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9.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第Ⅰ卷 选择题
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A. 心肌细胞 B. 草履虫 C. 病毒 D. 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
【详解】A、心肌细胞只属于细胞层次,不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
B、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因此其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C错误;
D、卵细胞只属于细胞层次,不属于个体层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考查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明确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2. 细胞学说揭示了
A. 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C. 生物体的多样性 D.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所以A项正确;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生物体的多样性,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均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所以B、C、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有C、H、O、N
B. 牛和草两者体内含有的化学元素种类相似
C. 组成的生物体化学元素有些是生物特有的
D. 微量元素不但含量少,而且作用也比较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是从无机环境中获取的,没有一种是生命所特有的。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具有较大差异。
【详解】A、C、H、O、N四种元素中,在干重中C的含量最多是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A错
B、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相似,百分含量不同,B正确;
C、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可以从无机自然界找到,C错误;
D、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但是缺乏会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理解和掌握.注意识记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种类及细胞干重、鲜重最多的化学元素的种类,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4.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A. 肽键的空间结构不同 B. 氨基酸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 多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二是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
三是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四是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蛋白质千差万别,但肽键的形成方式都相同,都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A错误;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也可能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正确;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正确;
D、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分析蛋白质的结构构成层次,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即可解题。
5.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
B. 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链状肽链数。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和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8个,A正确;
B、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可以是1条,也可以是多条,B错误;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的,C错误;
D、变性蛋白质中的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的结构和鉴定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合成和相关计算,明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B. 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大肠杆菌含有2种核酸分子,但DNA是其主要的遗传物质
D. 酵母菌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多糖,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多糖。
2、细胞生物可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体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体内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光合作用中有水生成。但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酵母菌不含有。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水生成。核糖体是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3、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据分析可知: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大肠杆菌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据分析知: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三种细胞器上进行的生命活动都能产生水,酵母菌中不含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7.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中1~3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下图中1~3可分别表示
A. 多肽、DNA、淀粉 B. DNA、RNA、纤维素
C. DNA、蛋白质、糖原 D. DNA、多肽、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和纤维素。
【详解】图1中,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20种氨基酸,因此图1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
图2中,有圆形、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可以表示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图3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
综合三幅图,图1~3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三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分布情况,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B. 动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乳糖和糖原,小肠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乳糖
C. 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D. 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
【详解】A、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不能供应能量,A错误;
B、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B错误;
C、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因此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C正确;
D、糖原的元素组成只有C、H、O,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种类和功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9.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水多以结合水形式存在,其含量影响细胞代谢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DNA、RNA和ATP中均含C、H、O、N、P元素
D. RNA分子中均不含碱基对,具有转运物质、催化等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水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2)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而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含有P元素)、一分子五碳糖(含有C、H、O)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含有N元素)组成,所以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ATP是由一分子的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组成元素为C、H、O、N、P。
【详解】A.细胞中的水多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影响细胞代谢,A错误;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错误;
C.DNA、RNA和ATP中均含C、H、0、N、P 元素,C正确;
D.转运RNA(tRNA)中有双链区,存在碱基配对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察氨基酸、核酸、ATP、水的相关的知识点,考查的范围较广泛,需要扎实的基础,准确的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生物膜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只是因为磷脂分子是运动的
B. 叶绿体内膜上分布着和能量转换有关的酶,体现了生物膜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
C.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D. 葡萄糖分子借助膜蛋白进出细胞膜,一定是一个耗能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4、线粒体和叶绿体是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是基质暗反应的场所。
【详解】A、磷脂和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A错误;
B、叶绿体内膜不具有能量转换作用,B错误;
C、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葡萄糖分子进入哺乳动物红细胞需要借助膜蛋白进出细胞膜,但不是一个耗能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学生识记细胞膜的基础知识,可以判断分析各项。
11.对绿色植物根尖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0%、25%、18%、21%、6%,则该细胞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 光合作用 B. 无氧呼吸 C. 翻译 D. 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该细胞器只含有A、T、C、G和U四种碱基,说明该细胞器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植物根尖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而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A、A表示光合作用,其场所是叶绿体,A错误;
B、B表示无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C表示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其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D表示有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考查细胞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能根据表中碱基比例判断出该细胞器的名称;还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反应的场所,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12. 鉴定一个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观察它是否具有
A. 细胞壁 B. 叶绿体 C. 液泡 D. 中心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细胞由细胞壁,而动物细胞肯定没有细胞壁,A正确;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而植物细胞也不一定由叶绿体,如植物的根细胞,B错误;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但是分裂的植物细胞几乎没有液泡,且某些动物细胞中也有类似于液泡的食物泡,C错误;高等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中心体,D错误。
考点: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13.观察如图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3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
B. 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实现信息交流
C. 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 图中1为染色质,该结构与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相同,均为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图中3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A正确;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B正确;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C正确;图中1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与原核细胞的拟核本质不同,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4.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的是( )
实验名称
取材部位
A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菠菜的叶肉细胞
B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C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洋葱内表皮细胞
D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叶绿体时需用叶肉细胞,A错误;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需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因不含有细胞核和其它具膜细胞器,B错误;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需要染色,可用洋葱内表皮细胞,因内表皮无颜色,C正确;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不能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能渗透吸水,D错误。
15.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细胞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其吸水能力逐渐升高;植物细胞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由于吸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减小,其吸水能力逐渐下降。
【详解】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吸水能力逐渐降低,所以能正确表达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C图。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浓度差的变化,浓度差越大吸水或失水能力越强。
16.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如图甲,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如图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B. 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C. 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
D. 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以及多糖,图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多糖,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a端表示亲水一端,b端表示疏水一端。
【详解】A、图乙中的a部分表示亲水端,b端表示疏水端,因此将磷脂分子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A正确;
B、图乙分子为磷脂分子,不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B错误;
C、图甲中②是蛋白质,可作为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C正确;
D、图甲中的①②③构成的细胞膜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磷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并识别图中数字标号表示的物质;识记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和疏水端;识记糖蛋白的组成和生理作用等知识。
17.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种离子在不同细胞中的运输方式均相同
B. 细胞内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全部通过核孔进行
C. 线粒体膜上既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有运输O2的载体
D. 温度既能影响氨基酸的运输,也能影响O2的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膜上有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
【详解】A、葡萄糖进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
B、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大分子可以通过核孔进入,而小分子可以直接透过核膜进入,B错误;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所以线粒体膜上无葡萄糖的载体,氧气进入线粒体是自由扩散的方式不需要载体,C错误;
D、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氨基酸的运输,温度能影响分子运动,因此也影响氧气的跨膜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核孔在核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核孔对物质的交换也有选择性。
18.下列关于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探究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用淀粉酶,检测试剂用斐林试剂
B.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用过氧化氢酶
C.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D. 只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是否变浑浊就可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pH能影响淀粉的水解,不能选用淀粉酶;检测试剂不能用斐林试,因为用斐林试剂的处理条件是需要水浴加热;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pH等属于无关变量;可通过检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详解】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用淀粉酶,检测试剂不能用斐林试,因为用斐林试剂的处理条件是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B、过氧化氢在高温下会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选过氧化氢酶,B错误;
C、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pH等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
D、可通过检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还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变色事件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操作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9.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不确定
B. 图2和图4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 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该酶可存在于唾液中
D. 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Cl-可能是该酶的激活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等.在最适温度(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pH)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pH)高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减弱。
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先解读曲线,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详解】A、分析题图1只能说明在这三个温度中,30℃比较适宜,温度梯度大,测不出最适宜温度,A正确;
B、分析题图2曲线知酶的最小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图4酶能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因此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B正确;
C、由图4知,底物麦芽糖含量降低,蔗糖含量不变,表示麦芽糖被麦芽糖酶催化水解了,蔗糖不能被麦芽糖酶分解,唾液中只有唾液淀粉酶,没有麦芽糖酶,C错误;
D、由图3知,Cl-是酶的激活剂,Cu2+是酶的抑制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20.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水解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直接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酒精发酵的第一阶段可以产生ATP,A正确;
B、物质跨膜运输的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ATP需要提供能量,B正确;
C、吸能反应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C正确;
D、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一个ATP分子含有1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再结合题干中的熟记作出准确的判断。
21.关于ATP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情况下,ATP所含能量均可作为直接能源
B. 人的红细胞和心肌细胞内生产ATP的场所相同
C.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比无机催化剂显著
D. 所有细胞都能合成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当由于生命活动的需要使细胞中ATP减少时,可由细胞内的ADP和Pi接受能量而迅速形成,在人体内,ADP转换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场所为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详解】A、在ATP分子结构中,远离A的“~”在一定条件下既容易水解释放能量,另外一个“~”一般不水解,A错误;
B、心肌细胞生产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红细胞只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因此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一定比无机催化剂显著,C错误;
D、几乎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故几乎所有细胞中都合成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酶催化的条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组成及合成场所,酶催化的特性。
22.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30
9
12.5
15
产生酒精的量/mol
0
9
6.5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此时氧浓度为0
C. 氧浓度为c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mol
D. 氧浓度为d时,有1/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酵母菌甲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酵母菌乙发酵时,进行无氧呼吸,其总反应式为C6H12O6→2酒精+2CO2+能量。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有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c和d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详解】A、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为0,说明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氧浓度为b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此时氧浓度为0,B正确;
C、氧浓度为c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5-6.5=6mol,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有3mol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有(15-6)÷6=1.5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所以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D错误。
故选D。
23. 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但ATP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增多,这是因为
A. 大量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B. 大量能量合成了其他高能化合物
C. 大量能量没有释放出来 D. 大量能量随汗水流失了
【答案】C
【解析】
动物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所以C选项正确。
24.下列关于细胞中的能量供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叶绿体将无法捕获蓝紫光
B. 直接推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能量全部来自光反应产生的ATP
C. 硝化细菌合成ATP的能量来源只可能来自于氨的氧化
D. 提供萤火虫发光的主要能量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能量物质是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产生直接能源物质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用于各项需要消耗能量的生命活动。
【详解】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叶绿体,其含有的叶绿素是可以捕获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的,A错误;直接推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能量来自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B错误;硝化细菌合成ATP的能量可以来自于氨的氧化,也可以来自于葡萄糖等有机物的分解(呼吸作用),C错误;提供萤火虫发光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能量物质是ATP,D正确。
25.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色素缺失的豌豆变异植株,提取其色素并进行了纸层析分离,结果如下图(图中数字代表正常植株的色带位置)。以下关于该变异植株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缺失叶绿素b,植株对蓝紫光、红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B. 缺失胡萝卜素,植株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C. 缺失叶绿素a,植株对红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D. 缺失叶黄素,植株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①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③是蓝绿色的叶绿素a,④
是黄绿色的叶绿素b;图中缺失的是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该变异植株缺失叶黄素,因此对蓝紫光吸收的能力减弱,A、B、C均错误,D正确。
26.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B. 光照相同时间,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两曲线的交点处,该植物叶肉细胞内外CO2浓度相等
D. 若每天持续光照24h,则该植物在35℃环境中无法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消耗CO2,产生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产生CO2,消耗O2,消耗有机物。总光合速率应该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CO2消耗量、O2产生量、有机物制造量,难以直接测量;净光合速率则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CO2吸收量、O2释放量、有机物积累量,可以直接测量。
2、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中虚线表示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应理解为净光合速率,光照下CO2的消耗量才能代表总光合速率.何况按照常识,在0~35度这一温度范围内,光照适宜、CO2得到正常供应的条件下,一般植物光合作用明显强于呼吸作用,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大于0。
【详解】A、25℃、30℃、35℃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分别为6、6.5、6.5,A错误;
B、光照相同时间,图示25℃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最大,即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正确;
C、两曲线的交点表示绿色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C错误;
D、35℃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6.5,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为3.5,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24h,则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为6.5×24=156,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为3.5×24=84,所以35℃环境中该植物可以生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7.取一植物形态、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四张叶片按下图进行实验,烧杯中的液体可以保证叶片所需的水与无机盐的正常供应,气体的移动可以通过观察油滴的运动判断。(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外界气压的变化和蒸腾作用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一定光照条件,发现装置A中油滴不移动,表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B. 适宜的光照下,短时间内装置B中油滴将向左移动
C. 将装置C突然从光下移动到黑暗处,短时间内C5的含量上升
D. 可以直接利用装置B、D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各组给的条件可知:A装置中短暂时间内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装置内没有二氧化碳不能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液滴的移动只与呼吸作用有关,C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D有遮光处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A、A装置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短暂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油滴不动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能相等;也可能它们二者速率并不相同,从方程式可知:光合作用合成2克糖和有氧呼吸分解1克糖,同样没有发生气体体积的变化,A错误;
B、适宜光照下但是B装置内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没有氧气释放,但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却在进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被碱液吸收,气压变小,液滴左移,B正确;
C、C装置突然移到黑暗处,光反应停止,没有[H]、ATP的供应,也没了氧气的释放,呼吸仍在进行O2的含量下降,C3的含量上升,C5的含量下降,C错误;
D、B、D相比有光无光作为对照,但是两装置内都不含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法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D错误。
故选B。
【点睛】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验变量的设置,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分析两者物质变化是解题关键。
28.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 ④细胞前一个时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详解】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的比例为1∶2的图形中,应有染色单体,据图可知①中无染色单体,只有②③符合,A错误;有丝分裂是产生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而⑤图是分裂间期,看不出是有丝分裂间期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
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细胞分裂前,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D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9. 下面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B. 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过程
D.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正常的体细胞中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考点定位】细胞生命历程
30.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②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
④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最多.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①正确;
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染色,②错误;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③正确;
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所以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④错误。
故选A。
31.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功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hiHep细胞具有干细胞的许多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 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C. 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酸是完全一样的
D. 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人成纤维细胞能重编程为干细胞,这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
C、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DNA完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者所含的RNA有所区别,C错误;
D、hiHep细胞具有干细胞许多功能,因此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及胚胎干细胞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明确细胞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同时能分析题干内容获取有效信息答题。
3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衰老后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慢
B. 衰老细胞中黑色素减少的原因是酪氨酸酶基因不能表达
C. 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D. 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衰老,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A正确;
B、衰老细胞黑色素减少的原因是合成黑色素的酶活性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不是被动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及调控等作用,C正确;
D、癌症的发生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效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利用光学显微镜鉴定人体细胞是否发生癌变,下列依据最可靠的是( )
A. 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 B. 观察细胞内是否有原癌基因
C. 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改变 D. 观察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癌变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A正确;细胞内的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B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不是由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C错误;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但糖蛋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D错误。
34.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35.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B.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C.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D.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于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是XbXbY,所以XbXb来自母方,Y来自父方,故A、B项错误;因为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所以含XbXb的卵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Xb的两条染色体都移向了一极,到卵细胞中去了。与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形成了基因型XbXbY的红绿色盲孩子,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的原因,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再结合本题的题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6.图1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B. 图1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细胞甲
C. 图2中c→d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 D. 图1中的细胞乙对应图2中的bc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图1甲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说明其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A正确;B.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是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C.图2的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个变为2个,表示DNA复制,是细胞分裂间期;bc段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个变为1个,表示着丝点分裂,C正确;D.图1的细胞乙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对应图2的de段,D错误。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名师点睛】图形解读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
(1)a→b、l→m、p→q是因DNA分子复制。
(2)g→h、n→o、r→s是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d→e、r→s的变化很相似,都是DNA含量减半,但发生的时期不同。
(4)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37.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分别发生的时期是:
A. 均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B. 有丝分裂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均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D.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在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故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38.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假设是( )
A. 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9:3:3:1
B. 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 F1产生数目、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
D. 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1:1:1:1
【答案】B
【解析】
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9:3:3:1,是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问题,A错误;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B正确、C错误;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为1:1:1:1,是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D错误。
39.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 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 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 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受粉作物,实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孟德尔动物数学方法--数学统计,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是对多数个体及后代统计的结果,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假说,而且用可见的测交实验的结果,C正确;等位基因分离,体现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错误。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
【名师点睛】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假说,而且用可见的测交实验的结果,来体现了生物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规律。孟德尔在观察纯合亲本杂交得F1和F1自交结果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其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配子中.在此基础上,孟德尔进行了演绎推理,并通过测交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说。
40.豌豆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a基因控制),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红花豌豆,两者的数量之比是3:1,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
A. 13:2:1 B. 49:14:1 C. 1:2:1 D. 9:6: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为自交。
【详解】红花豌豆中:3/4AA,1/4Aa,让其自交,后代中AA占3/4+1/4×1/4=13/16,Aa占1/4×1/2=2/16,aa占1/4×1/4=1/16,即AA:Aa:aa=13:2:1。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41. 已知某生物个体形成生殖细胞时产生4种配子为Ab:aB:AB:ab =4:4:1:l,该生物自交,其后代出现显性纯合子的几率是 ( )
A. 1/16 B. 1/64 C. 1/100 D. 1/16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某生物个体形成生殖细胞中AB这种基因型的配子概率为1/10,则自交后代出现现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10×1/10=1/100,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2.关于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 测交后代出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证明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B. F2中出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证明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 特定的性状分离比证明了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遗传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的个体若减数分裂发生交叉互换,测交后代也会出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A错误;
B、在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中出现四种不同的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证明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B错误;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特定的性状分离比证明了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遗传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理解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43.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在产生精子时染色体数目不减半。蜂王和一雄蜂杂交后,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
中,雄蜂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F2中雄峰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由于雄峰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来的,F1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所以可以推测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为卵细胞基因型有AB、Ab、aB、ab,精子的基因型是ab,所以可以推测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b.通过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b,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同样可以推测出亲本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B;故选A。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名师点睛】注意:雄蜂是属于单倍体,由未受精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所以它的染色体就没有同源染色体,能产生精子的是工蜂;蜂王(雌蜂)产生受精的和未受精的两种卵,由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蜂王和工蜂,由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44.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B. 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1/4
C. 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四种
D. 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说明长翅相对于残翅是显性性状,黑身与灰色之比为1:1,属于测交类型,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F1
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后代出现灰身果蝇,说明黑身相对于灰色为显性性状。综合以上说明亲本中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为Aabb、灰身长翅果蝇的基因为aaBB。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A正确;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后代表现型比例为6:2:3:1,属于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其相互交配后代中致死个体(AA)占1/4,B正确;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即AABB、AABb、AAbb,C错误;
D、由于AA致死,所以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C。
45.某自花闭花授粉植物的株高受第1号染色体上的A-a、第7号染色体上的B-b和第11号染色体上的C-c控制,且三对等位基因作用效果相同。已知该植物的基本高度为8cm,当有显性基因存在时,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物高度就增加2cm。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本高度为8cm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cc
B. 株高为14cm的植株基因型有 8种可能性
C. 控制株高的三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D. 某株高为10cm的个体自然状态下繁殖,F1应有1:2: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本高度为8cm的植株不含显性基因,所以它的基因型应为aabbcc,A正确。
B、株高为14cm的植株中含有显性基因为(14-8)÷2=3个,共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7种基因型,B错误。
C、由于控制株高的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1号、第7号和第11号三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株高为10cm的个体中只含有1个显性基因,假设基因型为Aabbcc,则自交F1中AAbbcc:Aabbcc:aabbc=1:2:1,D正确。
故选B。
46.
已知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性别决定,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纹,这是由于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隐性基因b纯合时鸡的毛色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纹。生产上为了多得鸡蛋,使子代在早期雏鸡时候可根据鸡的羽毛特征将雄鸡和雌鸡区分开,丢弃雄鸡,以达到多养母鸡的目的,以下亲本组合可以达到以上目的的是( )
A.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B.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 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D.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答案】D
【解析】
非芦花公鸡(ZaZa)和芦花母鸡(ZA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AZa、ZaW,即公鸡全为芦花鸡,母鸡全为非芦花.
【考点定位】 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分析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母鸡为ZW,公鸡为ZZ.
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A和a基因表示,母鸡基因型为:ZAW(芦花)、ZaW(非芦花);公鸡基因型为:ZAZA(芦花)、ZAZa(芦花)、ZaZa(非芦花).
47.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都与性别相联系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远远多于男性患者
D.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所生的儿子一定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遗传,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C错误;
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可能携带了正常基因,其儿子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区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8.决定猫的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基因决定黑色,b基因决定黄色,杂合子表现型为虎斑色。现有虎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生下三只虎斑色小猫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是
A. 全为雌猫或三雄一雌 B. 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
C. 无法确定 D. 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决定猫的毛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黄色猫为XbY、XbXb,黑色猫为XBY、XBXB,虎斑色猫为XBXb。
【详解】由于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所以含有B和b的虎斑色猫只能是雌猫,基因型为XBXB是黑色雌猫,基因型为XbXb是黄色雌猫,基因型为XBXb是虎斑色雌猫;基因型为XbY是黄色雄猫,基因型为XBY是黑色雄猫。
现有虎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虎斑色雌猫为XBXb,黄色雄猫为XbY,子代有XBXb虎斑色、XbXb黄色、XBY黑色、XbY黄色四种,所以三只虎斑色小猫一定是雌性,一只黄色小猫可能是雌性也可能是雄性,所以四只猫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
故选B。
【点睛】本题以猫的毛色为素材,着重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对应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9.下列对摩尔根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 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 B. 萨顿的假说 C. 分离定律 D. 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摩尔根观察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实验,在子二代中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不同,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提出了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假说,对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现象作出解释,然后通过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摩尔根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果蝇的眼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果蝇红眼、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萨顿采用的方法及提出的假说,摩尔根采用的方法及提出的假设,明确摩尔根实验是建立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的,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50.下图是果蝇的性染色体的结构模式图(Ⅰ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表示非同源区段)。果蝇的刚毛(A)对截毛(a)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Ⅰ区段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分别表示Y染色体和X染色体
B. 果蝇种群中与刚毛和截毛有关的基因型有7种
C. 两杂合刚毛亲本杂交,后代雄果蝇中一定既有刚毛,也有截毛
D.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Ⅰ区段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于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故甲、乙分别表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
【详解】A、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大,因此,甲、乙分别表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A错误;
B、果蝇种群中雌性个体与刚毛和截毛有关的基因型有3种,雄性个体有4种,一共有7种,B正确;
C、两杂合刚毛亲本杂交的组合类型有两种,即XAXa×XAYa、XAXa×XaYA
,若是后一种杂交组合,则后代雄果蝇全为刚毛,C错误;
D、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II区段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解题关键在于识别图中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
第II卷 非选择题
51.图甲表示天竺葵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a~e 表示有关物质,A~D 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乙表示某一温度下天竺葵净光合作用强度随CO2 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图甲中a 物质为______,D 过程的场所为______。
(2)图甲所示生理过程中,能够产生ATP 的有______(填图中字母)。图甲中C过程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3)分析图乙曲线可知,当外界CO2 浓度处于F 点时,天竺葵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量;为提高密闭大棚内的作物产量,棚内的CO2 应控制在______(填图中字母)浓度为宜。
(4)限制图乙中m点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
【答案】 (1). 水 (2). 细胞质基质 (3). A、B、D (4). 暗反应 (5). 等于 (6). H (7). 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B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C代表暗反应,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a是水分子、b是氧气、c二氧化碳、d是[H]、e是ADP和Pi,图乙中F表示二氧化碳补偿点,H表示二氧化碳饱和点。
【详解】(1)图甲中,b是水光解后释放的氧气,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A代表光反应,B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D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故能够产生ATP的有A、B、D,C表示暗反应。
(3)图乙中A点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表示二氧化碳补偿点,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02量与植物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密闭大棚内人工释放的C02应控制在H点,即净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4)图乙中m点表示二氧化碳饱和点,限制m点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点睛】此题结合图示辨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两者物质变化对应图示编号是解题关键。
52.下图1~3是某种生物的细胞分裂部分示意图,图4是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个四分体,有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④和⑧在该细胞所处时期的前一时期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3中,图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细胞的DNA含量与图4中的AB段的相等,图_____(填序号)细胞是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图3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3)图3所示细胞对应于图4中的____________段,DE段对应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4 (3). 姐妹染色单体 (4). 1和2 (5). 2 (6). 卵细胞和极体 (7). EF (8).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或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4:图4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含四分体,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④和⑧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是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
(2)图4中的AB段的DNA处于复制加倍状态,图1和图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2细胞符合;图3产生的子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
(3)图3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4中的EF段;DE段对应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图示所处的分裂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特征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特征,这是该题的重难点。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关系,能够正确分析图4的曲线图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53.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现已发现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些发现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变形和运动与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2)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就是用药物影响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的药物会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有的药物会抑制_________________,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期。
(3)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____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血清饥饿法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分裂间期参与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即可)。
【答案】 (1).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2). 膜的流动性(细胞骨架) (3).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 纺锤体的形成 (5). 原癌基因和抑癌 (6).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变形和运动与膜的流动性(细胞骨架)密切相关。
(2)用药物影响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如有的药物会抑制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有的药物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期。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血清饥饿法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分裂间期参与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和中心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54. I.小麦,两性花,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入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性T0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1)某T0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让该植株自交,子代中在所得种子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
①将T0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两个HVA基因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____类型;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__________类型。
②让图C所示类型的T0植株自交,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II.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玉米须的颜色由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且颜色有三种类型:紫色、红色和白色,红色须个体中含有A基因。下表为玉米杂交所得F1玉米须颜色的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F1的表现型及数量
紫色
红色
白色
A
紫色×紫色
5402
1798
2400
B
紫色×白色
5396
1803
0
(3)请写出A组中双亲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B组F1中的紫色植株自交,F2中白色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_,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
(5)现有一株紫色玉米须植株,请设计实验确定其基因型。
①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75% (2). B (3). A (4). 15/16 (5). AaBb×AaBb (6). 1/4 (7). 2/3 (8). 让该紫色植株进行自交,观察子代植株玉米须的颜色 (9). 若子代全为紫色,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红色, 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白色, 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三种颜色都有, 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某T0植株体细胞含有1个HVA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图B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图C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A组实验:紫色×紫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5402:1798:2400≈9:3:4,说明A,a和B,b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显紫色,由于红色个体必须含有A基因,故红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的基因型为aaB_、aabb。
【详解】I.(1)某T0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用T0表示),其基因型用+T0表示,其自交遗传图解是:+T0×+T0→1++:2+T0:1T0T0
;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一个HVA基因的占50%,含两个HVA基因的占25%,合计75%。
(2)①将T0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依据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图示,图A、B、C三种情况下,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00%、50%和75%。
②图C所示类型的T0植株产生的配子不含HVA基因的占1 /4 ;其如果自交,子代中不抗旱植株比例就为1/ 16 ,高抗旱植株所占比例为15/ 16 。
II.(3)分析A组实验:紫色×紫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5402:1798:2400≈9:3:4,说明A,a和B,b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Bb。
(4)B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紫色植株中,AaBB的个体占1 /3 ,AaBb的个体占2/ 3 ,故子代中紫色植株自交,AaBB自交后代白色植株(aaBB)占1/ 3 ×1/ 4 =1/ 12 ,AaBb个体自交后代白色植株(aabb、aaBb、aaBB)占2/ 3 ×4 /16 =2 /12 ,F2中白色植株(aaB_、aabb)占的比例为1/ 4 ,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所占比例为(1 /12 +2/ 3 ×1 /4 )÷(1/ 4) =2 /3 。
(5)①由于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故要判断紫色玉米须植株的基因型,可通过其自交,观察子代植株玉米须的颜色来确定;
②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全为紫色,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红色;若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既有紫色又有白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子代三种颜色都会出现。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通过图形、表格数据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图形和数据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
55.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__________。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解析】
【详解】(1)常染色体杂合子测交情况下也符合题干中的比例,故既不能判断控制黄体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表现为隐性。
(2)设控制灰体的基因为A,控制黄体的基因为a,则同学甲的实验中,亲本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aY,而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故亲本灰体雌蝇为杂合子,即XAXa。故:P:XAXa(灰雌)×XaY(黄雄)→F1:XAXa(灰雌):XaXa (黄雌):XAY (灰雄):XaY(黄雄)=1:1:1:1,F1代果蝇中杂交方式共有4种;其中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与亲本相同,由(1)可知无法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而黄体雌蝇与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中,子代均为黄体表型,无性状分离,亦无法证明同学乙的结论。故应考虑采用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的杂交组合。即F1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XAXa(灰雌)×XAY(灰雄)→F2中XAXA(灰雌):XAXa(灰雌):XAY(灰雄):XaY(黄雄)=1:1:1:1,可知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灰体与黄体比例接近1:1。F1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XaXa(黄雌)×XAY(灰雄)→F2中XAXa(灰雌):XaY(黄雄)=1:1,可知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全为黄体。
56.科研人员借助恒河猴的抗艾滋病基因对家猫DNA进行改造,同时利用荧光水母的基因培育出抗艾滋荧光猫,以期找到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
(1)通过PCR技术可在体外大量扩增抗艾滋病毒基因。该扩增过程需要的引物实质上是一种_______,需要加入的酶是_______,PCR与体内DNA复制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温度环境,在PCR中先用90℃高温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而这一过程在细胞中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2)抗艾滋荧光猫又称试管动物,其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要使得体外受精获得成功,在卵子受精之前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处理。若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抗艾滋荧光猫,可采用的技术是______,操作时要注意___________。
【答案】 (1). 单链DNA (2). Taq酶 (3). 使DNA变性(使DNA的两条链解开) (4). DNA解旋酶 (5). 有性生殖 (6). 获能 (7). 胚胎分割 (8). 对内细胞团均分
【解析】
【分析】
细胞中DNA复制与PCR技术的比较:
细胞内DNA复制
体外DNA扩增(PCR)
不同点
解旋
在解旋酶作用下边解旋边复制
80~100℃高温解旋,双链完全分开
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TaqDNA聚合酶
引物
RNA
DNA、RNA
温度
体内温和条件
高温
相同点
①需提供DNA模板
②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③子链延伸的方向都是从5'端到3'端
【详解】(1)引物实质上是一种单链DNA,引物结合在DNA分子的5′端,PCR过程中需要高温解链,因此所运用的DNA聚合酶必须是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PCR与体内DNA复制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温度环境的不同,在PCR中先用95℃高温处理的目的是使DNA变性(使DNA的两条链解开);而这一过程中在细胞内是通过解旋酶的催化实现的。
(2)试管动物的培育主要采用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属于有性生殖;要使得体外受精获得成功,在卵子受精之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要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遗传组成相同的抗艾荧光猫,可采用胚胎分割移植技术;对囊胚进行胚胎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点睛】本题考查PCR技术、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操作步骤等,掌握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的异同,识记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