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8.00 KB
- 2021-09-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
生物(等级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相同数量的精子和卵细胞
B. F2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3
C. 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
D. 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F1YyRr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A、F1产生卵细胞数量比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A错误;
B、F2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9,B错误;
C、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C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C。
2.一白化病女子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若政策允许他们再生两个孩子,则这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 )
A. 1/2 B. 1/4 C. 1/8 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一白化病女子(aa)与一正常的男子(A_)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aa),则这位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Aa,则他们所生后代的情况为Aa(正常):aa(患病)=1:1,即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据此答题。
【详解】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1/2×1/2=1/4,B正确。
故选B。
3.某雌性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中核DNA分子数为M,则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分别是
A. M、M/2 B. M. M C. 2M、M/2 D. 2M、M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动物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极体,是第一极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中核DNA分子数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即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为2M个,又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已完成复制,所以卵原细胞没有复制时核DNA分子数为M个,因此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M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为M/2个,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
B.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C.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
D. 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于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
)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卵形成后会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A正确;
B、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C正确;
D、受精卵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体内b均为4种
B. 若m为腺嘌呤,则b一定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 若a为核糖,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
D. 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HIV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
(1)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2)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2、分析题图可以知道,m是含氮碱基,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
【详解】A、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噬菌体中的核酸是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 A正确;
B、如果m是腺嘌呤,b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错误;
C、a是核糖,b为核糖核苷酸, 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 C正确;
D、a是核糖,则b是核糖核苷酸,由b构成的核酸是RNA,RNA可存在于HIV中,D正确。
故选B。
6.下列有关核酸的分布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体中的核酸只分布在细胞内
B. 细胞内的DNA都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C. 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只含有RNA,不含有DNA
D. 叶绿体中只含有一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种核酸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
B. 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
C. 原核细胞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只含有RNA,不含有DNA,C正确;
D. 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的是DNA和蛋白质,18O可以标记DNA和蛋白质。
【详解】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由于35S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细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18O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所以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进入细菌体内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分别为: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考生需要清除噬菌体只将DNA分子注入细胞,在子代和亲代之间起遗传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8.下列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①用大肠杆菌证明DNA 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故选B。
9.某人体检时被发现同时具备男性组织和女性组织,进一步研究发现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型,所有细胞的常染色体都相同。推测此人出现这种性状的原因是( )
A. 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 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
C. 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 胚胎时期有丝分裂YY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人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根据题意,“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型”,可知该个体是男性,则其染色体组成应为XY,因此XYY中YY是姐妹染色单体,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详解】A. 若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精子为XY,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A错误;
B. 若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则其父产生的精子为YY
,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全为XYY,不会出现XO,B错误;
C. 若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卵细胞为XX,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C错误;
D. 胚胎时期有丝分裂YY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产生的子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和XYY,D正确。
10.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的DNA,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 感染宿主后通常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从感染的细胞中分泌出噬菌体颗粒,宿主细 胞仍能继续生长和分裂,但生长水平比未感染组低。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M13的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B. 该病毒不感染人体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 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
D. 分泌子代噬菌体颗粒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的非细胞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M13的DNA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错误;
B、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故不感染人休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B正确;
C、病毒是活体寄生物,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C错误;
D、子代噬菌体颗粒的释放不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直接释放,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分子比mRNA分子长,分子结构也很特别
B. 同一细胞中两种mRNA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真核细胞中的m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 转录出的单链RNA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3)转录的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能量:ATP。
(4)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详解】A、tRNA分子比mRNA分子短,A错误;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可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错误;
D、转录出的单链RNA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如t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因此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D错误。
故选B。
12.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细胞中的RNA翻译发生障碍 D.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以及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及过程,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由于该物质能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说明该物质能阻断DNA的解旋,故DNA的复制、转录均会发生障碍,A、B
正确;由于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故若双链不能解开,则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D正确;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DNA双链解开受影响,不会影响RNA的翻译过程,C错误。
【点睛】紧扣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答题,说明确该药物能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分析作答。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引起的变异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B. 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C. 某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可能未发生基因突变
D.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也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涉及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并且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详解】A、环境引起的如果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某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如果没有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则未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如果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如果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则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
B.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C.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物一定是多倍体
D. 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三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是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详解】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错误;
C、只含一个染色体的植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是二倍体,C错误;
D、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三倍体,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
B. 在患者家系中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会使结果偏高
C. 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D. 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有些症状需要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A正确;
B、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患者家系中调査会使结果偏高,B正确;
C、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D。
16.测蜜蜂(2n=32)和果蝇(2n=8)的基因组应分别测多少条染色体( )
A. 17、5 B. 16、5 C. 17、4 D. 1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雄蜂是由蜂王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由此说明蜂王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雄蜂可进行假减数分裂,能形成2个正常的精子,且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6。蜜蜂的雌雄是由单倍体(雄性)和二倍体(雌性)决定的,和性染色体无关,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
【详解】蜜蜂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因此对蜜蜂基因组测序时不必考虑性染色体,所以蜜蜂基因组测序染色体数为16条。果蝇(2n=8),而每个染色体组内含有4条染色体,因其含有的性染色体X和Y有非同源区段,要分别测定,故需对4+1=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B正确。
故选B。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针线”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
D. “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烟草花叶病毒做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 “基因针线”是DNA连接酶,A错误;
B. 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B错误
C. 限制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 DNA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C正确;
D. “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质粒做运载体,D错误。
故选C。
18.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100名女生中有患者10人,携带者10人;100名男生中有患者50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 26.7% B. 5.1% C. 6.8% D. 20 %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
【详解】色盲为伴性遗传,女性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男性有XBY、XbY,现有女性患者10人为XbXb,10人为XBXb以及男性患者50人为XbY,则Xb有80个,那么Xb的基因频率=Xb/(Xb+XB)=80/300×100%≈26.7%,故选A。
1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
C.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 抗生素只对细菌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错误;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物种形成和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后代
B.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D. 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详解】A. 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即使能够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
B.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的物种的产生,B正确;
C. 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而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C错误;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B。
21.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例为5:1,则亲本宽叶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 )
A. l:1 B. 2:1 C. 3:1 D. 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窄叶植株,且比例不是1:1,说明宽叶植株中有杂合体也有纯合体。
【详解】由于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5:1,则窄叶植株所占比例为1/6,若亲代宽叶植株中杂合体占x,则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窄叶植株的比例为x/2=1/6,则x=1/3,,所以亲代宽叶植株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2:1,B正确。
故选B。
22.如图表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过程①②③一般发生于烟草花叶病毒中
B. 图1过程①-④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C. 图2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复制起点A先于B复制
D. 图2、图3过程均可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DNA复制,③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图2表示DNA复制的多起点复制;图3表示环状DNA的复制。
【详解】A. 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该病毒不会发生逆转录,A错误;
B. RNA病毒侵入细胞并将自身RNA注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身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①-④可同时发生于宿主细胞内,B错误;
C. 图2过程表示DNA复制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由复制叉大小可看出,复制起点B先于A复制,C错误;
D. 图2、3过程均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23.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有时家蚕能进行孤雌生殖,即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雄蚕细胞中最多可含有4条Z染色体
B. 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最多是2条
C. 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29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D. 某雌蚕发生孤雌生殖,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雄=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所以雄蚕的体细胞中一般只有2条Z染色体,只有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达到4条Z染色体;雌蚕的体细胞中一般含1条Z染色体,1条W染色体,只有在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可含2条Z染色体,2条W染色体。研究家蚕的基因组需要测定29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即27条不同的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
【详解】雄蚕体细胞中一般含2条Z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Z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则可形成4条Z染色体,A正确;雌蚕卵原细胞中含Z、W两条性染色体,当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分别含有一条性染色体(Z或W)。若其中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W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2条W染色体,B正确;家蚕体细胞含28对同源染色体,若要研究家蚕的一个基因组所有染色体上DNA序列,应研究27条非同源的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Z和W)上的全部基因,共29条染色体的DNA序列,C正确;雌蚕进行孤雌生殖,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类型:Z和W;当产生的卵细胞含Z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型及其比例为1Z:2W,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结合发育成新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1ZZ:2ZW;当产生的卵细胞含W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类型即比例为1W:2Z,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1WW:2ZW;由于占1份的WW个体不能存活且两种结合方式机会均等,所以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ZW):雄(ZZ)=4:1,D错误。
【点睛】难点:雌蚕发生孤雌生殖时,来自相同卵原细胞的一个极体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但WW型死亡)。分析时要抓住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极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产生的卵细胞类型为Z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类型也有两种类型为1Z:2W,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的类型及其比例为1ZZ:2ZW;二是当产生的卵细胞类型为W时,同时产生的极体的类型为1W:2Z,二者结合发育成新个体类型及其比例为1WW:2ZW。
24.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双链 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5%,那么另一条链中T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比例为7%
B. 一个有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0种
C. 已知一mRNA 分子含3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那么转录形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C+G有30个
D. 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U-A、C-G、G-C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详解】A. 某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则该DNA分子T占碱基总数的1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T1+T2)÷2,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5%,则占该链的比例为10%,那么另一条链中T占该链的比例为14%,占分子全部碱基总数的比例为7%,A正确;
B. 一个有2000个碱基的分子,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0种,B正确;
C. 已知一段信使RNA有个30碱基,其中A+U有12个,那么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有60个碱基,其中A+T有24个,则该DNA分子中C+G就有36个,C错误;
D. 翻译过程中,mRNA与tRNA配对,故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U-A、C-G、G-C,D正确。
故选C。
25.研究人员将1个含14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5N-DNA培养液中,培养24h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将DNA加热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试管中出现的两种条带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子代DNA分子共有8个,其中1个DNA分子含有14N
B. 该实验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 若直接将子代DNA 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得到的两条带含量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DNA被14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5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5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5N。
【详解】A、子代DNA分子共8个,其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14N,A错误;
B、由于该实验解开了双螺旋,变成了单链,无论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复制相同次数以后两种条带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B错误;
C、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就是破坏脱氧核苷酸之间的氢键,C错误;
D、若直接将子代DNA分子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相应条带含量比为1:3,D正确。
故选D。
26.人体细胞中,胰岛素合成及加工修饰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作为模板的物质既有DNA也有RNA
B. 图中既要DNA聚合酶也要RNA聚合酶催化
C. 图中加工修饰场所既有内质网也有高尔基体
D. 图中既有肽键形成也有肽键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生物合成可分为五个阶段,氨基酸的活化、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和释放、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其中加工修饰包括:(1)水解修饰;(2)肽键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3)二硫键的形成;(4)辅基的连接及亚基的聚合。因此其中的水解修饰可能会将肽链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切割。
【详解】A、在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翻译过程中以mRNA作为模板,A正确;
B、DNA聚合酶一般催化DNA复制过程,图中没有DNA复制过程,B错误;
C、加工修饰的场所既有内质网也有高尔基体,C正确;
D、在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肽键形成,但是多肽链加工修饰过程中存在肽键的水解,D正确。
故选B。
27.下图表示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T蛋白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
B. 过程①②示基因的表达
C. 据图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过程③
D. 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需跨2层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转录过程,②表示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③是翻译过程,④表示T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TOM复合体,⑤表示TOM复合体的协助下,M蛋白可进入线粒体内,并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M蛋白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故M蛋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A正确;
B、①是转录过程,②表示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
C、③表示翻译形成蛋白质T的过程,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T蛋白明显增多,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④,即抑制T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C错误;
D、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是通过核孔,该过程跨0层膜,D错误。
故选A。
28.二倍体玉米(2n=20)经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如图是该过程中不同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C. 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D. 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花药先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末期。
【详解】A、a~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c~d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C正确;
D、e点后的细胞的基因是复制加倍来的,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D正确。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能观察到赤道板
B.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清水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氏液
C. 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观察细胞的增殖时,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是中期
D.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氏液;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A. 赤道板是一个虚拟平面,并不存在,A错误;
B. 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冼两次以除去卡诺氏液,B错误;
C.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分裂,C错误;
D.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时,制作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正确。
故选D。
30.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型为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 ⑤过程的两个亲本不存在生殖隔离
C. 基因型为AAAB 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174条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⑦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
【详解】A. ①过程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④过程是自交,A错误;
B. ⑤过程的两个亲本产生的三倍体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 B错误;
C. 已知某种野生猕猴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58条,为二倍体,则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多含有的染色体数=58÷2×3×2=174条,C正确;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三、非选择题
31.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I~VI代表物质,1~5代表代谢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阶段表示_______________,图乙中④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 。
(2)上图中I~VI代表同种物质的编号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外界因素都能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其中主要影响B阶段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该植物周围的CO2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宜浓度,短时间内甲图中的C3的含量将____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 光反应 (2). 线粒体内膜 (3). II (4). V (5). VII (6). III (7). CO2浓度、温度 (8). 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光合作用过程)可知:A阶段表示光反应阶段、B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I代表[H]、II代表氧气、III代表CO2;①代表CO2的固定、②代表C3的还原。图乙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IV代表[H]、V代表O2、VII代表CO2;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⑤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据此答题。
【详解】(1)由上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阶段表示光反应,图乙中④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由上分析可知,上图中II和V代表O2、III和VII代表CO2。
(3)图甲B阶段表示暗反应阶段,影响暗反应阶段的因素是CO2浓度、温度。若将该植物周围的CO2由较低浓度快速升到较高且适宜浓度,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短时间内甲图中的C3的含量将增加。
【点睛】本题以图示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各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准确记忆和理解细胞代谢的各个过程,是学好细胞代谢的前提。
32.如图①②③表示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一个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数以及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所示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④的_______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对应细胞中含有____个染色体组。
(2)从数量关系分析,图④由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由图①→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图②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②和图③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③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
【答案】 (1). II (2). 2 (3). DNA的复制(染色体复制) (4). 同源染色体分离 (5).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6).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 (7). A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中I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细胞数为1,应该处于分裂间期的G1期;II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 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II中没有染色体单体,染色体:DNA=1:1,且细胞数为2,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中没有染色体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④的II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2)图④I表示分裂间期,II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复制;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①→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其中染色体的颜色可知,导致图②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4)根据图②中的3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知,图③的基因型应是A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柱形图中各组所代表的时期,在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花色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且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图中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由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花色为橙红色的牡丹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种。
(2)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突变体,基因型为为aaBbDdd,请推测其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突变体可能的异常染色体组成如图乙所示(其他染色体与基因均正常,产生的各种配子正常存活)。为了探究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的哪种类型,科学家让其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正常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实验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①;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②;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③。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4 (3). 黄色 (4). 黄色∶橙红色=1∶3 (5). 黄色∶橙红色=1∶5 (6).
黄色∶橙红色=1∶1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图:基因B和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色素物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牡丹的花色性状。其中牡丹花色要表现为橙红色需要B和D基因同时存在且不能含有A基因,即aaB_D_,要表现为黄色只需要B基因存在,不能有A和D基因存在,即aaB_dd,其余花色为白色。
分析乙图:基因型为Ddd的个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需要结合三个基因在细胞内染色体的分布不同而不同,所以结合图示三种突变体依次分析如下:突变体①Ddd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突变体②Ddd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突变体③Ddd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
【详解】(1)由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花色为橙红色的牡丹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共4种。
(2)突变体aaBbDdd的体细胞中的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所以花色为黄色。
(3)让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可将三对基因分开来考虑,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植株杂交后代,是aaBB或aaBb。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①,Ddd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Ddd与DD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DD、Ddd、DDd、Dd,比例为1:1:1:1,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因此该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3。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②,Ddd可产生D、Dd、dd、d四种配子,比例为1:2:1:2;Ddd与DD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型为DD,DDd,Ddd,Dd,比例为1:2:1:2,因此该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则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5。
若突变体是图乙中类型③,Ddd可产生D、dd两种配子,比例为1:1,Ddd与DD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型为DD、Ddd,比例为1:1,因此该突变体aaBbDdd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子代中黄色:橙红色=1:1。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甲图确定性状的控制方式以及不同花色对应的基因型;二是根据三种突变体所含的三个基因(Ddd)在染色体上位置不同而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进而确定它参与交配产生子代的基因型及其对应表现型。
34.遗传性扁平足与进行性肌萎缩都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性扁平足为常染色体遗传,相关基因为A、a,进行性肌萎缩为伴性遗传,相关基因为E、e。下图为甲、乙两个家族遗传系谱图,每个家族中仅含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不含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且6号个体不含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问题:
(1)有扁平足遗传基因的家族是_________。
(2)进行性肌萎缩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7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只考虑甲家族的遗传病)。
(3)8号个体表现正常,经基因检测,她同时带有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基因B、b)致病基因,则8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是XBEXbe或_______。
(4)若15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且社会人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百分之四。则:
①1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
②9号个体与16号个体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XEXE或 XEXe (4). XBeXbE (5). 0 (6). 69/96
【解析】
【分析】
甲家族中,5、6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相关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进行性肌萎缩;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病为遗传性扁平足,在常染色体上,可能是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家族具有扁平足遗传基因;
(2)甲家族中,5、6正常,其儿子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6号不携带相关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甲家族的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9号患病,说明5号是携带者,则7号基因型为XEXE或XEXe。
(3)由于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都是伴X隐性遗传,8
号个体表现正常,经基因检测,她同时带有甲家族遗传病和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则8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是XBEXbe或×XBeXbE;
(4)若15号个体带有乙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社会人群中,乙家族遗传病的患病率是百分之四,即aa=4%,a=20%,A=80%,AA=(80%)2,Aa=2×20%×80%,AA:Aa=2:1。
①12号个体生有患乙病的子女,则12号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0。
②9号个体(AAXeY)与16号个体(AaXEXE)婚配,生一正常的女儿(1/2AAXEXe或1/2AaXEXe)。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2/3AAXEY或1/3AaXEY)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1/2×1/3×1/4)×(1-1/4)= 69/9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家族,根据无中生有等特点判断其为伴X隐性遗传病,进而判断两个家族的遗传病种类,并进一步判断乙家族的遗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