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唾液淀粉酶 C.DNA聚合酶 D.神经递质
3.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4.人感染一次天花,终生“永志不忘”,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是因为( )
A.体液中一直保留着针对天花的抗体
B.保持着对天花记忆的部分B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掉入侵的天花病毒
5.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7.如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8.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9.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一种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
D.浆细胞只在抗原的直接刺激下产生抗体
10.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 D.①③④⑤
11.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1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13.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14.下列有关植物的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物的根、茎、芽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15.下列措施哪一项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
A.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B.果树修剪
C.无籽番茄的培育 D.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
16.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图1: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图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顶芽合成IAA是由组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来的
B.实验一中,去顶32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侧芽产生过多的IAA抑制了自身生长
C.实验二中,Ⅰ、Ⅱ两组测验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减少
D.综合两个实验数据推测,8小时候,Ⅰ组合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
17.青桐木是一种多用途油料植物.研究者选取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青桐木幼苗随机均分为4组,用均质土壤盆栽,放在自然光照下的塑料大棚中培养,每10天轮换植株的位置,测量并计算相关的数据,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组别
处理方式
叶绿素
(mg•cm﹣2)
光合速率
(molCO2•cm﹣2•h﹣1)
土壤含水量
氮肥
1
80%
﹣
216.09
12.11
2
80%
+
475.27
19.26
3
30%
﹣
449.06
15.03
4
30%
+
529.18
14.09
注:“+”表示施氮肥;“﹣”表示不施氮肥.
A.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含水量和施氮肥处理与否对青桐木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B.每10天轮换植株的位置是为了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
C.2组与1组对比,光合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
D.4组与3组对比,光合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施氮肥后,根吸收水分增加,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
18.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B.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
C.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19.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几十年才能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的性别比例 B.鹿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21.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 )
A.N1和P1 B.N1和P2 C.N2和P2 D.N3和P3
2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之后进行捕杀
2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24.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B.“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了模型方法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了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D.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25.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直立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不弯曲
26.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胧落酸(ABA )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的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实验.下对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快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射性的②
B.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快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快①②③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IAA和AB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该实验证明了放射性问位素14C具有促进IAA和ABA茎尖切段中进行极性运输的作用
2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治虫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B.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管理
D.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28.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2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0.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缸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缸
B.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
D.水量应为容器的,以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3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3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任何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
B.只有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说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RNA
3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含有35S或32P的普通供养基中直接培养病毒
B.将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可以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分布判断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
C.用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
D.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没有搅拌直接离心,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
34.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较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B.多个核糖体用同一条mRNA作为模板翻译出的多肽不相同
C.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一个DNA通过基因的表达可以合成出不同的蛋白质
35.图a和图b是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a中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图b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两种变异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中的两种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C.图 a和图 b所示的变异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图b所示变异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36.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时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在多陪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
B.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能够定向获得优良的变异类型
C.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受精过作用中
D.可以使生物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37.如图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e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D.d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3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以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39.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40.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带“?”的个体为胎儿.已知A、a是与半乳糖血症有关的基因,且1号和2号不携带半乳糖血症的致病基因.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用B和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半乳糖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2号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
C.图中“?”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
D.图中“?”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半乳糖血症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41.某兴趣小组选择“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时胚轴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①取刚萌发的黄豆、赤豆各60粒,分别随机分为6组,每组10粒.
②取12个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垫上滤纸,分为两大组,一组放置黄豆,另一组放置赤豆,分别编号1、2、3、4、5、6.
③在1号培养皿中喷洒适量清水,2~6号喷洒等量的2.55×10﹣8g/L、2.55×10﹣6g/L、2.55×10﹣4g/L、2.55×10﹣2g/L、2.55g/L的2,4﹣D溶液.
④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每天定时喷洒相应的2,4﹣D溶液.5天后测量胚轴的长度并计算胚轴平均生长量.
实验结果:各组胚轴平均生长量如表(单位:cm)
组别
1
2
3
4
5
6
黄豆芽
0.69
1.36
1.61
1.19
0.12
0.06
赤豆芽
0.50
0.511
0.53
0.592
0.532
0.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④需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的目的是 .
(2)为了5天后能得到胚轴的生长量,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测量 .
(3)2,4﹣D浓度为2.55×10﹣2g/L时,对黄豆芽、赤豆芽胚轴生长的影响分别是 .
(4)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豆芽中对生长素类似物(2,4﹣D)更为敏感的是 .
(5)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简要说明理由 .
42.图1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①②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图2是高等动物雄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代表器官,a、b、d、e代表物质,①和②代表过程.请回答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图1中的效应器是 .
(2)刺激图1中的②也会引起相关肌肉收缩,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 ,原因是 .
(3)当刺激图1中的伸肌时,会在a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变化过程如图所示.图中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 离子通道是打开的,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则C处的电位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据图3知,性激素的受体位于 ,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过程②③合称 ,其中性激素直接影响的是 (填数字).
43.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 (填①、②、③).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
44.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乙是其碳循环模式图,图丙是其能量金字塔(Ⅰ﹣IV表示营养级,E1、E2表示能量),图丁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动物是 .
(2)图乙中的食物链是 ,A代表 .
(3)图丙中的E2是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的散失与图乙中的 (填序号)有关.位于营养级IV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主要原因是 .
(4)图丁中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 ;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 .
45.如图是某村庄及附近的食品工厂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村庄周围的不同人田中种植不同农作物,属于群落结构中的 结构.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鱼类因为水体缺少 而大量死亡,因此工厂建在此处是不合理的.
(3)地震导致当地高山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 等,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 演替.伴随着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 逐渐增加.
46.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 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而且豌豆具有 .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一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 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设计了 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孟德尔在揭示遗传定律时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在体细胞中它 存在,而在配子中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
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 种,杂合基因型共有 种.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高二(上)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2016年8月7日,我国选手张梦雪在巴西里约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为中国队赢得首金.张梦雪平时训练刻苦,手掌经常磨出“水泡”,若要水泡自然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2.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唾液淀粉酶 C.DNA聚合酶 D.神经递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分布在消化道中,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B错误;
C、DNA聚合酶在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C错误;
D、神经递质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成分,D正确.
故选:D.
3.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BC、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当它处于低温环境时,常常通过增强呼吸作用的强度来加强热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体表血管的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呼吸作用强度的提高必然引起其耗氧量的增加,AC错误;B正确;
D、大白鼠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不变,D错误.
故选:B.
4.人感染一次天花,终生“永志不忘”,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能在病毒为患之前迅速将其消灭,这是因为( )
A.体液中一直保留着针对天花的抗体
B.保持着对天花记忆的部分B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可伴随人一生
D.吞噬细胞可随时“吞食”掉入侵的天花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感染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解答】解:A、体液中针对天花的抗体存活时间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故A错误;
B、感染一次天花,体内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再有天花病毒侵入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故B正确;
C、针对天花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寿命比较短,故C错误;
D、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没有特异性,而且功能较弱,故D错误.
故选:B.
5.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解答】解: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A错误;
B、与艾滋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B正确;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C错误;
D、性接触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不安全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
故选:B.
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足够强的点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的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电位为内负外正,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膜外的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
故选:D.
7.如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细胞甲释放的信号分子X(激素或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细胞乙.
【解答】解:A、信息分子若是神经递质,其作用途径不需经过体液的运送,A错误;
B、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而不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X作用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非肌糖原分解,C错误;
D、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肝细胞),并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解答】解:A、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
B、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
D、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与使突触膜的Cl﹣通道开放,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一种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
D.浆细胞只在抗原的直接刺激下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分化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
【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
C、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所以一种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C正确;
D、浆细胞是在抗原的直接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产生的,而浆细胞本身不能接受刺激,D错误.
故选:C.
10.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 D.①③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效应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故选:C.
11.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该物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随后乙酰胆碱被酶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解答】解: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分解均失去活性,避免活动的持续,A正确;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B正确;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不经过血液的运输,C错误;
D、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1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中,体内细胞与B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反射弧,乙图为内环境,丙图为体液免疫曲线图,丁图为细胞免疫.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
B、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丙图中两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与记忆B细胞的作用相关,C正确;
D、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D错误.
故选:C.
13.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
B、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B错误;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
B对应的浓度区间,C正确;
D、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植物的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植物的根、茎、芽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同一植物的根、茎、芽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可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C.
15.下列措施哪一项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
A.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B.果树修剪
C.无籽番茄的培育 D.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在移栽的过程中会损伤植物的根,通过“剪去部分叶片”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保证植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死亡;果树修剪的目的之一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实现产量的增加.无籽番茄培育需要使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壁发育;“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是利用鸭梨释放出的植物激素﹣﹣乙烯促进生柿子成熟.
【解答】解:A、移栽花卉时剪去部分叶片的目的是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这与植物激素无关,A错误;
B、果树整枝修剪能去掉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从而提供产量,这一措施于植物生长素有关,C正确;
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培育无籽果实,C正确;
D、成熟的鸭梨中含有大量的乙烯,乙烯能够促进生柿子的成熟,D正确.
故选:A.
16.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图1: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图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顶芽合成IAA是由组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来的
B.实验一中,去顶32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侧芽产生过多的IAA抑制了自身生长
C.实验二中,Ⅰ、Ⅱ两组测验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减少
D.综合两个实验数据推测,8小时候,Ⅰ组合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由题目可知: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
2、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生成的,A错误;
B、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B错误;
C、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加,C错误;
D、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Ⅲ组,D正确.
故选:D.
17.青桐木是一种多用途油料植物.研究者选取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青桐木幼苗随机均分为4组,用均质土壤盆栽,放在自然光照下的塑料大棚中培养,每10天轮换植株的位置,测量并计算相关的数据,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组别
处理方式
叶绿素
(mg•cm﹣2)
光合速率
(molCO2•cm﹣2•h﹣1)
土壤含水量
氮肥
1
80%
﹣
216.09
12.11
2
80%
+
475.27
19.26
3
30%
﹣
449.06
15.03
4
30%
+
529.18
14.09
注:“+”表示施氮肥;“﹣”表示不施氮肥.
A.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含水量和施氮肥处理与否对青桐木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B.每10天轮换植株的位置是为了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
C.2组与1组对比,光合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
D.4组与3组对比,光合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施氮肥后,根吸收水分增加,叶片气孔开放程度降低
【考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本题是水与无机盐的作用,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含水量与是否施氮肥,因变量是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速率.
【解答】解:A、根据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含水量和施氮肥处理与否对青桐木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含水量与是否施氮肥,植株的位置是无关变量,每10天轮换植株的位置是为了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保持一致,B正确;
C、2组与1组对比,自变量是否施氮肥,2组施了氮肥,N元素是叶绿素合成的原料,2组施了氮肥,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导致光合速率高,C正确;
D、4组与3组对比,自变量是否施氮肥,4组施了氮肥,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反而降低,原因是土壤含水量低,4组施了氮肥,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植物根细胞吸水受阻,影响了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18.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B.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
C.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可通过插条的生根数目或生根的平均长度来判断,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时间等.
【解答】解:A、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可以知道某一浓度是促进还是抑制,但不是必须的,所以可以不考虑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A正确;
B、由于要探究最适浓度,所以要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以确定最适浓度范围,B错误;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C错误;
D、实验前要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A.
19.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几十年才能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的性别比例 B.鹿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解答】解:A、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
B、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B正确;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故选:B.
2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故选:A.
21.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 )
A.N1和P1 B.N1和P2 C.N2和P2 D.N3和P3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该模型是用曲线表示构建的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在高时会调节其值降低,在低时会调节升高,反映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被捕食者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被捕食者K值为N2,捕食者K值为P2.
【解答】
解:分析该模型,如果天敌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害虫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天敌数量如果增多,害虫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害虫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天敌数量就增多,而害虫种数量如果很少,天敌数量就下降.即害虫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天敌种群数量增加;天敌种群数量超过P2,则害虫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故选:C.
2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之后进行捕杀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
B、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
C、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防治害虫时越早越好,应该在其种群数量达到之前进行捕杀,D错误.
故选:D.
2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
【解答】解:A、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那么0~a年,λ值为1,所以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故A正确;
B、a~b年,λ值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故B正确;
C、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不呈“S”型增长,故C错误;
D、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故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B.“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了模型方法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了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D.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
2、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解答】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进行有氧呼吸,无氧进行无氧呼吸,则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要设置有氧组和无氧组对比,A正确;
B、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B正确;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
D、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D错误.
故选:D.
25.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直立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不弯曲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部分(伸长区),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一段.
【解答】解: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免疫感受光刺激的部位,不受单侧光影响,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放置含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左侧生长得快,结果会向右弯曲生长.
故选:B.
26.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胧落酸(ABA )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的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实验.下对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快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射性的②
B.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快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快①②③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IAA和AB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该实验证明了放射性问位素14
C具有促进IAA和ABA茎尖切段中进行极性运输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遵循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据图分析:②④两组的形态学上下端弄反了.据此作答.
【解答】解:A、由于生长素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①中有生长素,②中由于形态学的上下端弄反了,不会含有生长素,A错误;
B、③④中均出现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不是极性运输,B正确;
C、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C错误;
D、放射性同位素14C便于观察,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治虫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B.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C.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管理
D.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
【解答】解: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
B、蚜虫活动范围小,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
C、生态农业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生态农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的管理,C正确;
D、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28.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解答】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
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2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但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B.
30.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缸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缸
B.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
D.水量应为容器的,以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无色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光能透过,有利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故不需要定期通空气,来保证各种生物的呼吸,B错误;
C、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C正确;
D、在制作生态缸时,要保留一定的空间,D正确.
故选:B.
3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解答】
解: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
B、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B正确;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
故选:C.
3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任何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
B.只有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说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RNA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A、任何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A正确;
B、染色体只分别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而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核基因的遗传,因此只有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说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RNA,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含有35S或32P的普通供养基中直接培养病毒
B.将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可以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分布判断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
C.用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
D.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没有搅拌直接离心,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病毒,A错误;
B、将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分布不能判断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
C、用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低,C错误;
D、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没有搅拌直接离心,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D正确.
故选:D.
34.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较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B.多个核糖体用同一条mRNA作为模板翻译出的多肽不相同
C.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一个DNA通过基因的表达可以合成出不同的蛋白质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遗传性状的表达包括转录形成mRNA,和翻译形成蛋白质两个过程,回忆知识点,分析作答.
【解答】解:A、真核细胞的DNA分布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较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不同核糖体中可翻译出相同的多肽,B错误;
C、转录和翻译两种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中没有U﹣A,而翻译中没有T﹣A,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可转录形成多个信使RNA,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35.图a和图b是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a中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图b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两种变异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图中的两种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C.图 a和图 b所示的变异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图b所示变异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分析题图: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
【解答】解:AB、a图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b图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这种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正确;
C、图a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
D、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这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D正确.
故选:A.
36.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时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在多陪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
B.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能够定向获得优良的变异类型
C.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受精过作用中
D.可以使生物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杂交,连续自交,不断选种.
2、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4、多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答】解:A、秋水仙素在多陪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使生物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D错误.
故选:A.
37.如图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e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D.d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e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a表示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e表示新物种形成,通过进化,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不相同,C错误;
D、d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故选:C.
3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以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 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只是对病原体产生的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大大加快了生物变异的可能性,因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形状和新的基因,所以大大加快了生物的进化,D 正确.
故选:C.
39.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受精作用.
【分析】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LM表示受精作用;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解答】解: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故A错误;
B、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O过程中,故B错误;
C、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故C错误;
D、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40.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带“?”的个体为胎儿.已知A、a是与半乳糖血症有关的基因,且1号和2号不携带半乳糖血症的致病基因.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用B和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半乳糖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2号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
C.图中“?”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
D.图中“?”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半乳糖血症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9号为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孩,而其父母正常,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根据图中3号、4号都正常,9号为患半乳糖血症女性,可判断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l号和2号不携带半乳糖血症的致病基因,可推测7号的基因型是AAXbY;由9号为半乳糖血症患者,可推出3号和4号关于半乳糖血症的基因型都为Aa,进一步推出8号关于半乳糖血症的基因型是AA或Aa,由此可求得12号关于半乳糖血症的基因型是AA或Aa;又因为12号不患色盲,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B正确;
C、由l0号患半乳糖血症,可推出5号和6号关于半乳糖血症的基因型都为Aa,进而推出11号关于半乳糖血症的基因型为AA、Aa,由此可求得图中“?”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C错误;
D、仅分析色盲遗传,由于5号为红绿色盲患者,由此可确定11号的基因型为XBXb,再结合上述分析,可确定图中“?”若为男孩,则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半乳糖血症,D正确.
故选:C.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41.某兴趣小组选择“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时胚轴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①取刚萌发的黄豆、赤豆各60粒,分别随机分为6组,每组10粒.
②取12个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垫上滤纸,分为两大组,一组放置黄豆,另一组放置赤豆,分别编号1、2、3、4、5、6.
③在1号培养皿中喷洒适量清水,2~6号喷洒等量的2.55×10﹣8g/L、2.55×10﹣6g/L、2.55×10﹣4g/L、2.55×10﹣2g/L、2.55g/L的2,4﹣D溶液.
④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每天定时喷洒相应的2,4﹣D溶液.5天后测量胚轴的长度并计算胚轴平均生长量.
实验结果:各组胚轴平均生长量如表(单位:cm)
组别
1
2
3
4
5
6
黄豆芽
0.69
1.36
1.61
1.19
0.12
0.06
赤豆芽
0.50
0.511
0.53
0.592
0.532
0.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④需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的目的是 排除光照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2)为了5天后能得到胚轴的生长量,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测量 胚轴的初始长度 .
(3)2,4﹣D浓度为2.55×10﹣2g/L时,对黄豆芽、赤豆芽胚轴生长的影响分别是 抑制、促进 .
(4)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豆芽中对生长素类似物(2,4﹣D)更为敏感的是 黄豆芽 .
(5)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能
.简要说明理由 低浓度的2,4﹣D促进胚轴生长,高浓度的2,4﹣D抑制胚轴生长 .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包括:2,4一D溶液、萘乙酸、吲哚丁酸等,它们均能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两侧有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的生理作用相同.
在设计该项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同时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实验中应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实验的对照组,以比较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的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解答】解:(1)步骤④需将培养皿放在阴暗处培养,其目的是排除光照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为了5天后能得到胚轴的生长量,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测量胚轴的初始长度.
(3)2,4﹣D浓度为2.55×10﹣2g/L时为第5组,与第1组实验对比可知,2,4﹣D浓度为2.55×10﹣2g/L时对黄豆芽、赤豆芽胚轴生长的影响分别是抑制、促进.
(4)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抑制黄豆芽的浓度为2.55×10﹣2g/L,抑制赤豆芽的浓度为2.55g/L,所以两种豆芽中对生长素类似物(2,4﹣D)更为敏感的是黄豆芽.
(5)该实验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低浓度的2,4﹣D促进胚轴生长,高浓度的2,4﹣D抑制胚轴生长.
故答案为:
(1)排除光照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胚轴的初始长度
(3)抑制、促进
(4)黄豆芽
(5)能 低浓度的2,4﹣D促进胚轴生长,高浓度的2,4﹣D抑制胚轴生长
42.图1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①②
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图2是高等动物雄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代表器官,a、b、d、e代表物质,①和②代表过程.请回答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图1中的效应器是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
(2)刺激图1中的②也会引起相关肌肉收缩,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 不是 ,原因是 该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
(3)当刺激图1中的伸肌时,会在a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变化过程如图所示.图中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 钠 离子通道是打开的,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则C处的电位将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据图3知,性激素的受体位于 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自由扩散 .过程②③合称 基因表达 ,其中性激素直接影响的是 ② (填数字).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②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2、分析题图2:高等动物雄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故A是下丘脑,B是垂体,C是睾丸,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是脂质,自由扩散进细胞,该激素的受体有质受体和核受体,该激素进入细胞后,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d是DNA,e是RNA,f是蛋白质.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1)由图1可以看出,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2)刺激图1中的②传出神经也会引起相关肌肉收缩,但这种反应不是反射,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图2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钠离子通道是打开的,Na+通过通道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则C处的电位将变小.
(4)据图3知,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性激素属于脂质,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自由扩散.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②③合称基因表达,其中性激素直接影响的是②,间接影响的是③.
故答案为:
(1)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2)不是 该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钠 变小
(4)细胞质和细胞核 自由扩散 基因表达 ②
43.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球蛋白(蛋白质) ;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细胞间信息交流 功能.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 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病 病.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 ③ (填①、②、③).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反馈调节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解答】解:(1)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蛋白质);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2)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角度的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其中①②两种情况,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③.
(5)血糖调节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球蛋白(蛋白质)细胞间信息交流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自身免疫病③
(5)反馈调节
44.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乙是其碳循环模式图,图丙是其能量金字塔(Ⅰ﹣IV表示营养级,E1、E2表示能量),图丁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动物是 鹰和蛇 .
(2)图乙中的食物链是 D→B ,A代表 大气中的CO2库 .
(3)图丙中的E2是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的散失与图乙中的 ③ (填序号)有关.位于营养级IV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主要原因是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
(4)图丁中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图甲中,草为生产者,共包括5条食物链,其中狐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蛇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图乙中,A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库,D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
图丙中,Ⅰ﹣IV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E1表示光能,E2表示热能.
图丁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差;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解答】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甲中鹰和蛇之间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2)图乙中A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库,D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因此食物链是D→B.
(3)图丙中的E2是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的散失与图乙中的③呼吸作用有关.位于营养级IV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主要原因是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4)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表示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故答案为:
(1)鹰和蛇
(2)D→B 大气中的CO2库
(3)③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4)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45.如图是某村庄及附近的食品工厂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村庄周围的不同人田中种植不同农作物,属于群落结构中的 水平 结构.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鱼类因为水体缺少 氧气 而大量死亡,因此工厂建在此处是不合理的.
(3)地震导致当地高山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 植物的种子、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 等,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 次生 演替.伴随着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或“多样性”) 逐渐增加.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的结构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阳光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
【解答】解:(1)图中村庄周围的不同人田中种植不同农作物,属于群落结构中的水平结构.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鱼类因为水体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因此工厂建在此处是不合理的.
(3)地震导致当地高山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伴随着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或“多样性”)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
(1)水平
(2)氧气
(3)植物的种子、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合理即可) 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46.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 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而且豌豆具有 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一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 统计 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设计了 测交 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孟德尔在揭示遗传定律时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在体细胞中它 成对 存在,而在配子中 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 2n
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 2n 种,杂合基因型共有 3n﹣2n 种.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①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③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此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而且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2)孟德尔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按照分离定律,在完全显现的条件下,杂合子一代自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三种基因型,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两种,因此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2n 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2n 种,杂合基因型共有 3n﹣2n种.
故答案为:
(1)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统计 测交
(2)遗传因子 成对 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3)2n 2n 3n﹣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