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00 KB
  • 2021-09-29 发布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解析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种群的特征 ‎1,2,6‎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4,5‎ ‎3.种群的数量变化 ‎9,10,11,12‎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7,8‎ ‎5.综合考查 ‎13,14,15‎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B.预测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远远多于雄性个体时,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D.种群的年龄组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解析:种群密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种群的年龄组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8‎ 解析: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表示年龄组成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B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 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 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冷光灯照射 解析:若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要开灯且使用暖光源。‎ ‎5.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6.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D )‎ 8‎ A.该种蜥蜴的性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B.图示3种温度下,25 ℃时该种蜥蜴幼仔的雌雄比例最接近 C.若有10只蜥蜴在32 ℃的环境中出生,则可能全为雄性 D.在自然状态下,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一定是大致相当 解析: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温度未知,故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无法确定。‎ ‎7.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解析: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 ‎8.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40~60 h,λ<1(λ=t时种群数量/t-1时种群数量)‎ B.种内斗争导致0~10 h酵母细胞数量增长缓慢 C.调查酵母细胞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 8‎ D.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将一直维持稳定 解析:40~50 h,种群数量仍在增大,λ>1,50~60 h,种群数量稳定,λ=1;0~10 h的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可能下降。‎ ‎9.N0表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该种群Nt/N0的值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型 B.在10年内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C.a表示种群的起始数量N0‎ D.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解析:由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在10年内Nt/N0的值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据图可知,图中纵坐标表示Nt/N0,因此图中a表示Nt/N0,而不是种群的起始数量N0;第5年后Nt/N0的值大于第5年的,第5年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因此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10.如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 A.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B.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 D.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 解析:t1‎ 8‎ 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相等,但是死亡率不一定相等;由图可知,起点时甲、乙数量比小于1,该比值逐渐增大到1又逐渐降低到0,说明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被淘汰,故甲、乙两个种群之间为竞争关系;t2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比为0,说明甲种群已经消失,因此两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最低;0~t2,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呈“S”型曲线增长。‎ ‎1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解析: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草鱼为池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较小的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调查值偏小。‎ ‎12.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O→t5 ,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C.t3→t5, 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t3→t5 ,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t5时刻A、B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但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O→t2,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 O→t5,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 二、非选择题 ‎13.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8‎ ‎    型。 ‎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2)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死亡率、迁出率等。‎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4.美国学者克里斯琴在对某种野外鼠类研究时发现内分泌系统也能调节自身种群密度。下图是该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野外调查该鼠类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图示B、C是与种群密度变化直接相关的种群特征,它们分别是 ‎    和    。 ‎ ‎(2)根据上图来看,内分泌系统中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A应是   ;激素调节该鼠类种群密度的机制是       ,该机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3)研究发现,该野外鼠类的部分种群会将社群压力以信息的形式“感染”给地理位置相近、种群密度较大的另一些种群,引起相同的生态效应。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           和 ‎ ‎         离不开信息传递。 ‎ 解析:(1)由于野外鼠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野外鼠类的种群密度受内分泌系统调节,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B(出生率),C(死亡率)。‎ 8‎ ‎(2)调节生长激素分泌的内分泌器官是垂体。激素调节该鼠类种群密度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3)此信息“感染”的该野外鼠类的同种其他种群,不涉及种间关系,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1)标志重捕 出生率 死亡率 (2)垂体 (负)反馈调节 (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15.为保护重庆特有濒危灌木缙云卫矛,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对北碚区板子沟和鸡公山两地的缙云卫矛种群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图为两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调查缙云卫矛种群密度时应该采取     法和全面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若被调查两地的面积大小相当,据图可知,     种群密度较大,鸡公山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 ‎ ‎(2)同一种群植株在两地的最大生理寿命存在差异,板子沟植株的最大寿命为18龄,鸡公山为16龄,这反映了  。 ‎ 科研人员在两种群中均发现了缙云卫矛高低错落的现象,该现象 ‎    (填“能”或“不能”)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 ‎(3)研究表明,缙云卫矛的种群小,且各种群相距较远,形成 ‎    隔离不利于基因交流,故灭绝风险较大。 ‎ ‎(4)西南大学何平教授表示:“若不对全世界只在重庆才存活的缙云卫矛加以保护,或许等不到我们研究它能为人类带来哪些福祉的那一天,它就灭绝了。”这句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8‎ 解析:(1)缙云卫矛是濒危灌木,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分析题图可知,鸡公山缙云卫矛种群的幼龄和中龄存活数多于板子沟,在两地面积相当时,鸡公山种群密度较大,鸡公山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同为缙云卫矛,在板子沟和鸡公山的最大寿命不同,说明缙云卫矛的寿命不但与其自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还与气候条件或人为干扰等环境因素有关。两地的缙云卫矛均属于种群范畴,不具有群落的结构特征,即垂直分层现象。‎ ‎(3)由于地理障碍导致不利于种群间基因交流,即两种群间产生了地理隔离。‎ ‎(4)由“若不对全世界只在重庆才存活的缙云卫矛加以保护,或许等不到我们研究它能为人类带来哪些福祉的那一天,它就灭绝了。”这句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1)样方 鸡公山 增长 ‎(2)生物的性状除受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影响 不能 ‎(3)地理 ‎(4)潜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