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0 KB
- 2021-09-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年级 暑假开学 生物必修三检测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和血液
C.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D. 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详解】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是(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内液位于细胞内,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细胞外液的组成。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呼吸酶 B. 钙离子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答案】A
【解析】
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B错误.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C错误.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点睛】体内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的影响,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神经-体液-免疫机制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下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态。
5.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详解】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D正确,ABC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7.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成分据此答题。
【详解】ACD、由上述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是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之一,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成分,ACD不符合题意;
B、细胞内液是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内环境,B符合题意。
故选B。
8.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等)。
【详解】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不符合题意;
②葡萄糖为血浆中的物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二氧化碳,属于代谢废物,要经过内环境排出体外,③符合题意;
④钠离子在细胞外液含量较多,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④符合题意;
⑤血浆蛋白为血浆中的物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⑤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血浆中的水来自( )
A.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水、无机盐等物质可以相互交换,淋巴管中的淋巴又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饮食中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等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饮食中水的吸收途径、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1.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的作用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A、激素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
B、激素是信息分子,起到调节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不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而是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C符合题意;
D、激素弥散于体液中,随体液到达靶器官和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靶细胞 C. T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的过程。
13.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
A. 红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血小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红细胞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吞噬细胞,B错误;
C、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C正确;
D、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4.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2、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的防御功能。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因为
A. 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 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C. 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D. 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虽然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还不健全,但其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据此答题。
【详解】A、病原体对人的侵染是没有选择性的,新生儿也可能感染病原体,A错误;
B、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免疫能力较低,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新生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C正确;
D、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具有防卫功能,但没有极强的杀菌力,D错误。
故选C。
17.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是轴突,②是轴突末梢,③是神经胞体。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②③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①处也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④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故选D。
18.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A. 产生生长素 B. 进行光合作用
C. 迅速生长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详解】A、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A正确;
B、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易成活无关,B错误;
C、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C错误;
D、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是关键,并不是因为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A。
19.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
A. 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B. 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C. 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 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在农业生产上,2,4-D可以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就是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答案为B。
考点:生长素的两重性
20. 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乙烯 B. 吲哚乙酸 C. 吲哚丁酸 D. 2,4—D
【答案】C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吲哚丁酸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是由植物自身所产生的,不属于植物激素。故选D。
2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 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植物激素有的促进植物生长,如低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有的抑制生长,如高浓度生长素、脱落酸等。
【详解】A、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A正确;
B、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B正确;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C正确;
D、植物激素有多种,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不同,所以并不都是促进植物生长,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22.下列不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
A. 只在低浓度时起作用 B.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C.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 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较高浓度范围抑制生长;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低浓度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生长素不只在低浓度时起作用,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促进侧芽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抑制向光性 D. 抑制侧芽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
【详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及应用,重点考查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自然界的顶端优势现象,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24.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籽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C. 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D.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的无籽番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生长素没有改变果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所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据此答题。
【详解】A、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与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A错误;
B、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与体细胞相等。因此,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相等,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C正确;
D、受精极核是由1个精子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三者之和,即3N,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因此,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极核中染色体数目不一样,D错误。
故选C。
2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经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①表示的过程是______
(3)②表示的过程是______
(4)D表示______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
【答案】 (1).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 肾小管的重吸收 (4). 皮肤 (5). 淋巴和组织液 (6). 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其中A器官参与的是气体交换,因此A器官是肺,B是小肠,通过C器官内环境中的废物可以排出体外,而且有一部分可以经C器官回到内环境(重吸收),因此C是肾脏,D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1)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2)B为小肠,①表示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3)由上述分析可知C为肾脏,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D表示皮肤,代谢废物可经过皮肤排出体外。
(5)毛细淋巴管管壁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6.(1)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呼吸频率的中枢位于______
(2)器官移植难以成活,主要原因是外来器官对接受移植的人体来说是______.
(3)某学生一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离开现场后症状就会消失.该同学的表现叫做______反应。引起该反应的物质叫______,引发该反应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
(4)赤霉素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脑干 (2). 异物(抗原) (3). 过敏反应 (4). 过敏原 (5). 灰尘 (6).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解析】
【分析】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呼吸中枢在脑干。
(2)器官移植难以成活,主要原因是外来器官对接受移植的人体来说是异物(抗原),受免疫系统排斥,其中T细胞是免疫排斥的关键。
(3)某学生一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离开现场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属于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该过程中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可能是灰尘。
(4)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也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点睛】本题考查呼吸中枢、免疫反应和植物激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27.如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两个人饭后血糖含量的变化的情况.请分析该图回答
曲线____________表示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始终高于正常值,且饭后血糖浓度(比常人)急剧升高
【解析】
【分析】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8-1.2g/L,a曲线的血糖浓度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所以a曲线代表糖尿病患者,b曲线代表正常人。
【详解】曲线a在饭后血糖含量急剧上升,且血糖含量始终高于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所以a曲线代表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知识点,熟知正常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8.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化吸收 (2). 肝糖原 (3). 脂肪等非糖物质 (4). 氧化分解 (5). 肝糖原和肌糖原 (6).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解析】
【分析】
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①为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②为肝糖原,可分解形成葡萄糖;③为脂肪等非糖物质,可转化形成葡萄糖。血糖浓度高达160mg/dL,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通过④糖尿排出体外,⑤为氧化分解;⑥为葡萄糖合成的储能物质肝糖原和肌糖原;⑦为葡萄糖转化形成的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