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0 KB
  • 2021-09-29 发布

2018-2019学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实验班) 解析版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珍珠班、实验班)‎ 一、单选题 ‎1.下列评价果酒和果醋制作是否成功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A. 通过观察相关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进行鉴定 B. 通过向果酒发酵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进行鉴定 C. 通过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pH值变化进行鉴定 D. 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发酵液的温度变化进行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酒和果醋制作成功,溶液中会存在酵母菌和醋酸菌,且数量会增加;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可以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溶解在发酵液中生成碳酸,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酸菌会将糖分转化为醋酸,碳酸和醋酸都会使发酵液的pH下降。‎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果酒制作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所以在果醋的制作需将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 ‎【详解】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利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和醋酸菌,若发酵成功,则发酵液中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因此可通过观察相关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进行鉴定,A正确;果酒发酵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所以通过向果酒发酵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进行鉴定的方法是可行的,B正确;醋酸菌将糖分转化成的醋酸会使发酵液的pH下降,因此可通过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pH值变化进行鉴定,C正确;果酒制作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所以不能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发酵液的温度变化进行鉴定,D错误。‎ ‎2.下列有关果醋制作的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它是一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 B. 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 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D. 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不是很敏感,可以短时间内中断通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醋的制作,使用的菌种为原核生物中的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果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果醋制作利用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而且为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当糖源不足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C正确;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很敏感,即使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果醋制作的原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并与原核生物和有氧呼吸建立联系。‎ ‎3.下图甲为果酒和果醋制作装置,图乙表示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b,适时打开阀a几秒钟 B. 制作果醋时需打开阀a通气,打开阀b排气 C. 过程①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的条件下 D. 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制作。‎ ‎【详解】A、图示装置中,阀a控制排气,阀b控制进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b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a几秒钟以排出产生CO2,A正确;‎ B、制作果醋时,打开阀a是为了排气,打开阀b是为了通气,B错误;‎ C、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②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过程①有氧和无氧都能发生,C错误;‎ D、过程①②③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18~‎25℃‎),过程④是醋酸菌酿醋过程,所需的最适温度在30~‎35℃‎,D错误。‎ 故选A。‎ ‎4.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酒精发酵阶段需要多次补充氧气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B. 老醋生产工艺流程只存在酵母菌、醋酸杆菌两种微生物 C. 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可促进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 D. 醋酸发酵阶段需要通气的原因是促进醋酸杆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醋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流程图可知,糖化阶段就是淀粉在淀粉酶以及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葡萄糖的过程,因此在糖化阶段需要控制反应温度;酒精发酵阶段需要利用酵母菌,条件是无氧;醋酸发酵阶段需要醋酸菌,条件是需氧,据此分析。‎ ‎【详解】A. 酒精发酵阶段需要无氧环境,A错误;‎ B. 老醋生产流程中,酒精发酵主要是酵母菌,醋酸发酵主要是醋酸菌,此外还有其他微生物的存在,B错误;‎ C. 据分析可知,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可促进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C正确;‎ D. 醋酸菌好氧性细菌,根据题图可知,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D错误。‎ ‎5.下列关于腐乳、果酒和果醋制作,正确的是 A. 炎热夏季不宜进行腐乳制作 B.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浓度保持稳定不变 C.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D. 三种发酵的主要菌种均以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会将发酵液中的糖分解为CO2和H2O或CO2和乙醇,导致发酵液浓度发生改变。果醋的制作利用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 ‎【详解】炎热的夏季,其温度高于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15~‎18℃‎),因此不宜进行腐乳制作,A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生理活动使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加之细胞呼吸产物的生成,均可导致发酵液浓度发生改变,B错误;果醋的制作利用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果醋发酵为有氧发酵,C错误;果酒发酵、果醋发酵和腐乳发酵的主要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和毛霉,它们均以DNA为遗传物质,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而错选D。就整个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对于一种具体的细胞生物(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而言,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 ‎6.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后期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后期发酵中,腐乳风味的形成与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 B.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C. 盐的用量、酒的用量和种类、温度等均影响后期发酵 D. 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对后期发酵无直接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发酵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发酵与后期发酵两个阶段,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腐乳的腌制过程中,盐不仅能防止豆腐腐败,还可与分解形成的氨基酸结合成氨基酸钠,使豆腐乳味道鲜美。腐乳的前期制作温度控制在‎15℃‎~‎18℃‎环境条件下,后期制作温度控制在‎30℃‎条件下。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加料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详解】在后期发酵过程中,在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加入配料后使腐乳形成独特的风味,A、B正确;盐的用量适度,可以使腐乳变硬,后期制作不会过早酥烂,而且抑制杂菌生长,酒能抑制杂菌生长,而且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温度会影响有关酶的活性,因此盐的用量、酒的用量和种类、温度等均影响后期发酵,C正确;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可以形成腐乳的体,而且毛霉分泌蛋白酶和脂肪酶,有利于后期发酵,可见,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对后期发酵有直接影响,D错误。‎ ‎7.请结合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进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流程一中,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现代腐乳生产时通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B. 流程二中,需要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且盐量逐层递增 C. 流程三中,卤汤配制中添加12%左右酒的目的是满足食用者饮酒需要和调节口味 D. 流程四中,密封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以防瓶口被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 ‎2、流程:‎ ‎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详解】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种优良的毛霉菌种制作而成的,A正确;流程二的具体操作是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B正确;卤汤中加入酒精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杂菌生长,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C错误;密封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再用胶条密封瓶口的目的是防止瓶口被污染,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 腐乳制作,其实质就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B. 腐乳发酵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多为异养真菌 C. 腐乳制作过程中,不能有细菌参与,因为必须严格灭菌 D. 家庭自制腐乳时一般不需要单独接种菌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腐乳制作,其实质就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A正确;腐乳发酵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这些微生物多为异养真菌,B正确;腐乳需要的菌种广泛分布在空气中,腐乳家庭酿制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C错误;腐乳需要的菌种广泛分布在空气中,家庭自酿腐乳时,一般不需单独接种菌种,D正确。 故选C。‎ ‎9.在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随着泡制时间的延长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好氧菌 C. 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 D. 可通过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利用的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将糖分解为乳酸的原理。在泡菜腌制的最初几天,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升高到最大值,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会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则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为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泡制时间的延长,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A正确;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B 错误;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C正确;可通过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 ‎10.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因此泡菜腐烂的原因可能是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了其他需氧型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泡菜腌制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越多 B. 亚硝酸盐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在基因中插入碱基对 C. 亚硝酸盐能通过促使基因突变而导致细胞癌变 D. 食物中具有适量的亚硝酸盐可为人提供氮源营养,因而有利于健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据此可知,亚硝酸盐可导致DNA中的碱基发生替换,据此分析。‎ ‎【详解】A. 泡菜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A错误;‎ B. 根据题意可知,亚硝酸盐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在基因中碱基对发生替换,B错误;‎ C. 亚硝酸盐会导致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细胞癌变,C正确;‎ D. 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毒性,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D错误。‎ ‎12.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中,制备样品处理液不需要的溶液是( )‎ A. 蒸馏水 B. 亚硝酸钠 C. 氢氧化钠 D. 氢氧化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致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详解】制备样品处理液时,提取液的配制过程中用到盐酸,所以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而氢氧化铝能够使样品处理液更加清澈透明,所以要用氢氧化铝溶液,本实验目的是要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所以不能再加入亚硝酸盐。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3.下列有关菌种保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B.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C. 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不需要定期更换 D. 长期保藏菌种时,各取lmL灭菌甘油和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答案】C ‎【解析】‎ 固体斜面培养基可使菌种与培养基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用于临时保藏的菌种,A项正确;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B项正确;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每隔3~6个月需要定期更换,C项错误;长期保藏菌种时,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lmL灭菌甘油和1,ml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D项正确。‎ ‎1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往往要设置对照,对于对照组的要求不包括 A. 对照组培养基也严格灭菌 B. 对照组和实验组放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 C. 所用培养基成分及pH值大小完全与实验组一致 D. 培养基的量的大小,与实验组必须绝对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设置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自变量是培养基是否接种培养物,因变量是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其它对培养物的生长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对照组应为未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实验组为接种培养物的该培养基。‎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对照组培养基也应严格灭菌,且不接触任何生物,A正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培养基应放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及pH大小完全与实验组一致,B、C正确;对照组培养基的量的大小与实验组不一定绝对相同,D错误。‎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 测定土壤中细菌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 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和105倍的稀释液;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液。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 ‎【详解】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不同,细菌大约为70%~90%,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故不同类型微生物,要按不同稀释倍数进行,A正确;根据选项A可知,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需要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B正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验证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需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若后者上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说明前者具有筛选作用,D正确。故选C。‎ ‎16.“分离土壤中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配制LB全营养培养基的目的是 A. 作为实验组,分离尿素分解菌 B. 作为对照组,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C. 作为对照组,观察尿素分解菌在含有酚红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D. 作为对照组,观察全营养条件下能生长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分离土壤中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中,实验组应配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对照组为全营养培养基,据此分析。‎ ‎【详解】‎ ‎“分离土壤中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应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变量是培养基的不同,故实验组应配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为全营养培养基,因此,配制LB全营养培养基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组,观察全营养条件下能生长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区分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作用,D正确。‎ ‎17.下列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要从土壤中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含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要选用液体培养基,原因是纤维素分解菌在固体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C.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可以只涂布三个平板,然后分别计数,最后取平均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室中筛选微生物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得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此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样品中的细菌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 ‎【详解】要从土壤中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出来,应该将它们接种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A错误;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要选用液体培养基,原因是纤维素分解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繁殖速度更快,B错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C正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应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最后取平均值,D错误。‎ ‎18.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B. 纤维素酶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 C. 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D.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并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详解】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酶,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D正确。‎ 故选A。‎ ‎19.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 ②梯度稀释时 ③倒平板时 ④涂布时 ⑤长出菌落时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⑤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此种方法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此种方法则不需要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详解】加刚果红进行染色时,可在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先培养微生物,待长出菌落时加入。综上分析,A、B、D均错误, C正确。‎ ‎20.下表为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NaN03‎ K2HP04‎ KC1‎ MgS04·7H20‎ FeS04‎ ‎(CH2O)‎ H2O 青霉素 含量 ‎3g ‎1g ‎0.5g ‎0.5g ‎0.01g ‎30g ‎1L ‎0.1万单位 A. 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B. 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C. 培养基中的碳源是(CH2O),氮源是NaNO3‎ D. 若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则应除去(CH2O),再添加纤维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确解答此题需以“培养基的成分”为切入点,从中抽提出有效信息:该配方中有青霉素、没有凝固剂琼脂、含碳元素的物质只有(CH20)、含氮元素的物质只有NaN03。将这些有效信息与所学“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分类和应用”等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并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知识建立联系。‎ ‎【详解】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因配方中没有凝固剂琼脂,所以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A正确;因配方中有青霉素,所以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B正确;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CH20),唯一氮源是NaN03,C正确;若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由于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纤维素分解菌不能生存,则应除去(CH2O) 和青霉素,再添加纤维素,D错误。‎ ‎21.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果胶酶属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 B. 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 C. 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 D. 果胶酶是果胶分解酶的简称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生物催化剂。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果胶水解为半乳糖醛酸,从而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果胶酶属于生物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A正确;果胶酶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B正确;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C正确;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D错误。‎ ‎22.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果胶酶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细胞壁中的果胶 B. 果胶有多种,果胶酶也有多种,如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等 C. 果胶酶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在其他方面则无用处,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 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配合使用,可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促使淀粉、脂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释放,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果胶:‎ ‎(1)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 ‎(2)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3)特点: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 ‎2、果胶酶:‎ ‎(1)作用:果胶可溶性半乳糖醛酸; (2)组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详解】‎ 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果胶主要分布在细胞的细胞壁和胞间层,果胶酶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细胞壁中的果胶,A正确;果胶酶有多种,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B正确;果胶酶在食品工业如制作果汁、提高葡萄酒质量等方面作用很大。也常与纤维素酶等共同使用,有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降低饲料黏度、促进饲料在动物消化道内的消化等作用。但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而不是指酶只有一种用途,C错误;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配合使用,可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促使淀粉、脂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释放,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D正确。 故选C。‎ ‎23.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 A. 涂布了1个平板,统计菌落数230‎ B. 涂布了2个平板,统计菌落数215和260,取平均值为238‎ C. 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菌落数21、212和256,取平均值为163‎ D. 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菌落数210、240和250,取平均值为23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所以,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中细菌数量检测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要先切块后清洗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B. ②过程加入果胶酶可以提高苹果的出汁率 C. ③过程发酵所用菌种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D. ④过程需要将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开关关闭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酿制苹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酿制苹果醋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属于好氧菌。‎ ‎【详解】①过程要先清洗后切块以减少杂菌的污染,A项错误;②过程加入果胶酶可以破坏细胞壁,提高苹果的出汁率,B项正确;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有膜结构细胞器,C项错误;④过程需要将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开关打开,D项错误。‎ ‎25.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来 B. 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通常会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 C. 在‎50 ℃‎热水中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时,其中的酶会迅速失活 D. 加酶洗衣粉受潮后重新晾干保存,不会影响其中酶的活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加酶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加酶洗衣粉的使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因素,先梳理相关的教材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酶多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其本质与生物体内的酶无明显差异,A正确;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通常不会将添加的其他酶迅速分解,这是因为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经过了特殊的化学物质的包裹,使之与其他成分隔离,这些酶在遇水后,包裹层分解,酶才能发挥作用,B错误;加酶洗衣粉的pH值一般不大于10,在水温45~‎60℃‎时,能充分发挥洗涤作用,因此在‎50℃‎热水中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时,其中的酶不会失活,C错误;加酶洗衣粉受潮后重新晾干保存,会导致其中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加酶洗衣粉中酶制剂的种类以及作用机理,明确酶的来源、酶的特殊处理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6.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直接将酶制剂添加到洗衣粉中制成加酶洗衣粉 B. 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 C. 加酶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D. 加酶洗衣粉相对普通洗衣粉来说有利于环保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其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如果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酶在一定时间后就会失活。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它成分隔离,即可解决上述问题,A错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只有洗衣粉中的酶与污渍相对应时,其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不对应,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可能不如普通洗衣粉,另外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若温度或PH不合适,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也可能不如普通洗衣粉,所以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B正确;加酶洗衣粉中目前最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C正确;加酶洗衣粉代替普通洗衣粉,P使用减少,同时酶是蛋白质,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环境保护,D正确。 故选A。‎ ‎27.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洗涤浓度(单位体积的水中加入洗衣粉的量)的两种加酶洗衣粉的去污力(%),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需控制好温度、洗涤时间和洗涤方式等无关变量 B. 若洗涤的是相同污布,则两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相似 C. 实际洗涤时,除考虑适宜的洗涤浓度外,还需考虑衣服质地等 D. 所有加酶洗衣粉最适洗涤浓度都为0.4%,浓度过大是不必要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 ‎【详解】该实验中洗涤温度、洗涤时间和洗涤方式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A正确;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相同浓度条件下,两种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若洗涤的是相同污布,两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相似,B正确;实际洗涤时,除考虑适宜的洗涤浓度外,还需考虑衣服质地等,如丝质衣物不能用含有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C正确;该表格显示甲、乙两种洗衣粉的最适洗涤浓度相同,都为0.6%左右,但是不能说明所有加酶洗衣粉最适洗涤浓度都相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影响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因素,再根据题意作答。‎ ‎28.下列关于人体内各种酶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小肠中的纤维素酶和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均为复合酶 B. 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化学本质相同 C. 胰脂肪酶与洗衣粉中的脂肪酶都能催化脂肪酸和甘油的水解 D. 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的蛋白酶的最适pH为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人体小肠中没有纤维素酶,A错误;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正确;胰脂肪酶与洗衣粉中的脂肪酶都催化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C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D错误。故选B。‎ ‎29.固定化酶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应用技术,它很好的解决了酶无法重新利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酶的利用率,下列关于固定化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将酶围绕反应物旋转的技术 B. 固定化酶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C. 固定化酶中的酶无法重复利用 D. 固定化酶是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固定的是一种酶,它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其优点是: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重复利用。‎ ‎【详解】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A错误,D正确;固定化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其最大优势在于: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重复利用,B、C错误。‎ ‎30. 某个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中腺嘌呤为200个,利用PCR技术循环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3000个,该DNA分子已循环了几次 A. 三次 B. 四次 C. 五次 D. 六次 ‎【答案】B ‎【解析】‎ 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均与亲代相同,所以碱基组成相同,复制后共有腺嘌呤个数是3000+200=3200,3200/200=16=24,所以复制4次。‎ ‎31.包埋法是制备固定化酶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该方法固定化的酶可能是 ‎ A. 碱性蛋白酶 B. 核酸酶 C. α﹣淀粉酶 D. 天冬氨酸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详解】采用包埋法固定化酶的缺点是:只有小分子底物和产物可以通过高聚物网架扩散,对那些底物和产物是大分子的酶并不适合。碱性蛋白酶、脂肪酶、α-淀粉酶的底物都是大分子物质,而天冬氨酸酶的底物是小分子物质,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固定化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再根据题意作答。‎ ‎32.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酶的固定方式看,物理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大 B. 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结构不改变,所以固定化酶可永远利用下去 C. 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D.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自来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详解】化学结合法可能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而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不影响酶的分子结构,A错误;尿糖试纸由于使用后不能将反应物和酶分开,而不能再次使用,B错误;消化酶在消化道内起作用,则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C正确;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A选项中物理法固定酶的优点在于酶不参加化学反应,整体结构保持不变,酶的催化活性得到很好保留。‎ ‎33.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用8%的盐酸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B. 《观察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可以用低倍镜观察原生质层和液泡大小 C. 《三大有机物的鉴定实验》还原性糖类和脂肪的鉴定原理相同,都是用显微观察法 D. 在《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可用95%的冷酒精析出含少量杂质的DNA ‎【答案】C ‎【解析】‎ 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A正确;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失水会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以及液泡变小,因此可以用低倍镜观察原生质层和液泡大小,B正确;还原性糖类和脂肪的鉴定原理相同,都是通过颜色反应来鉴定,但还原性糖的鉴定不需要用显微观察法,脂肪的鉴定可以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所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提纯DNA时,加入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是为了除去蛋白质,形成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D正确。‎ ‎【点睛】易错警惕:酒精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 ‎ ‎(1)体积分数95%的酒精:与质量分数15%的HCl溶液按1:1的体积比混合作解离液,用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2)体积分数50%的酒精:检测生物组织中(如花生子叶切片)脂肪实验中,用于洗去苏丹Ⅲ染色剂染色后切片上的浮色。  (3)无水乙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用作色素提取剂。 (4)质量分数70%的酒精:常用作实验材料或消毒剂。 (5)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34.下列有关NaCl在生物技术实践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琼脂,不需要添加NaCl B. 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粗提取DNA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需逐层等量加入NaCl,以防杂菌污染 D. 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浸泡于0.9%的NaCl溶液中,用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要加入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再添加自来水定容。‎ ‎【详解】在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也需要添加NaCl,A错误;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所以可利用DNA溶解性来提取DNA,B正确;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需要逐层增加盐的用量,因为越接近瓶口,被杂菌污染的机会越大,C错误;利用渗透原理,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浸泡于蒸馏水中,用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NaCl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以及使用的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 ‎35.‎ 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第三次过滤获得的纱布上含有的DNA的黏稠物(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①放入2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②在含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朝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③放入0.14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④再加入冷却的、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95%酒精溶液,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上述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③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三次过滤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过滤是为了滤出膜碎片等大量杂质,留下核物质于滤液中.第二次过滤是为了分离DNA和蛋白质,留下DNA于纱布上.第三次过滤是为了进一步除去溶解度较低的蛋白质,留下DNA于滤液中.随着三次过滤,DNA纯度越来越高。‎ ‎【详解】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第三次过滤获得的纱布上含有的DNA的黏稠物(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放入2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除去不溶于NaCl溶液的杂质;再加入冷却的、与滤液体积相等的95%酒精溶液,除去溶于酒精的杂质,再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故选C。‎ ‎【点睛】区分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三次过滤的目的是关键。‎ ‎36.关于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有关检验,不正确的是 A. 在果酒制作实验中,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B. 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C. 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可初步鉴定该细菌能分解尿素 D. 对DNA的粗提取而言,是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2、分解尿素的菌能将尿素转化成氨气,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酚红指示剂会变红。‎ ‎【详解】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A错误; 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如果未接种的培养基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没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即没有被污染,B正确; 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可用加入酚红指示剂的尿素为唯一氮源培养基是否出现红色来判断,C正确; 对DNA的粗提取而言,是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D正确。 故选A。‎ ‎37.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固定化酶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C. 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D. 向鸡血细胞中加入冷却的95%的酒精,可以获得无杂质的DNA ‎【答案】B ‎【解析】‎ A、酶具有专一性,固定化酶技术固定的是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A错误; 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正确; C、相同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pH值,pH不适宜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C错误; D、向鸡血细胞中加入冷却的95%的酒精,可以对DNA进行粗提纯,D错误。‎ ‎38.下列有关倒平板的操作,正确的是 A. 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放置于超净工作台中培养 B. 已灭菌的培养基冷却到大约‎60℃‎时可倒平板 C. 倒平板后,可用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进行计数 D. 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后,使培养皿倾斜放置,以使培养基凝固后形成斜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将已灭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这样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分滴到培养基上造成培养基污染。‎ ‎【详解】A. 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放置于恒温箱中培养,A错误;‎ B. 将已灭菌的培养基置于超净工作台,待冷却到大约‎60℃‎时即可倒平板,B正确;‎ C. 倒平板后,可用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接种获得单菌落,但只有稀释涂布分离法可用于计数,C错误;‎ D. 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水平位置上,并轻轻晃动,待凝固后形成平板,D错误。‎ ‎39.下列不能达到微生物纯种分离目的的是 A. 利用稀释涂布法分离某一种细菌 B. 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某一种细菌 C. 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法培养土壤稀释液 D. 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主要是用来纯化的,稀释涂布主要用来计数;此外,利用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的“嗜好”,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制备选择培养基,从而使该微生物大量增殖,也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详解】A. 利用稀释涂布法可以对某一种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因此可用于微生物的纯化分离,A错误;‎ B. 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对某一种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B错误;‎ C. 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法培养土壤稀释液,其中有若干种菌种,不能达到微生物纯种分离目的,C正确;‎ D. 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如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可用来富集纤维素分解菌,尿素可用来富集尿素分解菌,因此,选择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和纯化微生物,D错误。‎ ‎40.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中导入培养基后立即盖上培养皿盖 B. 步骤④中接种环只需在第一次划线前灼烧处理 C. 将接种后的图④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无需倒置 D. ③步骤操作时不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 ‎【详解】倒完平板后立即盖上培养皿,冷却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A正确;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灼烧灭菌1次,防止造成污染,由此可见,完成步骤④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B错误; 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挥发和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错误;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被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掌握平板划线法的过程,明确每次划线之前和之后均需要灼烧灭菌,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二、非选择题 ‎41.‎ 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相关问题。‎ ‎(1)醋酸杆菌属于_________核生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果酒制作中,温度是重要的控制条件,____________左右的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进行检验。‎ ‎(3)下图为腐乳制作实验流程示意图:‎ ‎①图中A 代表________,毛霉菌在‎-20℃‎长期保存时,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填“蒸馏水”、“甘油”或“碳酸钙”)。‎ ‎②在配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________左右,酒精含量过低,_________________,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答案】 (1). 原 (2). 异养需氧型 (3). ‎20℃‎ (4). (酸性)重铬酸钾 (5). 加盐腌制 (6). 甘油 (7). 12% (8). 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1)醋酸杆菌属于好氧细菌(原核生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样需氧型。‎ ‎(2)‎20℃‎左右的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验。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3)①图中腐乳制作过程中的A 代表加盐腌制,加盐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同时能析出豆腐中多余的水分。毛霉菌在‎-20℃‎长期保存时,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甘油,称为“甘油管藏法”。‎ ‎②在配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原理、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2.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以外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无处不在,大多数对我们人类是有利的,少数有害。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它们,才能合理利用它们。‎ 传统发酵技术中,人们利用酵母菌酿制果酒、醋酸菌制醋、毛霉制作腐乳,以及乳酸菌制作泡菜。‎ ‎①可以依据是否_______将酵母菌、毛霉与以上其他微生物区分开。‎ ‎②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过程。却能够获得传统发酵产品,请说出两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______的土壤中取样,采用_______法接种到________的选择培养基。‎ ‎④若对土壤悬液进行梯度稀释时,未经振荡而直接取上层悬液进行梯度稀释,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接种到平板上进行培养和计数,统计出的菌落数往往比正确操作统计出的菌落数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⑤自然界筛选的菌种需要进一步经过_____处理,才可能获得满足人类要求的能够高效降解石油成分的微生物。该育种方式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答案】 (1). 有核膜为界限(包围的)细胞核 (2). 人为创造的环境有利于所培养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 (3). 培养的微生物发酵产物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4). 被石油污染过 (5). 稀释涂布平板 (6). 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 (7). 偏大 (8). 诱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物技术实践中的传统发酵技术。‎ 解析:‎ ‎①可以依据是否有核膜为界限(包围的)细胞核将酵母菌、毛霉与以上其他微生物区分开。‎ ‎②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过程。却能够获得传统发酵产品,请说出两点理由。人为创造的环境有利于所培养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的微生物发酵产物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③从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的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便于计数、分离和鉴定,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 ‎④若对土壤悬液进行梯度稀释时,未经振荡而直接取上层悬液进行梯度稀释,用不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接种到平板上进行培养和计数,统计出的菌落数往往比正确操作统计出的菌落数偏大。‎ ‎⑤自然界筛选的菌种需要进一步经过诱变 处理,才可能获得满足人类要求的能够高效降解石油成分的微生物。该育种方式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点睛:正确理解微生物培养、接种等方面的知识是做好本题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43.为了进一步增强洗衣粉对血渍、奶渍、油污、土豆泥等衣物上常见污垢的去除能力,洗衣粉中常常会添加各种酶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____________。‎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 __________。‎ ‎(3)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水温以30~‎50℃‎为宜,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根据你所学习的有关知识,解释此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下面是有关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 脸盆编号 洗涤物 ‎(等量)‎ 洗涤 温度 洗衣粉 ‎(等量)‎ 水量 洗净所需 时间 L 油污布 ‎45℃‎ 加酶 ‎2 L ‎4 min ‎2‎ 油污布 ‎45℃‎ 普通 ‎2 L ‎7 min ‎3‎ 油污布 ‎5℃‎ 加酶 ‎2 L ‎9 min ‎4‎ 油污布 ‎5℃‎ 普通 ‎2 L ‎8 min ‎①该实验设计体现了 _________ 、_________原则。‎ ‎②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分钟,请分析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 ‎【答案】 (1). 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 多肽(氨基酸) (3).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 (4). 单一变量原则 (5). 对照 (6). 洗涤温度 (7). 洗衣粉种类 (8). 洗衣粉中酶失效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1、2为一组对照,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1、3为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分析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由于酶的活性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加酶洗衣粉的储存;由于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能催化水解眼角膜上的蛋白质,因此,溅入眼中会损伤眼角膜;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详解】(1)根据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特点,血渍、奶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油污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土豆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因此,洗衣粉中需要加入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会被水解成可溶性多肽(氨基酸)。(3)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4)①实验1、2为一组对照,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1、3为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体现了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根据该实验的目的分析,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洗涤温度和不同洗衣粉。‎ ‎③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min,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一样,这说明洗衣粉中的酶失效。‎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一方面要结合实验设计原则,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需要温和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44.“民以食为天,食以净为先”为保障居民用水安全,供水公司需要定期检测水源中细菌种类及数量,以确定水质是否达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________→溶化→灭菌→倒平板。其中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为避免杂菌污染,倒平板时应当在_______进行。‎ ‎(2)培养基中的牛肉膏主要为细菌提供__________(营养成分)。培养细菌的pH应调节至_______。‎ ‎(3)要统计水源中的活菌总数,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工作者将三个添加了等量水源中的水的培养基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到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目为21、256、215,请分析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________。‎ ‎【答案】 (1). 称量 (2). 高压蒸汽灭菌 (3). 酒精灯火焰旁 (4). 碳源、氮源(无机盐) (5). 中性或微碱性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 涂布第一个平板时涂布器未冷却就涂布平板(后两个平板被污染;操作失误) (8). 重做实验 ‎【解析】‎ ‎【分析】‎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微生物接种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1)制备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为避免污染,倒平板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2)牛肉膏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为细菌提供碳源、氮源。细菌生存环境的适宜pH是中性或微碱性。‎ ‎(3)统计水源中活菌数量常采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中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题目中的三个平板中第一个与其他两个差别较大,其原因可能是第一个操作过程中涂布器未冷却,造成菌种死亡,也可能是第二、三个操作过程中平板被污染;解决方案是重做实验,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作对照。‎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第三小问,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是平板划线法,虽然两者都可以得到单菌落,但是平板划线法一般多用于纯化菌株,对混合菌进行分离;而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用于计数。‎ ‎45.亚洲人体内普遍缺乏乳糖酶,造成饮用牛奶后出现肠胀、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某牛奶制品生产厂家致力开发新产品,生产低乳糖新品,欲筛选出高产乳糖酶的微生物,制备乳糖酶并固定化,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时,宜用___________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 ‎(2)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乳糖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根据图示信息,在___________的条件固定化酶催化效果较好。‎ ‎(3)实验者还进行了海藻酸钠固定化乳糖酶及化学结合法固定化乳糖酶的催化效果的比较研究,发现用_________法固定化酶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和使用游离酶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乳糖 (2). 酶活性 (3). 酶的数量 (4). 约35℃、海藻酸钠浓度为3% (5). 化学结合 (6).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从而降低酶活力 (7). 可以重复使用;产物易纯化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 ‎(1)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乳糖酶可以催化乳糖分解,所以筛选产乳糖酶的微生物时,宜用乳糖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 ‎(2)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数量等方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约35℃、海藻酸钠浓度为3%的条件固定化酶催化效果较好。‎ ‎(3)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从而降低酶活力,所以固定化酶一般用化学结合法,而不用包埋法。‎ ‎(4)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可以重复使用、产物易纯化等优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甲乙两个曲线图的分析,确定酶活力最高的点对应的温度和海藻酸钠浓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