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50 KB
  • 2021-09-30 发布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 ‎1.一个tRNA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是GCU,则这个tRNA转运的氨基酸及对应的密码子是 A. 酪氨酸(UAC) B. 谷氨酸(GAG)‎ C. 精氨酸(CGA) D. 丙氨酸(GCU)‎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而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在翻译过程中一个转运RNA的一端三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与密码子配对,根据分析可知,一个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为GCU是反密码子,它对应的密码子为CGA,其运载的氨基酸是精氨酸(CGA),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基因和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性状表现一定相同 B. 生物的某些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 C. 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D. 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等位基因也可能与多对相对性状有关; 2、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详解】‎ A、基因型+外界环境=表现型,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的某些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也可能由一对基因控制,B正确;‎ C、基因可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 D、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在相同的环境下,表现型可能相同,D错误。‎ 故选B。‎ ‎3.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神经细胞内没有的过程只有d ‎ B. a、e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C. b、c过程中的碱甚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 参与c过程的RNA不只有mRNA—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DNA分子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分子复制。‎ ‎【详解】A、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中,DNA复制发生在分裂的细胞中,人体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只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A错误;‎ B、 a过程为DNA复制,可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e过程为RNA复制,可发生在被某些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B错误;‎ C、b过程中的碱甚互补配对方式完为A-U、T-A、G-C、C-G,c过程中的配对方式为A-U、U-A、G-C、C-G,故b、c过程中的碱甚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参与c翻译过程的RNA有mRNA、tRNA、rRNA,D正确。‎ 故选D。‎ ‎4.细胞内少量的mRNA即可控制合成大量的多肽链,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一个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合成大量同种多肽链 B. 一个mRNA可与多种tRNA结合,合成多种序列的多肽链 C. 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个mRNA结合,合成大量同种多肽链 D. 一个核糖体可与多种tRNA结合,合成多种序列的多肽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mRNA分子可以被重复利用,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翻译的模板是mRNA,翻译时,一个mRNA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控制合成多条肽链,由于模板相同,所以形成的多条肽链是相同的,这就增加了翻译的效率,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关于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体数目变异产生的后代可能是不育的 B. 四倍体植株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C. 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组数目是本物种正常植株的一半 D. 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 ‎【详解】A、染色体数目变异产生的后代可能是不育的,如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A正确;‎ B、四倍体植株含有4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配子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含有本物种中一半的染色体组数,C正确;‎ D、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睛】理解单倍体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产前诊断只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 B. 冠心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C. 患遗传病的个体都携带致病基因 D. 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中一定有该病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携带致病基因。‎ ‎【详解】A、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A错误;‎ B、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B正确;‎ C、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D、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中不一定有该病患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患者的亲本可以都是表现正常的携带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图为利用玉米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花粉培育植株B和植株C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植株B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1/4‎ B. 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植株C是单倍体,所结玉米籽粒小 D. 植株B的体细胞中最多含2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花粉的基因型为AB、Ab、aB、ab,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基因型为AB、Ab、aB、ab,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植株B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概率为1/4,A正确;‎ B、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植株C是单倍体,二倍体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结玉米籽粒,C错误;‎ D、植株B为二倍体,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最多含4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配子死亡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 农药的选择会导致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 三倍体植株不育是因为体细胞中缺少同源染色体 D. 华南虎与东北虎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华南虎与东北虎是同一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三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因每一种形态的同源染色体有3‎ 条,所以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详解】A、配子死亡会导致种群中该配子所含有的相应基因减少,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 B、农药对害虫种群中不定向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将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筛选出来,通过遗传和积累,导致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 C、三倍体植株不育,是因为在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C错误;‎ D、华南虎与东北虎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华南虎与东北虎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二者是同一物种,D正确。‎ 故选C。‎ ‎9.在西印度洋圣露西亚岛上有一种蜂鸟,雄鸟的喙直而短,雌鸟的喙弯而长。雌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短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如果雌鸟出现在短筒状花蕊蜜管的花附近,其往往会受到雄鸟的驱赶。由此不能推断的是 A. 蜂鸟不同喙性状的出现,可以降低雌、雄蜂鸟之间争夺食物的激烈程度 B. 蜂鸟与被取食的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C. 雄蜂鸟的喙直而短有利于吸引雌蜂鸟进行交配而繁殖后代 D. 蜂鸟可为被取食的花传粉,有助于被取食的花的繁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地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斗争。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蜂鸟等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雄鸟的直而短的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短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雌鸟的弯而长的喙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可见,蜂鸟不同喙性状的出现,使得雌、雄蜂鸟的食物来源出现差异,因此能够降低雌、雄蜂鸟之间争夺食物的激烈程度,A正确;‎ B、蜂鸟与被取食的花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使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互适应,二者共同进化,B正确;‎ C、雄蜂鸟的喙直而短有利于采食短小笔直的短筒状花蕊蜜管中的花蜜,由题意信息无法推断出“雄蜂鸟的喙直而短有利于吸引雌蜂鸟进行交配而繁殖后代”的结论,C错误;‎ D、蜂鸟在采蜜的同时可为被取食的花传粉,有助于被取食的花的繁衍,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液、抗体 B. 胰岛素、神经递质 C. 葡萄糖、乙酰胆碱受体 D. 胰蛋白酶、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神经递质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乙酰胆碱受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胰蛋白酶、麦芽糖均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 B. 组织液是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 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多于组织液中的 D. 淋巴起源于血浆,最终汇入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所以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有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正确;‎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少,C正确;‎ D、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最终汇入血浆中,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各种物质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明确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起新生儿窒息死亡或智力障碍。经研究发现,缺氧缺血首先启动了发生水肿的机制,造成脑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B. 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 C. 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D. 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内环境,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 ‎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过敏反应、肾炎或组织损伤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详解】A、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从而保证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渗透压的平衡,A正确;‎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使得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高,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脑部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高,导致水分子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细胞内液,可以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13.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 D.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过程:‎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由分析可知:‎ 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A错误;‎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上升,B正确;‎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点睛】熟知血糖平衡的过程及相关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激素丙甲状腺激素 C. 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 激素丙的增加会促进激素乙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虚线表示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 D、激素丙的增加会抑制激素乙的分泌,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机体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的调节。‎ ‎【详解】由水盐调节过程可看出 A、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下降,导致机体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知水盐平衡调节和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A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B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C 作用范围 较广泛 准确、比较局限 D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中的物质主要通过体液运输,A正确;‎ B、神经调节的速度较快,体液调节较慢,B正确;‎ C、神经调节的范围较局限,体液调节的范围较广泛,C错误;‎ D、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较短,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或传递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内流导致兴奋产生,且兴奋能进行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C.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反 D. 传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传出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导致兴奋产生,此时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实现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详解】A、大量内流导致兴奋产生,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了兴奋向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B正确;‎ C、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与神经纤维膜外相反,C错误;‎ D、传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下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B。‎ ‎18.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该神经毒素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影响他们做了如下假设,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 C. 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D. 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神经毒素的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的功能分析可知,该神经毒素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结合、可能破坏了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功能等等。‎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毒素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故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A正确;‎ B、由题意不能推测出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该毒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故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对兴奋传递的抑制,C正确;‎ D、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同样实现了对神经传递的阻断,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B。‎ ‎19.柯萨奇病毒会引起小儿患手足口病,部分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康复后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 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 C. 康复患儿的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 D. 再次侵入机体细胞的柯萨奇病毒会直接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柯萨奇病毒无细胞结构,该病毒属于抗原,会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详解】A、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A正确;‎ B、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康复患儿的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该病毒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抗体不能与细胞内的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D。‎ ‎20.下列不能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 A. 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详解】A、吞噬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摄取处理抗原,A不符合题意;‎ B、T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不符合题意;‎ C、浆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分泌抗体,C不符合题意;‎ D、效应T细胞不能参与体液免疫,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T细胞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 ‎21.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后使人体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 B. 与正常人相比,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原因是患者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不强 C. 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就无法对其发挥作用 D. HIV主要破坏人体的B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详解】A、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寄生在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A错误;‎ B、与正常人相比,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原因是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不强所致,B正确;‎ C、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对其发挥作用,C错误;‎ D、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D错误。‎ 故选B。‎ ‎22.为使未成熟的猕猴桃尽快成熟,下列可选用的植物激素是( )‎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D ‎【解析】‎ ‎【分析】‎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发育,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脱落酸促进果实和叶的衰老和脱落,C不符合题意;‎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符合题意。‎ 故选D。‎ ‎23.某生物实验小组用琼脂块与玉米胚芽鞘进行实验,琼脂块中生长素的量用胚芽鞘被诱导后弯曲的角度表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 ‎ ‎ ‎ A. 图中四组实验可以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B. 图甲和图乙实验说明,光照会使胚芽鞘中向光侧生长素被破坏 C. 图丙和图丁实验说明,单侧光可以刺激胚芽鞘中生长素横向运输 D. 单侧光会影响胚芽鞘的极性运输,从而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引起的弯曲角度可知,与甲中琼脂块相比,乙中生长素含量降低;根据丙中数据可知,背光侧生长素减少更多。‎ ‎【详解】A、要证明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遮光部位,该实验不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 B、图甲和图乙实验只能说明,光照会使胚芽鞘中生长素含量减少,但不能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破坏,B错误;‎ C、图丙和图丁的自变量是尖端有无云母片,可以说明单侧光可以刺激胚芽鞘中生长素横向运输,故丁中背光侧生长素更多,C正确;‎ D、单侧光不影响胚芽鞘的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24.关于生长素的发现,以下科学家的实验,必须始终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的是( )‎ ‎①19世纪末,达尔文的实验 ②1910年,鲍森·詹森的实验 ‎③1914年,拜尔的实验 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到下部;‎ 拜尔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的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①19世纪末,达尔文的实验需要在单侧光下进行,来研究向光性,①符合题意;‎ ‎②1910年,鲍森·詹森的实验需要在单侧光下进行,研究琼脂块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②符合题意;‎ ‎③1914年,拜尔的实验需要在黑暗中进行,③不符合题意;‎ ‎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将燕麦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进行实验,不需要光照,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5.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某实验小组通过根和芽的生长情况研究NAA的生理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图所示结果是NAA在植物体内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的 B. 实验中NAA浓度与根和芽生长的关系都表现为两重性 C. 促进芽生长的所有NAA浓度都能对根表现为促进作用 D. 要确定最适浓度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实验已做实验称为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 A、由分析可知:上图所示结果是NAA在植物体内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的,A正确;‎ B、图中显示,实验中NAA浓度与根和芽生长的关系都表现为两重性,B正确;‎ C、促进芽生长的所有NAA浓度在10-1 mg.ml-1时对根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C错误;‎ D、要确定最适浓度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实验,则已做实验称为预实验,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见下图)引起的疾病。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因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呈镰刀状,故该病患者的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基因突变的方式是碱基对的___。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___(填“很低”或“很高”)。‎ ‎(2)基因检测是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常用方法,根据题意可知,除此方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检测。‎ ‎(3)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替换后,氨基酸的种类并没有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基因重组和____。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控制______重新组合。‎ ‎【答案】 (1). 替换 (2). 很低 (3). 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 (4). 一种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5). 染色体变异 (6). 有性生殖 (7). 不同性状的基因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正常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从而使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因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呈镰刀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后不一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详解】(1)由图可知,上图所示基因突变的方式是碱基对的替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2)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所以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检测。‎ ‎(3)由于一种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替换后,氨基酸的种类可能并不会改变。‎ ‎(4)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属于于中档题。‎ ‎27.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现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的概率是______。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 ‎(3)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不定向性 (2). 自然选择 (3). 是 (4). 21% (5). 没有 (6).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3)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子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详解】(1) 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这体现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该过程是定向的。‎ ‎(2) 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说明钝圆尾对细长尾为显性。 若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依题意可知:在雌雄比例为1∶1的某马鹿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为50%、40%和10%,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均为70%A和30%a。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Aa)雄马鹿(XY)出现的概率是2×70%A×30%a×1/2XY=21%。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a)频率没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 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显性性状与共同进化的内涵,明确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并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8.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为‎37℃‎左右。细菌侵入人体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致热性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 ‎(2)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维持期和体温下降期。在高温维持期,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填途径)来增加散热。‎ ‎(3)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疾病治疗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和药物输液治疗后,人体尿量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注射进去的Na+和水分子最终都主要通过________(填器官)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形成尿液过程中,原尿中的水分子________(填“大部分”“少部分”或“没有”)被肾小管重吸收。‎ ‎【答案】 (1). 神经一体液调节 (2). 等于 (3).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4). 防卫 (5). 增加 (6). 肾 (7). 大部分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 ‎(1)机理:产热═散热; ‎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1)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在高温维持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不变;体温下降期,人体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 ‎(3)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疾病治疗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和药物输液治疗后,人体血流量增大,人体尿量会增多,尿液的形成部位在肾脏。原尿中的水分子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会血液中。‎ ‎【点睛】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高温不变时,产热量=散热量。‎ ‎29.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终板膜构成的,当动作电位传达至神经末梢时,使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引起终板膜电位的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________。‎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_______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_______内流,产生终板膜电位,此时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_电位。‎ ‎(3)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的药物,该药物使不能发挥作用,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触后膜 (2). ACh受体 (3). (4). 负 (5). 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由突触的结构可知: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后膜。‎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表现为外负内正。故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负电位。‎ ‎(3)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的药物,该药物突触小体内使浓度下降,结合题意可知无法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故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表现的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点睛】能正确辨析突触的结构,并能结合题意分析最后一问是正确解答最后一问的关键!‎ ‎30.为了探究2,4-D促进无籽番茄发育的最适浓度,科研工作者选取处于“某时期”的大小,长势相同的番茄植株若干,均分为8组,并对每个植株上的花进行了“某种处理”,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涂在不同组别植株的雌蕊柱头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2,4-D浓度(mg•L-1)‎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质量(g/个)‎ ‎0‎ ‎12.5‎ ‎25.2‎ ‎47.5‎ ‎51.8‎ ‎53.8‎ ‎44.0‎ ‎30.2‎ 注:正常番茄为二倍体。‎ ‎(1)题干中的“某时期”是指________期,“某种处理”是指________。‎ ‎(2)对照组无籽番茄的平均质量为‎0 g/个,即不能结成果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该实验中,用于分别处理雌蕊柱头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的量应________。从表中结果可以推断,2,4-D促进无籽番茄发育的最适浓度大约为________。‎ ‎(4)如果用无籽番茄果实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番茄幼苗是________倍体。‎ ‎【答案】 (1). 花蕾 (2). 去雄处理 (3). 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发育中的种子能为果实发育提供生长素,去雄后不能形成种子,无生长素 (4). 相同 (5). 25 mg•L-1 ‎ ‎(6). 二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无子番茄的平均质量。‎ ‎【详解】(1)要获得无子果实,应该避免授粉,故应该在花蕾期进行去雄处理,即某时期指花蕾期,某种处理指去雄处理。‎ ‎(2)对照组未用2-4D处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发育中种子能为果实发育提供生长素,去雄后不能形成种子,无生长素,故对照组不能结果实。‎ ‎(3)在该实验中,用于分别处理雌蕊柱头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的量为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从表中结果可以推断,25 mg•L-1时无子番茄的平均质量最大,故2,4-D促进无籽番茄发育的最适浓度大约为25 mg•L-1。‎ ‎(4)由于无子番茄染色体数目不变,仍含2个染色体组,故用无籽番茄果实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番茄幼苗是二倍体。‎ ‎【点睛】用生长素处理番茄得到的无子番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故植物组织培养的植株仍为二倍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