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生物期中试卷(必修)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尿素 B.蔗糖 C.氨基酸 D.胰岛素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重要组成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3.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 ③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对于①②的量
C.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③处的液体会增加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中能发生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6.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
A.汗腺分泌活动增强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7.右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8.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的分解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是抑制血糖的来源促进血糖的去路
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关
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的重要的器官
9.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 A、B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甲既是人体内的神经中枢又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图中③④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若人体缺碘则会造成甲和乙分泌相应激素的量减少
10.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A.调节较缓慢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D.调节物都是有内分泌腺产生的
11.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2.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3.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B.兴奋在①和③之间单向传递
C.神经递质作用于③并使之兴奋
D.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14. 下列不属于下丘脑作用的是
A.对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B.对语言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C.对人体内水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D.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15.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突触都是由前一神经元轴突末端与后一神经元的树突所构成的
D.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6.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如果图示中组织为肾小管、集合管,则食物偏咸时其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7.下列选项中不是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A.激素只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与细胞 B.微量与高效能放大作用
C.激素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 D.能给靶细胞提供能量
18.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19.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疾病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只要机体接触过敏原就会引起过敏反应
21.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细胞的名称为效应T细胞
B.细胞a和b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
C.抗体能被唾液淀粉酶催化水解
D.a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既可以增殖,又可以分化
22.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
C.抗体从合成到分泌所直接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
网、线粒体
D.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23.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HIV病毒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
B.HIV病毒感染人体后有一定潜伏期
C.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
D.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24.下列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叙述的是
①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②植物水平放置根的向地生长
③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④植物茎的向光生长
A.①③ B.①②④C.②③ D.②③④
25. 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 B.胞吐 C.主动运输 D.协助扩散
26.1913年,生物学家BoysenJensen用燕麦胚芽鞘做了下面的实验(如图)。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云母片可以阻止胚芽鞘顶端制造的生长素往下运送
B.图②琼脂不会阻止胚芽鞘顶端制造的生长素往下运送
C.图①云母片图②琼脂,结果都有生长素向背光面移动,但弯曲方向相反
D.假若将图④的琼脂改换成云母片,结果仍然有向光弯曲的现象
27.下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n,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A.小于m B.小于n
C.大于n D.大于i
28.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29.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B.每根插条上应保留相同数量的芽和叶
C.可用单位时间每根插条生根数作为记录指标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于插条,可能产生相同的生根效果
30.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1.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2.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老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
B.这种调查方法属于标志重捕法
C.鼠害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部分标志物在重捕前脱落,则计算的结果比实际值会偏小
3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温度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每次从培养器皿中吸出培养液之前都应轻轻振荡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3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有天敌数量将会增加、食物的减少等
D.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3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
C.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要非常醒目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30分)
36.(6分)右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3)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 。
(4)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 (填标号)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5)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浆中存在的
物质。
(6) 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7.(6分)下图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激素乙的名称是,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
(2)图中M点时激素甲分泌量增加,可大量激活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其意义是。若长时间处于N点状态,人体会表现出肢体乏力,其主要原因是。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情形中可以影响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有。
A.血糖浓度降低 B.血糖浓度升高 C.神经递质的释放 D.胰岛素的分泌
(4)胰岛素与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后才可以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经检测有些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并不低,却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其可能的原因是。
38.(6分)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__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__________引起的,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
39.(6分)右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填
字母),物质e属于神经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的作用。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控制。
40.(6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第五步中的一处错误 。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其目的是。
(3)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 后再计数。
(4)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C
A
B
D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B
C
C
D
A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D
C
C
D
A
D
A
A
31
32
33
34
35
B
D
B
B
C
二、非选题
36.(6分)
(1)②③④ (2)② (3)蛋白质 (4)③
(5)缓冲物质 (6)神经—体液—免疫
37.(6分)
(1)胰高血糖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 能量供应不足
(3) A、B、C、D(缺一不可)
(4)胰岛素的受体缺失
38.(6分)
(1)10-10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2)小于 重力 大于10-8
39.(6分)
(1)B a、b、c 传递信息 (2)h
(3)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40.(6分)
(1)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 分布均匀 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3) 稀释(4)J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