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7.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 5 章 群落
[章末质量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
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
小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⑤解析:选 D “鱼”可包含许多鱼种群;
“牛”也包含许多牛种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
2.对某地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 1~7 年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生出率-死亡率)/
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年份 第 1 年 第 2 年 第 3 年 第 4 年 第 5 年 第 6 年 第 7 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 3~4 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选 C 由题中表格可知,第 1~4 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第 4 年时达
到最大,第 5~7 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由此可判断,
1~7 年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第 4 年时该种群数量为 K/2,第 7 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慢,该种群数量接近 K 值(环境
容纳量),故在被调查的这 7 年中,第 7 年种内斗争最激烈,其中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
增长的因素之一。
3.根据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6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8.4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解析:选 B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小,从年龄结构上来
看属于增长型;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所占比例相当,因而属于稳定
型。
4. 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的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K 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 K 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 K/2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选 C 种群的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 K 值附近
上下波动;K 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到达 K 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
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 K/2 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 K/2。
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选 C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
型。在 t1 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
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3
A.a B.b
C.c D.d
解析:选 C 在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7.南海某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下图是该岛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曲线,对该曲线分析
正确的是( )
A.在 M 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
B.当人口数量接近 N 线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C.整条曲线说明人类的增长曲线不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
D.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一定会超过 N 线的限制
解析:选 B M 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J”形曲线。N 线是该环境所承受的最大数量值,
此数值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人类的增长曲线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
长曲线。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不会超过 N 线的限制。
8.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原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至平衡
D.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
解析:选 B 人类的活动能够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因而能
够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图中所示的演替过程中有一定的土壤、植被基础,故应属于次生
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多至平衡;人类的采伐活动会影响群落演
4
替的方向。
9.右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K1 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
允许的最大值,b 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 K1 变为 K2。导致 K1 变为 K2 的原因最不
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解析:选 B K 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
10.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
确说法是( )
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选 B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
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
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
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形增长曲线。
故“S”形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11.科学家通过对许多作物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将此结果应
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种群密度为 4 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的供应量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5
C.欧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解析:选 D 甜菜主要以根为可利用部分,种群密度为 6 左右时,产量最高;密度过高
时玉米籽粒产量将会下降。曲线显示种群密度明显影响欧防风草根的产量和品质。
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形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
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不适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析:选 D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在渔牧养殖生产时,人们发
现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黑光灯是夜间用来诱杀昆虫,而不能用
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蚜虫、跳蝻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不适于用标志重
捕调查其种群密度。
1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λ 倍,右图表
示 λ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a 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a~b 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C.b~c 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 形增长
D.c~d 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 形增长
解析:选 B 0~a 年,λ 值等于 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b 年及 b
之后的一段时间,λ 值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d 年,λ 值大于 1
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
14.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d 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 b 点以下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的数量将会很快恢复
D.种群的 K 值时固定不变的
解析:选 D K 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
到 K 值时,便会在 K 值上下波动。
15.假设鲤鱼种群的最大值 K=200,N 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6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 S4 点之后
B.在 S3 时捕捞鲤鱼最易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
D.在 S1 时,鲤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选 C 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最快时为(K-N)/K=0.5,此时
对应种群数量为 K/2,曲线上的点是 S3。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 S3 点之前。
16.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做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
解析:选 B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
总和。题中所述的是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1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
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解析:选 D 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更加明显。对于植物来
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
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18.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荒漠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选 B 荒漠中年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相比最为贫乏。
19.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微生物 B.苔藓植物
C.穴居动物 D.落叶和土壤
解析:选 D 落叶和土壤不属于生物成分。
20.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
7
A.图乙为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 b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选 D 由图甲可以看出:b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速率最大;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
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 c 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 b 点
时开始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 d 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
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此外,迁入率、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
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
小。
21.【加试题】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
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 13 个。假设盖
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那么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
解析:选 B 2 mm×2 mm×0.1 mm=0.4 mm3,即每 0.4 mm3 的培养液中平均有 13 个酵母
菌,那么 10 mL(104 mm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13×104÷0.4=3.25×105。
22.【加试题】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 A、B、C 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
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
次为 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 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 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选 B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 b 组的种群数量增加的最快,所以 b 组的温
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
化的外界因素。因三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
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 组营养
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23.【加试题】有人在研究鼠类数量急剧下降时,发现死鼠不是病原体所致,鼠尸的共
同特点是:低血糖、肝脏萎缩、脂肪沉积、肾上腺肥大、淋巴组织退化等。这种调节属于( )
A.外源性调节 B.领域行为调节
8
C.内分泌调节 D.气候调节
解析:选 C 当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
调,导致鼠的死亡。
24.【加试题】下列与顶极群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B.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类顶极群落取决于气候条件
C.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平衡点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D.顶极群落仍处于不断演替过程中即使没有外力干扰也不能永远保持原状
解析:选 D 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
继续进行,此时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永远保持原状。
25.【加试题】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后来又由于人类过
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现今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整
理和覆土(含有有机质和种子或繁殖体),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以下相关推断错误
的是( )
A.在人类的参与下,荒漠演替成人工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最初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逐渐增加
C.人类的开垦活动或者治理活动使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发生改变
D.演替过程中,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选 A 由题可知,该荒漠中含有有机质和种子或繁殖体,因此其演替成人工林的
过程为次生演替;该荒漠演替为人工林的最初过程中,乔木等植物的出现使得植物的物种数
逐渐增加;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或者方向;演替过程中,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被
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5 分)右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内的增长曲线模式
图,请据图回答:
(1) 若 在 不受 限 制 的环 境 下增 长 ,种群数 量 增 长曲 线 应是
________;“不受限制的环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
自然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________。
(2)若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羊群,则此羊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____________。
(3)从种群内部分析,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若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草原牧场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K 值(环境
容纳量)。
答案:(1)a 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敌害,无疾病等 b
9
(2)600 只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平衡
27.(8 分)下图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
(1)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________、斜温层、静水层、________
等 4 层。
(2)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________,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
________。
(3)在冬、夏等不同季节,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植物种
类,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垂直分布决定
的。这些生态因子在垂直分布上的层次越多,水生群落所包含的________也就越多。
解析:据图可知,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
底泥层等 4 层。浮游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表水层,而动植物遗
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因底泥层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答案:(1)表水层 底泥层 (2)表水层 底泥层
(3)光 温度 含氧量 生物种类
28.(10 分)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 1:如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植物的积累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
草原中植物的积累量。
事例 2: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 1965 年为 25.7%,1974 年为 18.7%,1981 年仅为
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
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 3: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植物,
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细菌大
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能________(填“促进”
或“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
(2) 如 果 该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的 放 牧 量 长 期 在 C 点 以 后 , 会 造 成 怎 样 的 后 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 你 认 为 在 草 原 地 区 , 从 草 原 群 落 的 演 替 出 发 , 应 如 何 合 理 利 用 草 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会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
其 中 全 部 的 水 葫 芦 构 成 一 个 ________ 。 通 过 上 述 例 子 说 明 生 物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事例 1 的图示可知,适当放牧能提高植物的积累量,即可促进牧草生长,A
点植物的积累量最大,故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 A 点所对应的放牧量。C 点植物的积累
量为 0,故放牧量长期在 C 点会使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要想防止草原退化,
就要适度放牧。根据事例 3 可知,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1)次生演替 促进 A (2)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3)在草原地
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牧量,做到合理放牧 (4)过度放牧,乱采滥伐、盲目引入外
来物种等 (5)竞争 群落 种群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9.【加试题】(12 分)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
(1)如果类型Ⅰ是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
是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_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类型Ⅱ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
是:
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
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
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加以良好的__________,使它们有很高的________,让衰
退型转化为________。
解析:该题中,类型Ⅰ存活曲线符合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存活曲线呈凸型。在养牛场的
牛群中,幼牛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所以是增长型。而类型Ⅱ存活曲线表明幼年、成年
的鸡少,是衰退型,所以要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增长型,才能使鸡场维持下去。
答案:(1)增长 幼年 老年 密度 (2)①幼年、成年 老年 ②雌 雄 ③幼年鸡
饲养条件 成活率 增长型
11
30.【加试题】(15 分)生物种群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种
群自动调控的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图解可看出,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决定种
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某村镇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
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原有的数量。请结合图解解释原因,并提出完
善 的 措 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是一个________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___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
的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以及________的改变引起的。能够调节种群
数量的有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两大类。
(4)下列两图中的甲图表示绵羊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t2 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乙图中绘制绵羊进入该岛屿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解析:(1)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加大。(2)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
途径是减小环境容纳量,简单的灭鼠可能导致种群发展阻力减小,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的局面发生。(3)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个体数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其种群数量可受外
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调节。(4)①种群数量达 K 值后,可因食物、空间及其他因素制约
而停止增长。②绘制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时,应注意 t1 为钟形曲线顶点,t2~t3 增长速率为
0。
答案:(1)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
(2)减小环境容纳量是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途径。简单的灭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
杀死一批老鼠后,种群发展的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大(或上升),死亡率减小(或降低),
12
老鼠的数量很快会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若要达到较好的灭鼠效果,就应严密储粮,保护老鼠
天敌,清除垃圾,以使老鼠的环境阻力增大
(3)动态 时间 种群数量波动 出生率 死亡率
环境条件 外源性 内源性
(4)①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②如图
相关文档
- 高中生物一模专题汇编选择题:酶、光2021-09-2910页
-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练习:4-单2021-09-295页
- 四川省宜宾市高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2021-09-2910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1章 微生物技术2021-09-294页
- 高中生物必修1 第6章全章课件2021-09-2984页
- 2020高中生物 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2021-09-2922页
- 2019高中生物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2021-09-295页
- 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一2021-09-293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2章第1节 人体的稳2021-09-2913页
- 高中生物二轮必修模块典题精练972021-09-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