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四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B细胞分泌的抗体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部分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性腺 C.两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4.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9.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0.如图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到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11.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胸腺小鼠,小鼠可失去免疫功能.向该小鼠体内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的免疫功能(  )‎ A.全部得到恢复 B.短暂时间得到恢复 C.部分恢复,但不能产生抗体 D.能产生抗体,但没有细胞免疫功能 ‎12.如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不动 B.向左摆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13.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图中④为细胞免疫,A物质为淋巴因子;⑤为体液免疫,B物质为抗体 B.与B物质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g D.病毒入侵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消灭抗原 ‎1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其中代表人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16.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7.如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 ‎1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19.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20.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21.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 A. B. C.甲→乙→丙→丁 D.‎ ‎23.如图示某病毒侵入机体后被杀伤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第二道防线中杀菌物质抗体 B.①是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 C.可提高①杀伤力的淋巴因子来源于记忆细胞 D.靶细胞裂解同时,病毒被溶解消灭 ‎24.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25.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26.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框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 ‎(2)其中E代表  系统.‎ ‎27.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物质本质最可能是  .‎ ‎(5)兴奋通过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  .‎ ‎28.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加产热.‎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29.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需要消耗绿藻的能量为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 ‎3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i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和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填字母).‎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kJ.‎ ‎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四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解答】解:A、血浆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C 正确;‎ D、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 ‎ ‎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B细胞分泌的抗体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③是细胞内液,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组成的,包括①②④,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D.‎ ‎ ‎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部分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性腺 C.两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会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会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导致相关腺体分泌相应激素.‎ ‎【解答】解: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作用于垂体;由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会作用于性腺.‎ 故选:B.‎ ‎ ‎ ‎4.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这样就达到平衡.‎ 故选C.‎ ‎ ‎ ‎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 ‎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 ‎ ‎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A.‎ ‎ ‎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组成,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A.‎ ‎ ‎ ‎9.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是生产者;甲、丙都有箭头指向乙表示甲丙的残体都能被乙分解利用,因此乙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所以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故选:A.‎ ‎ ‎ ‎10.如图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到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生长素的运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侧的图中,受单侧光的影响,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b侧的生长素>a侧的生长素;中间的图由于云母片的作用,导致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以至c侧的生长素=d侧的生长素;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单侧光不会影响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的分布,所以e侧的生长素=f侧的生长素.‎ 故选:A.‎ ‎ ‎ ‎11.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胸腺小鼠,小鼠可失去免疫功能.向该小鼠体内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的免疫功能(  )‎ A.全部得到恢复 B.短暂时间得到恢复 C.部分恢复,但不能产生抗体 D.能产生抗体,但没有细胞免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中主要是B淋巴细胞起作用,同时T细胞也起了呈递抗原的作用;细胞免疫中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解答】解:A、小鼠没有胸腺,没有成熟的T细胞,也就没有细胞免疫,A错误;‎ B、小鼠无法恢复细胞免疫,B错误;‎ C、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可以产生抗体,C错误;‎ D、能产生抗体,但没有细胞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D.‎ ‎ ‎ ‎12.如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不动 B.向左摆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M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B,C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摆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M处给以电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兴奋能传导到B、C处.又由于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所以兴奋先传导到C,使电流计指针发生摆动;后传导到B,使电流计指针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故选:D.‎ ‎ ‎ ‎13.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图中④为细胞免疫,A物质为淋巴因子;⑤为体液免疫,B物质为抗体 B.与B物质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g D.病毒入侵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消灭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先根据题图梳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分析题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浆细胞,g是记忆B细胞,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④免疫过程含有: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⑤免疫过程包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的过程,⑤属于体液免疫,物质B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A正确;‎ B、由A项分析可知,物质B是抗体,抗体的本质是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B正确;‎ C、细胞f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C错误;‎ D、病毒侵染人体,未进入细胞前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进入细胞后体液免疫不能发挥作用,此时经过细胞免疫暴露病原体,再由体液免疫彻底消灭病原体,D正确.‎ 故选:C.‎ ‎ ‎ ‎1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 ‎②、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④、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故选:A.‎ ‎ ‎ ‎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其中代表人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d是第二营养级的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c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b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人是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不会被其他生物捕食,而且食物来源有植物和动物,所以b可以表示人.‎ 故选:B.‎ ‎ ‎ ‎16.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从题意及甲图中可知,草履虫先增加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则栉毛虫以在草履虫为食.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致命的,大草履虫因有了隐蔽的场所,躲避栉毛虫的能力增强,而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灭绝.‎ ‎【解答】解:A、在培养液中加入沉渣后,沉渣成为草履虫的隐蔽场所,增加了栉毛虫捕食的难度,将乙图与甲图对比,沉渣的加入对草履虫和栉毛虫的种群数量都带来极大的影响,故A错误;‎ B、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所捕食,在无隐藏物的情况下,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捕食干净,栉毛虫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故B错误;‎ C、如果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生产者或者由培养基(人工生态系统)来提供能量,故C正确;‎ D、大草履虫体内能量的去向有三个:自身代谢利用、被栉毛虫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故D错误.‎ 故选:C.‎ ‎ ‎ ‎17.如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解答本题须从识图着手,并正确运用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因为E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D→A→C;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0.9/15.9≈5.7%.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Pg(生产者)=870.7千焦/m2/年,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千焦/m2/年,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解答】解;A、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又因为因为E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D→A→C,A正确;‎ B、已知食物链为B→D→A→C,所以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0.9÷15.9≈5.7%,B正确;‎ C、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Pg(生产者)=870.7千焦/m2/年,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千焦/m2/年,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C错误;‎ D、分析表格发现,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g大部分用于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D正确.‎ 故选:C.‎ ‎ ‎ ‎18.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则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解答】解: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即丙和乙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故选:C.‎ ‎ ‎ ‎19.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的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①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故选:B.‎ ‎ ‎ ‎20.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 ‎ ‎21.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 ‎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 A. B. C.甲→乙→丙→丁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解答】解: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 故选:A.‎ ‎ ‎ ‎23.如图示某病毒侵入机体后被杀伤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第二道防线中杀菌物质抗体 B.①是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 C.可提高①杀伤力的淋巴因子来源于记忆细胞 D.靶细胞裂解同时,病毒被溶解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理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再由体液免疫的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将抗原清除.图示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因此图中①为效应T细胞.‎ ‎【解答】解:A、①是第三道防线中的效应T细胞,A错误;‎ B、①是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淋巴因子来自于T细胞,可提高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C错误;‎ D、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抗原,需要经过体液免疫将抗原清除,D错误.‎ 故选:B.‎ ‎ ‎ ‎24.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故为d点(重力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lcm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a点<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 故选:D.‎ ‎ ‎ ‎25.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解答】解:(1)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正确;‎ ‎(2)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正确;‎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正确;‎ ‎(4)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左右,正确.‎ 故选:D.‎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26.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框内物质总称为 内环境 ,其中A代表 血浆 ;‎ ‎(2)其中E代表 泌尿 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由B→C→A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此外,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解答】解:(1)虚线枢内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表示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所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 ‎(2)尿素、尿酸、水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泌尿系统.‎ 故答案为:‎ ‎(1)内环境 血浆 ‎ ‎(2)泌尿系统 ‎ ‎ ‎27.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物质本质最可能是 糖蛋白(或蛋白质) .‎ ‎(5)兴奋通过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1)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2)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这种信息分子并与之结合,因此受体的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5)兴奋通过突触时需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故该处的信号变化情况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 ‎(2)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神经递质只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4)糖蛋白(或蛋白质)‎ ‎(5)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28.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强 ,增加产热.‎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④⑤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反馈调节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①②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生长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过程②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图中过程③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④⑤表示抑制作用.‎ ‎【解答】解:(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4)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过程①②加强.因此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生长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增强 ‎ ‎(3)④⑤反馈调节 ‎(4)①②‎ ‎(5)生长 ‎ ‎ ‎29.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5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绿藻和水草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食物来自绿藻,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需要消耗绿藻的能量为 500 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光照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绿藻(或食物) .‎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百分比.‎ ‎【解答】解:(1)分析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 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2)鲫鱼以绿藻为食物时,来自绿藻的能量为:kJ.‎ ‎(3)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 故答案为:‎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 ‎(3)光照 绿藻(或食物)‎ ‎ ‎ ‎3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i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有机物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b、c、d、e、f (填字母).‎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直接 价值.‎ ‎(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次生演替 .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m~m kJ.‎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大气中气体X被A吸收,可判断A是生产者,A指向B,B指向C,所以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时,传递效率为10%﹣20%,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b、c、d、e、f,据此解答.‎ ‎【解答】解:(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b、c、d、e、f.‎ ‎(2)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C所获得能量为10%×10%×m=m;‎ 按按传递效率为20%计算,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那么C所获得能量为20%×20%×m=m.‎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有机物;b、c、d、e、f ‎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3)直接 ‎(4)次生演替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