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能 (3). 高尔基体 (4). 胞吐 (5). 兴奋 (6).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E为ATP,B为ADP和Pi,A-C为乙酰胆碱。在突触前膜内,C与线粒体产生的ATP合成A-C(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被D酶水解产生C和A,然后C进入突触前膜继续合成乙酰胆碱。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酰胆碱在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除了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解前膜通过胞吐的作用释放到突出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A-C通过这种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不能被水解,导致A-C不断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分析A-C的合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以及被灭活被再利用的过程,明确A-C若不能被水解,则狐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