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00 KB
- 2021-09-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生物(必修)
一、选择题
1.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A. 孟德尔 B. 摩尔根
C. 沃森和克里克 D. 施旺和施莱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详解】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故选D。
【点睛】阅读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我们认识生物学的价值,了解人文精神。
2.下列物质中含有N和P元素的是
A. 葡萄糖 B. 脂肪 C. 纤维素 D. 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
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详解】ABC、葡萄糖、纤维素属于糖类(CH2O)和脂肪都只含有C、H、O元素,ABC错误;
D、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含有C、H、O、N、P,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3.组成DNA的单糖是
A. 核糖 B. 果糖
C. 脱氧核糖 D. 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属于单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属于二糖,多糖包括糖原、纤维素和淀粉。
【详解】A、核糖是细胞内组成RNA的单糖,A错误;
B、果糖是植物特有的单糖,和葡萄糖合成蔗糖,B错误;
C、脱氧核糖是细胞内组成DNA的单糖,C正确;
D、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考查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的相关知识,识记相关知识即可。
4.脂质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脂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 核糖体膜上含有磷脂
D. 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
1、脂肪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它是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
2、磷脂是类脂的一种,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3、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在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器官之间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A正确;
B、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糖类组成,动物细胞膜还含有胆固醇,B正确;
C、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也不含磷脂,C错误;
D、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预防佝偻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有关内容,识记脂质的作用和核糖体的结构。
5.图是一类有机小分子的结构通式。下列物质中以此为基本组成单位的是
A. 葡萄糖
B. 磷脂
C. 抗体
D. 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一个H、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R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氨基酸的结构模式图。
【详解】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四个选项中只有抗体是蛋白质,所以该图是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故选C。
【点睛】本题只需识记氨基酸的结构和各选项中物质的本质即可。
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解三肽需要2个水分子
B. 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具有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功能
D. 某人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可能是因为缺乏Fe2+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生成三肽需要脱去2分子水,所以水解三肽消耗2分子水,A正确;
B、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例如消化酶,B错误;
C、根据分析,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免疫、调节等功能,C正确;
D、Fe2+是组成血红蛋白质的元素,所以人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可能是因为缺乏Fe2+,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掌握蛋白质脱水缩合过程中简单计算,识记蛋白质的功能。
7.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较大的双链DNA病毒,家猪感染后可导致接近100%的高死亡率。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的碱基有
A. 2种 B. 4种 C. 5种 D. 8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和RNA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1种核酸,所以ASFV只含有DNA,其碱基有4种,(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分布及化学组成,识记病毒只含有1种核酸。
8.当人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时,会引起肌肉抽搐。体现了无机盐
A. 在细胞中含量较多
B. 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C. 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很重要
D. 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缺乏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如果钙离子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这说明了无机盐能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机盐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无机盐参与大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功能,要分析每个选项找出每个选项的错误所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9.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
A. 碳骨架 B. 细胞骨架
C. 磷脂双分子层 D. 磷酸和五碳糖构成的长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个功能上联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与磷脂分子是可以移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磷脂分子以亲水头部排列在外侧,疏水尾部相对形成双层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0.动物细胞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A. 高尔基体 B. 内质网
C. 线粒体 D. 溶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根据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和第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所以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1.图是高等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
A. ②⑤⑥
B. ⑤⑥⑦
C. 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质,④是液泡,⑤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⑦是细胞核,⑧是核糖体。
【详解】⑤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⑦是细胞核,这些结构是双层膜结构。
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辨别图中细胞的结构,识记细胞结构的组成。
12.下图表示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最可能消耗ATP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甲和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甲物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应该为主动运输,该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乙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自由扩散,该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
丙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应该为协助扩散,该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掌握各方式的特点及实例,能正确分析题图得出答案。
13.下列关于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TP中含有脱氧核糖 B. 酶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ATP
C. ATP水解时能释放能量 D.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详解】A、组成ATP的糖是核糖,A错误;
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大分子的合成需要消耗ATP,B正确;
C、ATP含有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C正确;
D、生物体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ATP的结构,理解ATP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14.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分别属于
A. 因变量、自变量 B. 自变量、无关变量
C. 自变量、因变量 D. 因变量、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变量通俗的讲,就是人为改变的量,例如探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要设置不同的PH值溶液,这是人为设置的,那它就是自变量。
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的就叫因变量(该实验中酶在不同的pH溶液里的活性不同,你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生成情况判断,那就是因变量,比如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那气泡的多少就是因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但是对照实验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所以除了单一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
【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人为改变的量,是实验所要探究的量,为自变量,pH值属于无关变量,在本实验中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故选B。
【点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中的变量的控制,以及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区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
A. CO2 B. 酒精
C. H2O D. 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无氧呼吸的方式及产物的考查,无氧呼吸按照产物不同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另一种无氧呼吸的方式是产生乳酸,无氧呼吸的方式是由呼吸酶的种类决定的。
【详解】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能量,此时,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氧呼吸产物,一般植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动物产生乳酸。
16.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相对数量的关系,该细胞可能处于
A. 前期或后期
B. 前期或中期
C. 中期或后期
D. 后期或末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看出,染色体数:DNA数=1:2,表明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表明此时间段内存在染色单体。
【详解】AC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ACD错误;
B、前期或中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相对数量为1:2,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考生要明确:在复制前后着丝点分裂后,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完成复制后的前期和中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
17.下列属于癌细胞特征的是
A. 细胞水分减少
B. 细胞无限增殖
C. 形态结构保持稳定
D. 细胞表面糖蛋白增多,易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代谢加快,水分增多,A错误;
B、癌细胞是无限分裂的细胞,B正确;
C、细胞癌变后形状发生改变,C错误;
D、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转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18.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的A和b互为等位基因
B. 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
C. 该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b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详解】A、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A和b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A错误;
B、图中有着丝点4个所以有4条染色体,该图着丝点分开,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根据分析,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C正确;
D、该细胞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基因型是Ab,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易错点是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19.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现以两株红花玫瑰为亲本杂交,F1中红花和白花的数量比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白花植株为显性性状
B. 亲本红花玫瑰的基因型均为Rr
C. F1的红花玫瑰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
D. F1中红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白花所占比例为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两株红花玫瑰为亲本杂交,F1中红花和白花的数量比例为3:1,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体。
【详解】A、红花玫瑰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A错误;
B、亲本红花交,F1中红花和白花的数量比例为3:1,说明红花为显性,且亲本基因是Rr,B正确;
C、F1中红花的基因型为RR和Rr,比例为1:2,所以杂合子占2/3,C错误。
D、F1中红花的基因型为1/3RR和2/3Rr,当其测交时,子代Rr:rr=2:1,白花占1/3,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饼形图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
20.水稻的无香味(A)对有香味(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无香味感病植株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子代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亲代植株的基因型为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
1、抗病和感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
2、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
【详解】根据分析亲代相关的基因型是Bb和bb,Aa和Aa,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所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性状分离比是解题的突破口。
21.下列关于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
B. 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分裂属于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D. 受精作用过程中存在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A正确;
B、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形成个体,是有丝分裂,B错误;
C、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C正确;
D、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掌握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已知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可能属于红绿色盲的系谱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的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传递规律:在人群中男性患病人数比女性多,在性别中出现交叉遗传的现象。
【详解】A、该病父母表现正常,女儿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无中生有该病为隐性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病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如果该病为红绿色盲症,则母亲患病,儿子一定得病,C错误;
D、该病父母患病,生下了正常的儿子和女儿,只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色盲为例来考查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识记伴X隐性病的传递特点,结合遗传系谱图分析。
23.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实验结果是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该实验标记的物质是
A. 32P标记的DNA B. 35S标记的蛋白质
C. 35S标记的DNA D. 32P标记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用32P标记的DNA,DNA进入细菌内部,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A正确;
B、35S标记的蛋白质,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B错误;
C、DNA分子不含S元素,C错误;
D、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P元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24.图是DNA复制过程示意图。其中的A表示的是
A. 解旋酶
B. RNA聚合酶
C. DNA聚合酶
D. DNA连接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详解】图中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的两条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所以A是解旋酶。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复制,考生需要结合复制过程的模式图图进行识记。
25.真核生物转录的场所主要位于
A. 核糖体 B. 拟核
C. 细胞核 D. 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
DNA。
在原核细胞中,DNA分布在拟核中,此外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DNA,如质粒。
【详解】由于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所以转录的主要场所在细胞核中。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记DNA的分布,识记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6.高等动物的遗传信息是指
A. 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 B. mR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
C. tR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 D. 蛋白质分子上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详解】高等动物的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即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上的碱基排列顺序。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基因的结构及功能。
27.如图所示,基因甲由于方框处的变化形成了基因乙。该变异类型属于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2、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从图中看出基因甲的A/T碱基对被替换成了T/A碱基对,从而造成了基因结构的改变,这属于基因突变。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分析清楚图中的含义进行解答。
28.小杨同学拟调查某大学学生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应该选择
A. 患者家系 B. 全校女生
C. 全校男生 D. 全校学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2、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
3、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详解】色盲病的发病率=,所以查某大学学生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应该选择全校学生进行调查。
故选D。
【点睛】学生容易将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混淆起来,如果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患者家系时,则发病率很高,就不符合实际了。
29.由某二倍体生物的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被称为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四倍体 D. 多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
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
【详解】凡是走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故选A。
【点睛】单倍体生物是指未经受精作用,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的生物。如果亲代是多倍体生物,则单倍体生物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仅当亲代是二倍体生物时,单倍体生物是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
30.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能形成四倍体植株,该试剂作用于有丝分裂的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分裂前期,所以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周期的前期。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的有关知识,理解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
31.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期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一种高耐盐的“海水稻”,使数亿公顷盐碱地有望成为粮仓。此杂交育种技术的遗传学原理是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
【详解】A.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故A错误;
B.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不应用于育种,B错误;
C.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C正确;
D.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故D错误。
【点睛】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优点是操作简单,能够将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
3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产生新物种的标志是
A. 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B. 产生生殖隔离
C. 因地理隔离不能基因交流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简称为“种”。
【详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33.下图为“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的结果示意图,图中相当于半透膜结构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植物细胞进行质壁分离时,是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构成半透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及他们之间的细胞质,即②。
故选B。
【点睛】该题识记半透膜的组成,结合植物细胞模式图进行解答。
34.检测苹果组织中是否含有还原糖,选择的试剂是
A. 双缩脲试剂 B. 苏丹III试剂
C. 斐林试剂 D. 健那绿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鉴定还原糖利用斐林试剂(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
35.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中加NaOH是为了去除空气中的CO2
B. ②中的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也能生存
C. 反应过程中③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 反应完全后②中的溶液会使酸性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第一个锥形瓶中加入的是NaOH,作用是吸收空气中CO2;第二个锥形瓶中是酵母菌培养液;第三个锥形瓶中加入的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①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其干扰,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以生存,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会释放CO2,使③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使酸性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的物质是酒精,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6.某DNA分子的碱基中,鸟嘌呤的分子数占20%,那么胸腺嘧啶的分子数应占( )
A. 10% B. 20% C. 30% D. 40%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
【详解】由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双链DNA分子中A+C=G+T=50%,如果鸟嘌呤的分子数占30%,那么胸腺嘧啶的分子数应占20%。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练应该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计算。
3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减半的原因是
A. 四分体的出现 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着丝点的分裂 D.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A错误;
B、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38.生物体内的酶的作用是
A. 催化各种化学反应 B. 运输各种物质
C. 促进细胞内物质的合成 D. 提供细胞需要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酶作用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酶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根据分析,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所以酶的作用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特点和酶作用的机理,对酶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9.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共有的产物是
A. 丙氨酸 B. 丙酮
C. 丙酮酸 D. 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场所都为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乳酸或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根据分析,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是相同的,都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产物。
40.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是因为低倍镜下易找到观察的目标
B. 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为提高亮度,可放大光圈或换平面镜为凹面镜采光
C. 低倍镜下的视野中有一不清晰物像,此时应换用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
D. 用低倍镜观察时,当左眼注视目镜时,应使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向上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显微镜的使用过程是:对光→低倍镜观察→移动装片使物像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光圈;
2、观察过程中,视野的明亮度应和材料相对应,材料颜色浅的适合用较暗的光线,材料颜色深的适合用较亮的光线;
3、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详解】A、低倍镜观察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多,便于搜索我们所要观察的目标,A正确;
B、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提高视野亮度的方法是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B正确;
C、遇到不清晰物像需要调节清晰才能换到高倍镜,C错误;
D、用低倍镜观察时,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应使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向上调节,以便于调节清楚图像,D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非选择题
41. 油桃表面光滑无毛,色泽鲜红夺目,果实脆硬有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油桃的大棚种植过程中,果农常采用调节温度、施用二氧化碳等措施来提高油桃的产量。如图表示油桃叶肉细胞利用和释放CO2的过程,其中①~④表示过程,a、b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
(2)过程①②是在叶绿体的______中进行的,该过程可以为光反应过程提供______(物质)合成ATP。
(3)过程③是在油桃叶肉细胞的______中进行的。
(4)果农常在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以抑制图中过程______(填数字),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油桃的甜度。
【答案】 (1). C3 (2). 基质 (3). ADP、Pi (4). 细胞质基质 (5). ③④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光合作用暗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反应,其中①代表CO2的固定过程,②代表C3的还原,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a是C3,b是丙酮酸。
【详解】(1)根据分析a代表C3。
(2)光合作用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将其消耗后产生ADP和Pi为光反应生成ATP提供原料。
(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4)夜间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降低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抑制③④,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识记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的具体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42.下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Ⅱ、Ⅲ、Ⅳ、X、Y表示染色体,基因R、r分别控制红眼、白眼,基因A、a分别控制长翅、残翅。请据图回答:
(1)图中雌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
(2)图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______,该果蝇减数分裂可以产生______种精子。
(3)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若这一对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F1中,长翅白眼果蝇出现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 (1). 长翅红眼 (2). AaXrY (3). 4 (4).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5). 3/8
【解析】
分析】
左图是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基因型是AaXRXr,右图是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基因型是AaXrY。
【详解】(1)图中雌果蝇基因型是AaXRXr,所以表现为长翅红眼。
(2)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rY,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产生AXr,AY,aXr,aY4种精子。
(3)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相互杂交Aa和Aa产生长翅概率为3/4,XRXr和XrY产生白眼的概率为1/2,所以子代长翅白眼的概率为3/4×1/2=3/8。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别图中雌雄果蝇的基本信息,在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43.囊性纤维病是北美白种人常见的一种遗传病。研究表明,在约70%的患者中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图甲是该病的病因机理,图乙是CFTR蛋白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其中a、b、c、e代表物质,d代表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发生来源于______。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不可遗传的变异
(2)图乙过程所需原料是______,物质c代表______。
(3)以上实例可以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4)若某夫妻带有该致病基因,妻子怀孕后应进行______筛查胎儿是否患病。
【答案】 (1). A (2). 氨基酸 (3). tRNA (4). 蛋白质的结构 (5). 基因诊断(基因检测)
【解析】
【分析】
(1)囊性纤维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囊性纤维病的患者的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可见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CFTR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而改变了其序列。
(2)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图乙是翻译的模式图,a是多肽,b是氨基酸,c是tRNA,d是核糖体,e是mRNA。
【详解】(1)由于囊性纤维病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造成,所以是基因突变。
故选A。
(2)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所以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c是tRNA。
(3)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突变引起的基本需要进行基因诊断筛查胎儿是否患病。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基因治疗和翻译的知识,识记各个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44.下图是某同学进行有丝分裂实验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过程使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处理的目的是______,乙过程所用的试剂是______。
(2)图丁过程“压片”时,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______,有利于细胞分散。
(3)若该同学想仔细观察下图中细胞甲的染色体行为,需要在低倍镜下将A视野中的装片向______移动,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B视野中的图像,图甲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比值______。
【答案】 (1). 使细胞相互分离 (2). 清水 (3). 载玻片 (4). 左下方 (5). 1:2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
(1)甲过程是解离,盐酸和酒精配制成的解离液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乙过程是漂洗,用清水即可。
(2)压片时,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有利于细胞分散。
(3)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玻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想仔细观察细胞甲的染色体行为,细胞甲位于左下方,所以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图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体单体,所以染色体和DNA的比值是1:2。
【点睛】本题需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识记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