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0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3.下列有关不同育种方法优缺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育种的最大优点是定向改造生物 B.多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快速获得性状遗传稳定的纯合子 C.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 D.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获得杂种并表现杂种优势 ‎4.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纯合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 A.根据杂种优势原理,从子一代中即可选出 B.从子三代中选出,因为子三代才出现纯合子 C.隐性品种可从子二代中选出,经隔离选育后,显性品种从子三代中选出 D.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5.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 B.通过人工诱变可定向改变基因的突变方向 C.单倍体育种一般获得的是纯合二倍体 D.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种子 ‎6.下列关于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枝条分别扦插,形成的新植株仍能结出无子果实 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都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基本原理相同 ‎7.利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能够获得单倍体,其根本原因是(  )‎ A.玉米花药细胞仍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B.花药细胞中含有玉米的全部染色体 C.花药细胞中含有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D.外界营养充足,环境无菌、无毒 ‎8.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稻都是高杆的,由于高杆易倒状,不利于密植而影响产量,为了尽快培育出矮杆水稻新品种,以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最好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 B.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抗虫粮食作物,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获得目的基因,用另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运载体DNA D.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两种 ‎1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12.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上升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14.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 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15.风湿性心脏病属于人体自身免疫病,发病原因是,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该抗体同时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导致发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基本类似 B.发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C.该病可以通过提前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患病 D.心肌细胞与酿脓链球菌有类似的表面抗原 ‎16.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 ‎②葡萄糖 ‎ ‎③解旋酶 ‎ ‎④二氧化碳 ‎ ‎⑤唾液淀粉酶 ‎ ‎⑥甲状腺激素 ‎ ‎⑦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 ‎ ‎⑧尿素 ‎ ‎⑨肝糖原.‎ A.①③④⑥ B.①③⑤⑨ C.①③⑤⑦ D.③⑤⑧⑨‎ ‎1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内环境稳态失调是(  )‎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8.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当胰岛素浓度较高,导致血糖偏低时,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19.“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  )‎ ‎①胰岛B细胞受损  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 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21.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激素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22.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23.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刺激Ⅲ处,小腿抬起,但不属于反射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24.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 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传入神经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25.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26.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科学的是(  )‎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27.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28.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2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B.血液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C.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引发机体过敏 D.各类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能通过胞吐分泌抗体 ‎30.下列关于机体对埃博拉病毒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埃博拉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体液免疫在埃博拉病毒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中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后都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 D.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并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 ‎3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32.如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①,则②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1‎ B.甲图①、②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乙图b、d点生长素浓度 C.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③、④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c、g点表示 ‎33.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乙烯不仅仅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才发挥作用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34.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获得的生根数目都不相同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35.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为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36.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37.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3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39.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2‎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89‎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第2层土壤动物种间竞争较第1层更激烈,因此物种数和个体数也相对较少 ‎40.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 ‎1‎ 油松 ‎0.13‎ ‎0.81‎ ‎1‎ 刺槐 ‎0.14‎ ‎0.76‎ ‎0.84‎ ‎1‎ 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 C.原有耕地变为林地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有所降低 D.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 ‎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1.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①和②‎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中CO2含量最高的是①‎ ‎4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同 D.机体的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4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灰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都存在生殖隔离 ‎44.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45.如图为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后,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检测到c点,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 C.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上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处于抑制状态 D.如果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有关 ‎4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4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侵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48.植物根部有向若背光侧生长的特性.将萌发中的幼苗呈水平状用细线悬挂在只能获得单向光照的盒中气培(空气湿度完全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 B. C. D.‎ ‎4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5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用滴管吸取的营养液不能直接滴加在计数室内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为了保证估算准确,应将计数室内大方格中的全部酵母菌进行计数 D.只有营养条件和pH值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51.如图表示培育小麦的几种育种方式,纯种高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纯种矮秆不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株A培育过程中,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  .‎ ‎(2)植株B的培育运用的原理是  .‎ ‎(3)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  .‎ ‎(4)由融合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植株E的原理是  .‎ ‎(5)在图中的育种过程中,小麦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是  .‎ ‎52.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淋巴的是  (填字母).‎ ‎(2)胰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不会明显改变其细胞外液的pH值,是因为内环境中含有  .‎ ‎(3)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  能进入血液.‎ ‎(4)胰腺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系统和  系统.‎ ‎5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其分泌的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填写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的水盐平衡.‎ ‎(4)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 ‎(5)综合分析此图,可以看出下丘脑在人体内既是内分泌枢纽,同时也是很多反射活动的  (填反射弧结构名称).‎ ‎54.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种间关系是  .‎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  .‎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  .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  型曲线.‎ ‎(4)演替过程中,乔木在幼苗阶段为了尽快生长,突破灌木层的遮挡,会表现出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  有关.‎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 D、自然选择源始终存在,即使没有过度繁殖,自然选择也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 ‎ ‎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C.‎ ‎ ‎ ‎3.下列有关不同育种方法优缺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育种的最大优点是定向改造生物 B.多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快速获得性状遗传稳定的纯合子 C.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 D.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获得杂种并表现杂种优势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四种常规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所以基因工程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A正确;‎ B、多倍体育种得到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相对来说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多倍体育中的优点是获得营养器官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个体,但多倍体发育迟缓;单倍体育种可以快速获得性状遗传稳定的纯合子,B错误;‎ C、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能够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C正确;‎ D、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获得杂种并表现杂种优势,如:杂交玉米具有杂种优势,D正确.‎ 故选:B.‎ ‎ ‎ ‎4.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纯合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 A.根据杂种优势原理,从子一代中即可选出 B.从子三代中选出,因为子三代才出现纯合子 C.隐性品种可从子二代中选出,经隔离选育后,显性品种从子三代中选出 D.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亲本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子一代都是显性杂合体,子二代才出现相关个体,A错误;‎ B、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B错误;‎ C、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如果是隐性品种,直接可从子二代中选出;如果是显性品种,由于还存在杂合子,所以要连续自交,因此可从子三代中选出,C正确;‎ D、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且随着自交次数的增加,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增加,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 B.通过人工诱变可定向改变基因的突变方向 C.单倍体育种一般获得的是纯合二倍体 D.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种子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基因突变 ‎ 原理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过程是杂交→自交→选育→自交,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人工诱变方法的实质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由单倍体育种直接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正确;‎ D、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正确.‎ 故选:B.‎ ‎ ‎ ‎6.下列关于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枝条分别扦插,形成的新植株仍能结出无子果实 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都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基本原理相同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无籽番茄和无籽西瓜的原理不同.‎ 无籽番茄是在开花期没有完成授粉,不能产生种子,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无籽西瓜属于三倍体,由于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因此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无法完成授粉,因此无子.‎ ‎【解答】解:A、无子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利用无子西瓜枝条扦插,形成的新植株仍能结出无子果实,而无子番茄是不可以遗传的变异,其枝条扦插,形成的新植株结出的是有子果实,A错误;‎ B、无子西瓜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的植物均离不开生长素,C正确;‎ D、无子西瓜的培育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而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D错误.‎ 故选:C.‎ ‎ ‎ ‎7.利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能够获得单倍体,其根本原因是(  )‎ A.玉米花药细胞仍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B.花药细胞中含有玉米的全部染色体 C.花药细胞中含有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D.外界营养充足,环境无菌、无毒 ‎【考点】单倍体诱导与利用.‎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解答】解:玉米花药离体培养能够获得完整植株说明其具有全能性,原因是花药细胞中含有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故选:C.‎ ‎ ‎ ‎8.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稻都是高杆的,由于高杆易倒状,不利于密植而影响产量,为了尽快培育出矮杆水稻新品种,以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最好选择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作物育种,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A错误;‎ B、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C正确;‎ D、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不能快速获得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 B.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抗虫粮食作物,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获得目的基因,用另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运载体DNA D.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两种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A错误;‎ B、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抗虫粮食作物,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B正确;‎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获得目的基因,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运载体DNA,以便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C错误;‎ D、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三种,D错误.‎ 故选:B.‎ ‎ ‎ ‎1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共同进化的.‎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 ‎ ‎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解:A、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C正确;‎ D、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所以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 ‎ ‎12.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上升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区豹种群数量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雌豹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应该降低,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A正确;‎ B、题干中没有体现豹种群数量较小时和种群数量较大时性别比例的差异,B错误;‎ C、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有可能上升,C错误;‎ 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选:A.‎ ‎ ‎ ‎1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本题是考查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和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分析题意可知,环境对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随自交次数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A=16%,aa=36%,Aa=1﹣16%﹣36%=48%,由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48%=40%,a的基因频率=36%+×48%=60%;自由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6%+48%×=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40%,a=48%+24%×=60%.‎ 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故选:C.‎ ‎ ‎ ‎14.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 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过程2为、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血浆、丁表示细胞内液,B错误;‎ 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C正确;‎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低,D错误.‎ 故选:C.‎ ‎ ‎ ‎15.风湿性心脏病属于人体自身免疫病,发病原因是,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该抗体同时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导致发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基本类似 B.发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 C.该病可以通过提前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患病 D.心肌细胞与酿脓链球菌有类似的表面抗原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基本类似,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发病过程中体液免疫发挥主要作用,B错误;‎ C、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不能通过提前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患病,C错误;‎ D、心肌细胞与酿脓链球菌有类似的表面抗原,D正确.‎ 故选:BC.‎ ‎ ‎ ‎16.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 ‎②葡萄糖 ‎ ‎③解旋酶 ‎ ‎④二氧化碳 ‎ ‎⑤唾液淀粉酶 ‎ ‎⑥甲状腺激素 ‎ ‎⑦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 ‎ ‎⑧尿素 ‎ ‎⑨肝糖原.‎ A.①③④⑥ B.①③⑤⑨ C.①③⑤⑦ D.③⑤⑧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②错误;‎ ‎③解旋酶是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④错误;‎ ‎⑤唾液不属于体液,因此唾液淀粉酶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可以分泌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⑦错误;‎ ‎⑧尿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相应器官排除体外,⑧错误;‎ ‎⑨肝糖原存在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⑨正确.‎ 故选:B.‎ ‎ ‎ ‎1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内环境稳态失调是(  )‎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为正常的体温调节,A错误;‎ B、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正常的免疫反应,B错误;‎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为内环境成分失调导致,C正确;‎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正常的水盐平衡调节,D错误.‎ 故选:C.‎ ‎ ‎ ‎18.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当胰岛素浓度较高,导致血糖偏低时,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解答】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错误;‎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错误.‎ 故选:B.‎ ‎ ‎ ‎19.“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  )‎ ‎①胰岛B细胞受损  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 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胰岛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3)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解答】解: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①错误;‎ ‎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没有足够多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②正确;‎ ‎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靶细胞不能感受到胰岛素,导致机体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④错误.‎ 故选:B.‎ ‎ ‎ ‎20.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正确;‎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因而b1>b2,B错误;‎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O℃的环境中,产热增多,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温度高时,人体通过出汗形式减少尿量,因而低温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 ‎ ‎21.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激素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平衡调节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解答】解:A、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A错误;‎ B、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激素调节,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C正确;‎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 ‎ ‎22.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答】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D、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A.‎ ‎ ‎ ‎23.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刺激Ⅲ处,小腿抬起,但不属于反射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由反射弧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解答】解: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属于膝跳反射,A正确;‎ B、剪断Ⅰ(传入神经元)处,敲击Ⅱ(感受器)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至效应器,所以小腿不能抬起,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Ⅳ处是脊髓(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 ‎ ‎24.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 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传入神经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首先明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然后再根据刺激的部位和效果逐项排除,最终得到答案.‎ ‎【解答】解:在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分别刺激左、右后肢,都会出现收缩反应;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都不出现收缩的现象,说明是感受器或是传入神经或是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神经中枢未受破坏,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入神经或效应器受破坏.‎ 故选:C.‎ ‎ ‎ ‎25.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解答】解:A、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A正确;‎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因而还没有发生Na+内流,D错误.‎ 故选:D.‎ ‎ ‎ ‎26.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科学的是(  )‎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脑的结构中,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A、脑干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A错误;‎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正确;‎ C、S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 D、H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 故选:B.‎ ‎ ‎ ‎27.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图解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鸟类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丘脑是调节中枢.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同时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A正确;‎ B、由图可知,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B正确;‎ C、垂体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C错误;‎ D、性腺分泌的影响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 ‎ ‎28.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是拮抗作用.‎ ‎【解答】解:A、二氧化碳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B错误;‎ C、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 D、血糖浓度的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 ‎ ‎2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B.血液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C.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引发机体过敏 D.各类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能通过胞吐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B细胞、T细胞都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A错误;‎ B、血液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B错误;‎ C、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引发机体过敏,C错误;‎ D、各类免疫细胞中只有浆细胞能通过胞吐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 ‎ ‎30.下列关于机体对埃博拉病毒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埃博拉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体液免疫在埃博拉病毒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中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后都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 D.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并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解答】姐:A、当埃博拉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A错误;‎ B、体液免疫可将病原体在体液中形成沉淀物,故对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的散播起抵制作用,B正确;‎ C、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通过体液免疫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正确;‎ D、受抗原刺激后,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和释放淋巴因子,D正确.‎ 故选:A.‎ ‎ ‎ ‎3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所以图中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 ‎【解答】解:A、只有d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 C、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 D、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核DNA是相同的,而c、d的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C.‎ ‎ ‎ ‎32.如图中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摘除甲图中的部位①,则②处生长素浓度会高于10﹣6mol•L﹣1‎ B.甲图①、②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乙图b、d点生长素浓度 C.如将该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根将向下生长,表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给予该植物右侧光照,③、④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用乙图c、g点表示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地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个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解答】解:A、摘除①顶芽,侧芽②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顶端优势,则②处生长素浓度会低于10﹣6mol•L﹣1,A错误;‎ B、甲图①、②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应乙图b、f点生长素浓度,B错误;‎ C、将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使植物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由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根的生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的特点,C正确;‎ D、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长得快,③比④侧的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因此可以用一天中的g、c两点表示,D错误.‎ 故选:C.‎ ‎ ‎ ‎33.有人测定了苹果、柑橘等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乙烯不仅仅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才发挥作用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在果实成熟和衰老阶段,生长素含量较低,在果实成熟时,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各阶段,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发挥作用,但不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激素可能不同.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之间既有协同效应,又有拮抗效应,其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 ‎【解答】解:A、幼果生长时期即细胞分裂、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A正确;‎ B、在果实发育初期即成熟期,脱落酸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B正确;‎ C、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C正确;‎ D、脱落酸主要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D.‎ ‎ ‎ ‎34.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获得的生根数目都不相同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解答】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故A错误;‎ B、插枝生根的数目为实验的因变量,无关变量包括枝条的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温度等,故B错误;‎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故C错误;‎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为最适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 ‎ ‎35.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为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图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可以知道,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A错误;‎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进而经⑥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使光合速率下降,B错误;‎ C、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缩小细胞周期,C正确;‎ D、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而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D错误.‎ 故选:C.‎ ‎ ‎ ‎36.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属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的种群密度,C正确;‎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故选:C.‎ ‎ ‎ ‎37.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1年﹣第14年期间增长速度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8年左右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答】解: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 D、由于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 ‎ ‎3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D正确.‎ 故选:B.‎ ‎ ‎ ‎39.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2‎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89‎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第2层土壤动物种间竞争较第1层更激烈,因此物种数和个体数也相对较少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分析表中数据: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有减少的、有增长的、也有基本不变的.‎ ‎【解答】解:A、由表格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因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 B、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 D、第2层土壤动物种间竞争较第1层弱,因此物种数和个体数也相对较少,D错误.‎ 故选:A.‎ ‎ ‎ ‎40.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 ‎1‎ 油松 ‎0.13‎ ‎0.81‎ ‎1‎ 刺槐 ‎0.14‎ ‎0.76‎ ‎0.84‎ ‎1‎ 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 C.原有耕地变为林地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有所降低 D.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越高,竞争越激烈,则油松和刺槐>丁香和刺槐>丁香和油松.‎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解答】解: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故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B正确;‎ C、原有耕地变为林地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升高,C错误;‎ D、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越高,竞争越激烈.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D正确.‎ 故选:C.‎ ‎ ‎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1.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①和②‎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中CO2含量最高的是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内环境由①②④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体液.‎ ‎【解答】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①②,A正确;‎ B、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分泌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即图中②,B正确;‎ C、与组织液与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C正确;‎ D、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依次由细胞内液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由于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因此①②③④中CO2含量最高的是③,即细胞内液,D错误.‎ 故选:D.‎ ‎ ‎ ‎4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同 D.机体的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组织液大部分渗回血浆,少量渗入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解答】解: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组织液大部分渗回血浆,少量渗入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C.‎ ‎ ‎ ‎4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灰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都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由于遗传和变异,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A正确;‎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种生物,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 C、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故说明豌豆未发生进化,C错误;‎ D、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狮虎兽”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说明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D错误.‎ 故选:A.‎ ‎ ‎ ‎44.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A选项错误;‎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故B选项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选项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 ‎45.如图为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后,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检测到c点,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 C.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上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处于抑制状态 D.如果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细胞,2个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c点和d点与a点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位于a点两侧,所以检测到c点,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 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的过程中,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并不是上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处于抑制状态,C错误;‎ D、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速度快,而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速度慢,所以虽然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有关,D正确.‎ 故选:C.‎ ‎ ‎ ‎4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A、HIV感染人群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即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 B、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识别HIV,从而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 D、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故选:D.‎ ‎ ‎ ‎4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侵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A错误;‎ 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 C、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侵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A.‎ ‎ ‎ ‎48.植物根部有向若背光侧生长的特性.将萌发中的幼苗呈水平状用细线悬挂在只能获得单向光照的盒中气培(空气湿度完全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装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方向最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和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的考查,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解答】解:(1)由于重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地侧少,向地侧多,导致植物幼苗茎向上生长,根向地生长;‎ ‎(2)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导致植物茎向光生长,根背光生长;‎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茎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根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如B答案所示.‎ 故选:B.‎ ‎ ‎ ‎4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丛→针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绿阔叶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种类数逐渐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原来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 B、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B正确;‎ C、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D正确.‎ 故选:C.‎ ‎ ‎ ‎5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用滴管吸取的营养液不能直接滴加在计数室内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为了保证估算准确,应将计数室内大方格中的全部酵母菌进行计数 D.只有营养条件和pH值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用滴管吸取的营养液不能直接滴加在计数室内,而是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A正确;‎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B错误;‎ C、为了保证估算准确,一般采用多次取样计数,然后取平均值的方式减少误差,而不是将计数室内大方格中的全部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 D、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溶氧量、pH值、代谢废物的积累等,D错误.‎ 故选:A.‎ ‎ ‎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51.如图表示培育小麦的几种育种方式,纯种高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纯种矮秆不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ddrr,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株A培育过程中,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 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病基因集中到F1上 .‎ ‎(2)植株B的培育运用的原理是 基因突变 .‎ ‎(3)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 C不可育 .‎ ‎(4)由融合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植株E的原理是 细胞的全能性 .‎ ‎(5)在图中的育种过程中,小麦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是 B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株A培育的方法是杂交育种,植株B培育的方法是诱变育种,植株D培育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植株E培育的方法是植物体细胞杂交.‎ ‎【解答】解:(1)图中植株A培育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将亲本杂交的目的是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病基因集中到F1上,自交的目的是通过基因重组使F2中出现矮秆抗病植株.‎ ‎(2)植株B培育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3)植株C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导致其不可育,因此植株C需要染色体加倍,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 ‎(4)由融合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植株E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5)在图中的育种过程中,小麦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是产生植株B的诱变育种.‎ 故答案为:‎ ‎(1)将位于两个亲本中的矮秆基因和抗病基因集中到F1上 ‎ ‎(2)基因突变 ‎ ‎(3)C不可育 ‎(4)细胞的全能性 ‎ ‎(5)B ‎ ‎ ‎52.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淋巴的是 C (填字母).‎ ‎(2)胰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不会明显改变其细胞外液的pH值,是因为内环境中含有 缓冲物质 .‎ ‎(3)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能进入血液.‎ ‎(4)胰腺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循环 系统和 泌尿 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1)据图分析: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 ‎(2)胰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不会明显改变其细胞外液的pH值,是因为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 ‎(3)健康人构成胰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质,如: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消化酶是外分泌腺分泌的,进入消化道,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 ‎(4)胰腺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故答案为:‎ ‎(1)C ‎ ‎(2)缓冲物质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 ‎(4)循环 泌尿 ‎ ‎ ‎5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其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填写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的水盐平衡.‎ ‎(4)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反馈调节 .‎ ‎(5)综合分析此图,可以看出下丘脑在人体内既是内分泌枢纽,同时也是很多反射活动的 神经中枢 (填反射弧结构名称).‎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激素D为肾上腺素.‎ ‎【解答】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胰岛A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该激素与激素D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故这两种激素的关系是协同关系.‎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5)下丘脑在人体内既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调节 ‎ ‎(2)胰高血糖素 ‎ (3)抗利尿激素 ‎ ‎(4)反馈调节 ‎ ‎(5)神经中枢 ‎ ‎ ‎54.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 .‎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 水平结构 .‎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 次生演替 .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 S 型曲线.‎ ‎(4)演替过程中,乔木在幼苗阶段为了尽快生长,突破灌木层的遮挡,会表现出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 两重性 有关.‎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 ‎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 ‎【解答】‎ 解:(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种间关系是竞争.‎ ‎(2)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3)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S型曲线.‎ ‎(4)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演替过程中,乔木在幼苗阶段为了尽快生长,突破灌木层的遮挡,会表现出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 故答案为:‎ ‎(1)竞争 ‎(2)水平结构 ‎(3)次生演替 S ‎(4)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