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比)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有关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葡萄糖是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 ‎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C.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水溶性物质,都含C、H、O、N这4种元素 ‎ D.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为细胞提供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和肝细胞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 B.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的边界 ‎ C.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可以通过囊泡进行 ‎ D.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 ‎3.下列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 A.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B.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 ‎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 D.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 ‎ ‎4.据如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P ‎ B.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 C.酶1、酶2和 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 ‎ 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 ‎ ‎5.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 B.胃蛋白酶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消化道 ‎ C.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肺泡上皮细胞 ‎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 ‎ ‎6.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加快反应的进行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 C.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 ‎ D.所有细胞均含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 ‎7.下列物质转化过程会发生在人体细胞内的是(  ) ‎ A.H2O中的O转移到O2中 ‎ B.C6H12O6中的H转移到C2H5OH中 ‎ C.CO2中的C转移到C6H12O6中 ‎ D.O2中的O转移到H2O中 ‎ ‎8.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 ‎ A. B. ‎ C. D.‎ ‎9.图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 A.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 B.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 C.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 D.所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都是叶绿体基质 ‎ ‎10.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有细胞分化现象 ‎ B.人体衰老的红细胞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 ‎ C.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 ‎ D.细胞的癌变、衰老都是基因程序性突变的结果 ‎ ‎11.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 ‎ B.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纸层析法 ‎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 ‎12.如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 A.①与④、②与⑤、③与⑥是同源染色体,分裂后形成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 B.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位置可以在①与⑤之间 ‎ C.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基因重组,则位置不可以在①与④之间 ‎ D.若①是X染色体,则④是Y染色体 ‎ ‎13.孟德尔探究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过程中,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该研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等.其中,不属于孟德尔提出的假设是(  ) ‎ A.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之间自由组合 ‎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数量相同 ‎ D.F1自交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14.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 B.同一个体不同种类细胞转录产生的mRNA都不相同 ‎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密码子有所不同 ‎ ‎1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 ‎ ‎①等位基因的分离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 ‎③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P F1‎ ‎1♀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2♀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 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 ‎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 ‎ ‎17.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R型菌和S型菌是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 处理 注射活的R型菌 注射活的S型菌 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 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 实验 结果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将四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 ‎ B.实验结果说明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 ‎ C.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菌 ‎ D.该实验的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 ‎ ‎18.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 ‎19.在1000只小鼠群体中,A1和A2是一对等位基因,研究表明该群体中200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1,400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能改变A1和A2的基因频率 ‎ B.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1和A2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 ‎ C.A1和A2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 D.A1的基因频率为40%,A2的基因频率为60% ‎ ‎20.有关下列各图的叙述,不正确的叙述是(  ) ‎ ‎ ‎ A.甲图若是某基因进行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 B.乙图出现的这种变异类型不只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 C.丙图为某高等植物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其叶肉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分别为6、24 ‎ D.丁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占 ‎ ‎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 B.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 C.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22.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 ‎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 ‎2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25.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雌蕊柱头上,处理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 ‎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 ‎26.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幼嫩的根细胞对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敏感度高于成熟根细胞 ‎ B.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脱落 ‎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不同 ‎ D.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 ‎27.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 ‎28.在S型曲线中,群增长速度(即单位时间的增长量)可表示为(  ) ‎ A. B. ‎ C. D.‎ ‎29.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的水质污染现象.科研人员为找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对某淡水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下面为此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A.水体富营养化可能造成水中的鱼类由于缺氧大量死亡 ‎ B.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该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 C.图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都可作为第二营养级 ‎ D.可通过选择性地控制藻类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来治理水体 ‎ ‎30.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的成败影响很大,下列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合理的是(  ) ‎ A.用酵母菌和小球藻做实验材料,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 ‎ B.用艾滋病毒和大肠杆菌做实验材料,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 C.研磨胡萝卜获得提取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其中的还原糖 ‎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 ‎  ‎ 二、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共40分) ‎ ‎31.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单位:mg.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情况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气孔导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量,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请据图回答问题: ‎ ‎ ‎ ‎(1)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mg/h,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mg/h.15~24℃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该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增强/减弱/不变). ‎ ‎(2)在图所示实验中,若先给予6小时光照,后6小时黑暗处理,恒定在上述  ℃温度下,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若只是持续给予12小时光照,则该温度下,该植物叶片增重  mg. ‎ ‎32.科研人员以人膀胱癌细胞为材料,研究二甲双胍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 ‎ ‎(1)取等量人膀胱癌细胞,注射到先天性胸腺缺陷的裸鼠体内.7天后裸鼠均长出皮下肿瘤.将患有肿瘤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天腹腔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二甲双胍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周,每天检测并记录小鼠皮下肿瘤体积. ‎ ‎①选用裸鼠作为人肿瘤细胞的受体,是因为裸鼠的  机能缺失,对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没有免疫排斥作用. ‎ ‎②设置B组,是为了排除  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2)以体外培养的253J和T24两种膀胱癌细胞为材料,分别用二甲双胍、抗癌药物TRAIL、二甲双胍联合TRAIL进行处理,24小时后测定癌细胞数量,与生理盐水处理组做对照,计算成活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 ‎ ‎ ‎①各实验组中添加的二甲双胍浓度应  (相同,不同).用二甲双胍处理后,253J 膀胱癌细胞的存活率比对照组减少了  %,这说明二甲双胍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促进、抑制). ‎ ‎②由图分析,两种癌细胞中,对TRAIL 高度抵抗的是  ,判断依据是  . ‎ ‎③图1结果说明,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253J 细胞的增殖  . ‎ ‎33.某种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其花的颜色为白色,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 ‎(1)自然状态下该种植物一般都是  (填“纯合子”或“杂合子”),若让两株相对性状不同的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其目的是  ;然后在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要两次套上纸袋,其目的都是  . ‎ ‎(2)已知该植物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A、a,B、b)控制.只要b基因纯合时植株就表现为细茎,当只含有B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 ‎(3)现发现这一白花植株种群中出现一株红花植株,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且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之比始终为2:1,试解释其原因:  . ‎ ‎(4)若已知该植物花色由D、d和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则该植株花色为  ,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  . ‎ ‎ ‎ ‎34.乌鱼能用于治疗各种痔、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 ‎ ‎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2)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表. ‎ 太阳能 光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010‎ ‎1%‎ ‎10%‎ ‎106‎ ‎106‎ 则乌鱼获取的能量是  . ‎ ‎(3)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池塘中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 ‎(4)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演替. ‎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在如图方框内写出).  . ‎ ‎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35.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 ‎②制作无菌平板; ‎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 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  .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  . ‎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  . ‎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  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 ‎ ‎  ‎ ‎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有关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葡萄糖是组成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 ‎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C.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水溶性物质,都含C、H、O、N这4种元素 ‎ D.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为细胞提供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纤维素、糖原都属于多糖,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能源物质而是结构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和固醇中的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的形成;核酸分为DNA和RNA,在细胞中,既含有DNA也含有RNA,其遗传物质是DNA. ‎ ‎【解答】解:A、纤维素、淀粉、糖原属于多糖,其基本单位均为葡萄糖,A正确; ‎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 ‎ C、脂肪不是水溶性物质,淀粉和脂肪只含C、H、O三种元素,C错误; ‎ D、水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生化反应的介质,也为细胞提供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D正确. ‎ 故选:C. ‎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达到分类分布和功能,蛋白质的作用,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脂质的分类和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 ‎  ‎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肠杆菌和肝细胞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 B.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的边界 ‎ C.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可以通过囊泡进行 ‎ D.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 ‎3、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 ‎4、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5、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 ‎【解答】解:A、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肝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二者在结构上既有统一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核酸等)、又有差异性(后者有核膜,前者没有核膜),A正确; ‎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是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的边界,B正确; ‎ C、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可通过囊泡进行,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C正确; ‎ D、核糖体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内质网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高尔基体只能进行蛋白质的加工,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 ‎  ‎ ‎3.下列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 A.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 B.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 ‎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 D.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 ‎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 ‎【解答】解: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 ‎ B、抗体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乙肝抗体与乙肝病毒之间的识别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B正确; ‎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需要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C错误; ‎ D、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于与肌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实现两个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D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 ‎4.据如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P ‎ B.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 C.酶1、酶2和 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 ‎ 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 ‎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 ‎【分析】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腺嘌呤组成,“~”是高能磷酸键,“P”是磷酸,ATP水解掉1分子磷酸是ADP,水解掉2分子磷酸是AMP,及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水解掉3个磷酸基是腺苷. ‎ ‎2、由分析可知,甲是ADP,乙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丙都腺苷,丁是磷酸;酶1、酶2催化水解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多,酶3水解的是普通化学键,释放能量少. ‎ ‎【解答】解:A、甲是腺苷,由核糖、磷酸和腺嘌呤碱基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 B、由分析知,乙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成分之一,B正确; ‎ C、由分析可知,酶3水解的是普通化学键,释放能量少,C错误; ‎ D、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D正确. ‎ 故选:C. ‎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组成成分和组成元素,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ATP与RNA之间的关系,细胞无氧呼吸过程能量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 ‎  ‎ ‎5.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 B.胃蛋白酶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消化道 ‎ C.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肺泡上皮细胞 ‎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 ‎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 ‎【分析】 ‎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解:A、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A正确; ‎ B、胃蛋白酶为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 C、CO2、O2等气体都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C正确; ‎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水通道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D正确.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 ‎  ‎ ‎6.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加快反应的进行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 C.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 ‎ D.所有细胞均含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 ‎【考点】酶的特性. ‎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等特点. ‎ ‎【解答】解:A、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 B、碘液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水解,B错误; ‎ C、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C错误; ‎ D、所有细胞均含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如原核细胞,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概念、作用机理、作用特点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对于酶概念的全面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 ‎7.下列物质转化过程会发生在人体细胞内的是(  ) ‎ A.H2O中的O转移到O2中 ‎ B.C6H12O6中的H转移到C2H5OH中 ‎ C.CO2中的C转移到C6H12O6中 ‎ D.O2中的O转移到H2O中 ‎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 ‎【分析】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过程: ‎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 ‎2、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 ‎3、24[H]+6O2→12H2O+能量. ‎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2乳酸+能量(人体细胞) ‎ ‎【解答】解:A、H2O中的O转移到O2中发生在光反应阶段,人体内不能发生,A正确; ‎ B、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B错误; ‎ C、CO2中的C转移到C6H12O6中发生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C错误; ‎ D、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与O2生成H2O,能发生在人体细胞内,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 ‎8.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 ‎【分析】20%蔗糖溶液高于10%蔗糖溶液,故10%蔗糖溶液水分会流向20%蔗糖溶液多,导致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高,而鱼鳔内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低,当二者浓度达到相等时,水分出入达到平衡,二者浓度不再变化. ‎ ‎【解答】解:鱼鳔内盛有20%的蔗糖溶液,而鱼鳔外是10%的蔗糖溶液,依据渗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总的渗透方向表现为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则从鳔外向鳔内,从而导致鳔外烧杯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升高,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分的运输方向. ‎ ‎  ‎ ‎9.图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 ‎ A.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 B.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 C.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 D.所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都是叶绿体基质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 ‎【分析】光合作用想暗反应过程中,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能够催化CO2+C5→2C3.暗反应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 ‎【解答】解:A、CO2+C52C3的反应需要在二氧化碳供应和五碳化合物存在条件下进行,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A错误; ‎ B、CO2的固定实质上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三碳化合物,B错误; ‎ C、根据题意,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C正确; ‎ D、绿色植物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都是叶绿体基质,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 ‎  ‎ ‎10.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有细胞分化现象 ‎ B.人体衰老的红细胞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 ‎ C.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 ‎ D.细胞的癌变、衰老都是基因程序性突变的结果 ‎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 ‎【分析】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 ‎【解答】解:A、单细胞生物无细胞分化,A错误; ‎ B、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B错误; ‎ C、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C正确; ‎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衰老没发生突变,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 ‎  ‎ ‎11.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 ‎ B.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纸层析法 ‎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 ‎【考点】种群的特征;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分析】分离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研磨过滤法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 ‎【解答】解:A、用差速离心法能分离各种质量不同的细胞器,A正确; ‎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采用研磨过滤法,而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B正确; ‎ C、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 ‎ D、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及作用、实验的结果等,这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熟记教材中的基础实验. ‎ ‎  ‎ ‎12.如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 A.①与④、②与⑤、③与⑥是同源染色体,分裂后形成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 B.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位置可以在①与⑤之间 ‎ C.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基因重组,则位置不可以在①与④之间 ‎ D.若①是X染色体,则④是Y染色体 ‎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中的①与④,②与⑤,③与⑥是间期复制形成的,是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 ‎【解答】解:A、①与④,②与⑤,③与⑥是相同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分裂后形成一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A错误; ‎ B、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位置不可能在①与⑤之间,而应该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 C、①与④之间是复制关系,如果此细胞之前发生了基因重组,则位置不可以在①与④之间,C正确; ‎ D、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可能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及名称;还要求考生能正确辨别细胞中染色体组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13.孟德尔探究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过程中,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该研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等.其中,不属于孟德尔提出的假设是(  ) ‎ A.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之间自由组合 ‎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数量相同 ‎ D.F1自交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 ‎【分析】孟德尔研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出的假说的内容: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于的,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解答】解:A、控制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假设之一,A错误; ‎ B、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之间自由组合是假设之一,B错误; ‎ C、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不同的,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因此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数量相同不是假设内容,C正确; ‎ D、F1自交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假设内容之一,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和方法,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 ‎  ‎ ‎14.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 B.同一个体不同种类细胞转录产生的mRNA都不相同 ‎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密码子有所不同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 ‎【分析】1、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 ‎2、转录是脂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 ‎3、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 m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 tRNA 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解答】解:A、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A正确; ‎ B、同一个体不同种类细胞转录产生的mRNA不完全相同,B错误; ‎ C、转录时DNA与RNA中的碱基配对,其中有A和U配对,A和T配对,翻译时是RNA与RNA中的碱基配对,不存在A和T配对,C错误; ‎ D、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1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 ‎ ‎①等位基因的分离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 ‎③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 ‎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 ‎【解答】解:①由于甲、乙中都有D、d,所以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只能获得D或d中的一个,说明等位基因的分离,正确; ‎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所以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没有体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错误; ‎ ‎③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不同字母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正确; ‎ ‎④实验中只有一对基因,不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错误. ‎ 所以正确的有①③.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该实验的操作过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明确甲、乙小桶中摸出的D、d数量基本相等所表示的含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16.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P F1‎ ‎1♀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2♀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 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 ‎ 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通过组合①可知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通过组合②可知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 ‎【解答】解:A、根据实验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的后代只出现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 B、由于组合②的后代中,雌性个体只有红眼,雄性个体只有白眼,因此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 C、组合①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C错误; ‎ D、组合②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D正确.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 ‎17.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R型菌和S型菌是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 处理 注射活的R型菌 注射活的S型菌 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 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 实验 结果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将四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 ‎ B.实验结果说明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 ‎ C.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菌 ‎ D.该实验的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 ‎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分析】肺炎双球菌中,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而R型细菌没有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接下来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解答】解:A、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照,如将第一组和第四组进行对照,说明R型细菌不能自动转化成S型细菌,A正确; ‎ B、本实验说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正确; ‎ C、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4组小鼠死亡,且能从死亡小鼠中分离出S型活细菌,通过与其他三种对照,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C正确; ‎ D、该实验不能说明DNA是转化因子,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着重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对于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掌握教材中基础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过程和结论,尤其要注意的是D选项,体内转化实验还不知道“转化因子”是DNA,DNA是转化因子是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 ‎ ‎  ‎ ‎18.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少了e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乙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cde基因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 ‎【解答】解:A、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影响表型,A错误; ‎ B、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 ‎ C、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表型异常,D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  ‎ ‎19.在1000只小鼠群体中,A1和A2是一对等位基因,研究表明该群体中200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1,400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能改变A1和A2的基因频率 ‎ B.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1和A2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 ‎ C.A1和A2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 D.A1的基因频率为40%,A2的基因频率为60% ‎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 ‎【分析】种群基因库是指某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基因突变是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之一,A正确; ‎ B、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B错误; ‎ C、A1和A2基因是等位基因,根本区别是二者碱基序列不同,C正确; ‎ D、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1A1的个体数是200只,A1A2的个体数是400只,则A2A2的个体数是1000﹣200﹣400=400只,因此A1的基因频率是(200×2+400)÷2000×100%=40%,A2的基因频率是(400×2+400)÷2000×100%=60%,D正确. ‎ 故选:B. ‎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 ‎  ‎ ‎20.有关下列各图的叙述,不正确的叙述是(  ) ‎ ‎ ‎ A.甲图若是某基因进行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 B.乙图出现的这种变异类型不只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 C.丙图为某高等植物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其叶肉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分别为6、24 ‎ D.丁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占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分析乙图: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其中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这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分析丙图:该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12条染色体. ‎ 分析丁图:图中①表示磷酸二酯键,②表示碱基对,③表示氢键. ‎ ‎【解答】解:A、甲图若是细胞核中某真核细胞基因进行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有5种碱基(A、C、G、T、U)和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 B、乙图出现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类型不只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 ‎ C、丙图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12条染色体,若该细胞为某高等植物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的模式图,则叶肉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6、24,C正确; ‎ D、丁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含15N的DNA占100%,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生物变异、细胞分裂、DNA分子的复制等,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特点;识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识记DNA分子复制方式及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 ‎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 B.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 C.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解答】解:A、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 ‎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 ‎ C、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适应环境,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C正确; ‎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 ‎22.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 ‎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 ‎【解答】解:A、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 ‎ C、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 ‎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细胞内液等成分的判断,涉及到内环境各种成分的转化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难度不大. ‎ ‎  ‎ ‎2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 ‎2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 ‎【分析】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 ‎【解答】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 故选: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和生长素相关的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物实验和生长素的作用的识记与理解. ‎ ‎  ‎ ‎25.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雌蕊柱头上,处理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 ‎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 ‎【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 ‎【解答】解:由于发育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雌蕊柱头上,并应在花蕾期,去掉雄蕊,以防止自花传粉.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26.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幼嫩的根细胞对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敏感度高于成熟根细胞 ‎ B.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脱落 ‎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不同 ‎ D.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 ‎【分析】1、赤霉素:(1)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主要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 ‎2、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3)主要作用:①抑制细胞分裂 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 ‎3、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 ‎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 ‎5、生长素:(1)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是茎尖、芽尖、根尖和发育着的种子.(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 ‎【解答】解:A、幼嫩的根细胞对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敏感度高于成熟根细胞,A正确; ‎ B、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能促进果实和叶片的脱落,B错误; ‎ C、生长素具有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促进可能会相同,C错误; ‎ D、植物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自身不参与代谢活动,D错误. ‎ 故选: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中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 ‎  ‎ ‎27.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 ‎【考点】种群的特征. ‎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 ‎【解答】解:A、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 ‎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 ‎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 ‎28.在S型曲线中,群增长速度(即单位时间的增长量)可表示为(  ) ‎ A. B. ‎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 ‎【解答】解:S型曲线中,在0﹣时,种群增长速率增加;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在﹣K时,种群增长速率减少到0.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  ‎ ‎29.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的水质污染现象.科研人员为找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对某淡水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下面为此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A.水体富营养化可能造成水中的鱼类由于缺氧大量死亡 ‎ B.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该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 C.图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都可作为第二营养级 ‎ D.可通过选择性地控制藻类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来治理水体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 ‎【解答】解:A、水体富营养化可能造成水中的鱼类由于缺氧大量死亡,A正确; ‎ B、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构成该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错误; ‎ C、图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都能以藻类为食,故都可作为第二营养级,C正确; ‎ D、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的水质污染现象.可通过选择性地控制藻类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来治理水体,D正确. ‎ 故选:B. ‎ ‎【点评】本题结合淡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示意图,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 ‎  ‎ ‎30.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的成败影响很大,下列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合理的是(  ) ‎ A.用酵母菌和小球藻做实验材料,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 ‎ B.用艾滋病毒和大肠杆菌做实验材料,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 C.研磨胡萝卜获得提取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其中的还原糖 ‎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 ‎【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无大液泡的或死的植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 ‎【解答】解:A、用小球藻做实验材料,验证光合放氧,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 B、艾滋病毒是RNA病毒,不能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 C、鉴定还原糖最号选择含糖量高的,颜色浅的生物组织,胡萝卜汁原色深,会造成颜色干扰,C错误; ‎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属于具有大的液泡的植物细胞,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 ‎  ‎ 二、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共40分) ‎ ‎31.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单位:mg.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情况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气孔导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量,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请据图回答问题: ‎ ‎ ‎ ‎(1)从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X mg/h,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Y+2X mg/h.15~24℃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该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增强 (增强/减弱/不变). ‎ ‎(2)在图所示实验中,若先给予6小时光照,后6小时黑暗处理,恒定在上述 18 ℃温度下,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若只是持续给予12小时光照,则该温度下,该植物叶片增重 120 mg.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 ‎【分析】据图分析:左图中:无光处理1h叶片重量减少的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即X代表呼吸速率;光照处理1h重量增加的量表示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即Y+X代表净光合速率、Y+2X代表实际光合速率. ‎ 右图中:在15℃~24℃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解答】解:(1)从图一分析可知,无光处理1h叶片重量减少的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mg/h,光照处理1h重量增加的量表示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即Y+X代表净光合速率、Y+2X代表实际光合速率.由柱形图可知,15~24℃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增强. ‎ ‎(2)在图一所示实验中,若先给予6小时光照,后6小时黑暗处理,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则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而X代表呼吸速率,Y+X代表净光合速率,则要求Y最大时,即温度18℃.若只是持续给予12小时光照,则该温度下,每小时的净光合速率=Y+X=6+4=10mg,因此该植物叶片增重12×10=120mg. ‎ 故答案为: ‎ ‎(1)X Y+2X 增强 ‎ ‎(2)18 120 ‎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 ‎ ‎  ‎ ‎32.科研人员以人膀胱癌细胞为材料,研究二甲双胍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 ‎ ‎(1)取等量人膀胱癌细胞,注射到先天性胸腺缺陷的裸鼠体内.7天后裸鼠均长出皮下肿瘤.将患有肿瘤的裸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天腹腔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二甲双胍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周,每天检测并记录小鼠皮下肿瘤体积. ‎ ‎①选用裸鼠作为人肿瘤细胞的受体,是因为裸鼠的 细胞免疫 机能缺失,对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没有免疫排斥作用. ‎ ‎②设置B组,是为了排除 注射、注射液体的体积(生理盐水以及腹腔注射操作) 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2)以体外培养的253J和T24两种膀胱癌细胞为材料,分别用二甲双胍、抗癌药物TRAIL、二甲双胍联合TRAIL进行处理,24小时后测定癌细胞数量,与生理盐水处理组做对照,计算成活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 ‎ ‎ ‎①各实验组中添加的二甲双胍浓度应 相同 (相同,不同).用二甲双胍处理后,253J 膀胱癌细胞的存活率比对照组减少了 10 %,这说明二甲双胍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有抑制作用 (促进、抑制). ‎ ‎②由图分析,两种癌细胞中,对TRAIL 高度抵抗的是 T24细胞 ,判断依据是 图2中随TRAIL浓度的增加,T24细胞存活率基本不变,都接近100% . ‎ ‎③图1结果说明,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253J 细胞的增殖 抑制作用更强 .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 ‎ ‎2、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 ‎3、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 ‎【解答】解:(1)①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细胞免疫必须有T细胞才能进行,先天性胸腺缺陷的裸鼠体内的T细胞是缺失的,所以裸鼠的细胞免疫机能缺失;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作用是由细胞免疫来完成的,裸鼠因缺失细胞免疫而对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没有免疫排斥作用.所以这样的小鼠就不会对异种组织进行免疫排斥. ‎ ‎②实验过程“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二甲双胍溶液,B 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是为了排除注射、注射液体的体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2)①从图1来看,横坐标是TRAIL 的浓度,要体现出癌细胞存活率随TRAIL浓度增加的变化趋势,那么各组中与其联合使用的二甲双胍的浓度就应该是相同的,这也遵循 ‎ 了单一变量原则,不仅图1中的各组如此,图1和图2中的二甲双胍的浓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从图1 中可以看出,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时,细胞存活率是90%,即比不加任何药物时(对照组)减少了10%,这说明二甲双胍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起到了抑制作用. ‎ ‎②图1中253J细胞的存活率随着TRAIL 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图2中T24细胞的存活率随着TRAIL 浓度的升高,基本上不变,所以T24 细胞对TRAIL是高度抵抗的. ‎ ‎③图1中灰色柱是TRAIL 单独使用的情况,黑色柱是TRAIL和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的情况,可以看出联合用药对253J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 ‎ 故答案为: ‎ ‎(1)①细胞免疫 ‎ ‎②注射、注射液体的体积(生理盐水以及腹腔注射操作) ‎ ‎(2)①相同 10 有抑制作用 ‎ ‎②T24 细胞 图2中随TRAIL 浓度的增加,T24 细胞存活率基本不变,都接近100% ‎ ‎③抑制作用更强 ‎ ‎【点评】本题以科研人员以人膀胱癌细胞为材料,研究二甲双胍在抗膀胱癌过程中的作用的实验,考查细胞癌变、特异性免疫和实验设计的知识,考生识记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明确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通过分析题干中的柱状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 ‎  ‎ ‎33.某种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其花的颜色为白色,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 ‎(1)自然状态下该种植物一般都是 纯合子 (填“纯合子”或“杂合子”),若让两株相对性状不同的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其目的是 防止自花受粉 ;然后在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要两次套上纸袋,其目的都是 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 ‎ ‎(2)已知该植物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A、a,B、b)控制.只要b基因纯合时植株就表现为细茎,当只含有B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 ‎ ‎(3)现发现这一白花植株种群中出现一株红花植株,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且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之比始终为2:1,试解释其原因: 显性纯合致死 . ‎ ‎(4)若已知该植物花色由D、d和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则该植株花色为 红色 ,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同源染色体 .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 白花 . ‎ ‎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基因D能控制酶D的合成,酶D能将前体物质合成白色中间产物;基因E能控制酶E的合成,酶E能中间产物转化为红色物质.因此红色的基因型为D_E_,其他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色. ‎ ‎【解答】解:(1)该生物是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因此自然状态下该种植物一般都是纯合子;若让两株相对性状不同的该种植物进行杂交时,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在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要两次套上纸袋,其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 ‎(2)当b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B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后代为A_B_(粗茎):A_bb(细茎):aaB_(中粗茎):aabb(细茎)=9:3:3:1,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 ‎(3)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之比始终为2:1,说明DD显性纯合致死. ‎ ‎(4)由图可知,基因D和E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色,因此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的花色为红色;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含有等位基因D和d、E和e,而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同源染色体.由图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该植株(DdEe)自交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ee(白色):DdEe(红色):ddEE(白色)=1:2:1,其中纯合子均表现为白色. ‎ 故答案为: ‎ ‎(1)纯合子 防止自花受粉 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 ‎(2)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 ‎(3)显性纯合致死 ‎ ‎(4)红色 同源染色体 白花 ‎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能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迁移应用;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进行相关计算. ‎ ‎  ‎ ‎34.乌鱼能用于治疗各种痔、湿痹、面目浮肿,利大小便.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 ‎ ‎ 泥鳅 水蚤 小球藻 乌鱼 ‎√‎ 河蚌 ‎√‎ 泥鳅 ‎√‎ ‎√‎ 水蚤 ‎√‎ ‎(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 ‎(2)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表. ‎ 太阳能 光合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010‎ ‎1%‎ ‎10%‎ ‎106‎ ‎106‎ 则乌鱼获取的能量是 8.1×105KJ . ‎ ‎(3)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 ,池塘中 水蚤和河蚌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 ‎(4)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次生 演替. ‎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在如图方框内写出).  . ‎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 ‎【分析】据题表分析: ‎ ‎1、表中5种生物构成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小球藻→河蚌. ‎ ‎2、乌鱼能从鱼塘获取的能量是小球藻固定的能量经过各营养级后流向乌鱼的能量. ‎ ‎【解答】解:(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2)根据表中数据,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1010×1%×10%﹣106﹣106+106×10%)×10%=8.1×105 kJ ‎ ‎(3)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是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乌鱼处于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所以水蚤、河蚌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 ‎(4)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等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向乌鱼,按食物关系绘出食物网图即可. ‎ 故答案为: ‎ ‎(1)直接 ‎ ‎(2)8.1×105KJ ‎ ‎ (3)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 ‎ ‎(4)次生 ‎ ‎(5)如图 ‎ ‎ ‎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35.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 ‎②制作无菌平板; ‎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 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 牛肉膏和蛋白胨 .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 琼脂 . ‎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 将各实验组平板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 ‎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 污染 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 不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 ‎【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 ‎【分析】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 ‎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 ‎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 ‎②操作 ‎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 ‎【解答】解:(1)牛肉膏和蛋白胨都含有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可以作为氮源;平板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琼脂. (2)实验探究的是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其中变量为不同高度,故需在不同高度下放置开盖平板.同时,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需要保证开盖放置时间一致;为了保证实验可靠,需要设置多个平行实验. ‎ ‎(3)在完全正确的操作情况下,空白对照组中不应出现菌落.若出现菌落,说明操作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污染,属于实验失误,所有实验数据均不应采用. ‎ 故答案为:(1)牛肉膏和蛋白胨 琼脂 ‎ ‎(2)将各实验组平板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 ‎(3)(微生物)污染 不正确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