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0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1.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 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 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后,视野变暗 D. 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 ‎【详解】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错误; B、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 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后,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C正确; D、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相关操作;明确高倍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2.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DNA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空间结构 B. ATP由一分子腺苷、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 C. 蛋白质是所有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 D. 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Mg参与叶绿素的组成,Fe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2、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 ‎【详解】A、不同生物DNA的区别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分子磷酸组成,一分子腺苷包括一分子核糖和一份子腺嘌呤,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蛋白质是所有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C正确; D、Mg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DNA、ATP、蛋白质和元素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3.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大豆种子研磨滤液呈紫色 B. 蛋白质检测实验最好在三种材料中选用花生 C. 三种种子都常用来榨食油 D. 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氧气量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小麦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少,所以小麦适宜用来做成面粉,但不适宜做成榨食油;大豆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最后是脂肪,适宜用作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材料,也可以用来做成榨食油;花生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肪,适宜用来做成榨食油。‎ ‎【详解】A、由图可知大豆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正确; B、蛋白质检测实验最好选用大豆作为材料,B错误; C、小麦的脂肪含量较低,不能用来做成榨食油,C错误; D、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不同,其中脂肪需要的O2量最多,淀粉需要的O2量最少,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首先要求考生分析柱形图,明确小麦、大豆、花生中三种化合物的含量;熟记蛋白质的检测试剂及颜色反应。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不同化合物中C、H、O的比例,再作出判断。‎ ‎4.噬藻体是一种能感染蓝藻的病毒。它能在蓝藻细胞中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藻体。下列关于噬藻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藻体不能独立生活,不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不是生物 B. 噬藻体和蓝藻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C. 噬藻体的核酸中只有4种核苷酸 D. 组成噬藻体和蓝藻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噬藻体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不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但属于生物,A错误; B、噬藻体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B错误; C、噬藻体只有一种核酸,因此其核酸中只有4种核苷酸,C正确; D、组成噬藻体和蓝藻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 下列结构或物质中不含核糖的是(  )‎ A. HIV B. 核糖体 C. ATP D. T2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T2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不含核糖。故选D。‎ ‎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发菜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的分布 B. 肌肉细胞中的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 C. 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观察到染色体,而乳酸菌细胞中只能观察到染色质 D. 细胞膜、细胞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并不都是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发菜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B、溶酶体不能合成水解酶,水解酶属于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染色质,C错误; D、细胞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转运RNA,D正确。 故选D。 【点睛】‎ ‎7.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胰腺细胞,下列细胞器中最先检测到放射性信号的是( )‎ A. 线粒体 B. 高尔基体 C. 细胞核 D. 内质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把胰腺细胞培养在含某种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中,最初培养基中被标记的氨基酸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之后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故选D。在加工、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是供能的作用,不会首先出现放射性,A错误;高尔基体在内质网之后才出现放射性,B错误;细胞核不属于细胞核,C错误。‎ ‎【点睛】熟悉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8.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下列各项不会上升的是 ( )‎ A. 线粒体的数量 B. 自由水的含量 C. 核DNA的数量 D. 核糖体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消耗的能量上升,线粒体的数量增加,A错误;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上升,B错误;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没有DNA的复制,核DNA的数量不变,C正确;代谢旺盛的细胞中,需要更多的酶,所以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的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对代谢旺盛细胞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联系线粒体、核糖体的功能以及自由水与代谢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本题。‎ ‎9.对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滤纸条上没有任何色素,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色素的分离选用的滤纸条干燥且要剪去两个角,有利于分离后的色素带的整齐美观。‎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只含有叶绿素 D.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黄化叶片缺少叶绿素,但含有类胡萝卜素,因此用其作为实验材料时可见到两条色素带,A错误; B、色素的分离选用的滤纸条干燥且要剪去两个角,防止边缘色素带扩散过快,有利于分离后的色素带的整齐美观,B正确;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大于类胡萝卜素,C错误; D、胡萝卜素在滤纸上扩散的最远,是因为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 如图是某种细菌内发生的生化反应,据此判断其新陈代谢类型是( )‎ A. 自养厌氧型 B. 异养厌氧型 C. 自养需氧型 D. 异养需氧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铁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FeSO4氧化为Fe2(SO4)3‎ ‎,并利用这一过程所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故铁细菌为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故同化作用属于自养型,又该过程需氧气,故异化作用为需氧型.‎ 故选C.‎ 考点:化能合成作用.‎ ‎11.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适合无氧呼吸、进行剧烈运动。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 ‎①酒精 ②乳酸 ③CO2 ④H2O ⑤ATP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ATP,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ATP;人体白肌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故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②乳酸、③CO2、④H2O、⑤ATP,所以D正确,ABC错误。‎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名师点睛】走出细胞呼吸认识上的四个误区:‎ ‎(1)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 ‎①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 ‎(2)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 ‎(3)人体内产生的CO2只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人无氧呼吸产物的是乳酸,无CO2。‎ ‎(4)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的量≠产生CO2的量。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含H量高,因此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大于产生CO2的量。‎ ‎12.下图为真核细胞内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①、②过程进行的场所一定不同 B. 只有①过程有ATP生成 C. ①、②过程一定都有[H]生成 D. 图示①②过程中没有氧气的消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详解】A、无氧呼吸过程,①:在细胞质的基质中,②:在细胞质的基质中,A错误; B、若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有ATP生成,若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无ATP生成,B错误;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H],C错误; D、该图表示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没有氧气的消耗;如果表示有氧呼吸,在第一、二阶段也没有氧气的消耗,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掌握无氧呼吸作用的两个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水解淀粉酶的酶是蛋白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2、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例如,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催化淀粉分解,但是到了胃中就成为胃蛋白酶的底物。 3、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使分子运动减弱,从而使酶和底物结合率降低,反应速率就降低,表现出酶活性降低,并没有破坏其结构,当温度回升时,仍然可以恢复期活性。‎ ‎【详解】A、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也有相同的酶,是细胞生命活动必须的酶,如细胞呼吸的酶,ATP合成酶等,A正确; B、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形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结构,B错误; C、酶作用原理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使得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 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则水解淀粉酶的酶是蛋白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作用本质、影响因素等知识,综合考查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14.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 动物—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A、B错;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呼吸作用,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对;蛋白质变性剂会破坏载体蛋白,降低运输速度,D错。‎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1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衰老的细胞中多种酶活性降低 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 科学家用干细胞体外培育出心脏用于器官移植,说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衰老的细胞中多种酶活性降低,B正确;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C正确; 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用干细胞体外培育出心脏用于器官移植,没有产生个体,不能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全能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16.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用澄清石灰水检测酒精的产生 B.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所做的实验,证明了叶绿体在光下产生了氧气 D. 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证实了自己对遗传因子传递规律所作假设的正确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 C、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所做的实验,证明了叶绿体在光下产生了氧气,C正确; D、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证实了自己对遗传因子传递规律所作假设的正确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光合作用发现史、孟德尔遗传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7.在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卵细胞膜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 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使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有: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传递信息,相互识别与结合,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卵细胞发生变化,阻止多精入卵,从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A、B、C错误。‎ ‎【点睛】1、病毒、病菌和一些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内,体现了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作用具有相对性。‎ ‎2、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是活细胞才具有的,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控制物质的出入。‎ ‎3、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分子的大小。‎ ‎18.下表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试剂 作用 实验目的 A 蔗糖溶液 处理洋葱鳞片外表皮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B 醋酸洋红 使染色体着色 观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C ‎8%盐酸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 NaOH 吸收CO2‎ 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因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但该实验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动态变化,B错误;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可用8%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C正确;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可用NaOH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B. 在果蝇所有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分子中、原核细胞的拟核和质粒上都有基因,A错误;‎ B、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而在配子中是成单存在的,B错误;‎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D。‎ ‎20.基因型为EeXBX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名称和基因型种类是 A. 卵细胞:EXB、eXB、Exb、eXb B. 卵细胞:EXB、eXb C. 精子:EXB、eXB、Exb、eXb D. 精子:EXB、eXb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性染色体组成判断出该个体的性别,并能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判断出该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 根据基因型可知该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XX,故该个体为雌性,因此其产生的配子为卵细胞,不可能产生精子,C、D错误;由基因型可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故基因型为EeXBXb的个体,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含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即EE与ee分离、XBB与Xbb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故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染色单体)的基因型可能是EEXXBB、eeXBB、EExbb、eeXbb;每个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并平分到卵细胞和极体中,故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EXB、eXB、Exb、eXb ,A正确,B错误。‎ ‎21.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通过眼色就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杂交组合是()‎ A. 杂合红眼(♀)×红眼(♂)‎ B 白眼(♀)×白眼(♂)‎ C. 杂合红眼(♀)×白眼(♂)‎ D. 白眼(♀)×红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伴X显性遗传中,母本是隐性纯合子时雄性后代表现出隐性性状,父本是显性性状时雌性后代全部是显性性状。‎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都是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所以通过眼色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遗传规律和遗传方式的判断能力。‎ ‎22.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自然状态下产生子代中重组类型的比例是 A. 1/8 B. 27/256 C. 37/64 D. 27/6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豌豆只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 2、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这说明这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 3、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一株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自然状态下产生子代中亲本类型(A_B_C_)占3/4×3/4×/34=27/64,因此重组类型的比例是1−27/64=37/6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豌豆的特点,明确豌豆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掌握逐对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出亲本类型,再计算重组类型比较容易。‎ ‎23.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A. 1∶2∶1 B. 3∶2∶1 C. 3∶5∶1 D. 4∶4∶1‎ ‎【答案】B ‎【解析】‎ 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即AA占1/3,Aa占2/3,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株,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进行自交,则后代AA占1/3+2/3×1/4=3/6,Aa占2/3×1/2=2/6,aa占2/3×1/4=1/6,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3∶2∶1,故选B。‎ ‎24.根据下面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②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③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④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病的方法: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然后再判断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位置,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的儿子(父亲)都是患者,正常男性的母亲(女儿)都正常,X染色体是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正常。‎ ‎【详解】A、①双亲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因此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②双亲正常生有患病的儿子,且女儿没有患病,因此最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B正确; C、③父亲是患者,所生的3个女儿都是患者,母亲正常,2个儿子都正常,因此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正确; D、④中父亲是患者,其女儿正常,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的特点,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如图为真核生物体内不同化学元素组成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①是大分子化合物,则可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 B. 若②为储能物质,则可以是脂肪、淀粉和糖原 C. 若③是大分子且彻底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该化合物的种类有五种 D. 若①③共同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其只分布在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S,应该是蛋白质;②的组成元素是C、H、O,可能是糖类和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或ATP等。‎ ‎【详解】A、若①‎ 是大分子化合物,含有的元素是C、H、O、N、S,应为蛋白质,而细胞膜上载体是蛋白质,具有物质运输功能,A正确; B、若②为储能物质,则可以是脂肪、淀粉和糖原,B正确; C、若③为大分子且彻底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③为核酸,而核酸则有2种,即DNA和RNA,C错误; D、若①③共同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构成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只分布在细胞核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和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几种重要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能根据图解判断①②③可能对应的物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6.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A. 酵母菌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乳酸菌细胞 D.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一个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说明该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它的膜结构,由于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除细胞膜外,无其它的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故选C。‎ ‎2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纤维素组成的植物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B.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含有糖类、无机盐、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 C. 若把人的成熟红细胞离体培养在无氧环境中,将会影响红细胞对离子的吸收 D. 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A、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组成,A错误;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但不含光合色素,真核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B错误;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因此若把人的成熟红细胞离体培养在无氧环境中,不会影响红细胞对离子的吸收,C错误; D、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D正确。 故选D。‎ ‎28.下列有关颤藻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者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二者的细胞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H]和ATP C. 二者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 D. 二者的细胞光反应都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A、颤藻和黑藻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颤藻和黑藻的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H]和ATP,B正确; C、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膜,因此颤藻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C错误; D、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 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 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都是通过肽键链接 D.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A ‎【解析】‎ ‎【分析】‎ RNA分mRNA、tRNA、rRNA三种,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是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工具,rRNA组成核糖体;还有少数的RNA执行酶的功能。‎ ‎【详解】A、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单链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A正确; B、AD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是一个,B错误; C、血红蛋白肽链中连接氨基酸残基的是肽键,不同肽链之间不是通过肽键连接,C错误; D、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磷酸二酯键的作用是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0.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日本科学家大禹良典,以奖励他在阐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上的开拓性研究。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能体现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B. 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 C.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D. 溶酶体中没有分解SiO2的酶导致自噬过程异常,因此硅尘环境下工人易患硅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析题图可知,吞噬跑吞噬作用存在膜形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线粒体后,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线粒体功能退化,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减少。‎ ‎【详解】A、由题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存在膜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性,A错误;‎ B、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B正确;‎ C、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D、溶酶体中没有分解SiO2的酶导致自噬过程异常,因此硅尘环境下工人易患硅肺 ‎(1)图中自噬体是两层膜包裹着线粒体,若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自噬体由2层磷脂双分子组成.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所以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水解酶的 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形成产物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又被细胞利用,对细胞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的功能,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溶酶体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31.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用人体胃蛋白酶溶液与一定量的稀释鸡蛋清溶液混合,测得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中甲曲线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曲线70 min后,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B. 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和中性三组实验 C. 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结果与乙曲线一致 D. 形成乙曲线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应温度变为25 ℃,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和pH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 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当过酸、过碱、高温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低温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详解】A、甲曲线70分钟后,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已经分解完,A错误; B、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该设置多组接近最适pH的组别而且梯度差越小越准确,不能只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过碱或过酸可能导致酶变性失活),B错误; C、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胃蛋白酶已经失活,得不到与B曲线一致的曲线,C错误; D、有可能温度变到 25℃,影响了酶活性而形成B曲线,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32.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 B. pH较低时一定会降低酶的活性,但温度较低时则不一定会降低酶的活性 C. 在任何条件下,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一定比无机催化剂显著 D. 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少数酶化学本质是RNA,其合成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 B、不同的酶需要的pH值是不一样的,例如胃液呈酸性条件,胃蛋白酶在此活性较高,B错误; 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过高或者是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失去催化作用,C错误; D、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3.下列各项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当的是( )‎ A. 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 B. 阴雨天适当升高温室内的温度以增加产量 C. 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 D. 花盆中土壤需要及时松土 ‎【答案】B ‎【解析】‎ 晒干小麦种子可以减少其体内自由水的含量,使其呼吸作用强度降低,从而延长保存期限,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故A项不符合题意;阴雨天光合作用较弱,要降低室内温度,较少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才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以增加产量,B项符合题意;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酶的活性,这样可以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产量,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C项不符合题意;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松土透气,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D项不符合题意。‎ ‎34.梭菌毒素“Tpel”可使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而使该细胞凋亡。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研究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失活都通过破坏肽键来实现 B. “Tpel”能间接改变细胞内mRNA的种类 C.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细胞一定是癌细胞 D. 癌细胞被杀死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的,因此梭菌毒素“Tpel”可能会间接改变mRNA的种类,进而导致细胞凋亡。 2、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 3、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由题意可知,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能是梭菌毒素“Tpel”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A错误; B、“Tpel”通过间接改变细胞内mRNA的种类导致细胞凋亡,B正确; C、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细胞不一定是癌细胞,有可能是细胞的分化,C错误; D、癌细胞被杀死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变性的原因,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含义,细胞癌变的特点,区别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5.某班级为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用原生质层长度(b)与细胞长度(a)的比值(b/a)表示质壁分离程度,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浓度1可能是清水对照 B. NaCl溶液浓度从1至5逐渐升高 C. 浓度2已引起质壁分离 D. 外界溶液浓度越大,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详解】A、由于植物存在细胞壁,因此当植物吸水时,原生质层也不会大于细胞长度,而1中B/A值为1,表明植物不发生失水,因此外界溶液可能是清水,A正确; B、从1至5植物的B/A值逐渐变小,植物质壁分离程度越来越高,NaCl溶液浓度逐渐升高,B正确; C、浓度2中B/A值小于1,表明原生质层长度比细胞壁短,植物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 D、外界溶液浓度越大,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抗干旱的能力,某研究小组在水分充足、晴朗无风的夏日,得到了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日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8:00到10:00光合速率升高的原因有:‎ ‎①温度升高,光合作用酶活性增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导致12:00时光合速率出现低谷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填“光照强度”或“CO2浓度”)。‎ ‎(3)在14:00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叶绿体中[H]含量的变化是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为验证缺镁对海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A组)和缺镁培养液(B组),在特定条件培养海水稻,一定时间后检测其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结果为B组______A组(填“>”、“<”或“=”),说明缺镁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光强增大,光反应速率加快 (2). ③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加,暗反应速率加快(②③答案可互换) (3). 光照强度 (4). 减少 (5). < (6). 缺镁影响叶绿素合成,影响光反应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光合速率的曲线可以看出,在10:00左右时,光合速率相对量最大;但是在12:00时出现低谷,正常情况下这可能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的,但是此时的气孔导度最大,因此可排除二氧化碳的影响。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均在12:00时达到最高点。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之一,缺镁叶绿素含量少,吸收、传递、转化的光能少,因此光饱和点降低。‎ ‎【详解】(1)图中8:00到10:00光合速率升高,可能的原因有::①温度升高,光合作用酶活性增强,进而提高了光合速率;②‎ 光强增大,光反应速率加快,促进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③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加,暗反应速率加快,导致光合速率升高。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12:00时光合速率出现了低谷,而此时气孔导度最大,说明不是二氧化碳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3)在14:00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则生成的三碳化合物增加,导致消耗ATP和[H]增加,因此短时间内叶绿体中[H]含量减少。 (4)由于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影响叶绿素合成,影响光反应,因此A组光合速率大于B组(缺镁)。‎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需结合图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根吸水能力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形成新物种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理解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37.如图甲、乙、丙分别是不同的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 ‎(1)图甲的细胞①~⑤中,不是动物细胞的是_______;①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2)图丙中①→②可以用图乙中______段表示。,则图丙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3)图甲⑤中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_。‎ ‎【答案】 (1). ② (2). 体细胞 (3). 次级精母细胞 (4). AB (5). a (6). B、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属于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1)图甲的细胞①~⑤中,②细胞有细胞壁,无中心体,为植物细胞,其余细胞均为动物细胞;①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2)图丙中①→②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可以用图乙中AB段表示。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a。 (3)图甲⑤中的等位基因是B、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准确判断乙图各区段形成的原因及所处的时期;准确判断图丙中a、b和c的名称及各组所代表的时期。‎ ‎38.某贵宾犬的毛色有黑色、棕色和杏色,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B基因控制黑色,b基因控制棕色,E基因控制黑色与棕色的出现,基因型为ee时,毛色为杏色。多只纯合黑色贵宾犬与纯合杏色贵宾犬杂交,F1均表现为黑色,F1随机交配,F2中黑色:棕色:杏色=9:3:4。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亲本中黑色贵宾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中表现为棕色的个体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2)F1会产生__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2中纯合杏色贵宾犬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F2的黑色贵宾犬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4)某黑色贵宾犬与一棕色贵宾犬杂交,一胎产下了6只雌性和1只雄性贵宾犬,子代雌雄性别比例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BBEE (2). 2 (3). 4 (4).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 1/8 (6). 8/9 (7). 子代数量少,具有偶然性(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1)根据F1随机交配,F2中黑色:棕色:杏色=9:3:4,又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Ee,因此亲本贵宾犬的基因型分别为BBEE和bbee,F2中表现为棕色的个体共有2中分别为bbEe、bbEE。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1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 (3)F2中杏色贵宾犬_ _ee所占比例为1/4,纯合杏色贵宾犬(BBee、bbee)所占的比例为 1/8,F2的黑色贵宾犬(B_E_)9/16,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8/9。 (4)某黑色贵宾犬与一棕色贵宾犬杂交,一胎产下了6只雌性和1只雄性贵宾犬,子代雌雄性别比例不等的原因是子代数量少。‎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9.长久以来,乳酸都被视作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废物。然而,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乳酸不仅是无氧条件下的代谢产物,更可能是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同时,它还可能是癌细胞重要的直接营养来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在_________(填场所)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生成少量的ATP发生在其中的第______阶段。‎ ‎(2)研究人员系统的检测小鼠血液循环中不同代谢中间产物的水平,以衡量它们在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他们发现,部分中间产物转氨基后可以形成______(填“必需”或“非必需”)氨基酸。研究人员试图跟踪乳酸在代谢过程中的去向,可采用___________法。‎ ‎(3)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实验探究葡萄糖和乳酸中的哪一种是肺癌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现在实验室提供肺癌细胞和必备的实验材料,请你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2). 一 (3). 非必需; (4). 同位素标记 (5). 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 (6). 在适宜的条件下,用等量的、分别以葡萄糖和乳酸为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的肺癌细胞,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中肺癌细胞的数量(要体现出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空白对照组可设可不设)‎ ‎【解析】‎ ‎【分析】‎ ‎1、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 2、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详解】(1)人体细胞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的ATP发生在其中的第一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2)生物体内能合成的氨基酸叫做非必需氨基酸。研究人员试图跟踪乳酸在代谢过程中的去向,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3)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 (4)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实验探究葡萄糖和乳酸中的哪一种是肺癌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现在实验室提供肺癌细胞和必备的实验材料,在适宜的条件下,用等量的、分别以葡萄糖和乳酸为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的肺癌细胞,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中肺癌细胞的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识记原癌基因的主要作用,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