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6.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生物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 呼吸熵(RQ=释放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的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图.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滴移动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滴分别向左移动x毫米和y毫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测得x=180毫米,y=50毫米,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熵是0.72(保留两位小数)
B. 若发芽种子仅进行有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脂肪
C. 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
D. 若呼吸底物是葡萄糖,且测得x=300毫米,y=-100毫米 (向右移动了100毫米),则可推断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摩尔比值是1: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的试管内装有NaOH,吸收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1中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的变化决定的;装置2中无NaOH,液滴的移动是由氧气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装置2与装置1液滴移动的距离差.
解:A、若测得x=180mm,y=50mm,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80﹣50=130mm,呼吸熵是130÷180=0.72,A正确;
B、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油脂,B正确;
C、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若呼吸底物葡萄糖,且测得x=300mm,y=﹣100mm,说明总耗氧气300,总产二氧化碳400,其中有氧呼吸耗氧气300,产二氧化碳300,耗葡萄糖;无氧呼吸产二氧化碳400﹣300=100,耗葡萄糖,因此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是1:1,D错误.
故选:D.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2. 长期浸水会导致树根变黑腐烂.树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的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Ⅰ阶段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下降
B. Ⅱ阶段根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
C. Ⅲ阶段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Ⅰ阶段不同
D. 细胞在a点的有氧呼吸强度小于b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曲线图:Ⅰ阶段幼根开始浸水,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逐渐降低,无氧呼吸速率逐渐上升;Ⅱ阶段幼根细胞因缺氧不再进行有氧呼吸,但无氧呼吸速率上升;Ⅲ阶段幼根因无氧呼吸的特有产物酒精积累过多,是导致幼根变黑腐烂。Ⅰ阶段,由于长期浸水土壤中氧气浓度降低,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A正确;Ⅱ随氧气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对无氧呼吸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的无氧呼吸速率上升, B正确;Ⅰ阶段活性速率下降是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有氧呼吸速率降低和无氧呼吸由于氧气存在受抑制,Ⅲ活性速率下降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二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同,C正确;a点氧气浓度高于b点,有氧呼吸强度比b大,无氧呼吸速率则小于b点,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
3. 阳光穿过上层植物的空隙形成光斑,它会随太阳的运动而移动。下图为红薯叶在光斑照射前后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变化的原因是光斑移动造成的,与叶绿体中ADP和NADP+的浓度无关
B. 叶肉细胞间隙的氧气浓度,图中b点比a点高
C. 光斑开始,光合作用开始,光斑移开,光合作用停止
D. Ⅰ、Ⅱ所指示的阴影面积不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光斑开始和光斑移开时氧气和二氧化碳量变化的情况,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光照先有光反应,因此图中a点氧气释放先增加,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吸收在后;光照停止(c点)后,但是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还在,使暗反应继续进行。
【详解】ab段“光斑”照射后,O2释放曲线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说明暗反应对光反应有限制作用,限制的原因是ADP和NADP+浓度的限制,A错误;图中a到b之间氧气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但是一直在释放,因此b点氧气浓度大于a点,B正确;图中光斑开始前和移开后氧气释放速率都大于0,说明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由于最终两条线重叠,说明Ⅰ、Ⅱ所指示的阴影面积是相等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明确光照影响光反应阶段,进而影响暗反应将段,并能够根据氧气的释放速率的值判断是否有光合作用的进行。
4. 蚕豆叶片表面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围绕而成.如下图所示为一天中蚕豆完整叶片的气孔孔径的变化以及保卫细胞中钾离子含量和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蚕豆叶片不能主动调节气孔孔径的大小
B. 一天中各时段调节气孔开闭的主要物质不同
C. 一天中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D. 叶片缺水可能引起保卫细胞对钾离子的主动吸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蚕豆叶片能根据植物代谢情况,通过改变保卫细胞代谢速率,使其细胞浓度变化,进而主动调节气孔大小;A错误。
由曲线可知,在8:00--11:00气孔孔径增大与钾离子主要有关,在17:00--21:00主要与蔗糖含量有关;B正确。
在不同时段,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不相同,有光时主要是光照,同时叶肉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等也与气孔开闭有关;C错误。
叶片缺水时,一般是钾离子外流,保卫细胞渗透压下降,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D错误。
考点:获取信息能力
5. 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 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 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140时,光合作用速率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叶绿体产生的氧气除了进入线粒体外,剩余的排出细胞外,故A错误;当光照强度小于1255时,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故B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有机物的制造量,故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生态系统功能和群落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 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A.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 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
【答案】D
【解析】
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错误;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每分解1摩尔的葡萄糖,则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6摩尔的CO2,在线粒体内膜上消耗6摩尔的O2,人体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既无CO2的产生有无O2的消耗,B错误;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1化合物结合生成C2,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2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1/C2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代谢
7. 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
B. 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 D点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D. 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点温度高,使植物细胞呼吸强
【答案】C
【解析】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A错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之前开始的,D点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B错误;D点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C正确;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点之前,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二氧化碳积累,D错误。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方法点拨:明确坐标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在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影响罩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因素有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而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取决于二者的相对浓度。明确曲线中特殊点表示什么生物学意义。明确曲线的走向、变动趋势、揭示各段曲线变化趋势和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8. 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与白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2只雌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白眼雄果蝇=6:3:3:2:1:1,不考虑其他等位基因且不含等位基因的个体均视为纯合子。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亲本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该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B. 若验证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则只能让其与黑身白眼雄果蝇交配
C. 子代黑身红眼中纯合子占2/3,子代灰身红眼中纯合子占2/9
D. 若该亲本雌果蝇与黑身白眼雄果蝇交配,则雌雄子代中均有4种表现型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并分析统计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在雌雄果蝇中,灰身与黑身的比值均为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控制体色的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B与b位于X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综上分析,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Xb、AaXBY,均表现为灰身红眼,A正确;若验证灰身红眼雌果蝇(A_XBX_)的基因型,可让其与黑身白眼雄果蝇或黑身红眼雄果蝇交配,B错误;子代黑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1∶1∶1,其中纯合子(aaXBXB+aaXBY)占2/3,子代灰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XB∶AaXBXb∶AaXBY=1∶1∶1∶2∶2∶2,其中纯合子(AAXBXB+AAXBY)占2/9,C正确;若该亲本雌果蝇(AaXBXb)与黑身白眼雄果蝇(aaXbY)交配,则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aaXBY、aaXbY,因此雌雄子代中均有4种表现型,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后代复杂的表现型分离比简单化,即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分别统计子代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据此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及其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进而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并对各选项作出分析。
9. 椎实螺是雌雄同体动物,一般进行异体受精,但分开饲养时,它们进行自体受精。已知椎实螺外壳的旋向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之为母性效应。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DD♂dd,F1全为右旋,F2也全是右旋
B. ♀Dd♂dd,F1全为右旋,F2中右旋:左旋=1:1
C. ♀dd♂DD,F1全为左旋,F2也全是左旋
D. ♀dd♂Dd,F1全为左旋,F2中右旋:左旋=1:1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所以♀DD×♂dd,因为母本是DD,所以F1全为右旋,F1基因型为Dd,所以F2也全是右旋,A正确。♀Dd×♂dd,母本是Dd,所以F1全为右旋,F1基因型为Dd 和dd,比例为1:1,所以F2中右旋:左旋=1:1,B正确。♀dd×♂DD,母本是dd,F1全为左旋,F1基因型为Dd,所以F2应全是右旋,C错误。♀dd×♂Dd,母本是dd,所以F1全为左旋,F1基因型为Dd 和dd,比例为1:1,所以F2
中右旋:左旋=1:1,D正确。
点睛:本题一定要审清题意,子代中的表现型只和其母本的基因型有关,分析母本基因型来确定其表现型,而不能看其自身的基因型。
10. 已知某植株的高产与低产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300对亲本均分为2组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杂交方案
杂交结果
甲组
高产低产
高产:低产=7:1
乙组
低产低产
全为低产
A. 高产为显性性状,低产为隐性性状
B. 控制高产和低产的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 甲组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的比例是1/3
D. 甲组中高产亲本个体自交产生的低产子代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C
【解析】
由甲组的杂交结果可推知:高产为显性性状,低产为隐性性状,A正确;控制高产和低产的基因为不同的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二者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假设高产由基因M控制,低产由基因m控制,甲组的杂交子代高产:低产=7:1,即杂交子代低产的比例是1/8,说明亲本高产植株产生m配子的比例是1/8,进而推知:甲组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的比例是1/4,C错误;甲组高产亲本中,只有杂合个体(Mm)自交才能产生低产子代(mm)个体,因甲组高产亲本中Mm的比例是1/4,所以自交产生的低产子代个体的比例为1/4×1/4=1/16,D正确。
【点睛】甲组实验,高产与低产亲本杂交,子代高产:低产=7:1,说明高产对低产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用M、m表示),且高产亲本植株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因低产亲本(mm)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m的配子,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与高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相同。若高产亲本中杂合个体(Mm)的比例是X,则纯合个体(MM)的比例是1—X,进而推知:高产亲本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M∶m=(1—X+
1/2X)∶1/2X=7∶1,解得X=1/4。在此基础上,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1. 将两个基因A随机整合到某植株细胞的染色体上,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基因A的整合位点)。让由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细胞培育成的三种类型的植株分别自交,后代植株中仍含有基因A的比例分别是
A. 1、3/4、15/16 B. 1、1/2、1/16 C. 1/4、1、15/16 D. 1、3/4、1/16
【答案】A
【解析】
甲图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A基因,可看做是纯合子(用AA表示),自交后代全都含A基因,即后代植株中仍含有基因A的比例为1;乙图可以看做是杂合子(用Aa表示),自交后代有3/4的个体含有A基因;丙图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各有一条含有A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自交后代不含A基因的占1/16,后代植株中仍含有基因A的比例为1/16。故选:A。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点睛:图甲中两个A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当于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图乙中,两个A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而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仍然相当于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图丙中,两个A基因位于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体上,相当于双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2. 已知人类ABO血型是由IA.IB.i基因控制(这是基因复等位现象),A型血的基因型是IAIA和IAi(B型血类似)ii为O型血。下列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基因频IA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1/10000。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假设控制疾病与正常性状的基因是E或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C. 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 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孩子的概率为1/24
【答案】D
【解析】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EE、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1/10000,即ee的概率为1/10000,则e的概率为1/100,因此E的概率为99/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99/100×99/100,Ee的概率为2×99/100×1/100,人群中正常个体中Ee的概率为Ee/(EE+Ee)=2/101。因此,9号患病的概率为2/3×2/101×1/4=1/303,B正确;结合题意,在该地区的自然人群中,ii的频率是0.64,IAi的频率是0.16,IBi的频率是0.16。由于8号的基因型为ii,所以3号和4号都含有i,则3号有三种可能的血型基因型,比例为ii:IAi:IBi=4:1:1,其中3号为ii的可能性为4/6=2/3,C正确;又由于2号为AB,所以4号只能IAi或IBi,只有1个i。因此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为O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4/6×1/2+1/6×1/4+1/6×1/4=5/12,D错误。
13. 某随机交配植物有白色、浅红色、粉色、红色和深红色五种花色,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1
浅红色浅红色
浅红色:白色=3:1
2
红色深红色
深红色:红色:白色=2:1:1
3
浅红色红色
红色:粉色=1:1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种花色的显隐关系为深红色>红色>粉色>浅红色>白色
B. 三组实验的六个亲本中一定没有纯合子
C. 让F1中浅红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浅红色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相等
D. 若该植物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则实验结果与上表不符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和分析表中信息可知:某种植物的花呈现出白色、浅红色、粉色、红色和深红色五种,受一组彼此间具有完全显隐关系的复等位基因控制(b1-白色、b2-浅红色、b3-粉色、b4-红色、b5-深红色)。杂交组合1:两个浅红色的亲本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浅红色∶白色=3∶1,说明显隐关系为浅红色>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b1b2,F1的基因型为b2b2和b1b2(浅红色)、b1b1(白色);杂交组合2:红色与深红色亲本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深红色∶红色∶白色=2∶1∶1,说明显隐关系为深红色>红色>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b1b4(红色)、b1b5(深红色),F1的基因型为b1b5和b4b5(深红色)、b1b4(红色)、b1b1(白色);杂交组合3:浅红色与红色亲本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红色∶粉色=1∶1,说明显隐关系为红色>粉色>浅红色,亲本的基因型为b3b4(红色)、b2b2(浅红色),F1的基因型为b2b4(红色)、b2b3(粉色)。综上分析,五种花色的显隐关系为深红色>红色>粉色>浅红色>白色,A正确;三组实验的六个亲本中,杂交组合3的浅红色亲本为纯合子,B错误;F1中浅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3b2b2、2/3b1b2,产生的配子为2/3b2、1/3b1,让F1中浅红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2b2(浅红色)∶b1b2(浅红色)∶b1b1(白色)=4∶4∶1,因此后代浅红色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相等,C正确;若该植物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则实验结果与上表不符,D正确。
14. 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基因型为XaXaY的白眼雌果蝇可产生含XaXA.Y、XA.XaY四种配子,基因型为XAY的红眼雄果蝇可产生XA.Y两种配子。让这两只果蝇交配,所有卵细胞均能完成受精作用,但受精卵中含XXX、XYY或YY时均致死,若所得白眼子代中雌雄比例为4:7,则红眼子代中雌雄比例最接近
A. 4:7 B. 2:7 C. 7:2 D. 7:4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和减数分裂的知识可知:基因型为XAY的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A∶Y=1∶1,基因型为XaXaY的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XaXa、Y、Xa、Xa
Y四种,且比例为两多两少。让该红眼雄果蝇与该白眼雌果蝇交配,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表:
雌配子
XaXa
Y
Xa
XaY
雄配子
XA
XAXaXa (致死)
XAY(红眼♂)
XAXa(红眼♀)
XAXaY(红眼♀)
Y
XaXaY(白眼♀)
YY (致死)
XaY(白眼♂)
XaYY(致死)
综合上表结果,若所得白眼子代中雌雄比例为4∶7,即XaXaY∶XaY=4∶7,说明亲本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aXa∶Y∶Xa∶XaY =4∶4∶7∶7,进而推知红眼子代中,红眼♀∶红眼♂=(XAXa+XAXaY)∶XAY=(7+7)∶4=7∶2。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15.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C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发生时,Na+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细胞内。组织液中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高,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的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70,比甲图高,因此E液中的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E液中Na+
浓度比组织液低,C项正确;丁图中静息电位为-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K+离子与E液中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6. 某位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药剂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此判断,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有①号和⑤号家兔
B. 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缓解的是②号家兔
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
D. 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A正确;
B、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B正确;
C、该实验能证明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C正确;
D、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具有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7. 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A.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B. 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D.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中表格,病人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与注射前相比无变化,说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即乙垂体缺陷;病人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说明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功能,即甲状腺功能缺陷;因此病人甲患有下丘脑功能缺陷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相关数据恢复正常。
根据此分析可知: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A正确;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B正确;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
18. 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 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D. 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答案】B
【解析】
CD4是一种受体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A正确;T细胞与红细胞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是它们成熟的场所不同,T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由题意可知,HIV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从而使人逐渐丧失免疫能力。而红细胞内HIV无法增殖,如果将红细胞用CD4修饰,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是不会增殖,这样解除HIV对T细胞的攻击强度,所以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C正确;已知被修饰过的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是HIV不会增殖,随着红细胞凋亡HIV失去容身之所而被免疫系统清除,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像分析,确定HIV攻击T细胞的机理是其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若将红细胞表面用CD4修饰,可以解除HIV对T细胞的攻击强度,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
19. 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 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
C.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D.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答案】C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其中脾脏是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效应细胞即效应T淋巴细胞。根据实验组处理方式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肺癌细胞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了细胞免疫;脾脏中的M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A正确。经M细胞(吞噬细胞)刺激后,有部分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淋巴细胞,B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C错误。效应T淋巴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以增强其对靶细胞(肺癌细胞)的杀伤力,D正确。
【点睛】学生对细胞免疫过程理解不清
细胞免疫
20. 下列关于人从-15℃(产热量m1,散热量n1)到35℃(产热量m2,散热量n2)环境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15℃和35℃的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分别使m1>n1、m1<n2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 人体在-15℃的环境中存在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而在35℃的环境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C. 维持体温恒定时,在-15℃的环境中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35℃的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
D.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觉和温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要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过程、,掌握产热和散热的相关途径。
A.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只要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说明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故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15℃和35℃的环境中,反馈调节都存在。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所以在35℃的环境中,维持体温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C错误
D.下丘脑是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体温调节中易错点有: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只要体温维持不变,说明产热量=散热量;2.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21.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将体重、大小和年龄相同的成年小鼠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进行如表所示的连续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组别
第一步操作
第一步现象
第二步操作
第二步现象
甲组
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
小鼠活动减弱直至昏睡
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小鼠逐渐苏醒、活动恢复正常
乙组
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检测小鼠尿糖呈阳性
腹腔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
检测小鼠尿糖逐渐呈阴性
丙组
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小鼠活动正常、尿糖检测呈阴性
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小鼠活动正常、尿糖检测呈阴性
A. 该实验可验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调节血糖过程中的拮抗作用
B. 该实验的对照有同组内的自身对照,甲乙间的相互对照,设计丙组作空白对照无必要
C. 该实验所用的胰岛素溶液和胰高血糖素溶液应是生理盐水与相应激素配制而成的
D. 该实验同一步所用的三种溶液用量必须相等,同一组前后两步所用溶液用量可以不等
【答案】B
【解析】
该实验通过甲组和乙组的自身对照,可验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调节血糖过程中的拮抗作用,A正确;该实验有组内的自身对照(第一步与第二步对照),也有甲乙两组的相互对照,但是丙组的空白对照也很有必要,因为只有与空白对照相比较才能够看出实验组的情况是否异常,B错误;实验要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该实验所用的胰岛素溶液和胰高血糖素溶液应是生理盐水与相应激素配制而成,C正确;实验要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该实验同一步所用的三种溶液用量必须相等,但是同一组前后两步所用溶液用量可以不等,D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明确该实验有组内的自身对照(第一步与第二步对照),也有甲乙两组的相互对照,但是丙组的空白对照也很有必要,因为只有与空白对照相比较才能够看出实验组的情况是否异常。
22. 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的方向)
A. ②⑤⑦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⑤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要求考生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明确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反应部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根据反应部位有无生长素来源判断是否生长,根据反应部位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判断如何生长,此题难度较大。
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在匀速旋转的条件下a、b两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同,故①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③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面正上方,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只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尖端生长素也能进行横向运输(由右向左运输),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⑥图中的明胶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尖端能接受到均匀光照,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⑦图由于暗室不旋转,而暗室内的花盆及幼苗匀速旋转,即幼苗的尖端感受到的是均匀光照,因此幼苗直立生长;⑧图由于整个装置连同内部的幼苗一起匀速旋转,而光源方向固定,即每旋转一周,光就从小孔中进来一次,故幼苗能接受到来自小孔方向的单侧光刺激,因此幼苗会弯向小孔方向(不一定是光源方向)生长;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题技巧点拨——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两看法”:
注:①判断生长素的有无,一看有没有产生部位,二看有没有人为施加;
②尖端下部伸长区相当于生长素作用的“靶细胞”部位。
③重力、光照等因素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但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无关。
④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有:单侧光、重力、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位置,以及用云母片等材料阻断胚芽鞘一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等。
23. 下图是小麦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
B. 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
C. 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D. 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说明种子有机物来源不足后,种子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题图显示: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而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所以细胞分裂素的增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A正确;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同时种子的鲜重不断增加,因此这两种激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B正确;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C正确;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单糖、二糖均聚合形成多糖,并且种子的含水量下降所致,D错误。
24.
某小组研究干旱对蚕豆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 正常情况下,蚕豆叶片中不产生脱落酸
B. 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
C.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越来越低
D. 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结合实验和曲线考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双折射脱落酸含量的影响,要求考生能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判断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时间,因变量是叶片中生长素或脱落酸含量;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分析曲线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值变化规律,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正常情况下,玉米叶片中可产生脱落酸,幼嫩组织也能产生生长素,A错误;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干旱时间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脱落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生长素含量略低于对照组,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B正确;曲线表明,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先降低而后升高最后再降低,C错误;曲线表明,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低,D错误。
25. 在植物的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细胞膜受损越大,相对电导率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利用脱落酸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从而提高抗寒能力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
C. 因番茄品系710最低相对电导率低于品系704,故其对ABA反应敏感性更大
D. 图中ABA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脱落酸是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作为能源物质供能,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B错误;因番茄品系710在较低ABA浓度时电导率(细胞膜受损程度)就开始快速下降,所以对ABA反应更敏感,C错误;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 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D正确。
26.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做了“验证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豌豆幼茎生长的协同作用”实验,实验结果用图表示如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该实验验证的是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协同作用,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有对照,不加激素的是空白对照,而只加生长素或只加赤霉素的是对比实验,而同时加了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是实验组。分析图形,A、B中没有空白对照,A、B错误。C组中没有单独添加赤霉素或生长素的对比实验组,C错误,D组正确。
点睛:实验中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27. 下图1是植物叶片与茎不同部位的名称。某研究人员在叶片远基端和近基端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得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叶片脱落的影响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叶片脱落是细胞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离层区水解细胞壁导致的
B. 据图2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
C. 据图2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施加部位有关
D. 从该实验可以看出,近基端与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差值越大,叶片脱落得越快
【答案】D
【解析】
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如果在酶的作用下,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水解,会导致叶片脱落,A正确
B.据图2分析,低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可加速叶片脱落,而高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则延缓了叶片脱落,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B正确
C.据图2分析, 远基端和近基端分别施加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时,叶片的脱落情况不同,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不同,可见, 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施加部位有关,C正确
D.据图2分析,当近基端生长素浓度低而远基端生长素浓度高时,可延缓叶片的脱落,故D错误.
答案选D
28. 北美奇瓦瓦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植物的种子,蚂蚁喜食小粒植物的种子。1974—1977年间连续研究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分析研究结果,不合理的是
A. 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
B. 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
C. 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
D. 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另外两者生活空间相同,说明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竞争阳光,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由于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为没有捕食者以及和小粒种子植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数据急增,小粒种子植物占劣势,进而蚂蚁的数量减少,C正确,D错误。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
【名师点睛】解题点拨: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增加,由于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则小粒种子植物数量减少,因此蚂蚁的数量减少。
29. 如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a和图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和30 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合理
的是
A. 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B. 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耐受力更差
C. 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
D.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型数量增长变化
【答案】A
【解析】
甲乙两种水蚤的同生活在一起,属于同种动物之间的为了争夺食物而产生的种内斗争关系,环境改变只是改变了这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无法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A项错误;从图示看,铜污染程度加大后,甲的数目在4~5天中几乎为0,说明其耐受力更差,B项正确;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4天后才下降,且数目总是比甲的多,因此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下降明显,而甲的数目还在上升,21天以后甲的数目明显高于乙,因此甲生态优势明显,C项正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型数量增长变化,D项正确。
30. 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 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 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主要考察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中各种群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力。
31. 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可以推断
①在A.b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②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
③比较两种培养方法可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
④若培养体积为20ml,则单独培养a,12天后种群密度为3.2只/ml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32.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33.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植物明显降低,故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正确;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不是各种生物之间的物质都是循环的,D错误。
34.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B. ③的数值可间接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
C. 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
D.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剩余的动植物遗体残骸和排泄物越多,其中含有的有机物越多,A项错误;消费者的同化量等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和储存在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量,无法确定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量,故无法确定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B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CO2的消耗量,C项正确;由图可知,④大于①②③之和,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大于消耗量,D项错误。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白CO2的消耗代表有机物的消耗,CO2的吸收主要代表光合作用,以及明白生态系统的固定的有机物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有机物的关系。
35. 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 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
B. 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 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D. 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 ,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c表示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e表示三级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可以用样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A正确;e表示三级消费者,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由于缺少天敌会增加,随后种内斗争加剧又会减少,所以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B正确;由于长期使用DDT,由于DDT难以降解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作用,c类群的DDT含量最多,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若b产生60mol氧气,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可以产生10mol的葡萄糖,能量的传递效率最高为20%,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6. 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
B.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
C. 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
D. 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
【答案】C
【解析】
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37.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 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答案】D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A正确;a2+b2+c2+d2是消费者的同化量,a1+b1+c1+d1是生产者的同化量,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2+b2+c2+d2)/(a1+b1+c1+d1)
,B正确;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a2+b2+c2+d2)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C正确;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D错误。
【点睛】注意生态系统中个营养级的能量分配流向。某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储存的能量;储存的能量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形成尸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
38. 在植物→昆虫→鸟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从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下图中绘制的相关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食物链,设鸟获得的总能量为常数a,则鸟从昆虫获得的能量为x,从植物直接获得能量为a-x,可列式为x÷10%÷10%+(a-x)÷10%=y,即y=10a+90x。由于x与y呈一次函数关系,所以D选项正确。
【点睛】易错点:没有正确理解传递效率的概念,导致列式错误。
39. 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下图是对甲、乙、丙二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对这三个地区喷洒等剂量的这类杀虫剂,死亡率最低的为乙地区家蝇种群
B. 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8.5%
C. 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敏感性基因频率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家蝇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只有抗性家蝇才能抵抗杀虫剂,而图中三个地区不同基因型的家蝇所占比例中,只有乙地区家蝇中抗性比例最高,所以A正确;根据丙地区三种表现型的家蝇的基因型频率,敏感性纯合子占84%,抗性杂合子占15%,抗性纯合子比例1%,由此可计算抗性基因频率=1/2×15%+1%=8.5%,B正确;甲、乙、丙三地区的基因频率不同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抗药性家蝇并不是一个新的物种,所以产生了抗药性家蝇并未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只是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D错误。
40. 为了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影响能量损失和储存的因素,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用一种单细胞藻类喂养水蚤,以不同的速率添加单细胞藻类控制食物供应量,测定个体大小对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GP代表水蚤同化的总能量,NP代表水蚤净生产量,等值线指相同数值的点组成的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NP/GP的值代表单细胞藻类和水蚤之间的能量转化率
B. 单细胞藻数量小于2万个时,那么不管水蚤个体大小如何,NP/GP值都会下降
C. 水蚤个体大和食物很充足时,NP/GP值大
D. NP/GP值不能体现能量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故A错误;根据坐标曲线,单细胞藻数量小于2万个时,那么不管水蚤个体大小如何,NP/GP值都会下降,故B正确;水蚤个体大和食物很充足时,NP/GP值越小,故C错误;NP/GP值能体现能量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为了解基因结构,通常选取一特定长度的线性DNA分子,先用一种限制酶切割,通过电泳技术将单酶水解片段分离,计算相对大小;然后再用另一种酶对单酶水解片段进行降解,分析片断大小。下表是某小组进行的相关实验。
(1)由实验可知,在这段已知序列上,A酶与B酶的识别序列分别为______个和_____个。
(2)根据表中数据,请在下图中标出相应限制性酶的酶切位点并注明相关片断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
(3)BamH Ⅰ与BglⅡ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下图,用这两种酶和DNA连接酶对一段含有数个BamHⅠ和BglⅡ识别序列的DNA分子进行反复的切割、连接操作,若干循环后_______序列明显增多。
(4)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2 (3). (4). GGATCT//CCTAGA (5). 从健康人体上分离得到的功能正常的基因 (6). 反义基因 (7). 自杀基因(或编码可以杀死癌变细胞的蛋白酶基因)
【解析】
【分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可以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已知一线性DNA序列共有2100+1400+1000+500=5000bp,其经A酶切割后形成2100bp、1400bp、1000bp、500bp共4个片段,说明酶A有3个切割位点;再经B酶切割后,2100bp被切割成了1900bp和200bp,1400bp被切割成了800bp和600bp,1000bp和500bp没有被切割,说明酶B有2个切割位点;同样的道理,线性DNA经B酶切割后形成2500bp、1300bp、1200bp共3个片段,说明酶B有2个切割位点;再经A酶切割后,2500bp被切割成了1900bp和600bp,1300bp被切割成了800bp和500bp,1200bp被切割成1000bp和200bp,说明酶A有3个切割位点。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3个,酶B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为2个。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酶切割后的片段为2100bp、1400bp、1000bp、500bp,再经过B酶后将其中的2100bp切割成了1900bp和200bp,1400bp切割成了800bp和600bp;而B酶第一步水解的产物是2500bp、1300bp、1200bp,再经过A酶后将其中的2500bp切割成了1900bp和600bp,1300bp切割成了800bp和500bp,1200bp切割成1000bp和200bp,因此两者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
。
(3)据图分析,两种限制酶切割后漏出来的碱基序列都是-GATC-,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或,因此若干循环后该序列明显增多。
(4)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种类有:从健康人体上分离得到的功能正常的基因、反义基因、自杀基因(或编码可以杀死癌变细胞的蛋白酶基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特点,能够根据切割后的产物的种类判断两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的数目。
42. 人的HPRT基因缺陷(HPRT-)和小鼠的TK基因缺陷(TK-)细胞在HAT培养基中都不能存活。杂种细胞在分裂中随机丢失人的染色体,但保留所有的鼠染色体。因此,利用人—鼠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将人类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
(1)将人的HPRT-细胞与小鼠的TK-细胞用________促进融合,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_______细胞,称为杂交细胞。然后培养在________培养基(HAT)中,最终筛选出人—鼠杂种细胞。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____________成为可能。
(2)将存活下来的杂种细胞进行单克隆培养,获得不同的细胞株,用碱性染料染色后镜检,观察结果如下:
细胞株编号
1
2
3
4
5
6
所含人染色体编号
11,14,
17,22
7,11,
14,17
5, 7,
17,21
2, 9,
11,17
5,17,
18,20
2, 5,
17,19
由此可推测________基因在________染色体上。
(3)如果要确定人鸟苷酸(UMP)激酶基因所在染色体,应选择UMP激酶缺陷的________(填“人”或“鼠”)细胞与相应细胞杂交,这样的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对小鼠的基因进行定位。
(4)经过基因测序发现UMP激酶缺陷是因为编码它的基因中部的部分碱基替换造成的,结果可能导致(_____)
A.转录不能进行
B.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缺少部分氨基酸序列
C.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增加部分氨基酸序列
D.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数目不变
【答案】 (1). PEG(或灭活病毒) (2). 单核 (3). 选择 (4). 远缘杂交 (5). TK (6). 17 (7). 鼠 (8). 不能 (9). B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人的HPRT基因缺陷(HPRT-;TK+)和小鼠的TK基因缺陷(TK-;HPRT+)细胞在HAT培养基中都不能存活。据图分析,将人的HPRT基因缺陷(HPRT-)和小鼠的TK基因缺陷(TK-)细胞融合,形成融合细胞(HPRT+;TK+),在HAT培养基上让其生长和分裂。
【详解】(1)将人的HPRT-细胞与小鼠的TK-细胞用PEG(或灭活病毒)促进融合,图中显示融合细胞的细胞核也发生了融合,形成了单核的融合细胞(杂交细胞);然后培养在选择培养基(HAT)中,最终筛选出人-鼠杂种细胞。细胞融合技术能够突破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得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2)将存活下来的杂种细胞进行单克隆培养,获得不同的细胞株,用碱性染料(或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后镜检。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所有的细胞株都含有17号染色体,据此推测TK基因应该在17染色体上。
(3)如果要确定人鸟苷酸(UMP)激酶基因所在染色体,应选择UMP激酶缺陷的鼠细胞与相应细胞杂交,这样的方法不能对小鼠的基因进行定位。
(4)经过基因测序发现UMP激酶缺陷是因为编码它的基因中部的部分碱基替换造成的,由于改变发生在基因的中部,因此不会导致转录不能发生,A错误;由于基因中部的部分碱基发生了替换,可能使得终止子提前,进而导致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缺少部分氨基酸序列,B正确;碱基发生替换发生在中间,不会导致末端的终止子改变,因此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会增加,C错误;碱基替换后可能导致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数目不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结合题干和图形分析利用两种缺陷细胞获得杂种细胞的过程,并能够根据表格数据确定TK基因在什么染色体上。
43. 2018年1月25日,我国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去甲基化酶(Kd4d)的mRNA,经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第一批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流程如图所示,①—⑥表示过程,该动物可作为研究癌症等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请分析回答:
(1)2001年,美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胚胎细胞核移植猴。获得食蟹猴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其_______性较难。
(2)进行过程①时,为了防止____________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定期更换____________。
(3)当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间隙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
(4)图中过程⑤用到胚胎移植技术,其实质是早期胚胎在_________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5)研究人员在确定去甲基化酶(Kd4d)的mRNA的作用时,做了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融合细胞,B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注入了Kd4d的mRNA的融合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Kd4d的mRNA的作用是既能提高___________,又能提高___________。
【答案】 (1). 体细胞分化程度高 (2). 全能 (3). 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 (4). 培养液 (5). 卵细胞膜 (6). 透明带 (7). 两个极体 (8). 相同生理 (9). 融合细胞发育成囊胚的成功率 (10). 囊胚中内细胞团的形成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动物细胞培养,②表示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③表示利用显微注射法将成纤维细胞注入猴的去核的处于MⅡ的卵母细胞,④表示将Kd4d mRNA注入融合细胞,⑤表示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⑥妊娠、分娩获得体细胞核移植食蟹猴。
【详解】(1)由于体细胞分化程度高,不容易恢复其全能性,因此获得食蟹猴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2)过程①表示动物细胞培养,为了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3)
卵子受精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卵细胞膜)与透明带之间观察到两个极体,其中一个是第一极体,还有一个是第二极体。
(4)胚胎移植技术的实质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5)根据题意分析,A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融合细胞,B组用正常培养液培养注入了Kd4d的mRNA的融合细胞,而图中显示B组的囊胚形成率和内细胞团形成率都明显高于A组,说明Kd4d的mRNA的作用是既能提高融合细胞发育成囊胚的成功率,又能提高囊胚中内细胞团的形成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并能够根据图形分析出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44. 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解。请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3)生态经济: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4)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其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量流动 (2). 物质循环 (3).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 农作物 (5).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6). 环境容纳量(K值)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者,即农作物。
(3)“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原理。
(4)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因此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其环境容纳量(K值)。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起决定作用),且农业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注意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