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1.00 KB
  • 2021-09-29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学段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 A. O B. C C. H D. N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其中C、H、O、N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详解】A、O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但不是最基本元素,A错误;‎ B、C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因为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 C、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但不是最基本元素,C错误;‎ D、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但不是最基本元素,D错误。‎ 故选B。‎ ‎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 肺炎双球菌 B. 白菜 C. 华南虎 D. 香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后者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白菜是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华南虎是高等动物,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 D、香菇是大型真菌,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3.由3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直的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 A. 1个 B. 2个 C. 29个 D. 3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3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肽链,至少要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30-1=29个。‎ 故选C。‎ ‎4.组成多糖的单体是 A. 单糖 B. 乳糖 C. 氨基酸 D. 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体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 ‎【详解】A、多糖是由单糖聚合形成的,因此其单体是单糖,A正确;‎ B、乳糖为二糖,B错误;‎ C、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单体,C错误;‎ D、核苷酸是核酸的单体,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合量最多的化合物 B. 可作为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C. 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D. 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充当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两种: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详解】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的是水,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水,B正确;‎ C、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C正确;‎ D、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水不能充当催化剂,D错误。‎ 故选D。‎ ‎6.向装有2mL豆浆的试管中注入ImL双缩脲试剂A液,再滴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样液呈现紫色,说明豆浆中含有 A. 还原糖 B. 淀粉 C. 蛋白质 D. 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双缩脲试剂是由双缩脲试剂A和双缩脲试剂B两种试剂组成。双缩脲试剂A的成分是质量分数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双缩脲试剂B的成分是质量分数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2、在碱性条件下,双缩脲试剂能够与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域加热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A不符合题意;‎ B、碘与淀粉变蓝色,B不符合题意;‎ C、和双缩脲试剂反应成紫色的物质是蛋白质,C正确;‎ D、脂肪与苏丹III呈现橘黄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试剂可用于还原糖鉴定的是 A. 碘液 B. 斐林试剂 C. 双缩脲试剂 D. 苏丹Ⅲ染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可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除了淀粉和蔗糖其它糖均属于还原性糖。‎ ‎【详解】A、淀粉遇碘液变蓝,A错误;‎ B、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脂肪,呈橘黄色,D错误。‎ 故选B。‎ ‎8.下列实例的跨膜运输方式与图示一致的是 ‎ A. K+进入轮藻细胞 B. 02进入组织细胞 C. 水分子进入根细胞 D. C02进入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详解】A、轮藻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故K+进入轮藻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正确。‎ B、02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 C、水分子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 D、二氧化碳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睛】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各种跨膜运输方式所需的条件,分析题图确定合适选项。‎ ‎9.下列示意图中,最能表示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转化速率来表示,即酶催化的转化速率越快,酶活性就越高;反之,速率越慢,酶活性就越低。‎ ‎【详解】酶在最适pH时活性最高,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pH过小(过酸)、过大(过碱)都能使酶蛋白变性而失活。分析各选项,D符合。‎ 故选D。‎ ‎10.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于溶解色素的是 A. 无水乙醇 B. 二氧化硅 C. 碳酸钙 D. 蒸馏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详解】A、据分析: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溶解色素,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地充分,B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C不符合题意;‎ D、绿叶中色素溶于无水乙醇而不溶于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ATP中含两个磷酸基团 B. 作为生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C. 一个ATP中含三个高能磷酸键 D. 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详解】A、一个ATP中含三个磷酸基团,A错误;‎ B、生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B错误;‎ C、一个ATP中含两个高能磷酸键,C错误;‎ D、ATP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ATP的结构与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12.酵母菌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产生的物质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酒精 D. 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氧气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底物,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都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 C、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C错误;‎ D、乳酸既不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也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时期是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由于DNA分子的复制,1条染色体上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 ‎【详解】A、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A错误;‎ B、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随机地移向两极,C正确;‎ D、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的代谢增强 B. 细胞的衰老即为个体的衰老 C. 细胞凋亡就是细胞坏死 D. 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的细胞的特点: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②细胞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据分析可知衰老细胞的代谢减弱,A错误;‎ B、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15.含有20条染色体的玉米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 A. 10条 B. 20条 C. 30条 D. 40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随机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已知玉米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据分析其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0×2=40条。‎ 故选D。‎ ‎16.下图表示肽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CO-NH-),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反应。‎ ‎【详解】A、①是氨基,A错误;‎ B、②是R基,B错误;‎ C、据分析可知③是肽键,C正确;‎ D、④是羧基,D错误;‎ 故选C。‎ ‎17.下图是DNA分子的局部组成示意图,图中代表脱氧核糖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并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①是含氮碱基,A错误;‎ B、②是磷酸基团,B错误;‎ C、③是含氮碱基,C错误;‎ D、④是脱氧核糖,D正确。‎ 故选D。‎ ‎18.下列不属于癌细胞主要特征的是 A. 细胞癌变时,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C.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 D.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详解】A、细胞癌变时,新陈代谢速率加快,A错误;‎ B、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B属于癌细胞主要特征;‎ C、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或转移,C属于癌细胞主要特征;‎ D、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体外培养的正常成纤细胞癌变后由扁平梭形变为球形,D属于癌细胞主要特征。‎ 故选A。‎ ‎【点睛】掌握癌细胞的特征,分析各选项准确作答。‎ ‎19.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换用高倍镜后,缩小光圈进行观察 B. 制作临时装片时,在盖玻片上加盖载玻片 C. 使用高倍镜前,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物像 D. 换用高倍镜后,迅速转动粗准焦螺旋调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此时应增大光圈进行观察,A错误;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B错误;使用高倍镜前,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物像,C正确;换用高倍镜后,若物像不清晰,应用细准焦螺旋调焦,D错误。‎ ‎20.下列糖类属于动物细胞所特有的是( )‎ A. 淀粉 B. 纤维素 C. 蔗糖 D. 糖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糖类的种类及分布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A错误;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错误;蔗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C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D正确。‎ ‎21.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脊髓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一个神经元组成 D. 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内负外正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错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C错误;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错误。‎ ‎22.寒冷刺激下,正常人体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体温升高 B. 汗腺分泌减少 C. 产热量减少 D. 体内酶活性升高 ‎【答案】B ‎【解析】‎ 寒冷刺激下,人体仍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刺激下,产热量增加,C错误;寒冷刺激下,人体仍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酶活性不变,D错误。‎ ‎2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B.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C. 艾滋病病毒只破坏人体B细胞 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错误;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C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24.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K值是300个 B. 该种群数量星“J”型增长 C. 在第2~3天该种群增长最慢 D. 在第5天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该种群的K值是400个,A错误;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在第2~3天该种群增长最快,C错误;在第5天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25.某森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杜鹃、黄鹂栖息在林冠层,山雀、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画眉、八色鸫分布在林下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A. 水平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某森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杜鹃、黄鹂栖息在林冠层,山雀、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画眉、八色鸫分布在林下层,说明鸟类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不同,出现了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6.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 感受器 B. 效应器 C. 骨髓 D. 神经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详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 A、B、D属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C不属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故选C。‎ ‎27.人体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渴觉。渴觉中枢位于 A. 脊髓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神经(例如通过主动饮水)和体液(抗利尿激素起作用)调节。‎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A错误;‎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错误;‎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C错误;‎ D、各种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28.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A. 神经细胞 B. 肝细胞 C. 淋巴细胞 D. 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详解】A、神经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肝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据分析可知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C正确;‎ D、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29.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 A. 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 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生率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详解】A、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 D、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A。‎ ‎30.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垂直结构 C. 出生率和死亡率 D. 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不符合题意;‎ B、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不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果实衰老和脱落的植物激素是 A. 乙烯 B. 赤霉素 C. 脱落酸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产生的,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B错误;‎ C、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主要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C正确;‎ 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32.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时产生和释放一种物质,夜间能驱赶雌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白天熊吸引蛾类幼虫的天敌来捕食。烟草植株所发出的这种信息属于(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时会产生和释放一种物质,夜间能驱赶雌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白天熊吸引蛾类幼虫的天敌来捕食,由于该物质为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其所发出的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故选B。‎ ‎33.下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B.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异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D. 禁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 C、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异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C正确;‎ D、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故选D。‎ ‎34.下列各项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 麻、棉可作为纺织原料 B. “四大家鱼”可供人类食用 C. 森林、海洋可调节气侯 D. 许多动植物具有观赏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目前尚未发现的使用价值。‎ ‎【详解】A、棉、麻可作为纺织原料为直接价值,A错误;‎ B、食用价值为直接价值,B错误;‎ C、据分析可知森林和海洋调节气候为间接价值,C正确;‎ D、观赏价值为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35.下列选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围湖造田 B. 节能减排 C. 肆意捕捞 D. 乱砍滥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入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详解】A、围湖造田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错误;‎ B、节能减排能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B正确;‎ C、肆意捕捞会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C错误;‎ D、乱砍滥伐严重的破坏了森林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D错误。‎ 故选B。‎ ‎36.茶农适时摘除茶树上的顶芽,其目的是 A. 促进光合作用 B. 抑制呼吸作用 C. 解除顶端优势 D. 提高侧芽生长素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详解】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因此,茶农适时摘除茶树上的顶芽,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发育成枝条,提高产量。 故选:C。‎ ‎37.我国钓鱼岛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紧扣“钓鱼岛上的所有生物”分析作答。‎ ‎【详解】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不符合题意;‎ B、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B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 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 循环流动,逐级递减 D. 循环流动,逐级递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详解】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性、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9.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吞噬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的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少数病原体可以直接刺激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进行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B细胞未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 B、浆细胞的作用是合成并分泌抗体,B错误;‎ C、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C错误;‎ D、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活性,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区别,能够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40.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载体蛋白 B. 纤维素 C. 胰岛素 D. 唾液淀粉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纤维素为植物多糖,人体内不存在,因此纤维素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胰岛素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正确;‎ D、唾液淀粉酶位于唾液中,而唾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唾液淀粉酶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41.大气中的碳进入森林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 A. 细胞呼吸 B. 光合作用 C. 化能合成作用 D. 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详解】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A错误;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其中光合作用是主要途径,B正确、C错误;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D错误。‎ ‎42.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黑光灯诱捕法 D. 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样方法一般用于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 ‎【详解】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调查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采用黑灯光诱捕法,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理解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43.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有三个箭头指出应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C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44.如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生长素发现和作用的实验,解题要点是对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 ‎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都是尖端,用锡纸帽遮住胚芽鞘尖端,无论有光无光均表现为直立生长;‎ ‎②切除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来源,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琼脂块能让生长素透过,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 ‎④玻璃片不能让生长素透过,则生长素不能到达尖端下面的伸长区,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分析判断: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长不长,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弯不弯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 ‎45.在果实形成的过程中,激素的作用是(  )‎ A. 赤霉素促进果实细胞的分裂 B.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C. 生长素促进果实的衰老 D. 脱落酸促进细胞的伸长 ‎【答案】B ‎【解析】‎ A、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生长,A错误;‎ B、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 C、生长素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脱落酸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答案选:B.‎ ‎46.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时B种生物数量下降直至消失,A种生物数量上升,说明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故A正确。捕食关系B不会消失,如果B消失A也会消失,故B错误。互利共生应同上升同下降,故C错误。寄生如果B消失A也会消失,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4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要求考生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含义,理解环境条件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不同生物适宜生存条件可能不同,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不同,AB正确;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发生改变,C错误;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D正确。‎ ‎48.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为 A. 46 B. 25 C. 12 D. 9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数为m,则N:M= n:m。该种群的数量为(46×25)÷13= 96(只),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标志重捕法是如何估算种群密度的。‎ ‎49.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A. 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 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 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要求考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能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判断出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此生演替,进而根据数据变化正确判断各选项。‎ 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 ‎50.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 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 C. 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 ‎2、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详解】A、据图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所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B正确;‎ C、据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3个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图中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即A>B+C+D,D错误。‎ 故选D。‎ ‎【点睛】识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准确判断题干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分析选项准确作答。‎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是某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判断该钿胞是高等款物细胞的依据是:该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①]_________三种结构.无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 ‎(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由两层_______分子组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3)把细胞核内的物质与细跑质分开的结构是[____],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⑥] ___________。‎ ‎(4)[⑤]的主要成分是DNA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液泡 (2). 中心体 (3). 磷脂 (4). 流动性 (5). ② (6). 核孔 (7). 蛋白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知:①为液泡、②为核膜、③为叶绿体、④为核仁、⑤为染色质、⑥为核孔、⑦为线粒体。‎ ‎【详解】(1)该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①]液泡,无中心体,所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 ‎(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磷脂分子都可以流动,大部分蛋白质分子可以流动,故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②核膜把细胞核内的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⑥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4)图中⑤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点睛】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像,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2.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_,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 ‎(2)图中[②]是_______________,是CO2被C5固定后形成的。‎ ‎(3)图中[________]是(CH2O),该物质中的氧来自_______________(填“H2O”或“CO2”)。‎ ‎(4)提取绿叶中的色素,选用_______________(填“无水乙醇”或“水”)作溶剂。‎ ‎(5)大棚生产蔬菜时,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此时采取的措施最恰当的是( )‎ A.增加光照量 B.降低CO2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加灌溉量 ‎【答案】 (1). ATP (2). C3 (或2C3或三碳化合物) (3). ③ (4). CO2 (5). 无水乙醇 (6). A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详解】(1)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光能的过程是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图中①是ATP。‎ ‎(2)暗反应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图中②是CO2被C5固定后形成的C3(或2C3或三碳化合物)。‎ ‎(3)C3在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的作用下转化为③有机物(CH2O),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在此过程中水被光解成[H]和氧气,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光解,该物质(CH2O)中的氧来自CO2。‎ ‎(4)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应选用无水乙醇作溶剂。‎ ‎(5)大棚生产蔬菜时,长时间阴雨天气,导致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光反应降低,产生的[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生产的有机物减少,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最恰当的措施应该提高光照强度,增加光照量,故选A。‎ ‎【点睛】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分析题干获取关键信息,能够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53.下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内分泌腺是____________。‎ ‎(2)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和A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____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_______调节。‎ ‎(3)A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B,激素一经靶器官接受并起作用后被____________(填“灭活”或“激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 (1). (脑)垂体 (2). 抑制 (3). 减少 (4). 反馈 (5). 灭活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是垂体、B是甲状腺。‎ ‎【详解】(1)A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代表的内分泌腺是垂体。‎ ‎(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受到抑制,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调节。‎ ‎(3)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保证了机体激素调节的灵敏性,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点睛】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掌握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关键信息,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54.下图是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鹰是________级消费者。‎ ‎(2)鹰和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___。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图中所示生物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鼠和昆虫 (3). 三 (4). 捕食和竞争 (5). 信息传递 (6). 草(或“生产者”) (7). 分解者 ‎【解析】‎ ‎【分析】‎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详解】(1)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含有4条食物链,即草→昆虫→鸟→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鼠→狐→鹰。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鼠、昆虫。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鹰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2)鹰可以捕食狐,另外鹰狐都捕食鼠,因此两者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故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图中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该生态系统未呈现的成分还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点睛】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根据食物网画出食物链,依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