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5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答案】D
【解析】①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①正确;②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不是调节速度慢,②不正确;③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比较局限,不是范围广泛,③不正确;④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④正确;⑤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⑤正确;⑥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不是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⑥不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 )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③摄水量增加
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D.
【答案】D
【解析】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騈感受器兴奋,引发两种反应:激素调节减少排尿液、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所以D选项正确。
3.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 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 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神经元可知,e是神经节,g、f是突触,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项传递,所以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而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B正确;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若f处受损,受损处兴奋传导中断,针刺皮肤不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兴奋传导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环境的变化可对已经发生变异的种群起到选择作用,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进化现象。
5.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②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正确,物种形成标志达到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比如同地物种的形成(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 ④错误,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概念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所有的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A.细胞壁和细胞膜 B.细胞核和核糖体 C.核糖体和DNA D.液泡和DNA
【答案】C
【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或物质是:不同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组成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均有细胞膜、细胞质、、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细胞内均有进行呼吸作用的有关酶;都以ATP作为唯一直接供能物质;细胞的增殖方式相同——细胞分裂;都共用一套完全相同的密码子。
7.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钓鱼岛上的全部生物 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C.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D.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微生物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根据上述的定义,A.钓鱼岛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A错误;B.一块稻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属于种群,B正确;C. 沙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C错误;D. 六盘山森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D错误。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比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衰退、波动等,种群的增长曲线由S型曲线和J型曲线。
2.群落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演替。
3.生态系统研究的问题有结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稳定性。
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要点
9.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
B.在叶肉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C.DNA复制过程中,要消耗ATP并且需要酶的催化
D.D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酸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过程,A正确。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可发生DNA复制,B正确。DNA复制条件有模板、原料、酶、能量,C正确。复制过程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下列选项符合该概念图的是
A. 若X是内环境,则a~d代表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B. 若X是免疫调节,则a~d是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C. 若X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a~d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若X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则a~d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不包括细胞内液,A项错误;免疫调节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项正确;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胞吞和胞吐),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 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 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C正确。
【考点定位】相对性状
12.遗传信息、密码子、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分别是指: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③信使RAN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①③⑤ B.④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遗传信息是指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所以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如图表示细胞中几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水、蛋白质、糖类、脂质; N、H、O、C
B. 蛋白质、糖类、脂质、水;O、C、N、H
C. 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答案】D
【解析】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因此图中的①②③④依次表示蛋白质、水、脂质、糖类;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所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C、O、H、N。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以柱形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1)看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2)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14.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 798、2和2 B. 798、12和10
C. 799、1和1 D. 799、11和9
【答案】B
【解析】氨基酸个数为801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说明R基中含有9个氨基,7个羧基,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801—2=799个,不考虑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2条肽链共有氨基2+9=11个,共有羧基2+7=9个,选D。
15.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 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 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一般不同,但也可能相同,故A正确。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或不变,所需要的活化能不变或升高,故B错误。酶活性最高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大不适合保存该酶,故C正确。高温下酶因为空间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坏死和癌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酶活性增高是导致细胞趋向衰老的主要原因
B. 细胞凋亡与极端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关系十分密切
C. 细胞凋亡和坏死时释放的细胞内容物都会伤害周围细胞
D. 各种致癌因子可改变正常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而诱发癌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衰老的细胞,酶活性降低,故A错;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而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死亡,故B错;正常的细胞凋亡对机体是有力的,故C错;癌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诱发癌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消化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葡萄糖、CO2和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选A。
18.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19.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故选:B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0.在豌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在幼苗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没有影响
C.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促进生长,A正确。生长素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B错误。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C错误。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减少,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1.
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正确操作或想法是
A.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B.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丙酮,研磨液呈黄绿色。于是判断是菠菜叶用量太少导致
C.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
D.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叶绿体不需染色,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后,先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然后制成装片再观察,A错误;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丙酮,研磨液呈黄绿色,原因很可能是未加碳酸钙保护色素,导致叶绿素被破坏了,B错误;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含量最多,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C错误;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叶绿体含有叶绿素,不需染色,线粒体由于含DNA,可用健那绿染色,D正确。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颜色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卷人
得分
二、新添加的题型
22.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5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15、30、5个,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 )
A. 60% B. 40% C. 100% D. 80%
【答案】A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由题意知,50个个体中AA=15个,Aa=30个,aa=5个,因此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中的A的基因频率为:(15×2+30)÷(50×2)×100%=60%,故选A。
23.有关艾滋病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了获得大量的HIV,可以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
B. 艾滋病病毒(HIV)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由8种核苷酸组成
D. HIV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在生存,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细胞器,B错误;HIV遗传物质是RNA,由4种核苷酸组成,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因此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正确。
24.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都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
A. 基粒 B. 基质 C. 膜结构 D. 少量DNA
【答案】C
【解析】基粒是叶绿体具有的结构,线粒体和内质网没有,A错误;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基质,内质网没有,B错误;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都是具膜细胞器,C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内质网没有,D错误。
25.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 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 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答案】A
【解析】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A正确;无论是个体发育的哪个时期,都可能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可以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C错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发生基因突变后,出现新的生物体性状往往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即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⑴A过程中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_____,提取A中的色素所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_ 。
⑵研究B过程中物质变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C过程进行的场所_______,C过程的能量转化化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
⑶A、B、C、D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均与有关酶相关,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________ 。
【答案】 叶绿素 无水乙醇 同位素标记法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酶能更显著地降低活化能
【解析】试题分析: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B、C、D所示的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围绕“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A过程表示光反应,其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
(2)B过程表示暗反应,研究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常用同位素标记法。C过程表示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酶具有高效性。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提取色素的原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并与酶建立联系。
27.下列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如图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图甲中,正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图________(填数字);图①与图②两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有不同之处,与此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图甲中对应图乙中BC段的是________(填序号)。图丙表示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和DNA数量变化,图中(一)→(二),完成了图乙中________段的变化。
(3)图甲中细胞①下一个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DNA的数量分别为________。图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
【答案】 ③中心体和高尔基体 ①③ AB 8 8 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甲分析,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据图乙分析,AB段DNA复制完成使得每条染色体上DNA变成2个,CD段着丝点分裂,使得每条染色体上DNA变成1。据图丙分析,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③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图①细胞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②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两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不同之处是前期和末期,与此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高尔基体。
(2)图乙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对应图甲中①③;图丙表示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和DNA数量变化,图中(一)→(二),完成了DNA的复制,使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位于图乙中的AB段。
(3)图甲中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4条,则下一个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量为8,染色单体数量为0,DNA的数量为8;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8.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体,请据图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II-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III-8的基因型是______。
(3)III-10的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隐) aaBB或aaBb AaBb 2/3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单独观察每一种遗传病,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准确定位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并结合题意,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Ⅱ-5正常,据此可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Ⅰ-1和Ⅰ-2均不患乙病,其女儿Ⅱ-4患乙病,据此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结合对(1)分析可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Ⅱ-5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Ⅲ-9只患乙病,其基因型为aabb,进而推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Ⅲ-8的基因型为AaBb。
(3)若只考虑甲病,则Ⅲ-10的基因型为aa;若只考虑乙病,由Ⅰ-1和Ⅰ-2均为Bb可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3BB、2/3Bb,由题意“Ⅱ-7” 为纯合体可知Ⅱ-7的基因型为BB,所以Ⅲ-10 为BB的概率是1/3×1+2/3×1/2=2/3;综上分析,Ⅲ-10 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aa×2/3BB=2/3aaBB。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29.下图是真核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________细胞的模式图。与人的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 ]内填图中字母或数字,横线上填名称)。
(2)若将图甲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将发生________现象,其中原生质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3)能合成脂质的细胞器是[]________。
(4)甲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乙图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5)若乙图细胞为胰岛细胞,其产生的胰岛素在[]________合成,主要以________的方式从胰岛细胞出来。
【答案】 高等植物 B 液泡 F 叶绿体 质壁分离 细胞膜 液泡膜 8 内质网 F 叶绿体 12 线粒体 11 核糖体 胞吐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为细胞壁,B为液泡,C为线粒体,D为高尔基体,E为细胞核,F为叶绿体。乙图为某人体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膜,2为高尔基体,3为细胞质基质, 4为染色质,5为核仁,6为核膜,7为核孔,4、5、6、7共同构成13细胞核,8为滑面内质网,9为核糖体,10为两组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11为粗面内质网,12为线粒体。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左图为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与人体细胞相比,该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B液泡和F叶绿体。
(2)左图为植物细胞,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中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3)8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4)甲图中F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乙图中12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5)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各细胞器的结构及特点,判断图中左右两幅图中各个字母和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
30.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________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________,主要分布于中________,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并由________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6)病毒进入体内先由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________免疫消灭掉。
(7)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淋巴因子 A E BCDF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抗体 血清(或血浆) 抗原 吞噬细胞 体液 细胞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体液免疫;图中①②⑧⑨⑩表示细胞免疫;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图中某物质是由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1)虚线中,抗原直接指向记忆细胞,应该是指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所引起的二次免疫反应。
(2)图中“某物质”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免疫功能。
(3)A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并呈递抗原;E浆细胞(效应B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其余所有的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4)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5)若⑦表示某物质, 则应该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或血浆)中,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6)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
(7)由于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
31.图Ⅰ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图Ⅰ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于________。
(2)图Ⅱ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________。丙和丁的关系是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3)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100kg的草,排出20kg的粪,长了10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kg
【答案】 ABDE ④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 化学燃料的燃烧 4 戊 捕食和竞争 104 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Ⅰ中A和C之间是双箭头,而且BDE都有指向C的箭头,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图Ⅱ中共有四条食物链:甲→乙→丁→戊,甲→乙→丁→丙→戊、甲→乙→丙→戊、甲→丙→戊。
(1)根据试题分析:图Ⅰ中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构成生物群落的是ABDE,与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④光合作用,其中①过程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外,还可来自于化学燃料的燃烧。
(2)根据试题分析:图Ⅱ中有4条食物链,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戊,丙和丁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最高营养级至少能获得的能量应该按最长食物链、10%的传递效率来算,即:甲→乙→丁→丙→戊,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则戊至少能获得的能量为1×108×10%×10%×10%×10%=1×104kJ。
(3)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一年内吃的草的量(1OOkg)-排出的粪的量(20kg)=80kg,A正确;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应该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总量,而题意中未说明草等生产者中生物总量,B错误;20kg的粪属于羊的摄入量,但是未消化吸收,即未同化,C正确;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根据题意中羊长了1Okg的肉,则呼吸量为70kg,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根据甲图中的双箭头判断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再根据其他箭头判断其他字母表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