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7.50 KB
  • 2021-09-30 发布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酵母菌、蓝藻、小球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都以DNA作为细胞的遗传物质 C. 都只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D. 都能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答案】B ‎【解析】‎ A.酵母菌和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生物不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错误;‎ 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 C.酵母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C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不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解题关键是:1.识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种类: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2.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甲、乙、丙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 A. 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 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C. 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甲、乙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丙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形分析可知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d表示核苷酸,人体内的d核苷酸有8种,故A项错误;c表示氨基酸,其结构通式可用e表示,其中R是可变的侧链基团,B项正确;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项错误;甲、乙的多样性除了由d的n含氮碱基体现,主要与d的排列顺序有关。丙蛋白质的多样性除了与e中的R有关,还与氨基酸的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识图:由甲→乙→丙,进而推测出甲是DNA,乙是RNA,丙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d表示核苷酸,n为含氮碱基,f表示五碳糖,m表示磷酸。e表示氨基酸。‎ ‎3.下列关于细胞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糖蛋白、糖脂、磷脂和胆固醇等 B.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的 CO2 量比消耗的 O2 量多 C. 线粒体中不会出现ATP的水解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D. 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须经过两层生物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此外动物细胞膜中还有少量的胆固醇。‎ ‎2、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可进行DNA复制和转录、翻译等过程。‎ ‎3、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动物细胞膜的外表具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也叫糖被,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还具有由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脂,A正确;‎ ‎ B、人体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一样多,B错误; C、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细胞中也需要消耗ATP,如线粒体DNA复制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和ATP水解供能,C错误; 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和[H],D错误。 故选A。‎ ‎4. 前成红细胞是哺乳动物的未成熟红细胞,该细胞内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下列所述生理现象可发生在前成红细胞内的是 A. [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能量 B. 肌动蛋白基因转录出相应的信使RNA C. 从内环境中吸收葡萄糖时,无需载体蛋白协助 D. 染色体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步进行 ‎【答案】A ‎【解析】‎ 前成红细胞内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说明含有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呼吸,[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能量就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肌动蛋白基因只能在肌细胞内选择性转录出相应的信使RNA,在其他细胞内都不表达,B错误;任何细胞吸收葡萄糖都要载体蛋白协助,C错误;前成红细胞若不在分裂,其内染色体不再复制,D错误。‎ ‎【考点定位】有氧呼吸、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物质跨膜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的题干信息“前成红细胞是哺乳动物的未成熟红细胞,该细胞内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与平时相关考查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信息有区别,需要学生把前成红细胞当作一般细胞分析选项才能不误判。‎ ‎5.下列关于细胞质壁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B. 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具有半透膜 C. 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可以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D. 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分离,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B错误;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后自动复原,C正确;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细胞液浓度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质壁分离的含义、发生的基本条件等,明确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平衡或质壁分离复原。‎ ‎6.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物质的量(或体积)之比叫作呼吸熵,如图表示玉米种子萌发时呼吸熵的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10~20 d中呼吸熵逐渐降低,呼吸底物可能还有脂肪 B.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根据呼吸熵的大小可推断出呼吸底物 C. 同等质量的花生种子比玉米种子的呼吸熵高 D. 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也会影响呼吸熵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玉米种子萌发时间的增加,细胞呼吸熵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时间范围,细胞呼吸熵逐渐增大。‎ ‎【详解】A、由于糖类和脂肪中C、H、O的比例不同,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若呼吸熵小于1,说明除葡萄糖外,呼吸底物可能还有脂肪,A正确;‎ B、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的呼吸熵等于1,而脂肪的呼吸熵小于1,所以用呼吸熵的数值可推断呼吸底物,B正确; ‎ C、花生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脂肪,玉米种子中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而脂肪中C、H比例比同等质量糖类高,因此同等质量的花生与玉米种子萌发时的耗氧量不同,其中花生萌发时耗氧量高,同等质量的花生种子比玉米种子的呼吸熵低,C错误; ‎ D、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会影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强度,因而也会影响呼吸熵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7.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变化是( )‎ A. 中心体的移动和纺锤体的形成 B. DNA双链解旋和蛋白质的合成 C. DNA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D. 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大蒜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DNA双链解旋和蛋白质合成都发生在分裂间期,B正确;DNA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C错误;核膜、核仁的消失发生在前期,而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形成,D错误。‎ ‎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与蛋白质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是其在体内易扩散的重要原因 B. 健康人衰老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因缺乏酪氨酸酶将导致头发变白 C. 人体神经元与肌细胞的差异与它们所含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有关 D. 细胞不同生命历程中蛋白质种类差异与核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考查对细胞分化实质、结果、细胞衰老、癌变特征的理解。明确细胞分化、衰老、癌变特征及其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A项错误;健康人衰老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导致头发变白,B 项错误;人体神经元与肌细胞有部分蛋白质种类相同,如呼吸酶等,C项错误;细胞不同生命历程中蛋白质种类差异与核基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项正确。‎ ‎【点睛】分化细胞表达的基因 ‎①管家基因:所有细胞均表达的一类基因,基因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因,如呼吸酶基因、ATP水解酶基因。‎ ‎②奢侈基因: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赋予不同细胞特异性的生理功能,如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9. 下面是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三个细胞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均来自甲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产生的突变基因肯定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B. 乙细胞和丙细胞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 D. 若该动物产生基因型为Aab的配子,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乙细胞质出现不均等分裂可确定该生物为雌性生物,题干中明确指出乙、丙均来自甲细胞,甲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甲细胞产生的突变基因如果出现在卵细胞中可以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但如果出现在极体中,极体不参与子代形成,就不会传给子代,A项错误;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根据图解,丙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C项正确;根据图甲,A、a基因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如果配子的基因组成是Aab,则说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之后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同一极,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减数分裂正常及异常现象,意在考查考生能从图解中获取信息并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让子一代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 A. 3:1 B. 5:3 C. 7:1 D. 13:3‎ ‎【答案】C ‎【解析】‎ 假设红眼由B基因控制,b基因控制白眼,因为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雄果蝇是XBY,则子一代的红眼雌雄果蝇基因型和比例分别是:1/2XBXB、1/2XBXb、XB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3/4XB、1/4X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1/2XB、1/2 Y,产生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7∶1,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1.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 四种含氮碱基A∶T∶G∶C=4∶4∶7∶7‎ B. 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数为(pm/2n)-p C. 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D. 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则A1=T2=10,T1=A2=20,G1=C2=30,C1=G2=40,即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则DNA分子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A错误; B、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全部碱基数量为p÷n/m,由于A+G=碱基总数的一半,所以G的个数为(pm/2n)-p,B正确;‎ C、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C错误; D、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D错误。 故选B。‎ ‎12.如图为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需要某种蛋白质的催化,c过程需要用到某种核酸参与运输 B. 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脱氧核苷酸 C. 基因表达过程中可同时进行a过程和c过程 D. d过程形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同时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图中a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而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c过程表示翻译,需要用到tRNA参与转运氨基酸,A项正确;据图可知,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核糖核苷酸,RNA中不含脱氧核苷酸,B项错误;人体细胞属于真核细胞,a过程(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而c过程(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转录后形成的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故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于对各选项的分析判断。图中a表示转录、b表示RNA的加工过程、c表示翻译、d表示多肽链经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特点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13.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控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发生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个基因型为ddAaBb的精原细胞可产生4种精子 B. 基因型为ddAaBb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褐色=13:3‎ C. 图示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该生物的所有性状 D. 图示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A ‎【解析】‎ 由于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其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个基因型为ddAaBb的精原细胞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可产生dAB、dab(或daB、dAb)两种类型的精子,如果发生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会产生dAB、dAb、daB、dab四种类型的精子,A正确;由控制色素合成的图解可知,体色为黄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_、ddaaB_、ddaabb,体色为褐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b,体色为黑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_。基因型为ddAaBb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A_B_:ddA_bb:ddaaB_:ddaabb=9:3:3:1,其中基因型为ddA_B_的个体表现为黑色,基因型为aaA_bb表现为褐色,基因型为ddaaB_、ddaabb的个体均表现为黄色,因此基因型为ddAaBb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黄色=9:3:4;B错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图示只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并不能控制生物的所有性状,C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图示说明动物的体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要理解图中基因A、基因B分别通过合成酶A、酶B从而控制生物体代谢及性状,同时要明确基因D的表达产物对基因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14.下列育种或生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由题图可知,此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由题图可知,此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由题图可知,此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发生了基因重组,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此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的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主要考查学生对变异类型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15.辐射易使人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辐射引发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改变 B.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C. 辐射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D. 基因突变不会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内因是DNA复制方式差错或碱基发生改变等。基因突变后生物体内基因的数量不变,但基因的种类会改变。‎ ‎【详解】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因此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即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会改变,A错误; B、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转录产生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编码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因此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正确; C、辐射所引发的变异有可能改变遗传物质,因此可能为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因此不会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D正确。 故选A。‎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B. 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D. 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下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正确;‎ B、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改变而发生的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以其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C正确; 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而不是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D错误。  故选D。‎ ‎1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 D. 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④、①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和丙之间为单向箭头,丙和乙之间是单向箭头,所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甲是组织液,过程⑤受阻时,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的途径受阻,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起组织水肿,过程②受阻,组织液减少,A错误;‎ B、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高,丁(细胞内液)是细胞代谢的场所,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其中O2浓度比甲液中低,B错误;‎ C、丙为淋巴,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组织液中,C正确;‎ 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大量的乳酸进人血液,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 故选C。‎ ‎18.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ABA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B. 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 C. BZ会降低肌肉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 D. Cl-内流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GABA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详解】A、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即超极化),后膜受到新的刺激时,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的难度加大,因而GABA的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A错误; B、GABA能使其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说明结构改变后的GABA受体也具有转运Cl-的功能,B正确; C、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氯离子内流增加,突触后膜抑制加强,即BZ会降低肌肉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C正确; D、Cl-通过GABA的受体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D正确。 故选A。‎ ‎19. 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 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 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 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答案】D ‎【解析】‎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故A错;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故B错;‎ ‎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观点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的结果,是目前结合前人的一些观点的一种普遍理解,故C错;;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故D对。‎ ‎【考点定位】体内的调节机制 ‎20.艾滋病(AIDS)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遗传病 B. 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 C. HIV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所以患者体内无HIV抗体 D. 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是遗传病,而是一种传染病,A错误; B、艾滋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的监控清除能力下降,B错误; C、HIV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错误; D、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与教材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蛋白质样液中加入蛋白酶后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样液仍能产生紫色反应 B. 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 C. 可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D. 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可鉴定蛋白质的存在,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中加蔗糖溶液前后形成自身对照,加清水前后形成自身对照。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 ‎【详解】A、向蛋白质样液中加入蛋白酶充分反应后,由于酶反应前后结构、数量不变,且蛋白酶本质为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仍会出现紫色,A正确; B、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前后自身形成对照,因此不需要设计多组对照实验,B正确; C、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不能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2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 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 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项错误;‎ 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项错误;‎ 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项正确;‎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项错误。‎ 故选C。‎ ‎【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解析】‎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2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相同 B. 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 C. 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 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属于数学模型,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的标记数可知,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图中K 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C错误;图中的C点对应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26.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 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片状分布。水平结构形成的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地带(优势种不同),这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分布,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充分理解群落结构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为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 D、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 故选B。‎ ‎28.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的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B. 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 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A、B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A→D、A→C→D、B→D、B→C→D。 分析图2可知,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为100%的肉食性动物;体长2.8cm的D种群,为50%的肉食和50%的植食动物;体长4.2cm和6.5cm的D种群,为25%的肉食和75%的植食动物。‎ ‎【详解】A、D捕食C,为捕食关系,C和D都捕食B(或A),为竞争关系,故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A正确; B、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 C、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2.8cm的D种群,它们为100%的肉食性动物,而A、B为植物,不被D种群捕食,故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正确;‎ D、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lkg,由于肉食性食物占25%,植食性食物占75%,故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25%÷20%÷20%+1×75%÷20%=10kg,D正确。‎ 故选B。‎ ‎29.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之和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C. 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多 ‎【答案】B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太阳能的总量,A错误;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狐的营养级别最高,获能最少,D错误。 ‎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 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 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B正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1为玉米叶肉细胞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X、Y表示参与代谢的物质。图2为将玉米植株置于一定条件下,测定CO2的吸收速率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③表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过程,②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2)X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H]在③过程中与_________结合,形成五碳化合物。‎ ‎(3)图2表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4)图2中,当光照强度大于8时,25℃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2,结果应为M1________M2(填“>”、“<”或“=”)。‎ ‎【答案】(1)光合作用暗反应,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2)O2,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3)光照强度和温度(缺一不给分)‎ ‎(4)>‎ ‎【解析】‎ 试题分析:(1)图1中,③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②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2)X代表的物质是O2。[H]在③过程中与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结合,形成五碳化合物。‎ ‎(3)图2表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温度。‎ ‎(4)图2中,当光照强度大于8时,25℃与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2,结果应为M1>M2。‎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图1为玉米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②分别表示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X物质表示O2,Y物质表示葡萄糖.图2中显示,光照强度和温度均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32.香豌豆有许多品种,花色不同。现有3个纯合品种:1个红花、2个白花(白A和白B)。科学家利用3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白花A×红花,F1表现为红花,F2表现为红花301株,白花99株 实验2:白花B×红花,F1表现为红花,F2表现为红花269株,白花91株 实验3:白花A×白花B,F1表现为红花,F2表现为红花271株,白花209株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香豌豆花色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可将实验3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红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________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红∶白=3∶1。‎ ‎(3)科学家继续研究发现,香豌豆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科学家在大量种植该红花品种时,偶然发现了1株纯合白花植株。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红花品种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2个白花品种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实验3中F2代中红花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约为9/16(3/4×3/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花色涉及2对等位基因 (3). 4/9 (4). 用该白花植株分别与白花A、B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5). 在两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红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 (6). 在两个杂交组合中,如果一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红花,一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两个白花品系之一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3中白花A白花B杂交,F1表现为红花,F2表现为红花271株,白花209株,即红花:白花≈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设为A、a和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双显性表现为红花,否则为白花。‎ ‎【详解】(1)根据实验3中F2代中红花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约为9/16(3/4×3/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花色涉及2对等位基因。‎ ‎(2)实验3得到的F2‎ 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和概率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自交所产生的株系为:AABB自交,后代株系全为AABB,表现为红花;AaBB自交,后代株系为A-BB(红花):aaBB(白花)=3:1;AABb自交,后代株系为AAB-(红花):AAbb(白花)=3:1;AaBb自交,后代株系为A-B-:(A-bb+aaB-+aabb)=9(红花):7(白花)。所以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红∶白=3∶1。‎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题目条件“偶然发现了1株纯合白花植株。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红花品种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可知花色可能受三对基因控制,设红花基因型为AABBCC,白花A基因型为aaBBCC,白花B基因型为AAbbCC,若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与红花品种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则为AABBcc,故其与上述两个白花品系杂交,后代全部为红花;或该白花植株是两个品系中的一个,则为aaBBCC或AAbbCC,与其两个白花品系杂交,其中会有一个组合出现子代全为白花的现象。综上分析,该实验的思路为:用该白花植株分别与白花A、B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在两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红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②在两个杂交组合中,如果一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红花,一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两个白花品系之一。‎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为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补充相关内容:‎ 材料和用具:同种、发育状态相近的健康兔子若干,适宜浓度的放射性碘溶液,蒸馏水,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注射器若干等。‎ ‎(1)实验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______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2)在材料和用具的选择上存在一个明显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步骤中,应先给各组兔子注射适量且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溶液,并测定各组兔子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再分别给各组兔子注射适量且等量的______。‎ ‎(4)实验结果:2 d后,分别测定不同组别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与对照组相比,应该是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组别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而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组别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而对照组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介于两者之间。‎ ‎【答案】 (1). 促甲状腺 (2). “蒸馏水”不妥,应改为“生理盐水” (3).‎ ‎ 适宜浓度的放射性碘 (4). 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 (5). 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 (6). 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 设计实验要设计对照,对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变量的作用结果的,变量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否则实验的结果就无法得知是由于哪个变量引起的。另外实验设计还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实验动物是无关变量,所以应取生长发育等一致或相同的健康兔,向每只兔子注射等量且适宜的放射性的碘溶液,实验数量一般要相对较多些,防止过少由于偶然因素造成误差,注入甲状腺激素,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反馈调节,注入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详解】(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 ‎(2)对动物不能注射蒸馏水,否则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甚至涨破,一般应注射生理盐水。‎ ‎(3)在实验过程中,应先用适宜浓度的放射性碘溶液处理实验动物,使各组兔子的甲状腺均具有一定放射性,然后进行不同的处理(自变量);即分别给各组兔子注射适量且等量的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最后检测甲状腺中碘的放射性。‎ ‎(4)与对照组相比,注射无放射性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使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而注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导致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4.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该草原食草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问题:‎ ‎ ‎ ‎(1)图甲中,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中包含成分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 kg时至少需要兔为x kg,则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x、m表示)。‎ ‎(3)图甲中,蛇的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乙分析,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________点水平(填字母)。‎ ‎【答案】 (1). 三、四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 x/(5+20m) (4). 蛇的消失减少了鹰获取能量的环节,鹰能获取更多的能量 (5). 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斗争 (6). 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中存在三条食物链,草→羊→狼;草→兔→蛇→鹰;草→兔→鹰。分析图乙可知,捕食强度为a点时,生产者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最大。‎ ‎【详解】(1)图甲中,在“草→兔→蛇→鹰”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草→兔→鹰” 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所以甲图中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中包含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求低营养级至少需要的能量应按传递效率20%计算,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 kg时至少需要兔为x kg,则x=y×m÷20%÷20%+(y-y×m)÷20%,解的y= x/(5+20m)。‎ ‎(3)图甲中,蛇的消失减少了鹰获取能量的环节(使鹰由原来占三、四营养级变成了只占第三营养级),鹰能获取更多的能量,导致鹰的数量增加。‎ ‎(4)由于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斗争,所以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5)据图乙分析,当捕食强度超过c点水平后,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为负值,植物不能生长,所以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c点水平。‎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5.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负责血液中O2或CO2的运输。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问题。‎ ‎ ‎ ‎(1)将实验流程补充完整:A为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达到蛋白质分离的有效方法。‎ ‎(2)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_;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释放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洗脱过程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 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为7.0)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红色区带___________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 (1). 血红蛋白的释放 (2). 样品的加入和洗脱 (3).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 杂蛋白(血浆蛋白) (5). 白细胞等 (6). 蒸馏水和甲苯 (7). 模拟生物体内的环境(保持体外pH和体内一致等) (8). 均匀一致的移动 ‎【解析】‎ ‎【分析】‎ ‎(1)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凝胶色谱操作包括: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上清液中没有黄色。 (4)分离血红蛋白时,可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5)加样顺序是:调整缓冲液面、滴加透析样品、样品渗入凝胶床、再调整缓冲液面。 (6)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详解】(1)样品处理过程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所以A表示血红蛋白的释放。B表示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是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即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而达到蛋白质分离的有效方法。‎ ‎(2)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质蛋白,释放血红蛋白的过程是让红细胞吸水胀破。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度。由于甲苯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可将细胞膜溶解,从而使细胞破裂。故释放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蒸馏水和甲苯。‎ ‎(3)磷酸缓冲液(pH为7.0)能够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生理环境,保持体外的pH和体内的一致。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一致的移动;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关。‎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人的血清白蛋白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人血中提取。由于艾滋病病毒(HIV)等人类感染性病原体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顾虑重重。如果应用一定的生物工程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就成为可能。大致过程如下:‎ a.将人体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胚胎”的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①;‎ b.取出重组细胞①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牛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②;‎ c.电脉冲刺激重组细胞②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d.将胚胎移植到母牛的子宫内,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重组细胞①和②中______(填“①”或“②”)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在实验过程a中要选择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奶牛胚胎,方法是_____________。‎ ‎(2)若将早期胚胎分离成若干个胚胎细胞,让其分别发育成小牛,这些小牛的基因型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此项技术称为____________,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a人血清白蛋白基因需要与运载体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选择这些调控组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ES细胞),培养如下:早期胚胎→内细胞团→胚胎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在饲养层上培养可维持细胞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答案】 (1). ① (2). 雌性 (3). 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通过DNA分析进行性别鉴定 (4). 相同 (5). 胚胎分割 (6).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7). 使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能在乳腺细胞中得到表达 (8). (只增殖)不分化 ‎【解析】‎ ‎【分析】‎ ‎1、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2、胚胎分割技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进行操作。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可以鉴定性别。注意均等切割内细胞团,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详解】(1)将人体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胚胎”的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①,进行的是基因工程的导入程序,原理是基因重组,因此重组细胞①和②中①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在实验过程a中要选择雌性奶牛的胚胎,可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通过DNA分析进行性别鉴定。‎ ‎(2)若将早期胚胎分离成若干个胚胎细胞,让其分别发育成小牛,这些小牛的基因型相同,原因是它们来自同一个受精卵。该项技术为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3)实验过程a人血清白蛋白基因需要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选择这些调控组件的目的是使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能在乳腺细胞中得到表达。 (4)ES细胞在饲养层上培养或在添加抑制因子培养液中可维持细胞(只增殖)不分化状态。‎ ‎【点睛】本题以培育生物反应器为载体,考查克隆动物、胚胎培养、胚胎分割和核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