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00 KB
  • 2021-09-29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是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④池塘 A.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 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C. 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 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属于个体水平,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群落,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是种群,④池塘是生态系统,选B。‎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自然•医学》2018年6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候选艾滋病疫苗,未来有望让健康人群对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具备广谱免疫能力。有关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具有细胞结构 B. 从HIV中可提取到RNA C. HIV可在宿主细胞中繁殖 D. HIV 含 C、H、0、N、P 等元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HIV 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HIV是RNA 病毒,因此从HIV中可提取到RNA,B正确;HIV可在宿主细胞中繁殖,C正确;HIV含有蛋白质、RNA等成分,因此含 C、H、0、N、P 等元素,D正确。‎ ‎3.以下内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是( )‎ A.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B.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D.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A正确;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C正确;细胞学说没有提出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错误。‎ ‎4.在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瓜汁中含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 B. 斐林试剂的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待测组织样液中 C.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橘黄色 D. 双缩脲试剂B液和斐林试剂乙液都是0.Olg/mL的CuSO4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西瓜汁是红色的,会对还原糖的鉴定结果产生颜色干扰,A错误;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甲液和乙液需要等比例混合使用,且需要现配现用,B正确;花生种子含脂肪多,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C错误;双缩脲试剂B液和斐林试剂乙液分别是0.O1g/mL和0.O5g/mL的CuSO4溶液,D错误。‎ ‎5.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少铁元素,血红蛋白不能合成 B. 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少Mg2+影响光合作用 C.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构成骨骼、牙齿 D.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会引起抽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体内缺少铁元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A正确;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少Mg2+会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进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D正确。‎ ‎6.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的元素有C、H、O、N等,其中O元素是最基本元素 B. 组成人体细胞和玉米细胞的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C.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原料 D. 组成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元素大约有20种,C、H、O、N、P、S、K、Ca、Mg等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Mo、Cu属于微量元素,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不同生物体的组成元素大体相同,但是含量差别较大。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详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包括C、H、O、N等20多种,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A错误;组成人体细胞和玉米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种类上大体相同,在含量上差异较大,B错误;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原料,C正确;组成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衣藻、绿藻和念珠藻都含有叶绿素 B. 细菌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且其成分相同 C. 真核生物有生物膜,原核生物无生物膜 D.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存在多样性,无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衣藻、绿藻和念珠藻都含有叶绿素,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细菌和植物细胞壁,但是两者成分不同,B错误;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C错误;动植物细胞具有统一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D错误。‎ ‎8.下列有关糖类与脂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B. 脂肪不仅是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C. 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分解产能少 D. 性激素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2)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A正确;脂肪是生物体内良好的溶剂,还具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B正确;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的H较多,因此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分解产能多,C错误;性激素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9.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各种细胞器膜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功能互不干扰 D. 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会改变其通透性 ‎【答案】D ‎【解析】‎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A项错误;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项错误;各种细胞器膜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各有分工,C项错误;根据膜的专一性,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膜蛋白会被分解,膜通透性会改变,D项正确。‎ ‎10.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其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由2层磷脂分子层构成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C. ③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④是D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任意运输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①为核膜,由两层膜、4层磷脂分子层构成,A项错误;②为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载体,B项错误;③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项正确;④为核孔,可选择性控制大分子物质的进出,D项错误。‎ ‎1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B. 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 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A错误;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B正确;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也以DNA为遗传物质,C错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有核糖体,D错误。‎ ‎12. 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是制备细胞膜的良好材料 B.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 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D. 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用台盼蓝染色,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置于清水中会发生渗透吸水,细胞胀破后用离心分离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主要与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有关,细胞膜功能越复杂,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 ‎【详解】A. 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以及复杂的细胞器,是制备细胞膜的良好材料,A正确;‎ B.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众多,B正确;‎ C. 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作为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 D.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中,而死亡细胞没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能进入死细胞中,因此用台盼蓝染色,活细胞不会被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D错误。‎ ‎13.小麦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共有的细胞器是( )‎ A. 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 B. 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C. 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 D.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详解】小麦细胞没有中心体,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小麦细胞没有中心体,C错误;小麦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都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D正确。‎ ‎14.番茄的根尖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详解】番茄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D错误;番茄的根尖细胞中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属于能量转换器,B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与能量转换无关,C错误。‎ ‎15.下列关于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酶的形成需要ATP,ATP的形成需要酶 B. 低温能使酶失活 C. 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D. 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合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A正确;低温能使酶的活性降低,但是不会失活,B错误;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C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错误。‎ ‎16.白细胞能吞噬绿脓杆菌,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磷脂分子的特性 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镶嵌性 D. 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含有数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绿脓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进入白细胞不能通过跨膜运输方式,只能通过胞吞方式,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选D。‎ ‎17.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高倍显微镜下,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双层膜清晰可见 B. 观察叶绿体时,应保证临时装片中叶片保持有水状态 C. 健那绿染液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 高倍显微镜下叶绿体一般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答案】A ‎【解析】‎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错误;观察叶绿体时,应保证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保持有水状态,保持细胞的活性,B正确;健那绿染液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正确;高倍镜下看到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8.有关细胞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细胞质基质能为细胞代谢提供水、无机盐、脂质、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 B. 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数量相差不大 C. 在动物细胞中,中心体与其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D. 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在内质网中经过加工后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质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其中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含有水、无机盐、脂质、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不同的细胞器功能不同,如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详解】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能为细胞代谢提供水、无机盐、脂质、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A正确;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功能不同,因此其含有的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B错误;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内质网能对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使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D正确。‎ ‎19.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不能说明(  )‎ A. 水分子跨膜运输方式 B.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小 C. 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关系 D. 植物细胞是否存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4)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详解】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只能说明水分子发生了跨膜运输,但是不能证明其运输方式,A错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内因,B正确;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关系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外因,C正确;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D正确。‎ ‎20.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分子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 ATP既可以贮存能量,又可以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C. ATP在植物体内与动物体内的来源相同 D. 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伴随着ATP的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其与ADP相互转化的速度很快。‎ ‎【详解】一分子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ATP既可以暂时贮存能量,又可以水解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B正确;ATP在动植物体内都可以来自于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还可以来自于光合作用,C错误;细胞中的放能反应往往伴随着ATP的合成,D错误。‎ ‎21.下面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结构②‎ B. 若②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 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 D. 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如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①为磷酸,②为五碳糖,③为碱基,细胞生物既含DNA,又含RNA,故细胞中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病毒中只含有DNA或RNA,故有1种五碳糖,4种碱基,4种核苷酸。‎ ‎【详解】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表现在②和③两方面上,A错误;‎ B. 若②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B错误;‎ C. ③为含氮碱基,在病毒中共有4种,在细胞生物中共有5种,C错误;‎ D. 人体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体内的③即碱基有5种,②即五碳糖有2种,D正确。‎ ‎22.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 A. 798、2、2 B. 798、12、10 C. 799、1、1 D. 799、11、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脱下的水分子数=肽键数目=氨基酸数-肽链数,若有n 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该蛋白质至少有氨基和羧基分别为m个。‎ ‎【详解】根据题意,氨基酸有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为800-2=798个,每形成一个肽键要消耗一个氨基和羧基,所以氨基数=氨基总数-肽键数=810-798=12,羧基数=羧基总数-肽键数=808-798=10,B正确。‎ ‎23.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B.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 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D. 溶酶体不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详解】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A正确;溶酶体具有吞噬作用,如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溶酶体,因此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C正确;溶酶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D错误。‎ ‎24.下列生物中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藻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水稻 ⑤青霉菌  ⑥HIV ⑦大肠杆菌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 无核糖体的生物是⑥⑧ B. ①⑦⑨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 C. 具有核膜的生物只有③④⑤ D. ①④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⑥HIV、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核糖体,A正确;①颤藻、⑦大肠杆菌、⑨肺炎双球菌都是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核糖体,但是没有染色体,B正确;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水稻、⑤青霉菌都属于真核生物,都有核膜,C错误;①颤藻、④水稻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25.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COOH B. 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C. 图中③(具膜结构)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D. 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脱水缩合,c表示加工和分泌;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细胞分泌物,⑤表示线粒体,⑥表示囊泡,⑦表示细胞核。‎ ‎【详解】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水,水中的氧来自于羧基,A正确;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说明其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B正确;图中①表示核糖体,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C错误;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等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该干什么代表的过程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6.如图为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B. 含色素的结构只有5‎ C. 图中含DNA的细胞器是5、6‎ D. 此图若表示动物的肝脏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1为细胞壁、2为液泡、3为细胞核、4为高尔基体、5为叶绿体、6为线粒体、‎ ‎7为内质网、8为细胞膜、9为中心体,由于该细胞有细胞壁和中心体,因此可确定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A正确;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2液泡、5叶绿体,B错误;含有DNA的细胞器有5叶绿体和6线粒体,C正确;动物肝脏细胞没有1细胞壁、2液泡和5叶绿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异同点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一些特殊细胞的细胞结构平时注意积累,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红细胞、蓝藻、低等植物细胞等。‎ ‎27.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 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 将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 D. 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质壁分离是细胞失水引起的,因此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A正确;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浓度差越大,其扩散的速度越快,因此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B正确;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会产生质壁分离;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多种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C正确;当洋葱鳞茎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会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所以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也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D错误。‎ ‎28.如图为人体细胞中物质运输方式的图解,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 A. ②所示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B. 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只能通过②所示的过程完成 C. 蔗糖进入细胞与③所示的过程有直接关系 D. 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能量和载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据图分析,①表示胞吞和胞吐,②表示主动运输,③表示协助扩散。‎ ‎【详解】②过程为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A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红细胞可通过③协助扩散完成,B错误;蔗糖是二糖,不能直接通过生物膜结构,所以蔗糖不能通过过程③进入细胞,C错误;①所示的过程是胞吞和胞吐,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D错误。‎ ‎29.一个U形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和S,且R溶液浓度低于S溶液浓度,并被一半透性膜(X)隔开(溶液R和S的溶质分子均不能通过半透膜X)。图l中阴影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当U形管内达到平衡时,溶液表面高度与浓度的关系是 ( ) ‎ A. 右侧较高,两溶液浓度相等 B. 右侧较高,且右侧浓度较高 C. 左侧较高,且右侧浓度较低 D. 两侧高度相等,浓度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S相比,R溶液浓度较低,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水运输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水分运输的就越多,即哪儿溶液浓度大,哪儿吸水;“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因此水分向右侧运输,右侧液面升高,考虑到U型管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右侧为高渗溶液。‎ ‎【详解】据图分析,水分子从R侧向S侧扩散得多,导致U形管的右侧液面升高,直到水分子的扩散达到平衡;随着右侧液面的升高,右侧液面和左侧液面出现一个高度差,从而使U形管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促使水分子向左侧移动,右侧高浓度溶液又会导致水分子向右侧移动,当两侧溶液浓度差引起的水分子扩散的力等于两侧液面高度差引起的阻止水分子向右侧扩散的力时,水分子的扩散达到平衡,此时U形管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右侧溶液的浓度高于左侧,故选B。‎ ‎30.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植物材料均分成两组,分别置于A、B两种溶液中,图中曲线表示与实验初始含水量相比两组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 B. 适当增大B溶液的浓度,则曲线中a点下移 C. 6~10min两条曲线的差异仅是由于A、B溶液的浓度不同 D. 10min时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均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A ‎【解析】‎ 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含大液泡,可发生明显的渗透作用,A正确;a点时细胞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当,水分出入平衡,若适当增大B溶液的浓度,会导致细胞失水增多,a点上移,B错误;两条曲线的差异是A、B溶液溶质分子大小不同导致的,A溶液溶质分子较大,不能进入细胞液,细胞一直失水最终平衡,B溶液溶质分子较小,进入细胞液,升高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10min时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仍然只有B组细胞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渗透作用 ‎【名师点睛】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方法 ‎31.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圆圈中“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 ‎ A. ①——腺嘌呤 B. ②——腺嘌呤 C. ③——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④——腺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四种化合物分别表示三磷酸腺苷(ATP)、DNA分子的片段、RNA分子的片段、核糖核苷酸,四者的分子中的A含义各不相同,据此答题。‎ ‎【详解】图中①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错误;②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错误;③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正确;④代表腺嘌呤,D错误。‎ ‎32.下列关于酶的特性的探究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B. 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等量的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 若探究酶催化性,可选择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酶的专一性的解释常用“锁和钥匙学说”。 ‎ ‎(3)温和性:强酸、强碱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永久失活,但低温酶活性可以恢复。‎ ‎【详解】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A错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B正确;若探究酶的催化性,可选择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C正确;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D正确。‎ ‎33. 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分别是( )‎ A.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细胞壁、液泡或叶绿体;有无叶绿体 B. 有无DNA;有无细胞壁、液泡或叶绿体;有无中心体 C.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细胞壁、液泡或叶绿体;有无中心体 D.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中心体;有无叶绿体 ‎【答案】C ‎【解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细胞壁、液泡或叶绿体;高等植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中心体,C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种类及结构。‎ ‎34.图中a、b、c曲线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催化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b曲线的处理条件是此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 B. 三条曲线的差异不可能是由于pH不同造成的 C. 三条曲线的差异不是由于底物的量不同造成的 D. 三条曲线的差异不可能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催化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其中a达到化合反应平衡点的时间最短,其次是b,最后是c,说明a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c条件下酶的活性最低。‎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条件下酶的活性最低,说明其所处的条件不是最适条件,A错误;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pH不同造成的,B错误;若反应底物的量不同,则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同,而图中三条曲线的平衡点相同,说明三条曲线的差异不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造成的,C正确;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所以三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是曲线图的分析,学会分析曲线图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易错点是C选项,考生会忽略化学反应的平衡点,误认为正确,这就要求考生明确酶不能改变化合反应的平衡点,只能改变化合反应的速率,只有底物浓度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5.图甲、乙分别是洋葱根尖在不同含氧量及不同底物浓度情况下(其他条件适宜),从含硝酸钾的全营养液中吸收NO3-的速率曲线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 B. 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载体的数量有限 C. 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D. 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大是因为底物浓度太高,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吸收硝酸根离子的速度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说明硝酸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b点时限制硝酸根离子吸收的因素不再是能量,而是载体的数量;乙图中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吸收硝酸根离子的速率逐渐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d点限制吸收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载体的数量。‎ ‎【详解】a点,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硝酸根离子的吸收速率还在增加,说明该点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点时限制硝酸根离子吸收的因素是载体的数量,B正确;图乙中c点后随底物浓度增加硝酸根离子的吸收速率增加,说明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正确;d后随底物浓度增加,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离子吸收的因素最可能是载体数量有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是某同学在“目镜10x,物镜40x”时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据图回答:‎ ‎(1)下列选项是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错误的是(多选)___________。‎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 B.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 ‎(2)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__方移动。‎ ‎(3)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______________。‎ 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_______________。‎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4)若装片上的细胞成单层均匀分布,共有4个,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________个。‎ ‎(5)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AC (2). 左下 (3). 甲和丁 (4). D (5). 64 (6). 顺时针 ‎【解析】‎ ‎【分析】‎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管镜和目镜组成。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实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相反关系,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倍数与装片的距离是相反关系,即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 ‎【详解】(1)转动转换器,可以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错误;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以微调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B正确;调节光圈,只能调节视野亮度,而不能调节视野大小,C错误;调节反光镜,可以调节视野的亮度,D正确。‎ ‎(2)由于显微镜是呈现的倒立的虚像,图中③位于视野的左下方,实际上它在载玻片的右上方,因此要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左下方向移动。‎ ‎(3)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段,放大倍数越大,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说明未对好光,则应调节反光镜,故选D。‎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面积则是放大倍数的平方倍。已知原来物镜为40×,现在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则细胞的放大倍数缩小4倍;图中视野看到4个细胞,则换上低倍镜后,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4×42=64个。‎ ‎(5)根据题意可知,视野中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由于在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也就是旋转180度,因此细胞质环流方向依然为顺时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的原理,明确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虚像,注意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并能够根据放大倍数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进行相关计算。‎ ‎37.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的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Ⅴ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 是 _____________, I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指 ____________,在人体肝脏中则是指_________。‎ ‎(2)图中Ⅱ是_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__混合染液染色Ⅲ,可使Ⅲ呈现____________色。‎ ‎(3)图中P的结构通式是______;写出P形成IV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Ⅳ分子由n个P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 (2). 淀粉 (3). (肝)糖原 (4). DNA (5). 核糖核苷酸 (6). 甲基绿吡罗红 (7). 红色 (8). (9).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10). nm-18(n-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N、P元素,B为N元素;X为葡萄糖,Ⅰ为多糖;Y为脱氧核苷酸,Ⅱ为DNA;Z为核糖核苷酸,Ⅲ为RNA; P为氨基酸,Ⅳ为蛋白质;Ⅴ为脂肪。‎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X是葡萄糖,Ⅰ是多糖,小麦种子中的多糖指的是淀粉,人肝脏细胞中的多糖是肝糖原。‎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Ⅱ是DNA,Z是核糖核苷酸;Ⅲ是RNA,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可以将RNA染成红色。‎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P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为:;Ⅳ是蛋白质,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再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4)已知n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且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m,则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nm-18(n-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及其功能和组成,能够根据各种化合物的功能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物大分子、有机小分子的种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8.图中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 ‎(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乙图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填编号)。ATP的消耗量很大,在细胞内的含量却很低,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来解决这一矛盾。‎ ‎(3)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编号表示)。‎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⑦ (2). ④⑨ (3). ④⑥ (4). ATP与ADP的迅速相互转化 (5). ⑦→⑤→②→① (6). 抑制(或破坏)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甲中,①是细胞膜,②是高尔基体,③是细胞核,④是线粒体,⑤是内质网,⑥是细胞质基质,⑦是核糖体,⑧是液泡,⑨是叶绿体,由此可知,该细胞为植物细胞。图乙中,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胞中多了⑧中心体,但是没有⑧液泡和⑨叶绿体,并且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详解】(1)甲细胞中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而乙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因此两个细胞都有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④⑦。‎ ‎(2)甲细胞中加油哦双层膜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⑨叶绿体;乙细胞是动物细胞,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⑥细胞质基质和④线粒体。细胞中ATP的消耗很大,而含量却很低,但是ATP与ADP的迅速相互转化,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3)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然后加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出去,因此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⑦→⑤→②→①。‎ ‎(4)细胞吸收钙离子等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只影响了钙离子的吸收,没有影响其他离子的吸收说明供能没有问题,应该是载体受到了抑制,即这种药物抑制(或破坏)了运输Ca2+的载体蛋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正确判断两幅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注意区别两个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9.(1)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____;释放的CO2‎ 是在第____阶段产生的;CO2中的O是来自_______________(什么物质);生成ATP是在第_____阶段。‎ ‎(2)有氧呼吸中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 (2). 丙酮酸 (3). 二 (4). 葡萄糖和水 (5). 一、二、三 (6). 与还原氢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能量,形成大量ATP (7).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4分子还原氢和2分子丙酮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2分子丙酮酸与6分子水反应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和20分子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24分子还原氢与6分子氧气结合生成12分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1)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是主要场所,进入线粒体的呼吸底物是丙酮酸;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于葡萄糖和水;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都可以产生ATP。‎ ‎(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与还原氢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能量,形成大量ATP;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点睛】本题是对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的考查,结合题图回忆有氧呼吸的具有过程、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40.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黄鱼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黄鱼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中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肠蛋白酶的最适pH在_______.‎ ‎(2)资料表明大黄鱼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黄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若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则实验的无关变量为______(至少写出2个),无关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对实验结果____(有/无)影响?‎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__________的有机物.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和_________‎ ‎③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 ‎④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幽门盲囊蛋白酶 (2). 8左右 (3). 酶的数量,pH值 (4). 有 (5). 催化作用 (6). 作用条件温和 (7).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8). 不能 (9). 据图可知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胃蛋白酶、肠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pH依次是2、8、8左右,在各自的最适pH值下,幽门盲囊蛋白酶对应的酶活性值最大,催化效率最高。图2中温度在15-18℃间,胃蛋白酶、肠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活性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并且在15℃时,胃蛋白酶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催化效率相同。‎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三种酶中催化效率最高的是幽门盲囊蛋白酶;肠蛋白酶的最适pH在8左右。‎ ‎(2)①若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而酶的数量、pH值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③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④在最适温度之前酶的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超过最适温度之后酶的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下降,而图中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所以不能判断大黄鱼蛋白酶的最适温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图1判断三种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情况,明确不同的酶的最适宜pH不一定相同,且最适宜pH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也不一定相同。‎ ‎4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对“低温是否会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降低”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选择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了相关实验。假如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作出你的假设、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1)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大烧杯、带刻度的长颈漏斗、玻璃纸、清水、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冰块。‎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将漏斗分别倒扣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中,并分别编号为A、B。‎ ‎②在A、B两组装置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保持长颈漏斗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A、B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A组放在室温条件下(25℃),B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回答 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因变量。‎ ‎(4)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 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加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假设:低温使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降低 (升高或者不变均可) (2).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 (3). A、B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 (4). 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 (5).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6).‎ ‎ 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减慢 (7). 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低 (8). 若1、2两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 (9). 低温不会影响渗透作用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探究“低温是否会使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降低”,低温可能会升高物质运输速率,也可能会降低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还可能不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实验中不同装置的温度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为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速度快慢,A装置温度高,漏斗液面上升或下降速度快,则说明温度会促进物质跨膜运输速率;反之说明温度会抑制物质跨膜运输速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低温对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影响可能有多种,因此实验的假设是:低温使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降低 (升高或者不变)。‎ ‎(2)实验方案:‎ ‎②在A、B两组渗透装置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等,并保持长颈漏斗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A、B两组装置进行不同温度处理:A组放在室温条件下(25℃),B组在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观察实验结果: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A、B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因变量是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其中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可以用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表示。‎ ‎(4)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说明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减慢;②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低,说明低温会影响渗透作用且使渗透速率加快;③④若1、2两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低温不会影响渗透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能够根据题干实验目的提出实验的可能性假设,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假设、结果和结论都是不唯一的,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