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50 KB
- 2021-09-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 第 1 节 课时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 H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选 D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
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
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
H 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语言功能是人脑特
有的高级功能。
2.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C.在突触小体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解析:选 D 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
向相同;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小体上完成电信号
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使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下面为突触结构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解析:选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发生电
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被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4.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中的内容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②上的特定受体有关
C.若在 X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和②处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
D.结构①和②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
解析:选 C ③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A 正确;只有突触后膜上有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B 正确;若在 X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突触
前膜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结构②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
信号→电信号,C 错误;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充满着组织液,神经递质经
突触前膜释放,经组织液运送到突触后膜,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
环境,D 正确。
5.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
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
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电位改变
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
解析:选 B 神经细胞甲与神经细胞乙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称为突触,图中
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甲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
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
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兴奋只能由突
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是单方向的。
6.(2018·哈尔滨实验中学月考)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 a、d 两点连
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的结构包括 3 个神经元,含有 2 个突触
B.若 B 受刺激,C 会兴奋;若 A、B 同时受刺激,C 不会兴奋,则 A 释放
的是抑制性递质
C.b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 ab=bd,若刺激 c 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两次
解析:选 D 由图可知,图中含有 3 个神经元、2 个突触;在 B、C 神经元
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为 B→C,若 A、B 同时受刺激,C 不兴奋,则可能是 A
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 B 神经元的兴奋;静息电位时,膜电位表现为外
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其膜外电位
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刺激 c 点,兴
奋可以传至 d 点,但不能传至 b 点,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
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
的外表面。刺激 a 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a 点接受刺激后,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再变负
B.该实验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 1 次偏转
解析:选 C a 点未受刺激时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受刺激后膜
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之后又恢复静息状态。刺激 a 后,电流表①②都会偏转,则
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流表②只发生 1 次偏转,电流表①偏转 2
次,则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8.(2019·烟台质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已知兴奋
由兴奋区向邻近的未兴奋区传导后,未兴奋区成为新的兴奋区,而原兴奋区则恢
复静息状态(成为未兴奋区)且有短暂的不应期,所以兴奋不回传。如图是一个神
经元的示意图,O 点为 PQ 的中点,给予 O 点一个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的偏转
情况及若同时在 O 点、M 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刺激,如果电流表不偏转,则 M
点的条件分别是( )
A.不偏转,M 点与 P 点或 Q 点重合
B.偏转,M 点在 PQ 段之间
C.不偏转,MP 略大于或等于 PQ 的一半
D.不偏转,MP 小于或等于 PQ 的一半
解析:选 C 由题干信息可知,PO=QO,刺激 O 点,P、Q 两点电位变化
相同且同步,所以电流表不偏转;当 MP 略大于或等于 PQ 的一半时,O 点的刺
激同时传到 P 点、Q 点,P 点兴奋后有短暂的不应期,使 M 点传来的兴奋传导
中断,所以 M 点的兴奋传到 P 点不能再传下去,电流表不偏转。
9.(2018·德州一模)如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B.气味分子引起 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 Na+浓度高于膜外
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
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解析:选 B 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化学信号),产生兴奋(电信号);Na+通道
开放前后膜内 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图示细胞膜上 G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和 N
a+通道分别行使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嗅觉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
10.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
B 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 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
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 A,刺激 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 B,刺激 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 C,刺激 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 C,刺激 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 A 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进行单向传递。A 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
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 A 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 B 点到效
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递,将药物放在 C 点(突触间隙),刺激 B 点,肌肉不收
缩,而将药物放在 A 点(神经纤维),刺激 B 点肌肉收缩,说明此药物对神经细胞
间兴奋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①③正确。
11.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
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
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 3 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 2 和突触 3 的作用相同,均是抑制肌肉兴奋
解析:选 A 据图可知,突触 1 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
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 正确;突触 3 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
触 3 时,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 错误;由图可知,突触 1 和 3 为
轴突—肌肉型,突触 2 是轴突—轴突型,C 错误;突触 2 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
突兴奋,突触 3 则是抑制肌肉兴奋,D 错误。
12.如图表示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发生的过程。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需要消耗 ATP
B.蛋白质 P 是一种通道蛋白
C.该膜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K+也能通过该蛋白进入突触间隙
解析:选 B 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
不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 P 是专门用于 Na+通过的通道蛋白;该膜发生的是化学
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K+不能通过该蛋白。
二、非选择题
13.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
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
响。下图甲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模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属于神经中枢的是________(填序号),体温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分
别在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处突触较多,反射通过的突触越多,则完成反射
所需时间越________。在突触的组成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____。在膝
跳反射中具有________个神经元。
(3)“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的一部分。用针刺
激图甲中①处,“渐冻人”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
(4)对“渐冻人症”的诊断可以利用小型电极在特定部位发送刺激使其经过
所要检测的神经来实现,如图乙所示,若不患病,则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_____
___次。
解析:(1)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
成,其中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构成。(3)效应器包括传
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肌肉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从题中信
息可知,“渐冻人”有感觉。
答案:(1)② 下丘脑 脑干
(2)② 长 突触间隙 两
(3)效应器 有 (4)两
14.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
位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 a 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
膜主要对__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__(填“外流”或“内流”)。受
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 bc 段 Na+进细胞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cd
段 Na+出细胞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 Na+
浓度降低,则 c 点高度________(填“不变”“增加”或“降低”)。
(3)图乙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当②与
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
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甲 a 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
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
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
内正,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 bc 段 Na+进细胞是通过 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
以不需要消耗能量;cd 段 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因而需要消耗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 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 Na+减少,导致 c 点高度降低。
(3)图乙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②与①
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
某种物质后,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则突触后
膜无电位变化。
答案:(1)K+ 外流 Na+
(2)不需要 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蛋白质(或糖蛋白) 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
该物质将②分解(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