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5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①‎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2.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3.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K+同时内流 ‎4.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1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错误的是(  )‎ A.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二者的抗原相同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5.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6.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②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n,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 A.小于m B.小于n C.大于n D.大于i ‎8.检测某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但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后,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可能的原因是(  )‎ A.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分化 ‎9.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则它们的营养级复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a、c、d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在a﹣d四个种群所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10.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 C.根据该图无法知道两国人口数量 D.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11.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12.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 ‎13.如图中A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14.如图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同一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 B.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和动植物病毒的DNA C.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D.用质粒4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1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16.图示两细胞间发生的某种信息传递过程.细胞Ⅰ、Ⅱ和物质M、N与图示相符的是(  )‎ ‎①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②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③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④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图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图中编号所示的过程分别是(  )‎ A.④⑤⑥和①②③ B.①②③和④⑤⑥ C.②③和④⑤⑥ D.④⑤⑥和②③‎ ‎18.将栽有刚萌发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 A.顶芽↖,根↘ B.顶芽↖,根↙ C.顶芽↗,根↘ D.顶芽↗,根↙ ‎19.近年来,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的 ‎20.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如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中CO2释放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量里加 C.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是渴觉中枢又是冷觉中枢 B.能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2.下列物质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的是(  )‎ A.抗体 B.聚乙二醇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生长素 ‎23.如图示三种昆虫的耐寒性的季节变化.曲线l表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每年都要经历漫长冬季的木蠹蛾,曲线2表示生活在日本必须在地下越冬的日本金龟子,曲线3表示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昆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木蠹蛾冬季耐寒性提高,夏季耐寒性低,对其生存有利 B.木蠹蛾冬季耐寒性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含结合水和脂肪少 C.春寒和秋寒对害虫的杀伤力更强,减少了春夏之际的虫害 D.将日本金龟子转移至高纬度地区,它们将不能完成生活史 ‎24.下列对生物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天敌防治马尾松虫害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B.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性 C.用性引诱剂作为物理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D.用DDT杀虫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营养级更高的其他动物 ‎25.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滴加样液后,盖盖玻片时要小心防止产生气泡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 ‎ ‎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共65分.‎ ‎26.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激素d能作用于肝细胞,且能促进血糖升高,则激素d能使血糖升高的机理是  .‎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激素b的分泌受到  的调控.‎ ‎27.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 ‎(1)ADH的合成部位是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导致血浆渗透压  .‎ ‎(2)尿量超过称尿崩.假设尿崩症仅与ADH有关,则引起尿崩的机理有二:一是  ;二是  .‎ ‎(3)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结构特点);图中所示肾小管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28.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①~⑧表示相互作用的过程或相关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⑦表示促性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 ‎(2)若⑤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则⑤表示  .在该免疫过程中能使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细胞,此过程中的宿主细胞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  .‎ ‎(3)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母牛分娩后5~7天内产生的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①免疫球蛋白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 ‎②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称为  .这种过敏反应能否发生在第一次服用初乳时?  .‎ ‎29.10分每空2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A、B、C、D四个实验中,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 IAA分布(%)‎ 向光侧 背光侧 A ‎50.0‎ ‎50.0‎ B ‎50.2‎ ‎49.8‎ C ‎50.1‎ ‎49.9‎ D ‎49.5‎ ‎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两个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  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  有关.‎ ‎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  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   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  .‎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  .‎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  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31.某湿地生态系统生存着多种动植物类群,对其中的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 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螺 沼虾 鱼类 蛙 蛇 鸟类 蝗虫 ‎√‎ 螺 ‎√‎ 沼虾 ‎√‎ 蛙 ‎√‎ 鱼类 ‎√‎ ‎√‎ ‎√‎ 蛇 ‎√‎ ‎√‎ ‎√‎ 鸟类 ‎√‎ ‎√‎ ‎√‎ ‎(1)除上表所含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这些组成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2)表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  ,蛇同化的能量流向:  、  .‎ ‎(3)相关部门计划将该湿地开发为旅游景区,打算清除多种野生植物,并扩大荷花等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4)该湿地是金线偶褶蛙的唯一产区,为了解这一物种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取样研究,第一次捕获120只,测量并作标记后释放,两周后在相同区域再次捕获到不带有标记的85只,带有标记的15只,此环境中大约有金线偶褶蛙  只.若标记物易脱落,则该估算值可能  (填偏大、偏小、不变).‎ ‎(5)如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包括  .‎ ‎32.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繁发生.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  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  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  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800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  (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 ‎(4)“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  .‎ ‎(5)松土是许多地方栽培植物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松土会加剧全球变暖,结合示意图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 ‎(6)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减排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 ‎33.如图1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免疫方式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  .‎ ‎(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感染麻疹病毒.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  (用序号表示).图中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 ‎(3)据图所示,细胞D是由  增殖分化形成的.免疫学研究证明,如果细胞D产生了针对核蛋白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该疾病在免疫学中属于  .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这在免疫中属于  反应.‎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图中①表示第一次感染病原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  .‎ ‎34.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人生长激素的示意图.图中质粒上有两种限制酶PstⅠ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Ampr表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图中过程⑦是用无菌牙签挑取甲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乙、丙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mRNA是从人体  细胞中获取的,过程①必需的酶是  .‎ ‎(2)据图分析,过程②使用的限制酶是  .‎ ‎(3)图中受体大肠杆菌中不能含有  基因,以免影响后面的筛选.‎ ‎(4)图中甲培养基上生长的A、B、C三个菌落中的大肠杆菌分别是 A   B   C  ‎ ‎(5)过程⑧应选择甲中的  菌落进行纯化和扩大培养.‎ ‎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①‎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解答】解;A、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其中的水可来自于细胞内液和血浆,A正确.‎ B、若③为脑细胞,脑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大量消耗氧气,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B错误.‎ 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细胞会消耗葡萄糖,所以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错误.‎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①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D错误.‎ 故选:A.‎ ‎ ‎ ‎2.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此时人体的汗腺分泌增强,人体出汗.‎ ‎【解答】解:A、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 B、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 D、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 ‎ ‎3.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K+同时内流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由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进而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神经递质在释放前,存在于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引发膜电位变化,C正确;‎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引起Na+内流,D错误.‎ 故选:D.‎ ‎ ‎ ‎4.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1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错误的是(  )‎ A.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二者的抗原相同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均使感染者发烧,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两者抗原不同.‎ ‎2、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因为不同的人的免疫能力不同.‎ ‎【解答】解:A、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正常人体后,能引发特异性反应,A正确;‎ B、由于人的免疫功能不同,则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不同,B正确;‎ C、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虽然能够使患者出现类似的症状,但正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才决定了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病毒,C错误;‎ D、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D正确.‎ 故选:C.‎ ‎ ‎ ‎5.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形式有两种:局部电流和神经递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若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若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淋巴因子;若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则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B.‎ ‎ ‎ ‎6.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②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解答】解: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首先要用到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 故选:D.‎ ‎ ‎ ‎7.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n,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 A.小于m B.小于n C.大于n D.大于i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所以a处生长素浓度比b处生长素浓度高.‎ ‎【解答】解: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即b<n;又背光一侧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因此b侧浓度必须小于m.‎ 故选:A.‎ ‎ ‎ ‎8.检测某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但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后,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可能的原因是(  )‎ A.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分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B型肝炎疫苗注射,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解答】解:A、抗体由效应B细胞分泌,T淋巴细胞能识别并传递抗原,A错误;‎ B、B型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能大量繁殖,B错误;‎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受体,C错误;‎ D、疫苗相当于抗原,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 ‎ ‎9.如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则它们的营养级复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a、c、d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在a﹣d四个种群所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由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我国从南向北植物的丰富度逐渐减少;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的数量一般越少;如果纵坐标表示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越大,在剧烈变化环境中越不容易被淘汰.‎ ‎【解答】解:A、基因多样性越大的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越不容易被淘汰,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A正确;‎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渐大,B正确;‎ C、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所含有的能量越低,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C正确;‎ D、对同一种群来说,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M表示种群密度,a~d四种野生生物不属于同一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一定是b种群.D错误.‎ 故选:D.‎ ‎ ‎ ‎10.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 C.根据该图无法知道两国人口数量 D.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考点】种群的特征;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 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2、由图可知,墨西哥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为增长型,瑞士幼年个体、成年 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为稳定型.‎ ‎【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 B、墨西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瑞士年龄组成稳定型,所以墨西哥的人口增长率大于瑞士,B正确;‎ C、根据该图无法知道两国人口数量,只能预测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 D、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人口数量也会持续增多,D错误.‎ 故选:D.‎ ‎ ‎ ‎11.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初次接种疫苗甲后,产生抗体甲,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再次接种疫苗甲后,能快速产生抗体甲;接种疫苗乙后,抗体甲的含量不会随之变化,但会产生抗体乙,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A、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因此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产量不会增加,A错误;‎ B、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 C、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 ‎ ‎12.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生物量是生态学术语,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总量.‎ ‎【解答】解:A、由图可知,当种群密度高于每平方米400只时,种群密度与生物量不呈线性关系,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 C、由题图可知其体长分布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而不是个体体型,C错误;‎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高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D错误.‎ 故选:B.‎ ‎ ‎ ‎13.如图中A图表示某些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所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或“贮存输出”.‎ 由图可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包括四项: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题中已知为e、e1、e2);2.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c1等);3.被分解者分解(b和d之一);4.未利用(b和d之一).‎ ‎【解答】解:A、b+c+d+e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图中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因此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正确;‎ C、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方面:自身呼吸消耗(e)、被下一营养级利用(c)、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因此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未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包含在c中,D错误.‎ 故选:D.‎ ‎ ‎ ‎14.如图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同一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 B.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和动植物病毒的DNA C.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D.用质粒4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质粒都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其中1中复制原点被破坏,2中复制原点和两种抗性基因都完好,3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4中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 ‎【解答】解:A、基因amp和tet在同一个DNA分子上,不是一对等位基因,A错误;‎ B、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动植物病毒的DNA不属于质粒,B错误;‎ C、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 D、重组质粒4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完好,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因此用质粒4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D正确.‎ 故选:D.‎ ‎ ‎ ‎1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如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解答】解: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这属于细胞工程的范畴,A错误;‎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符合基因工程概念,B正确;‎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属于诱变育种,不符合基因工程概念,C错误;‎ D、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的定向改造,而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不符合基因工程的概念,D错误.‎ 故选:B.‎ ‎ ‎ ‎16.图示两细胞间发生的某种信息传递过程.细胞Ⅰ、Ⅱ和物质M、N与图示相符的是(  )‎ ‎①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②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③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④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上的物质N,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物质N是受体.‎ ‎【解答】解:①传入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的受体,①错误;‎ ‎②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②正确;‎ ‎③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合成肝糖原,③错误;‎ ‎④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与肺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④正确.‎ 故选:D.‎ ‎ ‎ ‎17.图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图中编号所示的过程分别是(  )‎ A.④⑤⑥和①②③ B.①②③和④⑤⑥ C.②③和④⑤⑥ D.④⑤⑥和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或转变为糖原和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 ‎【解答】解:当血糖含量上升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胰岛素能促进图中④⑤⑥过程;‎ 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血糖含量下降后,胰高血糖分泌增加,所以能促进图中②③过程.‎ 故选:D.‎ ‎ ‎ ‎18.将栽有刚萌发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 A.顶芽↖,根↘ B.顶芽↖,根↙ C.顶芽↗,根↘ D.顶芽↗,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关键是看:‎ ‎(1)有无生长素的来源及生长素是否能运输到作用部位;‎ ‎(2)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若均匀则不会发生弯曲生长,否则会发生弯曲生长.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单侧光、重力等.‎ ‎【解答】解:虽然给予的是左侧光照,但由于转盘的匀速旋转使植物各侧均匀受光,因此左侧的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幼苗根、茎左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茎左侧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根向左弯曲生长.‎ 故选:D.‎ ‎ ‎ ‎19.近年来,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DNA疫苗进入机体后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抗原蛋白质,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解答】解:A、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质,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DNA疫苗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D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C正确;‎ D、产生的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D正确.‎ 故选:B.‎ ‎ ‎ ‎20.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如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中CO2释放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量里加 C.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香蕉在成熟之后,乙烯含量剧增,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产生呼吸跃变现象,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据此解答.‎ ‎【解答】解:A、乙烯含量剧增影响呼吸作用,产生呼吸跃变现象,A错误;‎ ‎ B、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使呼吸作用加强,即诱导呼吸酶的合成量增加,B正确;‎ ‎ C、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用程度的标志,C错误;‎ ‎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B.‎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是渴觉中枢又是冷觉中枢 B.能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大脑皮层既是渴觉中枢又是冷觉中枢,A错误;‎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正确;‎ 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C正确;‎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故选:BC.‎ ‎ ‎ ‎22.下列物质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的是(  )‎ A.抗体 B.聚乙二醇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生长素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部位发挥作用.聚乙二醇、生长素并不具有专一性.‎ ‎【解答】解:A、特定的抗体会识别特定的抗原,抗体有特异性,A正确;‎ B、聚乙二醇是促进细胞融合的试剂,无特异性,B错误;‎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特异性,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部位发挥作用,C正确;‎ D、植物生长素作用的部位很广泛,无特异性,D错误.‎ 故选:AC.‎ ‎ ‎ ‎23.如图示三种昆虫的耐寒性的季节变化.曲线l表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每年都要经历漫长冬季的木蠹蛾,曲线2表示生活在日本必须在地下越冬的日本金龟子,曲线3表示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昆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木蠹蛾冬季耐寒性提高,夏季耐寒性低,对其生存有利 B.木蠹蛾冬季耐寒性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含结合水和脂肪少 C.春寒和秋寒对害虫的杀伤力更强,减少了春夏之际的虫害 D.将日本金龟子转移至高纬度地区,它们将不能完成生活史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耐寒性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耐寒性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自由水含量低和脂肪含量高,而细胞中的结合水的含量几乎不变.曲线图显示:春季和秋季害虫的抗寒性低,所以春季和秋季对害虫的杀伤力更强,减少了春夏之际的虫害,据此作答.‎ ‎【解答】解:A、木蠹蛾冬季耐寒性高,夏季耐寒性低,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A正确;‎ B、木蠹蛾冬季耐寒性高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自由水含量低和脂肪含量高,而细胞中的结合水的含量几乎不变,B错误;‎ C、曲线图显示:春季和秋季害虫的抗寒性低,所以春季和秋季对害虫的杀伤力更强,减少了春夏之际的虫害,C正确;‎ D、日本金龟子的抗寒性比高纬度害虫抗寒能力差,所以将日本金龟子转移至高纬度地区,它们将不能完成生活史,D正确.‎ 故选:ACD.‎ ‎ ‎ ‎24.下列对生物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天敌防治马尾松虫害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B.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性 C.用性引诱剂作为物理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D.用DDT杀虫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营养级更高的其他动物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1、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害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 ‎2、生物富集效应: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解答】解:A、引入新物种时要慎重,否则会导致生态入侵,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棉铃虫能产生抗性,且生物毒素基因表达产生的毒蛋白会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选择,B错误;‎ C、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C错误;‎ D、用DDT杀虫会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危害营养级更高的其他动物,D正确.‎ 故选:BC.‎ ‎ ‎ ‎25.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滴加样液后,盖盖玻片时要小心防止产生气泡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解答】解:A、培养液中含有氧气,所以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确;‎ B、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B错误;‎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取样并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C错误;‎ D、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16×400×104=6×106个,D正确.‎ 故选:BC.‎ ‎ ‎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共65分.‎ ‎26.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 .激素d能作用于肝细胞,且能促进血糖升高,则激素d能使血糖升高的机理是 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激素b的分泌受到 激素a和激素c 的调控.‎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本题中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所以在解题时可利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进行解答.‎ ‎【解答】解:(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且肝脏细胞中储存着肝糖原,激素d的分泌能使血糖升高,可推测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分解.‎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激素b的分泌受到激素a和激素c的调控.‎ 故答案为:‎ ‎(1)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 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2)激素a和激素c ‎ ‎ ‎27.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 ‎(1)ADH的合成部位是 下丘脑神经细胞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增加(大) ,导致血浆渗透压 降低 .‎ ‎(2)尿量超过称尿崩.假设尿崩症仅与ADH有关,则引起尿崩的机理有二:一是 ADH分泌量不足 ;二是 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ADHR(ADH受体),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 ‎(3)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结构特点);图中所示肾小管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功能).‎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1:抗利尿激素(ADH)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若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cd段其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升高.‎ ‎【解答】解:(1)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部位是下丘脑神经细胞,cd段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升高.‎ ‎(2)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ADH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3)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中所示抗利尿激素(ADH)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体现了肾小管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故答案为:‎ ‎(1)下丘脑神经细胞 增加(大) 降低 ‎(2)ADH分泌量不足 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ADHR(ADH受体),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3)一定的流动性 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 ‎ ‎28.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①~⑧表示相互作用的过程或相关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⑦表示促性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性激素 .‎ ‎(2)若⑤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则⑤表示 淋巴因子 .在该免疫过程中能使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效应T 细胞,此过程中的宿主细胞是属于细胞凋亡还是细胞坏死? 凋亡 .‎ ‎(3)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母牛分娩后5~7天内产生的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①免疫球蛋白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 ‎②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称为 过敏原 .这种过敏反应能否发生在第一次服用初乳时? 否 .‎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解答】解:(1)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同时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也可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2)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为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此过程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①免疫球蛋白又叫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及时清除抗原;‎ ‎②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这种过敏反应不能发生在第一次服用初乳时,发生在再次服用时.‎ 故答案为:‎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性腺激素 ‎(2)淋巴因子 效应T 凋亡 ‎(3)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过敏原 否 ‎ ‎ ‎29.10分每空2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A、B、C、D四个实验中, A与B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C与D 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 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 IAA分布(%)‎ 向光侧 背光侧 A ‎50.0‎ ‎50.0‎ B ‎50.2‎ ‎49.8‎ C ‎50.1‎ ‎49.9‎ D ‎49.5‎ ‎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两个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 抑制生长 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 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有关.‎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 由图A与B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C与D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说明“某些物质”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解答】解:(1)在A、B、C、D四个实验中,由于实验A与B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差不多,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C与D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背光侧,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说明“某些物质”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有关.‎ 故答案为:‎ ‎(1)A与B C与D 背光侧IAA多于向光侧(或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2)抑制生长 向光侧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侧(或生长抑制物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 ‎ ‎ ‎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被滨螺取食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 竞争 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 浒苔  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 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 凸出基质 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就地保护 .‎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水坑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由“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且加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可知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图A中,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随着浒苔数量下降而下降,两者间为正相关.‎ ‎3、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答】解:(1)①由食物链可知,滨螺与浒苔之间是捕食关系,移入滨螺使浒苔数量下降,浒苔和角叉苔是第一营养级,是竞争关系.‎ ‎②图中所示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随着浒苔数量下降而下降,所以两者间为正相关的关系.由题意可知,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海鸥大量捕食,对于滨螺的天敌岸蟹数量少,因而滨螺较多.‎ ‎③本题涉及的食物链是: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由图C可知,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凸出基质中海藻的物种数比水坑中海藻的物种数多,所以优先保护凸出基质,在原地对被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中海藻的物种数目多,抗力稳定性高.‎ 答案:‎ ‎(1)①被滨螺取食 竞争 ‎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水坑 ‎ ‎ ‎31.某湿地生态系统生存着多种动植物类群,对其中的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 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螺 沼虾 鱼类 蛙 蛇 鸟类 蝗虫 ‎√‎ 螺 ‎√‎ 沼虾 ‎√‎ 蛙 ‎√‎ 鱼类 ‎√‎ ‎√‎ ‎√‎ 蛇 ‎√‎ ‎√‎ ‎√‎ 鸟类 ‎√‎ ‎√‎ ‎√‎ ‎(1)除上表所含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这些组成成分通过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2)表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 蝗虫、螺、沼虾、鱼类 ,蛇同化的能量流向: 自身呼吸消耗 、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 ‎(3)相关部门计划将该湿地开发为旅游景区,打算清除多种野生植物,并扩大荷花等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 ‎(4)该湿地是金线偶褶蛙的唯一产区,为了解这一物种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取样研究,第一次捕获120只,测量并作标记后释放,两周后在相同区域再次捕获到不带有标记的85只,带有标记的15只,此环境中大约有金线偶褶蛙 800 只.若标记物易脱落,则该估算值可能 偏大 (填偏大、偏小、不变).‎ ‎(5)如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包括 污水中的能量和太阳能 .‎ ‎【考点】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稳定性的关系.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1)生物群落的分布分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解答】解:(1)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非生物和能量、分解者;这些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2)表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即以植物为食的生物有蝗虫、沼虾、螺、鱼类;蛇同化的能量流向有:一是供给呼吸作用;二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 ‎(4)根据标记重捕法知识,可得120÷=800只,若标记物易脱落,则该估算值可能偏大.‎ ‎(5)如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包括 污水中的能量和太阳能.‎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蝗虫、螺、沼虾、鱼类  自身呼吸消耗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800 偏大 ‎ ‎(5)污水中的能量和太阳能 ‎ ‎ ‎32.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繁发生.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A→B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 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 呼吸作用 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 碳循环 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800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 105.6Kg (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 ‎(4)“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 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 ‎(5)松土是许多地方栽培植物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松土会加剧全球变暖,结合示意图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 .‎ ‎(6)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减排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表示生产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E表示分解者.‎ ‎【解答】解:(1)A→B是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生物群落内碳的循环,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物的呼吸作用达到平衡才不会出现温室效益,碳循环才是平衡的.‎ ‎(3)最高营养级传递了两次,并去最高传递效率为20%,则最高营养级获得物质为:1800×20%×20%=72Kg,则产生二氧化碳为(72×6×44)÷180=105.6 Kg.‎ ‎(4)吃素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只有两级,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5)松土是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6)寻找替代性能量即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故答案为:‎ ‎(1)A→B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循环 ‎(3)105.6Kg ‎(4)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5)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 ‎(6)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 ‎ ‎33.如图1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免疫方式是 体液免疫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 D .‎ ‎(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感染麻疹病毒.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 ④⑦⑧ (用序号表示).图中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细胞A、细胞B .‎ ‎(3)据图所示,细胞D是由 细胞C、细胞E 增殖分化形成的.免疫学研究证明,如果细胞D产生了针对核蛋白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该疾病在免疫学中属于 自身免疫病 .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这在免疫中属于 过敏反应 反应.‎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图中①表示第一次感染病原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 C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细胞,细胞C表示B细胞,细胞D表示浆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自身免疫病: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解:(1)图1中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或凝集反应,属于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浆细胞,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而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 ‎(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图中吞噬细胞和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能识别和呈递抗原,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和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据图所示,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属于过敏反应.‎ ‎(4)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②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选C.‎ 故答案为:‎ ‎(1)体液免疫 D ‎(2)④⑦⑧细胞A、细胞B ‎(3)细胞C、细胞E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4)C ‎ ‎ ‎34.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人生长激素的示意图.图中质粒上有两种限制酶PstⅠ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Ampr表示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图中过程⑦是用无菌牙签挑取甲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乙、丙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mRNA是从人体 垂体细胞 细胞中获取的,过程①必需的酶是 逆转录酶 .‎ ‎(2)据图分析,过程②使用的限制酶是 HindⅢ .‎ ‎(3)图中受体大肠杆菌中不能含有 Ampr和Tetr(青霉素抗性和四环素抗性) 基因,以免影响后面的筛选.‎ ‎(4)图中甲培养基上生长的A、B、C三个菌落中的大肠杆菌分别是 A 含外源非重组(普通)质粒的大肠杆菌  B 不含外源质粒的大肠杆菌  C 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 ‎(5)过程⑧应选择甲中的 C 菌落进行纯化和扩大培养.‎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1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2表示利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3表示利用相应的限制酶切割质粒,4表示利用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5表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6表示大肠杆菌的分离与培养;过程7是用无菌牙签挑取甲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乙、丙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 ‎【解答】解:(1)由于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只有垂体细胞中产生生长激素,因此图中mRNA是从人体垂体细胞中获取的,逆转录过程必须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2)据图分析,过程②表示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根据甲、乙、丙培养基中菌落生长的情况看出,能够抗四环素的菌落均能抗青霉素,但是能够抗青霉素的菌落中有两个不能抗四环素,说明这两个菌落中的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因此确定该过程使用的限制酶是HindⅢ.‎ ‎(3)图中受体大肠杆菌中不能含有Ampr和Tetr(青霉素抗性和四环素抗性)基因,以免影响后面的筛选.‎ ‎(4)图中甲培养基上生长的A菌落既能抗青霉素,也能抗四环素,说明该大肠杆菌含外源非重组(普通)质粒;而B菌落既不能抗青霉素,也不能抗四环素,因此是不含外源质粒的大肠杆菌,而C菌落能够抗青霉素,但是不能抗四环素,说明该菌落是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5)根据第(2)(4)小题可知,应该选择能够抗青霉素,但是不能抗四环素的菌落C进行纯化和扩大培养.‎ 故答案为:‎ ‎(1)垂体细胞 逆转录酶 ‎(2)HindⅢ ‎(3)Ampr和Tetr(青霉素抗性和四环素抗性)‎ ‎(4)含外源非重组(普通)质粒的大肠杆菌 不含外源质粒的大肠杆菌 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5)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