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0 KB
  • 2021-09-29 发布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漯河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漯河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 A.存在于内环境中 B.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 ‎2.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等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B.缓冲对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D.人体免疫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4.人体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6.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 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7.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 C.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 D.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 ‎8.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9.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种群 B.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都是S型曲线 C.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都是J型曲线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自然状态下不同物种之间基因不能交流 ‎10.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 ‎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 ‎⑦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 ‎⑧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1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13.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mg/dL ‎1.4~4.4‎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口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C.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不宜多吃油腻食物,可多吃糖类食物 D.该男子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恒定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1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5.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使下丘脑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16.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浆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 A.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抗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合成的R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D.二氧化碳:细胞质基质产生→细胞膜→组织液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现在发现的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②神经递质合成后,集中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③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④一个神经递质就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⑤发挥效应后,多数神经递质会迅速被灭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⑤‎ ‎19.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20.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出现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的现象.此时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有(  )‎ A.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热减少 D.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21.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B.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C.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D.效应T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22.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2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24.下表中表示的活性物质与其作用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结果不相符的是(  )‎ 组别 活性物质 相应细胞 结果 ‎①‎ 甲状腺激素 几乎所有的体细胞 物质分解代谢增强 ‎②‎ 胰高血糖素 肝脏细胞 细胞内糖原水解 ‎③‎ 抗原分子 B细胞或记忆细胞 细胞分裂 ‎④‎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细胞兴奋 A.① B.② C.③ D.④‎ ‎2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6.如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 B.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C.乙图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图甲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27.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 ‎28.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丙株保留幼叶,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29.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 A. B. C. D.‎ ‎30.生长素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均匀分布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 C.植物的向光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31.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32.为了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同的菜豆幼苗的根系和幼芽除去,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实验共分为4组,每组的处理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除去根系和幼芽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的干扰 B.各组中的对照实验应该用蒸馏水处理相应的叶片 C.结果显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的生长 D.结果显示A叶的数量越多,B叶的生长越慢 ‎33.如图表示某条件发生变化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含量或合成量的变化,对应关系错时间含量或合成量条件变化误的是(  )‎ A.食物缺碘﹣﹣动物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B.饲喂甲状腺激素﹣﹣动物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C.气温降低﹣﹣植物脱落酸含量 D.单侧光照﹣﹣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含量 ‎34.如图A表示植株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如图B为生长素浓度对根或茎生长的影响,请结合两图分析根部和茎部生长素浓度的情况,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根部:甲﹣b、乙﹣c 茎部:丙﹣a、丁﹣b B.根部:甲﹣a、乙﹣c 茎部:丙﹣c、丁﹣b C.根部:甲﹣b、乙﹣c 茎部:丙﹣c、丁﹣b D.根部:甲﹣b、乙﹣a 茎部:丙﹣a、丁﹣b ‎35.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也能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36.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10只 B.220只 C.330只 D.440只 ‎37.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形态相同的个体群集能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为探究此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项圈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 B.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和雄鹿 C.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均相同 D.若丙组平均时间大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38.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39.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0.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 ‎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1.甲图为某种激素分泌、运输和作用的模式图,乙图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丙图表示两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靶细胞(b)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信号”分子是  ,接受信号的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若甲图中分泌细胞(a)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b)能否为垂体细胞?  .‎ ‎(2)①乙图中  为糖尿病患者.‎ ‎②图乙中小王实现BC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  、  和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③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  .‎ ‎(3)①图中浆细胞可以由  细胞分化而来.‎ ‎②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  (填数字).‎ ‎(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那么不同的浆细胞中的核DNA  、mRNA  、蛋白质  .(填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 ‎42.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I.树叶到了秋天往往会大量脱落,经研究发现,这是因为乙烯能促进离层区(如图乙)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 ‎(1)根据酶 X 的生理作用分析,它可能是  酶和  酶.‎ ‎(2)根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  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已知生长素只能单方向的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是细胞的  运输.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得出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的作用是  .‎ Ⅱ.现在食品安全已受到人们日益关注.一种保鲜剂一一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但其残留会损害人体健康.‎ ‎(1)青鲜素和   (一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类似,这类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  .‎ ‎(2)青鲜素残留毒性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致癌,青鲜素导致细胞癌变的机理是使  ,从而导致正常细胞分裂失控而癌变.‎ ‎(3)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对青鲜素毒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甲.该实验检测有毒物质毒性的指标是  ,请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一条关于青鲜素使用的指导意见:  .‎ ‎43.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填字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决定种群密度主要的直接因素是  .‎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漯河高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 A.存在于内环境中 B.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关于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产生、分布和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 B、激素的受体不一定在细胞膜上,有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是胞内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但不一定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B错误;‎ C、动物激素和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不一定在核糖体合成,C错误;‎ D、不同人体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种类相同,由于不同人接触的抗原不同,抗体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A.‎ ‎ ‎ ‎2.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等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B.缓冲对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D.人体免疫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内环境与稳态,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分析综合做出判断.‎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称为内环境,A正确;‎ B、碳酸和碳酸氢钠为一缓冲对,对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B错误;‎ C、激素是通过体液传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体液运输激素是不是定向的,C错误;‎ D、人体的免疫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A.‎ ‎ ‎ ‎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功能.‎ ‎【解答】解:A、激素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A错误;‎ B、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人体的皮肤受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所致,B正确;‎ C、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 D、对病毒具有识别功能必学与病毒接触,浆细胞不与病毒接触,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 故选:B.‎ ‎ ‎ ‎4.人体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答】解:A、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错误;‎ B、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 D、反射弧完整,还需要相应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可用于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A正确;‎ 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芹菜产量与茎秆有关,B正确;‎ C、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故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D正确.‎ 故选:C.‎ ‎ ‎ ‎6.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 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则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情况,可通过插条的生根数目或生根的平均长度来判断,无关变量有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时间等,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才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A错误;‎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B正确;‎ C、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C正确;‎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A.‎ ‎ ‎ ‎7.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 C.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 D.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1)尖端能产生生长素.(2)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3)植物生长和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4)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解答】解: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正确;‎ 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B正确;‎ C、尖端本身不能够生长,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C错误;‎ D、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C.‎ ‎ ‎ ‎8.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 解: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正确;‎ C、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C正确;‎ D、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D 正确.‎ 故选:A.‎ ‎ ‎ ‎9.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种群 B.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都是S型曲线 C.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都是J型曲线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自然状态下不同物种之间基因不能交流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解答】解:A、一个种群只有一个物种,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A错误;‎ B、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如果没有环境阻力,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是J型曲线,B错误;‎ C、当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如果存在环境阻力,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是S型曲线,C错误;‎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自然状态下不同物种之间基因不能交流,D正确.‎ 故选:D.‎ ‎ ‎ ‎10.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解答】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B.‎ ‎ ‎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 ‎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 ‎⑦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 ‎⑧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①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必需通过内环境获取,①错误. ‎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为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 ‎ ‎③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③错误. ‎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恒定不变,④错误.‎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⑤正确. ‎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有可能得遗传病等,⑥错误. ‎ ‎⑦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这属于正常的血糖调节,⑦错误. ‎ ‎⑧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中,⑧错误.‎ 故选:A.‎ ‎ ‎ ‎1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 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部促进其生长;‎ 雌昆虫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的雄昆虫;‎ 突触包括三种类型: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当神经冲动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并促进其生长,B正确;‎ C、雌蛾在繁殖季节,释放出性外激素,作用于雄蛾,并引诱其前来交尾,C正确;‎ D、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 ‎ ‎13.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mg/dL ‎1.4~4.4‎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口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C.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不宜多吃油腻食物,可多吃糖类食物 D.该男子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恒定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该中年男子血液中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都偏高,总胆固醇的含量正常.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该男子血清葡萄糖浓度较高可能患糖尿病,但因为胰岛素是蛋白质所以不能口服,A错误;‎ B、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是体内甲状腺激素少,而地方性甲状腺肿因为缺碘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少;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所以甲状腺激素少,细胞代谢速率偏低,B正确;‎ C、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不宜多吃油腻食物,但糖类食物也能转化为脂肪,所以也不宜多吃糖类食物,C错误;‎ D、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在相对稳定范围,保持动态平衡,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B.‎ ‎ ‎ ‎1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 ‎ ‎15.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使下丘脑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解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肌糖原不分解,A错误;‎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由于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随之减少,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D.‎ ‎ ‎ ‎16.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AB血液流量增加,散热增多,说明此时的环境温度高,因此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而炎热条件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 B、AB为第一次接触该抗原,浆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D段为二次免疫,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错误;‎ C、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通过调节维持稳定,只有变温动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C错误;‎ D、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 ‎ ‎17.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浆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 A.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抗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合成的R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D.二氧化碳:细胞质基质产生→细胞膜→组织液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1、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且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2、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3、RNA聚合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解答】解:A、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质,其合成和运输过程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B错误;‎ C、RNA聚合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 D、在浆细胞中,二氧化碳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 ‎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现在发现的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②神经递质合成后,集中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③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④一个神经递质就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⑤发挥效应后,多数神经递质会迅速被灭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⑤‎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近年来,一氧化氮就被普遍认为是神经递质,它不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而是凭借其溶脂性穿过细胞膜,通过化学反应发挥作用并灭活.在突触可塑性变化、长时程增强效应中起到逆行信使的作用.‎ ‎【解答】解:①一氧化氮就被普遍认为是神经递质,它不是蛋白质,①错误;‎ ‎②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小泡运输排出细胞外,②正确;‎ ‎③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③正确;‎ ‎④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需要许多递质的作用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④错误;‎ ‎⑤递质在发挥作用以后,可以由位于突出间隙的酶快速分解,⑤正确.‎ 故选:C.‎ ‎ ‎ ‎19.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考点】突触的结构;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解答】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B错误;‎ 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分为mRNA、tRNA、rRNA,C正确;‎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 ‎ ‎20.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出现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的现象.此时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有(  )‎ A.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热减少 D.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遇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 B、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B正确;‎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C错误;‎ D、饥饿时通过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B.‎ ‎ ‎ ‎21.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 A.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 B.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C.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 D.效应T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示过程为细胞Ⅰ通过释放物质M作用于细胞Ⅱ的膜受体N.‎ ‎【解答】解:A、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而肝糖原位于细胞内且不能识别激素,B错误;‎ C、传入神经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C错误;‎ D、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肺结核杆菌的抗原结合,D错误.‎ 故选:A.‎ ‎ ‎ ‎22.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正确;‎ B、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故选:D.‎ ‎ ‎ ‎2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解答】‎ 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 B、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 C、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Na+外流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 ‎ ‎24.下表中表示的活性物质与其作用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结果不相符的是(  )‎ 组别 活性物质 相应细胞 结果 ‎①‎ 甲状腺激素 几乎所有的体细胞 物质分解代谢增强 ‎②‎ 胰高血糖素 肝脏细胞 细胞内糖原水解 ‎③‎ 抗原分子 B细胞或记忆细胞 细胞分裂 ‎④‎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细胞兴奋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物质途径.‎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几乎所有的体细胞,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脏细胞内肝糖原分解;故B正确.‎ C、抗原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D错误.‎ 故选:D.‎ ‎ ‎ ‎25.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 C、以上分析可知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故选:C.‎ ‎ ‎ ‎26.如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 B.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C.乙图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图甲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横放的植株,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也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图为植物的向光性,受单侧光影响,而乙图是植物的背重力性,受重力的影响,所以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分别与单侧光和重力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A错误;‎ B、乙图中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所以植物的根弯向下生长,而非水平生长,B错误;‎ C、乙图中茎的背重力性,因为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 D、向光性的原因在于背光侧生长素多,细胞伸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得慢,D正确.‎ 故选:D.‎ ‎ ‎ ‎27.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上胚轴切段的顶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上胚轴切段放上琼脂块给以单侧光照射,胚轴切段不生长也不弯曲;上胚轴切段放上含有IAA的琼脂块给以单侧光照射,胚轴切段生长但不弯曲.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含有生长素的胚轴切段生长,不含生长素的胚轴切段没有生长,因此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A正确;‎ B、该实验中由于胚轴切段没有弯曲生长,因此单侧光照没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因此不能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C错误;‎ D、由于缺乏含有胚轴切段的顶端部分的对照实验,该实验不能直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D错误.‎ 故选:A.‎ ‎ ‎ ‎28.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丙株保留幼叶,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 ‎【解答】‎ 解: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要进行对照试验,因此首先①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为了控制变量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再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最后⑥观察三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故选:B.‎ ‎ ‎ ‎29.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性生长上.顶端优势现象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解答】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到侧芽,所以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处生长素逐渐积累,浓度升高,抑制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首先运输到最近的侧芽,越靠近顶芽的侧芽,其生长素浓度越高,而侧芽1、侧芽2、侧芽3距离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所以侧芽1、侧芽2、侧芽3处的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 故选:D.‎ ‎ ‎ ‎30.生长素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均匀分布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 C.植物的向光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老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解答】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均匀不分布,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A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B正确;‎ C、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所以只体现促进作用,因而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只促进了果实发育,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错误;‎ 故选:B.‎ ‎ ‎ ‎31.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基因1可以通过控制合成酶1促进GA20→GA1的过程,基因2可以通过控制合成酶2促进GA1→GA8和GA20→GA29 的反应过程,而IAA可以抑制GA1→GA8和GA20→GA29 的反应过程.‎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生长素有促进GA20→GA1的作用,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 的合成可恢复正常,A正确;‎ B、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能抑制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GA20→GA1的合成过程受阻,豌豆幼苗茎因缺乏GA1而导致植株较矮,B正确;‎ C、体液由可知,GA20不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植株高度,C错误;‎ D、由题意可知,酶2 促进GA1→GA8,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酶2减少或没有,GA1→GA8的过程受阻,豌豆体内GA1含量升高,植株较正常植株高,D正确.‎ 故选:C.‎ ‎ ‎ ‎32.为了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生长状况良好,大小相同的菜豆幼苗的根系和幼芽除去,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实验共分为4组,每组的处理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除去根系和幼芽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的干扰 B.各组中的对照实验应该用蒸馏水处理相应的叶片 C.结果显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的生长 D.结果显示A叶的数量越多,B叶的生长越慢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根据图示2分析,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解答】解:A、根能产生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幼芽能产生生长素,除去根系和幼芽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的干扰,A正确;‎ B、各组中的对照实验应该用蒸馏水处理相应的叶片,B正确;‎ C、实验Ⅰ结果显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的生长,C正确;‎ D、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D错误.‎ 故选:D.‎ ‎ ‎ ‎33.如图表示某条件发生变化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含量或合成量的变化,对应关系错时间含量或合成量条件变化误的是(  )‎ A.食物缺碘﹣﹣动物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 B.饲喂甲状腺激素﹣﹣动物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C.气温降低﹣﹣植物脱落酸含量 D.单侧光照﹣﹣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含量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示为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含量或合成量的变化,由图可知,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之前,体内物质含量或合成维持相对稳定,当环境变化后,体内物质含量或合成量增加,结合题图、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对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升高,A正确;‎ B、饲喂甲状腺激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B错误;‎ C、气温降低,脱落酸含量增加,植物生长逐渐停止,并逐渐进入休眠期,C正确;‎ D、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 ‎ ‎34.如图A表示植株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如图B为生长素浓度对根或茎生长的影响,请结合两图分析根部和茎部生长素浓度的情况,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根部:甲﹣b、乙﹣c 茎部:丙﹣a、丁﹣b B.根部:甲﹣a、乙﹣c 茎部:丙﹣c、丁﹣b C.根部:甲﹣b、乙﹣c 茎部:丙﹣c、丁﹣b D.根部:甲﹣b、乙﹣a 茎部:丙﹣a、丁﹣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和细胞的年龄等有关.根、芽、茎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 ‎【解答】‎ 解:图A表示植物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向近地一侧运输,导致:甲<乙、丙<丁.‎ 同时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乙处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即可对应图B中c点浓度;而甲处生长素浓度低,对根生长起促进作用,可对应图B中b点.‎ 而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丁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反而更强,因此可对应图B中的b点,而丙侧生长素浓度可对应图B中a点.‎ 故选:A.‎ ‎ ‎ ‎35.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也能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解答】解:A、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 B、图Ⅰ过程人口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之下,而图Ⅱ中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出现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随后又恢复到容纳量之下,图Ⅲ中人口数量增多已使环境遭到破坏,结果使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按理想程度排列,三种顺序为Ⅰ、Ⅱ、Ⅲ,B正确 C、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错误;‎ D、现在人口数量增多,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D正确.‎ 故选:C.‎ ‎ ‎ ‎36.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10只 B.220只 C.330只 D.44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图分析,第1年到第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 ‎【解答】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60=(80+30):30,N=220只,即=220只,所以K值为440只.‎ 故选:D.‎ ‎ ‎ ‎37.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形态相同的个体群集能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为探究此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项圈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 B.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和雄鹿 C.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均相同 D.若丙组平均时间大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实验中设置对照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解答】解:A、本实验中的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A错误;‎ B、本实验中的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B错误;‎ C、距离作为无关变量必须相同,C正确;‎ D、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D错误.‎ 故选:C.‎ ‎ ‎ ‎38.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具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 ‎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解答】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A错误;‎ B、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B正确;‎ 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C错误;‎ D、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D错误.‎ 故选:B.‎ ‎ ‎ ‎39.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分析题图: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种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即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不过两个种群在竞争中都没有灭亡,最终都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 ‎【解答】‎ 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A正确;‎ B、从图B可以看出,由于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说明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B正确;‎ C、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由图可知,两个种群都没有灭亡,C错误;‎ D、由图可知,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C.‎ ‎ ‎ ‎40.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小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大;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 ‎【解答】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 际值偏大,C错误;‎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41.甲图为某种激素分泌、运输和作用的模式图,乙图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丙图表示两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靶细胞(b)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信号”分子是 促甲状腺激素 ,接受信号的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 .若甲图中分泌细胞(a)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b)能否为垂体细胞? 能 .‎ ‎(2)①乙图中 小张 为糖尿病患者.‎ ‎②图乙中小王实现BC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 胰岛B细胞摄取 、 利用 和 储存 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③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 反馈调节 .‎ ‎(3)①图中浆细胞可以由 B细胞和记忆细胞 细胞分化而来.‎ ‎②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两种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病 病.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 ① (填数字).‎ ‎(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那么不同的浆细胞中的核DNA 完全相同 、mRNA ‎ 不完全相同 、蛋白质 不完全相同 .(填完全相同、完全不同、不完全相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分析图甲,细胞a分泌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 ‎2、分析图乙,造成AB段血糖升高生理活动可能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C段血糖浓度降低,主要代谢途径是葡萄糖氧化分解,能够促进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3、分析图丙,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图中Y2能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解答】解:(1)调节甲状腺分泌活动增强的信号分子是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膜上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物质基础是受体蛋白,本质为糖蛋白.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均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2)①据图示可知,小张的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小张为糖尿病患者.‎ ‎②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浓度降低;‎ ‎③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该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3)①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中,也可以由记忆细胞细胞分化而来.‎ ‎②)图丙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不了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两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病.其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①.‎ ‎(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由于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不同的浆细胞中的核DNA 完全相同、mRNA 不完全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能 ‎(2)①小张 ‎ ‎②胰岛B细胞 摄取、利用和储存 ‎③反馈调节 ‎(3)①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②自身免疫病 ①‎ ‎(4)完全相同 不完全相同 不完全相同 ‎ ‎ ‎42.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I.树叶到了秋天往往会大量脱落,经研究发现,这是因为乙烯能促进离层区(如图乙)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 ‎(1)根据酶 X 的生理作用分析,它可能是 纤维素酶 酶和 果胶酶 酶.‎ ‎(2)根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 小于等于 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已知生长素只能单方向的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是细胞的 主动 运输.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得出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的作用是 促进 .‎ Ⅱ.现在食品安全已受到人们日益关注.一种保鲜剂一一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但其残留会损害人体健康.‎ ‎(1)青鲜素和 脱落酸  (一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类似,这类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 植物生长调节剂 .‎ ‎(2)青鲜素残留毒性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致癌,青鲜素导致细胞癌变的机理是使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从而导致正常细胞分裂失控而癌变.‎ ‎(3)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对青鲜素毒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甲.该实验检测有毒物质毒性的指标是 变比例异细胞的 ,请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一条关于青鲜素使用的指导意见: 应使用低浓度(或低于90mg/L)的青鲜素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分析图解:甲图可以看出,浓度30mg/L以下,变异细胞基本为0,说明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但是青鲜素30mg/L之后,随着浓度增加,毒性在增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2、分根据图乙和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转运的,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 ‎【解答】解:Ⅰ(1)酶X是通过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酶X可能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进行极性运输,即逆浓度梯度运输,故为主动运输;根据图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 Ⅱ(1)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类似.这类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细胞癌变的原理是由于内外原因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分裂不能正常调控发生癌症.‎ ‎(3)图中显示随着青鲜素浓度的升高,变异细胞的比例增大,验检测有毒物质毒性的指标是变异细胞的比例.当使用低浓度(或浓度低于90mg/L)的青鲜素时,变异细胞很少,比较安全.‎ 故答案为:‎ Ⅰ.(1)纤维素酶 果胶酶 ‎ ‎(2)小于等于 主动 促进 Ⅱ.(1)脱落酸 植物生长调节剂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3)变异细胞的比例 应使用低浓度(或浓度低于90mg/L)的青鲜素 ‎ ‎ ‎43.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a (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过度繁殖 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b (填字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环境阻力或被生存斗争淘汰的种群生物的数量 .‎ ‎(3)决定种群密度主要的直接因素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b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资源充足,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a,即J型曲线,体现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b,即S型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或被生存斗争淘汰的种群生物的数量.‎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主要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故答案为:‎ ‎(1)a 过度繁殖 ‎(2)b 环境阻力或被生存斗争淘汰的种群生物的数量 ‎(3)出生率和死亡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