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7.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七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消化液 D.细胞外液
2.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6.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细胞 B.T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8.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9.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很快排出体内
10.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1.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促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12.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5.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7.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8.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9.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以促进合成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如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属效应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20.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21.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22.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
23.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5.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2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27.某国为了防止在战争中敌方使用生物武器,对所有参战人员都接种了天花病毒疫苗,以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以下关于该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免疫属细胞免疫,无体液免疫
B.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C.只有形成记忆细胞,再遇到天花病毒时才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D.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8.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29.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3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b、c、d和e处 B.a、b和c处 C.a和b处 D.a、b、c、d和e处
31.人在寒冷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是( )
A.汗腺分泌增加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多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32.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C.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D.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
33.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一种抗体只能专门抗击一种病原体
34.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
3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
C.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D.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侵入体细胞内的抗原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36.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们把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 部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器官系统.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 .(填字母)
37.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b和e的区别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刺激b处,肌肉 .(填“收缩”或“不收缩”)
3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B. C. 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39.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当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 分泌到血液中,起到相应的免疫作用.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40.填概念图
A. B.
C. D.
E. .
附加题
41.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 ,
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 ,其特点是 ,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七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消化液 D.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D.
2.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多细胞生物: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ABC、家兔、鱼类和鸟类都是多细胞生物,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BC错误;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D.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O2、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淋巴管壁内侧为淋巴,外侧为组织液,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B.
6.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细胞 B.T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解答】解:A、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
B、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
D、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
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错误;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B.
8.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考点考生需识记并理解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以及毛细淋巴管堵塞等.
【解答】解: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故选:C.
9.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很快排出体内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答】
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故选:C.
10.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可得,A与C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C中的物质可以形成B,B中的物质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
故选:C.
11.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促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时,反馈作用弱,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增多.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食物缺碘时,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少,从而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故选:A.
12.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①正确;
②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
③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③正确;
④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④正确;
故选:D.
13.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过敏反应中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解答】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
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D.
15.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答】解:(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因交通事故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2)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1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
【解答】解: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作用较为局限,速度快、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
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
(2)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4)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
故选:C.
18.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1)从作用对象上看,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
(2)从作用方式上看,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解答】解:A、当抗原位于体液中时,机体免疫系统发挥的免疫作用是体液免疫,A错误;
B、当抗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细胞免疫,B正确;
C、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C错误;
D、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19.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以促进合成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如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属效应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图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
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①正确;
②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②正确;
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但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③错误;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于原尿的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降低体内渗透压,④正确;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加强产热,⑤错误;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均为效应器,⑥正确.
故选:B.
20.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具体表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内体液大量流失,A错误;
B、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缺乏营养物质,A错误;
C、皮肤烧伤导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C错误;
D、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受损后,病原体容易侵入,发生感染,D正确.
故选:D.
21.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故选:A.
22.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者都增多 D.两者都未增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1)人体内盐平衡的机理是:摄入量排出量,若摄入盐过多,正常机体就会通过尿液的形式将过多的盐分排除体外,从而保持体内水盐平衡,因此尿中盐增多.
(2)健康人体中,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血糖浓度会保持相对稳定,若进食较多的糖,再胰岛素的作用下会合成糖原或转化成非糖物质,不会随着尿液排出,因此尿中糖未增多或没有.
故选:A.
23.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答】解: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两者不同,B错误;
C、完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
D、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D正确.
故选:D.
2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25.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错误;
D、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D正确.
故选:C.
2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减少.
(2)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使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增多,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当体内肾上腺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这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激素发挥作用后需马上被灭活、分解,A正确;
B、体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水分的排出,B错误;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有一个正常的水平,所以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27.某国为了防止在战争中敌方使用生物武器,对所有参战人员都接种了天花病毒疫苗,以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以下关于该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免疫属细胞免疫,无体液免疫
B.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C.只有形成记忆细胞,再遇到天花病毒时才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D.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该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以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正确;
C、接种天花病毒疫苗后,体内能产生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A.
28.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此时人体的汗腺分泌增强,人体出汗.
【解答】解:A、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
B、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29.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3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b、c、d和e处 B.a、b和c处 C.a和b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分别为左边两个神经元的轴突,b和d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刺激神经细胞任意一点,在该细胞上的任何位置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但在神经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a处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d和e处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故选:A.
31.人在寒冷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是( )
A.汗腺分泌增加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多
D.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
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以减少散热,A错误;
B、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B正确;
C、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多,C正确;
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D正确.
故选:BCD.
32.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C.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D.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突触间隙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般需要经过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的传导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A正确;
B、神经递质也有无机物,如一氧化氮等,B错误;
C、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一般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即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正确;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通过胞吐过程实现的,D正确.
故选:ACD.
33.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一种抗体只能专门抗击一种病原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A、抗毒素是抗体,A正确;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蛋白酶分解,B正确;
C、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抗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专门抗击一种病原体,D正确.
故选:ABD.
34.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RNA病毒.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4)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因此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
【解答】解:A、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被传染,A错误;
B、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B正确;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C正确;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D正确.
故选:A.
3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
C.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D.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侵入体细胞内的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的具有过程如下:
【解答】解:A、体液免疫中,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正确;
B、细胞免疫过程中,抗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B正确;
C、当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
D、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抗原,但不能直接杀死侵入体细胞内的抗原,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36.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们把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 ABD 部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AD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 E→A→D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器官系统.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 A .(填字母)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血细胞;D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E细胞内液.
【解答】解:(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D为血浆,A、B、D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组织液和D血浆.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故其经过途径为E→A→D.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处被利用.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来自组织液.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 ABD AD
(2)E→A→D
(3)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4)A
37.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b和e的区别是 e上有神经节 .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膜或树突膜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 不收缩 ;刺激b处,肌肉 收缩 .(填“收缩”或“不收缩”)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甲图: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感受器.
分析乙图:A表示突触小体,其膜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1)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B表示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由于c处被切断,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兴奋不能通过c传到肌肉,所以肌肉不收缩,若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兴奋可传到肌肉,所以肌肉收缩.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e上有神经节 d 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不收缩 收缩
38.如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 B. + C. ﹣ D.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 促甲状腺激素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 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 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A、+;B、+;C、﹣;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
(2)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激素
(4)反馈
39.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当 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 分泌到血液中,起到相应的免疫作用.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T细胞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的具有过程如下:
2、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1)体液免疫中,当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故答案为:
(1)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体
(2)T细胞
40.填概念图
A. 体液调节 B. 免疫调节
C. 渗透压平衡(渗透压) D. 酸碱度平衡
E. 温度(或答血糖平衡等也给分)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系统、A体液调节和B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的稳态具体的实例有:C渗透压平衡、D酸碱度平衡、E温度.
故答案为:
A体液调节 B免疫调节 C渗透压平衡(渗透压) D酸碱度平衡 E温度(或血糖平衡等)
附加题
41.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 C ,
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 B ,其特点是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记忆B 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 D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
【解答】
解: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同时注射抗原Y和X,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B,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若不注射抗原X,则抗体水平会基本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出现曲线D所示的变化.
故答案为:
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