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两只白羊交配,其子代有白羊和黑羊两种表现型,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A. 显性遗传 B. 隐性遗传 C. 性状分离 D. 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两只白羊交配,其子代有白羊和黑羊两种表现型,这种不仅出现了亲本类型的性状,还出现了非亲本类型的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故选C。
2.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淀粉、纤维素和蔗糖的共同特征
A. 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B. 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C. 都参与构成细胞膜 D. 基本组成单位都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组成元素都是C、H、O三种,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蔗糖是二糖,存在于植物体内。
【详解】A、纤维素不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结构物质,A错误;
B、糖类物质都含有C、H、O三种元素,B正确;
C、淀粉、纤维素和蔗糖都不参与细胞膜的构成,纤维素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C错误;
D、蔗糖是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构成,D错误。
故选B。
3.蓝藻和酵母菌结构上最相似的是
A. 细胞壁 B. 细胞质 C. 细胞膜 D. 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2、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详解】A、蓝藻和酵母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均具有细胞壁,但是组成成分不同,A错误;
B、蓝藻和酵母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均具有细胞质,但是酵母菌的细胞质有各种细胞器,B错误;
C、蓝藻和酵母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均具有细胞膜,其组成和功能相似,C正确;
D、酵母菌细胞中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蓝藻细胞中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称作拟核),这是蓝藻和酵母菌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D错误。
故选C。
4.研究表明:长翅果蝇幼虫在25℃的环境中培养,最终都表现为长翅。而将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环境下处理6〜24小时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25℃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果蝇。此实验说明
A. 此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低温诱导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
C. 生物的性状只由遗传物质决定 D. 环境会影响生物的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说明温度影响了后代的表现型,由此可见,表现型=基因型+环境,“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说明温度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
【详解】A、根据题意,残翅果蝇出现的原因是环境导致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此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 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决定,C错误;
D、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环境会影响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酶与性状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所有性状
B.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 基因控制性状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实现
D. 细胞只要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就一定有相应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某些性状,不是所有性状,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B错误;
C、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 细胞含有某种酶的基因,但是不一定表达出相应的酶,因为细胞的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
B. 孟德尔“作出假设”依据了减数分裂的结果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
D.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验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提出问题”环节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孟德尔时期并未发现减数分裂,故孟德尔“作出假设”不是依据了减数分裂的结果,B错误;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
D、“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试验推理的正确性而进行的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
故选B。
7.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当前出现生育小高峰。而二胎孩子往往与头胎孩子在性状表现上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环境影响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故二胎孩子与头胎孩子在性状表现上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8.细胞各结构中的蛋白质都是
A. 在核糖体上合成 B. 由核基因控制合成
C. 在内质网中加工 D. 由高尔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存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的DNA。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及脂质的合成有关;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形成及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定是核糖体,A正确;
B、蛋白质可能是细胞核基因编码的,也可能是质基因编码的,B错误;
CD、原核生物无内质网、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合成不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C、D错误。
故选A。
9.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
的磷酸键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详解】酒精发酵过程中第一阶段有ATP生成,A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B错误;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正确;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由ATP提供,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明确该反应是不可逆的,但其中物质是可逆的,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多细胞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B. 多细胞生物的生存有赖于细胞膜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
C. 生物膜系统中,只有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多细胞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如糖蛋白,A正确;
B、多细胞生物的生存有赖于细胞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生物膜系统中,活细胞中的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
D、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11.癌症患者晚期发生癌细胞扩散,这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C. 癌细胞的形态变为球形 D. 癌细胞体积较小
【答案】B
【解析】
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的原因是,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所以B正确。
【考点定位】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名师点睛】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转化成癌细胞后变成球形;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到处游走分散,进行分裂、繁殖、形成肿块。癌细胞特征的记忆要点:(1)“不死”指无限增殖;(2)“变态”指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3)“易扩散”指由于癌细胞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12.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是
A. 细胞膜 B. 线粒体外膜 C. 类囊体膜 D. 内质网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糖类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糖蛋白(也叫糖被)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A、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 A正确;
B、线粒体膜的表面没有糖蛋白,B错误;
C、类囊体膜的表面没有糖蛋白,C错误;
D、滑面内质网膜的表面没有糖蛋白,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明确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在细胞器膜表面没有分布,进而选出正确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 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 B.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C.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D. 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目考查渗透系统的组成和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以考查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半透膜和膜两侧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是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细胞膜、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不同时,就能发生水分子的渗透。原生质层的存在是形成渗透系统的主要原因,选C。
【点睛】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液泡中的液体为细胞液,由于储存了许多物质,具有较高的浓度。
14.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不同 B. 我国用杂交育种来生产高产青霉素菌种
C. 可用诱变育种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 D. 由单倍体育种可获得二倍体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A、基因工程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我国用诱变育种来生产高产青霉素菌种,B错误;
C、可用基因工程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C错误;
D、由单倍体育种直接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15.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测交后代比为1∶1 B. F2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2的表现型比为3∶1 D.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不符合题意;F2基因型DD和dd产生配子时,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不符合题意;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C不符合题意;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D符合题意。故选D。
16.下列有关基因型为 DdXBY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能发生联会
B. D与d、XB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D、d与XB、Y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XB与XB、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X、Y染色体因为存在有着同源区段,因此能发生联会,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应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应该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XB与XB、Y与Y的分离应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所致的分离,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性染色体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B. XY型生物的体细胞一定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 女性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X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
3、X和Y为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A错误;
B、XY型的雌雄生物的大部分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B错误;
C、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其中一条X一定是来自父亲,C正确;
D、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X染色体,可能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8.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所有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的部分多于来自父方的部分
C. 精巢内精原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只进行减数分裂
D.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过程进行了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详解】A、卵细胞产生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但第一极体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A错误;
B、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分为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其中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B正确;
C、巢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增殖,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C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子或卵子形成过程中,不发生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中,D错误。
故选B。
19.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 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分解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 高温使蛋白酶失去活性 D.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形成肽键;多肽或蛋白质水解过程中断开肽键。
【详解】A、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分解成多肽或氨基酸过程中断开肽键, A正确;
B、纤维素酶催化分解纤维素,没有肽键数目的变化,B错误;
C、高温使蛋白酶失去活性,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肽键,C错误;
D、蛋清中加入NaCI使蛋白质析出,是用低盐溶液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没有肽键数目变化,D错误。
故选A。
20.下列生物学操作及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鉴别细胞死活——染色排除法或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B.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C.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甲基绿染色剂
D. 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无需染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活细胞的细胞膜均有选择透过性,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
【详解】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死细胞会被染色,活细胞不会,能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是活细胞,A正确;分离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B正确;线粒体会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C错误;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D正确。故选C。
21.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 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 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 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升高,A错误;
B、由曲线图可知,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升高,B正确;
C、低温更适合酶的保存,因此与t2调相比,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C错误;
D、低温不会破坏酶的活性,只能降低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相应的曲线图,能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
22.关于无丝分裂名称的由来,主要原因是
A. 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DNA的复制 B. 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缢裂
C. 分裂时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D. 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因此叫做无丝分裂。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DNA的复制,但这不是无丝分裂名称形成的原因,A错误;
B、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缢裂,这是无丝分裂的过程,不是其名称形成的原因,B错误;
C、分裂时整个细胞缢裂为两部分,这也是无丝分裂的过程,不是其名称形成的原因,C错误;
D、因为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因此被称为无丝分裂,D正确。
故选D。
23.造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有多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患者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
B.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缺失1条造成的遗传病
C. 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结构异常造成的
D. 原发性高血压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
(2)特点:①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在群体中发率较高;③常表现为家族聚集。
(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详解】A、苯丙酮尿症患者体细胞内缺少一种酶,使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代谢途径转变为酪氨酸,而另转变成苯丙酮酸,A正确;
B、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造成的遗传病,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造成的,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24.已知果蝇的黑身(A)和灰身(a)是一对相对性状。若用一次交配实验即可确定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
A. 黑身雌蝇×黑身雄蝇 B. 灰身雌蝇×灰身雄蝇
C. 黑身雌蝇×灰身雄蝇 D. 灰身雌蝇×黑身雄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可选择亲本为隐雌显雄的组合。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选择灰身雌蝇×黑身雄蝇,子代雌性全为黑色,雄性全为灰身,则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反之为常染色体上,故选D。
25.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②四分体就是四条染色单体;③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④只有减Ⅰ时期形成四分体;⑤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⑥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据此答题。
【详解】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①正确;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条染色单体,②错误;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可形成四分体,而在有丝分裂中不能形成四分体,③错误;只有减Ⅰ时期的前期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④正确;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使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因而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⑤正确;四分体是联会后形成的,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⑥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④⑤。即A正确,B、C、D错误。
26.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若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大肠杆菌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
B. 该实验中每组先后两次用大肠杆菌培养了噬菌体,培养的目的不同
C. 子代噬菌体的DNA全部来自于亲代,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
D. 噬菌体增殖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为植物病毒,不会侵染大肠杆菌,不能得到同样的结论,A错误;
B、第一次培养大肠杆菌是给噬菌体作标记,第二次是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以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两次培养的目的不同,B正确;
C、子代噬菌体的DNA部分来自亲代,部分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C错误;
D、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解中每一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
B. 逆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三种
C. 细胞内的翻译过程都发生在转录完成后
D. 与此图解过程有关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中心法则的内容及发展,根据题图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由题图知,每一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B、逆转录过程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U与A配对,三种配对方式,B正确;
C、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同时同地进行,C错误;
D、与此图解过程有关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C。
28.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结果F2
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9.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需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B. 乙的结构中没有氢键
C. 甲在合成时需要RNA聚合酶
D. 乙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或多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乙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
【详解】A、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位于DNA上,A错误;
B、乙为tRNA,是由一条单链RNA通过折叠形成的,含有多个碱基,形成局部双链去,有氢键,B错误;
C、甲是mRNA,是转录形成的,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C正确;
D、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3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Ⅲ、Ⅳ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甲、乙同学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C. Ⅰ、Ⅱ小桶中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所以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D.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小桶中,都存在D和d这一对等位基因,从两个小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获得的是合子;而Ⅲ、Ⅳ小桶中都各有A、a和B、b这一对等位基因,从Ⅲ小桶中抓取一个基因,再从Ⅳ小桶中抓取一个非等位基因,组合后获得的是不存在等位基因的配子。
【详解】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Ⅲ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Ⅳ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不同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AC错误;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B正确;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链和B链的方向_______,共具有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图中④的名称是_______,DNA分子中⑥的含量越_______,其分子结构越稳定。
(2)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_______ 1;小麦根尖细胞的DNA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_。
(3)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具有_______ 个tRNA的结合位点,翻译后形成的分泌蛋白通过_______运输到细胞外,此运输方式_______(需要/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 相反 (2). 2 (3).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4). 高 (5). 大于 (6). 细胞核 (7). 线粒体 (8). 两 (9). 胞吐 (10). 需要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脱氧核糖;②是含氮碱基;③是磷酸;④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⑤、⑥都表示含氮碱基之间的氢键。
【详解】(1)DNA两条反向平行,共具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图中④的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中⑥表示GC之间三个氢键,氢键越多分子结构越稳定。故DNA的分子中GC含量越高分子结构越稳定。
(2)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G)/(T+C)<1,则表示这一条链中A+G的数量低于T+C量,由于DNA两条链是互补的关系,故其互补链中(A+G)/(T+C)比例>1;小麦根尖细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无叶绿体,故其细胞中的DNA分布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3)参与基因表达的核糖体具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翻译后形成的分泌蛋白通过胞吐运输到细胞外,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点睛】本题结合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表达,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
32.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从细胞分裂方式看,图1可以表示_______分裂,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1中的_______阶段。图2中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2)图2中_______细胞进行了基因重组,图2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
【答案】 (1). 有丝或减数 (2). DNA复制 (3). AB (4). 乙、丙 (5). 乙 (6).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7).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示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都会经历图甲的G1期、S期、G2期;所以从细胞分裂方式看,图甲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或者减数分裂。AB段每条染色体中的DNA数量加倍,其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AB段DNA复制会打开DNA的双螺旋,此时DNA最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故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1中的AB阶段。图1中的BC段,染色体体含有染色单体,图2对应的细胞是乙、丙。
(2)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的前期或者后期,图2属于MI前者或者中期的图像是乙,由于图2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能判断各细胞分裂图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
33.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为获得青蒿素高产植株,科学家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2n=18)做了大量实验。已知黄花蒿的茎有圆柱形和菱形,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茎的颜色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C、c控制;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表明,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蒿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蒿素的含量(mg/kg干重)紫色植株高于红色植株、红色植株高于青色植株。请回答:
(1) 若将一青杆植株和一红杆植株杂交,F1全为青杆,F1自交,F2中青杆124株,红杆31株,紫杆10株,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青杆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2)若上述F2各种颜色的茎中均有圆柱形茎和菱形茎植株,则单株青蒿素产量最高的植株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为了确定F2中该表现型的植株是否能稳定遗传,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野生型青蒿的基因组,应研究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用__________处理野生型青蒿的______,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培育成植株。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
【答案】 (1). BBcc/bbCC(或bbCC/BBcc) (2). 1/6 (3). 圆柱形紫杆(或紫杆圆柱形) (4). 让F2圆柱形紫杆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菱形茎 (5). 9 (6). 秋水仙素(或低温) (7). 茎尖(或根尖或正在分裂的细胞) (8). 27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文:F2中青杆124株,红杆31株,紫杆10株,即青杆:红杆:紫杆=12:3:1,这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F1的基因型为BbCc,B和C基因同时存在或只存在B基因(或只存在C基因)时表现为青杆,只存在C基因(或只存在B基因)时表现为红杆,bbcc表现为紫杆。
2、根据题干信息“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蒿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蒿素的含量(mg/kg干重)紫色植株高于红色植株、红色植株高于青色植株”答题。
【详解】(1)青杆植株与红杆植株杂交,子一代是青杆,子一代自交,子二代青杆:红杆:紫杆近似比为12:3:1,即(9+3):3:1,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Cc,B和C基因同时存在或只存在B基因(C基因)时表现为青杆,只存在C基因(B基因)时表现为红杆,bbcc为紫杆。因此亲本青杆和红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BBcc和bbCC或bbCC和BBcc。在子二代青杆植株(BBCC、BBCc、BbCC、BbCc、BBcc、Bbcc或BBCC、BBCc、BbCC、BbCc、bbCC、bbCc)12种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BBCC、BBcc或BBCC、bbCC)占1/6。
(2)由题干可知,相同种植条件下,黄花嵩单株干重圆柱形高于菱形,青嵩素含量紫色植株最高,所以产量最高的植株表现型应是圆柱形紫杆;为确定F2中圆柱形紫杆中是否存在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它们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其他表现型(菱形茎)。
(3)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野生型青蒿是雌雄同株的,故研究野生型青蒿的基因组,应研究9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二倍体的野生型青蒿茎尖(或根尖或正在分裂的细胞),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但不发生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使二倍体的野生型青蒿变为四倍体的青蒿。这样四倍体青蒿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有36条,与野生型青蒿(染色体18条)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子代的情况推断子一代和亲本的基因型,同时能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4.选取某植物幼苗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如图为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如图甲在温度0-5℃时,该植物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低温破坏类囊体薄膜,从而引起光反应生成的_______减少;另一方面低温使_______,从而使暗反应速率降低。缺锌会破坏叶绿体中结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缺镁时图中的A点会向_______(左/右)移动。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温室温度控制在B点所对应的温度时,一昼夜内(假设光照和黑暗时间各12小时)植株干重会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为什么?_______
【答案】 (1). ATP、[H] (2). 与暗反应有关酶的活性降低 (3). 右 (4). 温度 (5). 不变 (6). B点对应的温度时,白天积累的有机物刚好被夜晚呼吸作用消耗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以知道,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为净光合作用的量,呼吸作用氧气的消耗量是实际呼吸作用的量,A点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为0,光合作用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完全被呼吸作用吸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逐渐增强,大于5℃后经光合作用大于0,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详解】(1)温度0-5℃时,温度低,一方面低温破坏类囊体薄膜,从而引起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H]减少;另一方面低温使与暗反应有关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暗反应速率降低,最终导致植物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低。镁元素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缺Mg条件下叶绿素合成不足,光补偿点会增大,A点会向右移动。
(2)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B点、D点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实际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的2倍,故B点对应的温度时,白天积累的有机物刚好被夜晚呼吸作用消耗,最终一昼夜内(假设光照和黑暗时间各12小时)植株干重不会改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温度对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影响正确解读题图曲线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综合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5.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发现一名男性患者,该患者的家族系谱如图甲所示,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甲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II4的母亲是该病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遗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该病属于人类常见遗传病类型中的_______遗传病。II4的基因型为_______,II3与II4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其生育前应通过_______和产前诊断(基因诊断)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3)II5个体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伴X隐性 (2). II1患病,其父母不患病,且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 (3). 单基因 (4). XBXb (5). 1/2 (6). 遗传咨询 (7).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和遗传和系谱图分析,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男子的致病基因只来自其母亲,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系谱图中各个体的表现型可得,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II1和II 3的基因型XbY、XBY;根据患病III3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II5和II 6的基因型为XBXb、XBY。II4的母亲是该病患者,则II4的为XBXb,II 3的基因型为XBY。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II1患病,其父母不患病,且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通过分析可知,该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II4的基因型为XBXb,II3 的基因型为XB
Y。他们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1/2,生一个儿子不正常的概率也是1/2,其生育前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基因诊断)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3)II5的基因型为XBXb,II5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XBb,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