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天水二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芽鞘将( )
A.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前方弯曲生长 D.直立生长不弯曲
2.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3.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4.与“瓜熟蒂落”现象直接相关的激素为( )
A.胰岛素 B.脱落酸 C.生长素 D.赤霉素
5.下列各项生产实践,与植物激素无关的是( )
A.果树的整枝修剪 B.摘心促进侧芽发展
C.无子番茄的获得 D.嫁接保持原品种的特性
6.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一些斑马 B.一个鱼塘的全部鱼
C.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 D.一个山坡上的所有太阳花
7.要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B.一块棉田中的蚜虫
C.一片草地上的田鼠 D.一片森林中的黑松
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
C.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
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10.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定值
1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2.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13.下列群落的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几十年后出现了动植物等生物群落
B.长年覆盖的冰川融化后所暴露的地区,逐渐出现了生物
C.某山地森林大火几年后重新出现了生物群落
D.美国某森林群落是由密执安湖裸露的沙丘经过1000多年演化而来的
14.如图是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生物的生物总量
15.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6.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但可吸附于其它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所以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应该是( )
A.自养生物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18.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19.有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同时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B.昆虫与细菌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狐狸
20.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 )
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2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22.“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句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23.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2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2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
29.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的顶峰,得出这个预测的根据是( )
A.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 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种群密度与性别比例
3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如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
(2)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人口密度发展趋势是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图中的 类型.
32.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G和F的关系是 .
(3)A与B共为生产者,它们之间是否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填“一定”或“不一定”,理由是 .
(4)图中若添加 ,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 ,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假设由于某种原因E生物全部死亡,则B生物的数量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33.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即 浓度促进生长, 浓度抑制生长.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 点左右(用字母表示).
(4)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
34.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B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
(6)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天水二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芽鞘将( )
A.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前方弯曲生长 D.直立生长不弯曲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受单侧光的作用下,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发生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部,本题中用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套在燕麦胚芽鞘尖端,则胚芽鞘将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两侧生长素浓度不变,所以直立生长不弯曲.
【解答】解:根据题意,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燕麦的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将燕麦的胚芽鞘顶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将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即使从右侧照光,生长素没有横向运输,两侧浓度相同,故胚芽鞘直立生长.
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不弯曲.
故选:D.
2.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A错误;
B、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背光侧细胞生长快,而不是分裂快,B错误;
C、由于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C错误;
D、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背光侧细胞生长快,D正确.
故选:D.
3.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乙图的B到A.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
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
【解答】解:A、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所以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错误;
B、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A端,不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错误;
C、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正确;
D、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处理甲图中B端,不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D错误.
故选:C.
4.与“瓜熟蒂落”现象直接相关的激素为( )
A.胰岛素 B.脱落酸 C.生长素 D.赤霉素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
【解答】解:A、胰岛素属于动物激素,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A错误;
B、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使得“瓜熟蒂落”,B正确;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只有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才能疏花疏果,C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5.下列各项生产实践,与植物激素无关的是( )
A.果树的整枝修剪 B.摘心促进侧芽发展
C.无子番茄的获得 D.嫁接保持原品种的特性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利用排除法.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顶端优势: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等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解:A、果树的整形修剪,降低生长素在侧枝的分布,促进侧枝生长,A正确;
B、摘心,即去除顶端优势,降低生长素在侧枝的分布,促进开花结果,B正确;
C、无籽番茄的获得:在未传粉之前,在雌蕊的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即可得到无子番茄,C正确;
D、嫁接与植物激素无关,D错误;
故选:D.
6.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一些斑马 B.一个鱼塘的全部鱼
C.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 D.一个山坡上的所有太阳花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解答】解:A、一片草原上的一些斑马不是全部个体,A错误;
B、一个鱼塘有多种鱼,B错误;
C、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在不同的生活区域,C错误;
D、一个山坡上的所有太阳花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D正确.
故选:D.
7.要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B.一块棉田中的蚜虫
C.一片草地上的田鼠 D.一片森林中的黑松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解答】解:A、调查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调查,A错误;
B、调查一块农田中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调查,B错误;
C、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一片草地上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调查,C正确;
D、调查一一片森林中的黑松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调查,D错误.
故选:C.
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F2: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
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解答】解: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②错误;
③一个外来物种种群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③正确;
④一个外来物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种群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④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
C.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
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考点】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K值表示一定环境中所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的种群增长率为0,A错误;
B、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B错误;
C、防止害虫时,可以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以达到相应的目的,C正确;
D、开发动植物资源时,保证种群的数量在处,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定值
【考点】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解答】解: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鲤鱼,A错误;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B错误;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C正确;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也不同,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考点】F7: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解答】
解: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错误;
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错误;
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错误;
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2.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考点】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A正确;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没有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
D、鹿群属于种群,因此其高矮不一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故选:A.
13.下列群落的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几十年后出现了动植物等生物群落
B.长年覆盖的冰川融化后所暴露的地区,逐渐出现了生物
C.某山地森林大火几年后重新出现了生物群落
D.美国某森林群落是由密执安湖裸露的沙丘经过1000多年演化而来的
【考点】F6: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几十年后出现了动植物等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长年覆盖的冰川融化后所暴露的地区,逐渐出现了生物,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某山地森林大火几年后重新出现了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美国某森林群落是由密执安湖裸露的沙丘经过1000多年演化而来的为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是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生物的生物总量
【考点】F6:群落的演替.
【分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是一个有简单群落向复杂群落演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优势种不断代替劣势种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量越来越多.
【解答】解: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
故选:A.
15.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
本题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考查.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判断种群的要点是同地、同种、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判断生物群落的要点是同地、同时、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说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16.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但可吸附于其它绿色植物以取得养分所以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应该是( )
A.自养生物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非生物环境中的无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能量.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和肉食,直接或间接消耗生产者,生时的排泄物和死时的尸体成为分解者的食物.
分解者主要为菌类和小型土壤动物,将消费者尸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还原到非生物环境中,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和条件.
【解答】解:A、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生物,A错误;
BCD.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靠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属于消费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
【解答】解:A、1生产者、2消费者和3分解者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A错误;
B、3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原核生物)和真菌(真核生物),还包括少数动物(真核生物),因此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B错误;
C、①代表捕食,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草食动物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属第一营养级;自养生物是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
【解答】解:①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①正确;
②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②错误;
③分解者是腐生生物,③正确;
④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④错误;
⑤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异养生物,⑤正确;
⑥生产者均为自养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
⑦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异养生物,⑦错误.
故选C.
19.有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同时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B.昆虫与细菌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狐狸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草属于生产者,细菌属于分解者,其他成分属于消费者,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解答】
解:A、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A错误;
B、细菌属于分解者,与昆虫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C正确;
D、图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草,最少的是狐狸,D错误.
故选:C.
20.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 )
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由四条食物链组成,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兔→猫头鹰,④草→鹿.解答时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入.
【解答】解:据图可知:猫头鹰与鼠和兔捕食关系,猫头鹰与蛇都吃鼠,兔与鹿是竞争关系,猫头鹰与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鼠体内的能量大于蛇体内的能量.在①中鼠随蛇的减少,流向蛇的能量减少,能量损失就会减少,则流向猫头鹰的能量就多,在④中鹿的减少,则能量猫头鹰的能量也会增多.
故选:D.
2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4、能量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
(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
【解答】解:A、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正确;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不能被生产者全部固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
故选:A.
22.“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句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考点】H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CO2等气体,增强了大气对红外线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而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温室效应的产生与二氧化碳有直接关系,因此凡是对减小二氧化碳无效的措施都是不合理的.
【解答】解: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A正确.
B、煤作燃料燃烧后产物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更明显,因此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应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正确.
C、植树造林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C正确;
D、海水温度适度升高时,水生植物呼吸作用加强,所以海水中的植物释放的CO2将增加,不利于阻止气温升高,D错误.
故选:D.
23.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解答】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就可以供给北方植物光合作用,也可以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A正确;
B、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释放量,B正确;
C、能量储存在含碳有机物中,植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可被通过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等,所以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C正确;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D错误.
故选:D.
2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考点】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行为信息:也是借光、声及化学物质等信息传递,同类生物相迁时常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信息传递.如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物理信息:以物理因素引起生物之间感应作用的一类信息.如光信息、声信息、接触信息等.化学信息: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而传递.
【解答】解:萤火虫通过闪光﹣﹣物理信息来识别同伴;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为雌鸟发出信号;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化学信息,经过分析可知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
故选:B.
2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物质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B正确;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合成有机物,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2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而4个选项中人工纯种林中生物种类最少,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小.
故选:C.
2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说明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故选:A.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解答】解:A、由于生态系统均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故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C正确;
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D正确.
故选:A.
29.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的顶峰,得出这个预测的根据是( )
A.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 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例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种群密度与性别比例
【考点】H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A正确;
B、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作出预测,B错误;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不能作出预测,C错误;
D、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
故选:A.
3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考点】H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6: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如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
(2)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人口密度发展趋势是 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计划生育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图中的 C 类型.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1、年龄组成包括: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分析题图:由图可知A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
【解答】解:(1)由图可知A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衰退型,所以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ABC.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即为增长型,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可直接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最终将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组成变为图C类型﹣﹣衰退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
故答案为:
(1)ABC
(2)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C
32.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8 条食物链.
(2)G和F的关系是 竞争与捕食 .
(3)A与B共为生产者,它们之间是否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理由是 若A与B生活在同一区域,存在竞争关系;若A与B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存在竞争关系 .
(4)图中若添加 分解者 ,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假设由于某种原因E生物全部死亡,则B生物的数量 基本不变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F7:种间关系.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食物网中,两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唯一一种关系,也可能是出现两种关系,如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种制约来种间,也可能来种内.
【解答】解:(1)该食物网中共8条食物链,如:A→G→H、A→F→G→H、A→E→F→G→H、A→E→D→C、B→E→F→G→H、B→E→D→C、B→D→C、B→C.
(2)G捕食F,同时GF都捕食A,因此G和F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3)A与B共为生产者,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竞争关系,因为若A与B生活在同一区域,存在竞争关系;若A与B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存在竞争关系.
(4)完整的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假设由于某种原因E生物全部死亡,则D和C就代替了E的位置来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物的数量基本不变.
故答案为:
(1)7
(2)竞争与捕食
(3)不一定,若A与B生活在同一区域,存在竞争关系;若A与B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存在竞争关系.
(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基本不变
33.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即 低 浓度促进生长, 高 浓度抑制生长.
(2)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② (填序号).
(3)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 D 点左右(用字母表示).
(4)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 促进 .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是高浓度抑制其生长;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仍促进生长,生长素的浓度要求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①对生长素敏感,是双子叶植物,②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是单子叶植物.
【解答】解:(1)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类似,都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2)由题意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由此可以推出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①对生长素敏感,是双子叶植物,②对生长素较不敏感,是单子叶植物.
(3)分析题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有效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且对单子叶植物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D点左右.
(4)由图可知,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和曲线②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都是促进.
故答案为:
(1)两重性 低 高
(2)②
(3)D
(4)促进
34.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生产者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CO2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C→B过程是通过 分解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有机物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和碳酸盐 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流动 结合在一起.
(6)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循环可重复利用 .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生产者,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C]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即生物群落之间的流动是以CO2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3)图中D→C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C→B过程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有机物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6)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可重复利用.
故答案为:
(1)C 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有机物 CO2和碳酸盐
(5)能量流动
(6)单向逐级递减 循环可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